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道教 龍虎山 張道陵 漢順帝 張衡 聞是書畫 2018-12-02

〈楔子〉

自從張源先過世之後,正一道張天師的傳承又再次成為話題,其中除了各方人馬的「血統」問題之外,張天師祖傳「印璽」也是備受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張天師傳承的危機,在民國四十三年63代天師長子病逝、次子留滯大陸時已然產生。而隨著五十八年年底63代病逝,此後正一道的種種風雨,總教人霧裡看花,撲朔迷離,傳聞漫天,並非尋常正一道道士,乃至一般社會大眾知悉……

幸而,63代對於新任天師及祖傳印璽的傳承意旨,已經藉由其生前好友,同時也是三十多年來張天師祖傳印璽實際保管人--陳如平先生之口而保存下來。

雖然如今陳先生已然物故,但是他秉承63代遺志的發言,業已藉由吳鈴嬌〈奪印祕聞--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此篇專訪,留存於世。

吳鈴嬌此文,究其內容至少訪問當時的道教會人士(如徐榮)、張欣政、張源先、陳如平四方意見。當然,愚意以陳如平先生所言,最接近63代的遺願。

也就是,64代的位子應當傳給他的次子張允康,不然也要傳回給龍虎山張氏血脈。而在傳位於新任天師之前,祖傳印璽名義上是由63代繼室陳月娟女士保管,但實際上則交由63代的至交好友陳如平保管,不過,兩人均只有「保管」的責任,無法「掌用」、「施用」、「使用」,因為那是專屬於張天師的職權。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文/吳鈴嬌

傳了一千八百多年的道教印璽,不在當今六十四代天師手裡,也不在道教會,卻深藏在銀行的保險箱裡。其中曲折和珍貴照片,為本刊編輯獨家追蹤採訪和拍攝得來。(備:原圖無)

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道教教主張道陵去世,將承自太上老君的「劍」與「印」,傳給長子張衡,囑之世代相傳。過了近十九個世紀,張天師府的傳家印--「陽平治都功印」,不僅不在當今六十四代天師的手中,反而還讓外人冷藏在臺灣銀行的一個保險箱裡。

傳說,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於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在鶴鳴山修行時,太上老君駕五白龍,乘紫雲,率眾而降,授予三清眾經九百三十卷,符籙丹灶祕訣七十二卷,一千二百官章及斬邪雌雄二神劍,還有就是這顆「陽平治都功印」。

他遺命,印劍和符籙應世代相傳,作為傳物,而且「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

想不到,傳了千餘年的世襲制度,卻在六十四代時,演出一段曲折離奇的祕辛。

印劍世代相傳

民國十三年,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去世後,長子張恩溥便襲職就位。

據他堂姪張欣政表示,天師坐鎮江西龍虎山時,至尊至榮,不易晉見,出府時,轎輿數乘,隨從侍之,政府優禮有加。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天師帶著長子張允賢,隨身侍從,和少許細軟,匆促避難離鄉,經廣州、澳門、香港等地,於民國三十八年歲末抵臺。祖傳的天師信物--「陽平治都功印」,隨天師來到蓬萊仙島,而盟威祕籙、斬邪雌雄二劍,卻不幸遺留在天師府故居,不及帶出。

六十三代天師擅於畫符之術,能畫百幀如一,不爽分毫。據持有者說,天師畫的符很靈,而天師印璽「陽平治都功印」,就是專蓋印於符上之用,有符無印,或有印無符,都不是完整的符令。就像現代的支票一樣,寫了面額,還要蓋章,才能兌現,缺一都不可,印章是開票的證明,「都功印」就是天師畫符的憑藉。

