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20世紀以來,美國的公立教育培養了超過10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0位總統,以及數不清的傑出人才。直到70年代,美國的教育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就算你不幸生在一個不大理想的社區,教育也能讓你成功,美國曾有一個人人皆可攀登的階梯,這是“美國夢”能夠實現的根本原因。

但是從1970年以來,美國的學校教育已經開始出現危機,中下階層越來越難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你的出身基本已經決定了命運,不管多麼努力,終將在輟學、貧困的泥潭掙扎,一代一代,在絕望中循環。

作者:信口說

本文轉自公眾號:信口說什麼

1 等待超人

2009年,紐約,Harlem 小學。

一場決定700多位家庭命運的抽籤正在進行。

Harlem Success Academy是紐約市曼哈頓一所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 接受政府資助,但獨立於公立學校的運營體系),2006年由上東區前市議員Eva Moskowitz創立,教學效果比普通的公立學校更好,所以申請的人特別多。

2009年,Harlem 提供35個學位,但是有767名申請者,錄取率不到5%。

小女孩比安卡,是眾多申請者中的一個。

她和母親Nakia一起住在Harlem社區,為了讓女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Nakia放棄了便宜但教學質量堪憂的公立幼兒園,選擇了私立的天主教幼兒園。為此,Nakia需要每個月需要支付500美元的學費。

對於Nakia來說,女兒就是她的一切,她堅信大學能夠讓女兒獲得良好的教育,“不管我需要付出多少,不管我需要做多少份工作,她一定會上大學的”。

但是,在臨近畢業的時候,Nakia的工作時間被縮短,無法支付這一個月的學費,學校不允許比安卡參加畢業典禮。“為什麼因為我的錯誤懲罰她?不讓她參加畢業典禮,這太殘酷了。”

之後,Nakia開始為女兒申請公立的Harlem小學,加入了767個家庭爭奪35個學位的歷程。Harlem這樣好的公立學校,為了保證公立擇校的公平性,需要搖號、抽籤決定誰可以進入學校。在抽籤的這一天,767位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一同到學校現場聆聽結果。

不幸的是,比安卡沒有被抽籤選中,她將不得不進入普通的公立學校,這意味著在學習上的落後,大學對於比安卡將變得異常困難。多數的732個家庭和她們一樣黯然神傷,少數幸運的家庭則在神經緊繃和極喜之後落淚。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這段內容出現於2010年的紀錄片《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影片開始時有一段獨白:當大人告訴我們這世上其實沒有超人的時候,他們以為我們難過就像發現這世上沒有聖誕老人。但其實我們難過、哭泣,是因為我們終於知道,當不幸的命運到來,沒有超人會來救我們。

2 美式公平

學區與分班並不是中國教育的獨創,在美國也是廣泛存在的現狀。

五年級的黛西和父親,也在忐忑不安地等待著抽籤結果。

黛西出身寒門,父親已經失業,母親在醫院做清潔工。黛西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早已下定決心要去上大學,然後讀醫學院成為一名醫生,為此她努力學習,她會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習變得有趣,經常去泡圖書館,老師們也對黛西抱有期望。

根據黛西所在的學區,她將進入史蒂文森初中,這裡只有13%的學生在畢業後能熟練掌握數學。然後她將進入羅斯福高中,而這是洛杉磯最差的高中之一,只有3%的學生在畢業時能達到申請大學的標準,57%的學生不能順利畢業。

黛西的父母為她找到了另一個選擇——KIPP預科學校。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是美國最大的特許學校機構,多建在低收入、教育不好的社區,超過96%的學生是非裔或拉丁裔/西班牙裔,但KIPP在社區中是表現最好的學校之一。

KIPP學校這次提供10個名額,有135名申請者。在面對由抽籤決定升學去向的殘酷現實前,黛西未受到上天眷顧。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在美國,90%的孩子都會上公立學校,另10%則會進入私立學校。私立學校的目標是培養精英,學費高昂,這裡的孩子幾乎都來自富裕的上層社會,除了接受教育外,還能與其他的家庭結識,形成關係網。私立學校為這一小部分孩子提供了別人無法企及的資源、機會和上升空間。

