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帶來一種新的“計劃經濟”?沒那麼簡單,事實上今天比以往更需要供給創新'

""大數據帶來一種新的“計劃經濟”?沒那麼簡單,事實上今天比以往更需要供給創新

自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們將對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關注點轉向供給側。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供給體系不斷優化,一系列宏觀層面的舉措陸續推出,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宏觀層面的總供給是各市場主體供給的加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供給體系不斷優化的成效,最終要在微觀供給側得到檢驗。

在現實中,我關注到一個微觀案例。一個時期以來,新電商“拼多多”從供給側發力,在數據賦能、簡化環節、精準對接供需的基礎上,打造聚焦中國農戶和中小微製造企業成長的系統性平臺。電商在中國並非一個新鮮事物,這個案例之所以引發我的關注,是因為站在經濟學人的視角,從中自然想到經濟學的主線——需求和供給。在經濟持續增長,以及新技術、新模式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需求和供給間關係正在發生什麼變化?進一步的問題是,供給創造需求為何顯得尤為重要?這是理解“拼多多現象”必須回答的問題。

需求導向是公理。需求是企業的“命門”,發現需求,並根據需求組織供給(生產),是企業的“第一要務”。電商平臺的出現,使供需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平臺上匯聚的大數據,再加上雲計算,可以較為精準地發現、計算和預測相關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這是事實。於是,有人認為,大數據讓市場變得更加聰明。由於大數據,讓計劃和預判成為可能。的確,此話有一定道理。但這種計劃和預判都是局部意義上的,是靜態或比較靜態意義上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新的“計劃經濟”,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句調侃。市場仍然充斥著不確定性,企業家的試錯永遠是面對不確定性的關鍵所在。企業家的代名詞是創新,創新始終是來自供給側的根本動力。

需求就是購買力。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需求更多地表現為潛在需求,即潛在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在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中,越來越大的佔比是由他們的潛在需求轉化而來的。由此表明,一個企業要想在這一變化的格局中佔優,不僅要著眼於現實需求,更要通過供給創新的不斷試錯,創造新產品、新服務,滿足新的需求,並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誰在這個試錯和轉化中覓得先機,誰就能得到更大的市場份額,進而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在需求導向一以貫之的同時,供給創新往往成為滿足需求的關鍵,是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技術進步成為關鍵變量。經濟學原本很多分析,都是在假設技術中性(不變)下做出的。在技術進步緩慢的年代,這是一個有用的假設,它不僅使問題得以簡化,而且結論也比較確定。但是,在當代,技術進步的速率大大加快,假設其不變就顯得不合理。同時,技術進步在當代的一個特點,就是技術會直接轉化為可供銷售的產品和服務,當這些產品和服務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新產業。例如,從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而來的雲計算服務、大數據服務;從虛擬現實技術發展而來的虛擬現實頭盔、眼鏡以及虛擬現實視頻;智能傳感器與互聯網結合而形成的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機器人技術進一步發展所形成的服務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生命科技產業化形成的基因測序、精準醫療服務。在這一背景下,供給創造需求、滿足需求,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可見,我們今天所說的供給創造需求,已經在新古典經濟學薩伊定律即“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的基礎上,生髮出更多的意涵,也給企業家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實現空間。比如,各大電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數據優勢、平臺優勢和整合優勢,對供給主體,尤其是其中的中小微企業,做更多的扶植工作,在充分發揮自身商業價值的同時,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