六十三代天師抵臺後,曾居住在臺北大龍峒的「覺修宮」並組織臺灣省道教會,設立天師府駐臺辦公處,積極發展道教,先後開壇授籙,傳度弟子。

民國五十七年,再出面組織「中華民國道教會」,並任第一屆理事長。

傳人出了問題

然而,天師的晚景,卻不甚如意,隨他來臺的長子張允賢,不幸在民國四十三年病逝,繼承人的去世,曾令天師哀傷不已,而次子張允康又淪陷大陸,生死未詳,子嗣無傳人。天師再娶陳月娟女士為繼室,並領養陳氏與前夫所生之兩男兩女。

民國五十八年,天師應菲律賓同道的邀請,前往訪問,回國後卽一病不起,年底過世,享年七十五歲。

他一去世,便引來一場繼承的紛爭,而代代相傳的天師印璽,也因紛爭未了,而被鎖進了臺灣銀行的保險箱。

據現任中華民國道教會祕書長徐榮表示,六十三代天師病重時,囑其撰文,遺命由其繼子張美良承襲天師職位,並將「陽平治都功印」交陳月娟女士保管。遺囑全文由徐榮執筆,並加蓋天師及陳月娟女士印章。天師並未親筆簽名。

但是張家宗族不承認這項遺囑。

當時,天師在臺的宗親,還有一位族叔張景星、三個堂姪:張欣政、張潤生和張源先。族叔居住在宜蘭,三個堂姪則分別服務於軍中。

而天師的繼承原則是,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嫡(按:「嫡」依上下文意應為「姪」),傳姪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族外人,親疏分明,長幼有序,必須有血統關係者,始得傳遞,向無紊亂。例如,三十一代天師張時修、五十八代天師張起隆,都是以叔承襲,四十七代天師張天慶,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則以族人嗣職。而以傳弟之天師亦有多人,如十二代、廿八代、廿九代、三十七代等,皆因無子傳弟。

為了印璽分家

張氏宗族認為,天師旣然還有三位堂姪,大可不必由他繼子張美良來接,況且張美良原姓胡,與天師毫無血緣關係,這違背了一代天師張道陵的遺命。

當時,張氏宗族屬意的天師繼任人選是一直隨侍天師的姪輩張欣政,但是道教會主要成員反對。最後經有關單位從中協調,才決定請囘在金門後勤指揮部任職的張源先,提早退役,就任六十四代天師。

據張氏族人表示,六十三代天師在世時,必有自撰之遺囑,卽使病重不起時,也會交代後事。他在位四十餘年,深知傳襲家規,與印璽交遞之重要,斷不會將印璽留予繼室,而堂姪張欣政亦是他所賞識的晚輩,後繼不虞無人,何以會不按傳統的遺命安排呢?因此,向地方法院控告撰寫遺囑的徐榮偽造文書。

這場官司,據陳榮說,他勝訴。但判決書一直留在法院中未取,無法證實。但從此,天師府和道教會也斷絕了往來。

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雖承襲了天師職務,但卻無法掌印。

他說,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廿八日襲職後,曾請內政部向陳家索囘「都功印」,陳家卻來個相應不理,如今,他只好照著原印模,重新塑刻一方石印,以執行他的天師職務。

新天師無大印

這位曾在軍中服役,「黃袍」加身後,才改行修道習法的天師說,當初,六十三代天師的遺命,必有蹊蹺,道教會之所以欲立張美良為天師,是想借輔佐之實而掌天師府之權。歷來天師府領導道教會,乃不爭之事實,如今,為了天師繼承與印璽之爭,教、會分立,也是有目共睹的。

張源先很感慨地說:張氏宗族都知道「陽平治都功印」乃稀世國寶,價值連城,六十三代天師過世前,陳月娟卽識寶地私自收藏,並在一次購屋欠款時,以一、二十萬之值,抵押給友人陳如平。陳月娟已於四年前病逝,陳如平也早將典押在手的「都功印」存入臺灣銀行的保險箱中。使「都功印」無法用於天師所畫之符上,也無法印於天師所授之「萬法宗壇」職牃上。

而且為了襲位,為了印璽,也為了許多「不便公開」的事,六十四代天師和中華民國道教會不但脫離了關係,甚至在民國六十五年時,還以「嗣漢天師府」名義登報警告道教會理事長,勿以天師府為名,印售符令、職牃……。

這種反目成仇的情景,豈是當年領導道教會的六十三代天師,所能料到?