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差異主要取決於經費來源和生源差異。公立學校是根據孩子居住的地方劃分學區的,只能選擇所在學區的學校上學,這和我們國內學區房的概念差不多。公立學校財政很大的一部分來源於當地的稅收,尤其是房產稅。越富裕的社區,稅收越高,給當地公立學校投入的經費就越充足,相應的,教學質量就會更好。好的學區家庭收入穩定,受教育程度高,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和關注也會更多,生源質量就會更好。好的學區、好的學校、好的生源就形成了學校教育系統的運作的良性循環。

同時,在這樣的背景下,優秀的師資也在公立校內向上流動,最終流向私立學校。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越是不發達地區學校的孩子,越難“翻盤”。也就是說,孩子出生、成長於怎樣的社區,極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其今後的軌跡。

公立教育理念正是美國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人人平等,不能對孩子和家庭做區分。這意味著,大家都想進入好學校,你學習更好、能力更強沒有用,必須通過抽籤決定,只能把命運交給運氣。努力奮鬥,在這公平面前,失去了意義。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另外,美國50年前就在公立中學實行了分班制度,20%的學生畢業會進入大學,成為醫生、律師、CEO,接下來的20%做一些技術工作,成為會計、經理、官僚,剩下的60%成為普通工作者,像農民和工人。在戰後經濟發展中,分班制度培養了符合不同社會職能迫切需求的學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當現代教育體系在美國已發展了100多年,私立和公立、學區和分班制度下,貧富差距和階層分化越來越嚴重,通過教育跨越階層的機會越來越小。

這實際反應了一個亙古未變的命題:教育仍作為統治階級鞏固既有階層和利益的有效工具。

法國著名的思想大師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曾在《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一書中提出:經濟資本是資本最有效的形式,可以更輕易、更有效地被轉換成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從一代人傳遞給下一代人,反之則不然。精英的後代更容易成為精英,醜小鴨之所以能變成白天鵝,是因為它的父母是天鵝。

抽籤落選的黛西,即將進入的普通公立中學,被稱為“輟學工廠”。

3 輟學工廠

美國的公立學校有多差?

自90年代起,美國政界不斷強調要改革弊端叢生的中小學教育系統,但始終沒有見到根本性的改變,反而日益呈現令人擔憂的前景。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多面臨閱讀理解和數學學習的障礙,部分升學率低、問題少年聚集的公立中學被教育專家稱為“輟學工廠”(Drop-out Factories)。

在一些落後糟糕的地區,公立學校中高達40%以上的學生不能畢業。他們不能順利完成高中學業,更達不到進入一所四年制大學的要求。全美有超過2000所這樣的中學。

洛杉磯的洛克中學,9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初三)學生的閱讀水平,只相當於1-3年級的水平。1200個九年級學生,能升入十年級的僅有300-400人,洛克中學成立40年來就讀6萬人,其中4萬人沒有畢業。

上百萬的孩子十五歲就開始在街上游蕩,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是性、酒精和毒品,大多數孩子沒有理想和抱負,對自己的未來完全沒有方向,而他們的孩子又將繼續這條路。賓夕法尼亞州68%的囚犯,都是高中輟學生,州政府每年在每個囚犯身上的花費超過33000美元,每個改造週期(4年)是13.2萬美元。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蘇聯解體後,美國開始在公立學校推行“快樂教育”,全面放鬆標準化考試對學生的束縛,減少對標準化理工科成績的要求。幾十年後,”快樂教育“忽視理化成績而造成的弊端日益明顯,大量的“輟學工廠”長期未能有效地對學生實施各種教育:大學生不知道圓面積公示、面對銀行時不知如何計算利率、理化成績讓老師頓足嘆息。

而同時期的部分私立學校,學業壓力大,管理嚴格,作業、論文到凌晨都寫不完,學生們幾乎每天也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據統計,美國私立高中90%以上的家長都給孩子請了家教。

2002年,小布什政府重新修訂和新授權1965年辦理的《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力圖改變美國多年來中小學生的學業水平低下、不同學生群體之間在學業表現上差距巨大的積弊。該法案推動中小學教學者的問責機制和標準化評價制度,希望促進中小學校的績效責任制。但在法案的實施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因為考核和懲罰措施密切相關,給各州的學校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對於不考核的科目,包括社會、美術、音樂、職教、體育和外語等,教學力度被大大削弱,甚至被放棄;為了考核達標,有一些州甚至降低了達標的標準。

