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衝位於深圳東南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沿海岸風景優美,而且還沒有被大規模開發,特別是東衝村,還有大片的魚塘。有的地圖和路牌上寫作“東湧村”,是深圳最東端的一個行政村。

村名由來

東衝的正名應為東湧,由於大家習慣用“衝”字代替了“湧”,所以後來寫作“東衝”。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東衝海岸線

湧,多音字,多義詞。常讀“勇”音(yǒng),一般為“冒出”之義,如湧流、湧現等。在廣東方言中,該字音“衝”(chōng),多用於地名,意為河汊,如霞湧、葵湧等。

東湧本是南澳山澗河流入海河汊之一,相鄰方位有東湧,二者乃相對而名,分別稱為各自區域的名稱。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東衝夜景

東衝行政村由6個自然村組成,從西往東的順序是大石理、木棉樹、上圍、大圍、沙崗、衝街。

姓氏溯源

東衝主要姓氏為黃姓,人口占全社區的三分之二以上,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黃氏後人都會來到位於大圍村中心的黃氏宗祠舉行祭祖活動。黃氏宗祠建成時間已無從考證,歷史上,黃氏宗祠曾先後成為東湧小學、東湧鄉府、民兵營宿舍和槍械庫、信用社營業所等。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大圍村黃氏宗祠

東衝黃姓祖先峭山公來自福建,峭山公有官、吳、鄭三位夫人,每個夫人又各生七個男孩,在大圍黃氏宗祠中,就供有他們的肖像。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黃峭山畫像

據清光緒十五年修訂的《禾坪黃氏大成宗譜》記載:黃峭山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卒於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曾任唐工部侍郎、奎章閣學士。

黃峭山一生共娶3位夫人,有21個兒子。為了避免兄弟相煎、禍起蕭牆,黃峭山在80歲時決定,將家產分成21份,3房各留一名長子,其餘18個兒子各帶家產一份、《黃氏家譜》一套,自行外出謀生創業,由此才讓黃氏在南方開枝散葉,根深葉茂。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黃氏宗祠內的黃氏先祖畫像 

黃氏先祖遷到東衝大約在清朝同治年間。相傳,1864年來到東衝的是一位姓朱的夫人,她帶來了自己三個姓黃的兒子。當時東衝村附近一無所有,沒有田,也沒有房,甚至連山也是光禿禿的。蓋起茅屋後,三個兒子根據興趣選擇了自己的職業,大兒子去山上開荒,二兒子去海里捕魚,小兒子則成了一名小販。這三個職業也就成為黃姓的三種職業,許多年不變。

隔山而望的兩個大戶——賴家和劉家在山上用墳墓佔了兩塊很大的地。黃家見他們幾年不來祭祀,就挖了做田地。這一舉動引來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直到出了一個叫黃百靈的能人才把官司打贏。

解放前夕,東衝很多人去外國,或者去香港。東沖人口從曾經的2000人減少到建國初的1400多人。出去的幾百人近年陸續寄錢回來,於是東衝很多人家修了新房子,買了小汽車。東衝的一條路兩邊,舊房子和新房子對比非常明顯。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東衝大圍村瓦房

如今,東衝再也沒有人種田,1997年的時候,村裡賣掉了最後一頭牛。現在村子裡的人或者養殖海產品、或者出租遊船,當然,捕魚的職業因為裝備的進步保留了下來。人們談論最多的是海上的“三寶石”,以前那裡曾經有很大的海膽、鮑魚、龍蝦,但現在好像越來越少了,那是一種象徵和標誌。

深圳的“桃花源”

東衝位於大鵬半島最東端,地處大鵬灣和大亞灣分界處,與大、小三門島隔海相望,這裡潮流通暢,水質清澈,藻類叢生,魚蝦貝類品種豐富,盛產鮑魚、海膽、紫菜等海珍。周邊為丘陵地貌,人跡罕至,自然環境優美,無工農業汙染。加之相對較為封閉,使之成為深圳這個大都市中的“桃花源”,其山海的壯麗飄逸與生活的詩意悠遊,令慕名而來的遊人流連忘返。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東衝海灘海岸風景優美,距西衝海灘僅三公里遠,位於西衝海岸線的東面,目前東衝海岸還沒有被大規模開發。深圳大鵬半島東衝海岸線、西衝海岸線已經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濱海徒步路線之一。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東衝海灘兩端各有酒店,沙灘左邊原為深發展銀行的拓展訓練基地,現開發為友銀招待所,所管轄水域為未開發區域,不可以進入游泳。右邊則是已經開發較成熟的度假村,有較為成熟的配套安全措施,可以入沙灘遊玩,亦可以乘坐遊艇出海。

瀉湖紅樹林

走進東衝,不得不提到瀉湖的紅樹林。在東衝的淡水和海水交匯的灘塗兩邊,有一片呈帶狀的紅樹林,這片67畝的天然紅樹林,是深圳為數不多的紅樹林之一。

東衝紅樹林大部分是原生態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這片紅樹林遭遇巨大的颱風的襲擊,被破壞一部分,經過當地居民的種植修復,幾十年來在臺風中屹立不倒,如海岸衛士守護著世代的東沖人。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東衝紅樹林中有目前在深圳發現的長得最高的海漆,也是深圳面積最大的海漆群落,每年五月份綠葉變紅,極具特色。