道教會對於現任天師,也頗多微詞,他們認為,老天師屬意的傳人,根本不是他!

張天師卻理直氣壯地說,當初襲位是經過政府有關單位協調選任的,如果他的天師職位有問題的話,內政部早可以停掉每個月一萬元的「生活補助費」了:而倪文亞院長所題的「嗣漢天師府」匾額也輪不到他手裡。

但是,無可否認的,張源先天師無法掌有「陽平治都功印」,卻是當代天師最大的憾事!

那麼,那顆無價之寶「陽平治都功印」,現在如何呢?

傳印落入外人

據保管人陳如平先生說,鎖入保險箱中的印璽,除了這次讓本刊拍照外,只有在民國六十六年時提出過一次。

當時謠傳,美國人出價七十五萬美元要買,而且檢舉告到了中央黨部和內政部,為此,當時行政院蔣院長和社工會主任委員邱創煥,特地召見,並檢視印璽。

陳如平說,他當場就向院長保證,為了顧及老天師的交情與道義,他決定負責保管都功印,直到光復大陸捧囘龍虎山為止。外國人想要這顆印,不要說七十五萬美元,就是七百萬、七千萬美元,他也不賣。

他道出了與六十三代天師關係的淵源。

一般傳說,陳如平是老天師的「小舅子」,他否認。

陳先生說,民國五十五年的夏天,他在一位同鄉的引見下,認識了天師,當初他對天師完全存著「好奇」之心,不料,和天師見面後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

民國五十八年,天師在世時,因北投購屋不足款,曾向他借用了十餘萬元,這是他們之間僅有的財務來往。至於外傳說,天師繼室以「都功印」為借債的抵押,他說,根本不是那囘事!

為什麼這顆印璽會在他手中呢?

陳如平說,天師在世時,卽非常憂慮職位和印璽的後事。天師長子雖在臺病逝,但次子淪陷大陸,因此心存反攻大陸傳襲次子之念,而對於印璽,天師擔心年輕的太太,會改嫁而落入外人手中,而同道者,又都別有居心,不好委託,因此,交給與道家(按:「家」應為「教」)會毫無關係的陳如平保管。

天師遺命託印

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廿一日,老天師病逝前四天,立下了委託遺囑:

「茲代保管張恩溥祖傳印章大小共計八顆(如印鑑),經張恩溥親自於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廿一日交代,並經恩溥之妻陳月娟女士當面同意,由親友陳如平先生代為保管,嗣後如有對印章之運用權,均由恩溥妻子陳月娟自己作主,任何人不得阻礙,本件副本抄送各證人。」(以上均為打字)付託人張恩溥,繼承人同意陳月娟,代保管人陳如平,證明人邱大慎、趙師董、平國藩、黃平西、郭海龍。(以上除陳月娟未簽名外,均有簽名和蓋章,據陳如平謂陳月娟不識字,未能親手簽字。)

三天後,陳如平受天師之託,帶走了張家的祖傳印。第二天,天師卽撒手西歸了。

到了民國六十五年初夏,天師繼室陳月娟女士因癌病重時,又立遺囑,再一次委託陳如平保管,遺囑由其長女,師大畢業的張莉莉執筆,陳月娟女士印有指模。

因此,陳如平理直氣壯地說,我完全是受朋友之託,並非因典押而佔有天師的玉璽,他每年要花兩萬餘元的租賃費,委託銀行保管,只是不負朋友的重託罷了。

十月十六日,正午十二時,本刊編輯在陳先生的辦公室,目睹了這顆引起紛爭的印璽。他在前一天曾沐浴齋戒,十六日一大早,盛裝隆重地到銀行,打開保險箱,捧出五顆印來。其中最重要的一顆「陽平治都功印」係灰綠色的卞和玉印,印把是隻似龍又似虎的臥獸,印文為篆體之陽文,印面有十二公分見方大,需以硃砂調水刷上後,才能印蓋,現代的印泥則無法使用。