最終,耗時十年的法案並未帶來積極的成效。

2015年,奧巴馬政府推出《讓每一個孩子的教育都成功》法案,將教育問責的權利從聯邦轉移到各州,放鬆了標準化的考核指標,要求各州自行評估決定“學校失敗”——即評估分數位於最低5%的範圍、畢業率低於67%的高中、弱勢群體學生成績始終未見提高的學校,這些“失敗學校”將被州政府接管。但,法案並未明確規定各州對此類學校需要做些什麼,該怎麼做去提升教育。

為什麼公立學校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學校的師資出了什麼問題?

4 制度陷阱

在美國的中小學,工作優秀的教師不能獲得更多的報酬,工作差的教師不能被解僱。

教育改革最大的威脅和阻礙來自終身制度和教師工會。

終身聘用

公立學校的終身聘用制度來自於大學,本來是要保護教授們不被解僱,因為專治或政治原因。在大學裡,教授們只有在教書多年後,才有“終身聘用”,會有很嚴格的審核程序,很多人都無法得到。但公立學校老師的終身職位是自動獲得的。

教師工會的成立,原本是為了維護教師的利益。美國最大的兩個教師工會,全美教育協會和美國教師工會,現在是美國最大的兩個政黨競選贊助者,過去20年間,捐贈了超過5500萬美元給聯邦選舉候選人和他們的政黨,比任何一個獨立機構都多,其中90%以上都給了民主黨。民主黨成為了教師工會在教育政策上的附屬物,共和黨也一直跟教師工會聯繫緊密。

“我們什麼都做不了,除非我們解決了教師工會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不在討論範圍內,沒有人願意討論這個問題,聯邦政府不想討論,市長和州政府不想討論,教師工會顯然也不想討論。

屠龍的少年最終變成了惡龍,教師工會成為了庇護終身聘用和教師利益的有效力量,管理本不應該他們管轄的事情,教師工會的態度是“我們不能對教師進行任何區分”——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再一次得到體現:人人生而平等。不管教師的能力如何,只要他成為公立學校的教師,就不能被解僱。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檸檬舞蹈”(Lemon Dance)

在這樣一個完全失效的系統裡面,教師中有一些“檸檬”——那些長期很差的老師,他們自己知道,別的老師也知道,學校也知道,但是教師工會的合同說你不能解僱他們。每年年底,所有學校的負責人聚集到一起,跳“檸檬舞蹈”,把這些差老師在學校間調來調去,每個校長都希望,他在舞會結束的時候得到的教師比他踢出去的要好。每個州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州稱之為“傳遞垃圾”,有的州叫“火雞快跑”。

在紐約州,終身職位的老師會受到聽證,那些遲到、性騷擾、不稱職的老師,會被髮配至再分配中心。600個老師拿著全額的工資和各種福利,一天花7個小時,看看報紙打打牌,他們平均在這裡呆3年。他們的聽證會比普通的犯罪案件耗時要多8倍多,紐約州每年用於教師聽證會的資金高達1億美元。

但這完全沒有解決一大批不好好工作的教師,終身聘用制已經成為了護身符。

5 負債累累

當一個工薪家庭的普通學生,終於闖過重重獨木橋進入大學,他所面臨的,可能是更大的壓力。

學生貸款是目前全美第二大的貸款類別,僅次於住房抵押貸款。

美國的本科畢業生有將近70%在離校時身負債務,據紐約聯儲發佈的《家庭信貸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美國大學生助學貸款總額接近1.5萬億美元,承擔助學貸款的總人數超過4400萬人,佔總人口的13%,超過40%的學生貸款人已經拖欠或者違約。平均每人欠了3萬多美元,畢業後每年還有6.8%的利息。

鉅額學生貸款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聯邦政府的政策是推動學生貸款迅速增長的核心因素。

1958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催生了美國的《國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Student Education Act),聯邦政府開始提供資金給那些需求迫切,且在學術上表現優異的學生。60年代,為了進一步提升教育水平,頒佈《高等教育法案》,聯邦政府、州政府、銀行、大學以及非營利組織聯合起來,打造一個規模更大、範圍更廣的聯邦貸款項目,目的是使學生貸款更方便。