此外,這裡不僅是白鷺等十種鳥類在此遷徙的棲息地和中途歇腳點,還是海洋魚類、蟹類的繁衍生長地。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大鵬新區目前已規劃投資一億多元在此建設東衝紅樹林溼地公園。未來這裡將建設自然學校、空中廊橋、觀鳥屋、自然課堂、基圍魚塘溼地等特色景點,打造“人+鳥+林”相望不相擾的紅樹鄰里生態社區。

抗日戰壕

一提到南澳東衝,大家的反應可能都是靚麗的海灘、美麗的紅樹林,鮮美的海味,可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這裡還有一條長達三公里的戰壕,可以喚起人們在戰火硝煙的年代的記憶……

沿著東衝海灘,穿過背面的小村莊,爬上一個叫做煙鍋仔的小山包,記者一下子就看到了一個孤零零的烽火臺,而在這個哨所的前面,一條彎彎曲曲蜿蜒至對面山頭的戰壕就掩藏在茂密的草叢中。

據介紹,這條戰壕總共長大約3公里,大約1.5米到1.6米深,站在戰壕裡可以清楚地看到海面的動靜,戰壕中還有很隱蔽的防空洞。這條戰壕最初建造於1939年,是當時的國民黨部隊為了防止日本兵從三門島出發海上入侵而建造的。在戰壕的盡頭,還有一個毀壞的哨所。沿著這條戰壕向對面山頭上還可以遠遠看到對面的烽火臺。當地老人介紹,這些烽火臺是為了發現海上特殊情況預警用的。

抗戰時,在東衝駐紮著一個排的中國軍隊,30多名士兵,而對面的三門島上則被日本兵侵佔。平時一名中國士兵就守在戰壕邊的哨所上,而大多數士兵都隱蔽在戰壕裡,防止敵人入侵。

在一段時間裡,日本兵經常開著快艇在東衝海面上來回試探,但是知道東衝的山頭有中國軍隊駐守,並不敢輕易登岸。

1939年農曆四月初七,8個日本兵從東衝海灘登陸並開火,隱蔽在戰壕裡的中國軍隊當即開火還擊,頓時擊斃7名日本兵,剩下一名日本兵開船逃竄回三門島。大約一個小時後,日本兵開來四艘炮艇對海岸線進行轟炸,不少中國士兵在炮火中陣亡,但是日軍因不熟悉地形,始終不敢從海岸登陸到東衝村。這次戰鬥結束後,日本兵沒有再敢從海上登陸,直到1941年,日本兵才在南澳抓到一村民並從陸路攻入東衝,併火燒了東衝村。當時東衝村民大部分逃到了對面的山上才倖免以難。

抗戰結束後,這條戰壕還沒有結束它的歷程。

1949年11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炮團在當地部隊和民兵的配合下,炮轟大鏟島。1950年1月1日,珠江軍分區第十四團、兩廣縱隊炮團、東江軍分區第七團從大鵬半島的東衝村出發,在炮火掩護下渡海作戰,殲敵2000餘人,解放三門島。4月18日,寶安地方黨和鄉政府動員漁民400多人,出動漁船200只,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三九零團部隊進攻內伶仃島,在伶仃洋大敗敵艦27艘,消滅島上千餘土匪。至此,寶安縣全境解放。 而當時的部隊在“剿匪”之前拓展了這條戰壕,這條戰壕成為了解放軍“剿匪”的“橋頭堡”。

天后宮

以海為生的東沖人,與東南沿海其他漁民一樣,都有虔誠的媽祖信仰。

在東衝村碼頭附近有一座天后宮,據村裡老人回憶,東沖天後宮始建明末清初,香火最旺時天后宮的規模宏大,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在此往返的漁民多來參拜,名揚海豐、惠州、香港一帶,後因破“四舊”、掃除封建迷信等運動,東沖天後宮的部分磚瓦都被拆下挪作它用,天后宮日漸破敗,殘垣斷壁,一片蕭條。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媽祖誕辰祭典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集體漁業,特別是個體經濟得到發展,東湧人的思想也得到解放,村民們自發在天后宮的原址上用磚頭和瓦塊搭建起一座10多平米的天后宮,重新供奉起媽祖的牌位。那時候集體經濟仍然落後,都是家家戶戶來此祭拜,形式極為簡單。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重建前的天后宮

隨著經濟的日益繁榮,東衝村民的主要生計是從事海上捕撈及海上旅遊觀光等,為了祈求平安,加上本地村民有強烈的發揚傳統風土文化的需求,大家認為天后宮規模較小,與東衝當今的經濟發展極不相稱,要求重建天后宮的呼聲日高,至此,重建東沖天後宮的條件已成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2010年在當地居民和香港、美國大鵬同鄉會等各方支持下,東衝村開始對天后宮重建整修,2011年12月重建落成。新建好的天后宮讓更多東沖人瞭解和傳承媽祖文化,也成為香港及海外鄉親聯繫的一條紐帶。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重建後的天后宮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辰,稱“媽祖生”,又稱“媽生”,東衝村民及海外鄉親等都趕來拜祭媽祖,祈求風調雨順,出海平安,漁業興旺,五穀豐登。

當天,東衝村民和華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舞著麒麟,抬著金豬,扛著龍馬、漁船、涼亭、寶塔、雞鴨等造型惟妙惟肖的紙紮工藝品,排著整齊的隊伍,從大圍村一路浩浩蕩蕩來到靠近海邊的衝街村天后宮,舉行了盛大的祭典活動。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天后誕辰祭典



大鵬半島的最南端——東衝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