這個階段,學生貸款的大頭是由聯邦政府提供或擔保的,大規模的貸款讓政府越來越感到財政壓力。同時,銀行不願意實施貸款,一方面是反對政府介入貸款行為,另一方面並不認為學生貸款有利可圖。政府在教育上的措施,重點轉向“如何讓銀行借錢給學生”。1972年,基於這一問題,聯邦政府創建“學生借貸市場協會”(student lo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簡稱"薩利美" (Sallie Mae)——由美國政府創立,但在體制上獨立於政府的金融機構。薩利美不直接開展學生貸款業務,而是通過兩類二級市場行為,為擔保學生貸款項目的貸款方提供流動性支持:

1)通過購買貸款方擔保的學生貸款( GSLs)投資項目;

2)通過向貸款方提供借貸,即貸款方可以使用他們手中已有的擔保學生貸款項目,作為附帶擔保物從薩利美獲取新的融資,進而為更多學生提供貸款。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通過這樣的方法,銀行向學生貸款變得容易,同時可以賣掉其不願持有的貸款資產進而融資。薩利美一開始從聯邦融資銀行貸款獲取資金,隨著70年代學生貸款的快速增長,薩利美在1981年轉向金融市場籌措資金,1984年薩利美在紐交所上市,對資本的迫切需求驅動薩利美以幾乎每年翻一倍的規模迅速增長。80年代中後期,薩利美成為華爾街炙手可熱的股票,到1990年,薩利美的資產從1981年的50億美元增長到400億美元,擁有一半聯邦擔保的學生貸款。加上諸如財政金融化、教育成本不斷高漲等借貸的利好因素,政府支持的學生貸款在隨後的20年迅速增長,1993-2010年間聯邦學生貸款數量擴張為實際生均成本的3倍。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期間,盛行於華爾街的資產證券化也開始被應用於學生貸款。1995年,薩利美開始實施學生貸款證券化,之後的10年間將價值1000億美元的學生貸款證券化,這也大大加速了自身私有化的程度。1997年薩利美開始私有化,並於2004年完成,成為私人控股公司。

2008年金融危機,採用同樣模式的美國最大兩個房地產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相繼破產。信貸市場的凍結直接引發銀行取消來年的學生貸款,為避免學生可能陷入無款可貸的困境,2010年,聯邦教育部取代銀行成為新的貸款者,教育部為這些貸款及貸款能否被償還等問題承擔更為直接的財政風險。金融機構不再直接經營政府擔保的貸款業務,但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開始轉向通過與教育部簽訂合同,而從事政府直接貸款的服務性業務。

龐然大物"薩利美"也在2014年被拆分為兩個公司:"薩利美",繼續提供私人性貸款和與教育相關的銀行產品,但不再像先前那般依賴聯邦政府;"奈威特"(Navient),服務於學生貸款的一類新型公司,為已有的貸款服務,特別是通過和美國聯邦教育部訂立利益性合同。

另一方面,學費年年漲,在最近數十年間,不論是公之於眾的標價還是實際支付的學費,美國高等院校的學費均呈現迅猛增長的趨勢,而且增長速度遠超其他行業。從1999年到2009年,公立四年制大學的平均學費增加了73%,自2008年經濟衰退以來,州政府平均花費的資金減少了28%。1987年,學生只支付了23%的高等教育費用,但到2012年學生支付的比例增加到45%以上。由於聯邦貸款不會支付增加的費用,許多學生被迫轉向私人貸款。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整個故事的發展路線是:國家為了幫助學生上大學,出資成立校園貸公司——這家公司上市了——大規模推動學生貸款——然後公司私有化了。在這個故事裡,所有的參與者都在鼓勵學生貸款,薩利美、銀行獲得資產,政府提高就學率,學校獲得更多的學生和資金。而這些貌似成功的奇蹟,是建立在學生的高負債之上。

學生的負債累累換來了薩利美40多億美金的市值。

6 系統失敗

然而,當你一路披荊斬棘,幸運地抽籤進入優秀的公立小學、中學,揹負鉅額貸款上完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嗎?

據統計,超過50%的本科生畢業後就失業了。即使找到工作的那些學生,很多也不是從事他們的專業領域。最新在Facebook上對400萬學生的調查顯示,畢業生最大的四大僱主是Best Buy(百思買,全球最大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零售公司), Starbucks(星巴克,連鎖咖啡), Wal-Mart(沃爾瑪,第一大連鎖零售百貨集團)和Target(塔吉特,僅次於沃爾瑪的第二大零售百貨公司)。

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增長乏善可陳。從1990年到2018年,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總額僅增長15.5%。聯邦人口普查局發表的數據表示,美國的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是51,554美元,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有2900萬個工作崗位需要職業技能但不是學士學位,而且大多數人的年薪為35,000美元左右。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但是,美國的教育系統也曾有過輝煌。

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了社會發展的關鍵任務,普魯士為培養產業工人,建立了8年制,以教師為中心,培養標準化人才為目標的“工廠”式的教育模式。而後美國效仿普魯士,發展出“8+4學制”,即8年小學+4年中學。

1893年,美國全國教育理事會組織的“十人委員會”為了明確中學教育的目的,確立了中學科學課程的基本框架——即在9-12年級的高中階段,9年級學習自然地理,10年級學習生物,11年級學習化學,12年級學習物理。後來,理事會又指派“十五人委員會”,縮短了小學年限,形成了“6+3+3學制”。自此,K-12教學體系形成,並推廣到了全世界。

這一套教育體系,成功地服務了工業發展中對於產業工人的需求。根據美國官方數據,從20世紀初期到90年代的近百年時間,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與人均GDP保持同步增長。K-12教育體系培養出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進入各個工廠,推動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同時這些工人也享受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條件提升,然後更多的孩子進入這個教育體系,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循環。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但這一循環,在90年代後期開始發生轉變。人均GDP繼續增長,但此時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卻開始下降。這個數據表明,美國的經濟發展繼續創造更多的財富,但中產階級的就業環境正在變差,增長的財富更多聚集到上層階級。從1978-2013年,美國CEO的薪酬增加了937%,而普通工人的工資僅僅增加了10.2%。今天美國最富有的10%人群擁有全部資本的70%,其中有一半為最富有的1%人群所擁有;在10%人群之下的中部40%人群,擁有全部資本的大約25%,剩下50%的底部人群,只擁有全部資本的5%。

對於中產階級來說,標準化成功的人生模式已經失效——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現行的教育體系正在失去它被期望提供的功能。

根本原因在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美國產業結構的改變。一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標準化的產業工人逐漸被機械取代,基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建立的教育體系,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社會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崇尚金融資本,大量優秀畢業生聚集到華爾街,製造業被轉移到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中產階級的崗位流失。財富500強產業從1980-2019年的40年間,傳統生產型企業的佔比從71%降至44%,而金融業的佔比從16%提升到22%。

從1990年代開始,製造業崗位大量流出,勞動力被迫進入到商超、零售、物流等服務行業(百思買、星巴克、沃爾瑪、塔吉特),對普通員工而言,這些服務業企業的工資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根本無法與前期的製造業企業相媲美,甚至很多服務業職位只是零工模式。

慕峰,公眾號:太陽照常升起

深度全球化與中美之爭

可怕的是,以培養產業工人為目的的教育體系發展到今天,100多年間,一直沒有變過,更演變為小學到高中12年的龐大知識體系的積累過程。當這些學生經過國家的教育系統培訓來到社會,卻發現沒有他們想要的工作崗位。

7 艱難改革

2007年6月,米歇爾·李成為華盛頓特區新任學監,是10年間的第7任,她的前任都在承諾教育改革但失敗後離職。

美國州內的最高教育職權機構是州教育理事會,理事會任命或選舉一位州學監總長(類似國內的省教育廳廳長),學監總長和他的專業團隊組成州教育廳,負責管理州層面的所有教育事務,涉及經費、法案執行、學校管理、監督等。

上任後,米歇爾發現教育體系的管理混亂不堪。聯邦政府通過法律將教育經費發到各個州,各州也有自己的教育經費發到各個學校,而學校又有自己自治的董事會,聯邦教育部、州教育部、學區的學監和校董事會,大家都想推進教育進步,但他們所有人加在一起,就出現了互相矛盾的法規和規定,讓學校的管理變得異常混亂,形成了阻礙教育系統改革的力量。

米歇爾的第一步是解決龐大的官僚體系問題,她將華盛頓教育中心辦公室裁員近百人,然後關閉了23所學校,解僱了四分之一的校長和266名不稱職的教師,包括她自己孩子所在學校的校長。她的行動遭到教師工會和教師們的強烈反抗,他們認為這並不能改善教育現狀。但不久,米歇爾的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全區學生的考試成績都在提高。

但當她嘗試更根本性的改變,希望引入特許學校成功的經驗時,卻發現阻力重重,她不能延長學校教學時長,不能有效地評估教師,不能改變終身聘用制。2008年夏天,米歇爾提出了一項巨大的改革措施,試圖改變已經持續近一個世紀的教師終身聘用制。在她的方案中,給教師一個選擇:維持終身制,得到一個基本的工資漲幅,或者放棄終身制,得到高達14萬美元的年薪。這個提案,可以讓高薪酬的教師來教學,並且能識別出好的老師,進而獎勵他們。如果她成功了,將會帶來更多的改革,所有人都在密切關注。

但經過幾個月的激烈辯論後,教師工會認為提案有很大的威脅,他們甚至不允許就此進行投票,米歇爾的努力付之一炬。

2010年10月,支持米歇爾改革的市長Adrian Fenty在選舉中失敗,隨後米歇爾選擇辭職,創立了Student First,一個致力於教育改革的非營利組織。但批評者認為,米歇爾並未帶來實質性的教育改革,後來被發現其任期內的學生成績提高,教師存在大規模作弊現象。

在政府之外,也有很多個人在不懈努力。

1989年,“Teach For America”成立,他們招聘和選擇美國頂尖大學的畢業生,在經過培訓後,送到到美國52個低收入社區的公立或者公立特許學校任教兩年。2015年,已經有超過5萬名教師在全美服務過500萬的學生。

1994年,Levin和Feinberg在完成為期兩年的“Teach For America”項目後,分別在南布朗克斯和休斯頓成立一所KIPP特許學校,同樣服務於低收入社區,成立之初的幾年一直保持學生成績的高紀錄。到2018年,在全美已經建成224所KIPP特許學校。

2000年,針對當地高科技和生物技術產業工人的短缺,教育家Larry Rosenstock 在加州創立High Tech High特許學校,放棄了以考試為目的的分學科教學體系,而採用“項目研究學習”方法,結果達到驚人的98%大學錄取率,學校得到了蓋茨基金會的贊助。

……

但是,這些努力仍然只能惠及一小部分學生,更多的中產及以下階級的孩子,仍然深陷教育困境。

不可否認,美國仍是當前世界第一大國,大量一流的高校、研究所和企業,基礎創新能力領先世界,GDP世界第一,軍事力量世界第一。

但階級在加速固化,曾經人人皆可攀登的階梯正在消逝。私立公立、學區劃分、貸款上學,一道道標準,一次次篩選,教育體系在中下層孩子面前劃好一個一個格子,你在這裡,他在那裡,個人的努力在社會規則前顯得蒼白無力。教育,不過是統治階級鞏固既有階層和利益的工具。

教育系統的危機,讓中產及以下階級的美國夢越來越遙遠。

而個人的危機,也必將埋下社會的危機。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後記:

本文的寫作受慕峰老師《深度全球化與中美之爭》一文啟發,部分數據也來源於該文章。慕老師從全球化角度詳細闡述了中美之爭的深層次原因,其中提到了美國教育的現狀——希望喪失。因為從事於教育行業,遂有了研究美國教育的想法。以鄰為師,也給我們當前的教育行業一點警醒和啟示。

倉促成文,希望與大家多討論。

參考資料:

1.深度全球化與中美之爭,慕峰,2019

2.美國學生貸款的興起與高等教育資源依賴的演變,Elizabeth Popp Berman, 2015

3.美國各州公立學校教育系統,董志學,2007

4.美國聯邦學生貸款3年官方違約率的實證分析,崔來廷,2015

5.紀錄片《waiting for superman》,2011

6.紀錄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2015

7.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布爾迪厄,2004

全方位深度披露新東方、好未來佈局在線業務、精修內功方法論;深入調研四大黃金熱門賽道!多知網著作《培訓行業這一年·2018》正在銷售中,點擊小程序進入購買界面。一本書幫你洞悉局勢,搶佔先機!

教育危機,失去的美國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