另一顆大印是「天師」印,係木質印,質地堅硬而厚重,沉如金屬,木色呈墨黑,還有三顆是玉質的小「都功印」、小「天師」印,和符文印。

這些印,用於天師所畫的符上,也是天師執行教務的主要用印。

案子還要懸著

至於印史,是否如道教界所言,為東漢一代天師所傳,需要進一步的考證,據六十四代天師,及張氏宗族們表示,由於天師印璽鮮少公開,況且又是傳家之寶,因此,從未託人考據研究過,但從玉石刻路充滿硃砂、天師印色澤墨黑來看,傳襲年代的久遠是不難看出的。

如果,天師印璽真如傳言,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那麼「陽平治都功印」的價值連城,自是不言而喻的,自然也是國家的瑰寶。

六十四代天師,為了這顆印,想盡辦法,卻掌印不成。

中華民國道教會,也處心積慮地想掌有這顆象徵「無上權威」的印璽。

但是,陳如平堅決地說,他不畏任何權勢,也不會輕易交出保管權。陳先生說,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廿四日的清晨,他提囘天師印璽後,他曉得日後為了印璽的持有權,必有紛爭,卽向警備總部報備。

陳如平說,我的任務,就是在光復大陸後將天師印璽,送囘江西龍虎山,屆時,天師的傳襲問題,自然會有圓滿的解決。

他小心翼翼地收囘印璽,在好友的護送下,又送囘銀行的保險箱裡。

張天師的印璽傳給誰?這個案子還要懸下去!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作者:吳鈴嬌女士

(資料出處:吳鈴嬌,〈奪印祕聞〉,《時報週刊》,總139期,1980年,頁94、97-98。)

〈絮語〉

*此文係轉錄自吳鈴嬌:〈奪印祕聞〉,《時報週刊》,總139期,1980年,頁94、97-98。若對於原始圖像仍有疑問者,可以自行參閱該期《時報週刊》。

*全文悉照原刊所使用文字字體繕打,不做更改;原文每句首字低一格,考慮現行排版格式並不會影響原意,因此不仿照低一格;又,按語及人名以藍色標明,為筆者所加。

*而圖像照片的來源,必須要感謝素昧平生的楊先生、不具名的善心人士以及清風明月前輩等人的拍攝、掃瞄。若有觸及著作權,當由本人負責。

*本來此項資料數年前已然知悉,但遲遲未取以閱讀。此番事因清風明月前輩首先公佈部分圖像,興起筆者認真地想一覩全文的意念,後因不忍63代遺志泛黃蒙塵,也因清風明月前輩與筆者同樣有整理此文獻的想法,因此託囑勸成,最後由筆者承攬此事。

*而〈奪印祕聞〉中所錄63代託管印璽遺囑原件圖像,可參閱張美良的網站;至於陳月娟女士續託印璽的原件圖像,或許也可由張美良先生提供。

*坊間有傳聞63代攜臺的諸印璽並非祖印,這中間恐須比對現今存放於「江西博物館」、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張美良賡續代管及其他尚散落於張氏血脈手中者,才能得出個合理的結論。因此,目前一人、一方的個別發言,都僅止於參考而已。

*另,以筆者粗淺見解,所謂「祖印」只能專稱太上老君所傳予祖天師之「陽平治都功印」玉印者,其他各代續刻、朝廷餽贈者,只能以「祖傳印璽」稱之。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天師玉印(圖片來源於石獅日報數字報刊)

延伸閱讀:道教張天師法印長啥樣?

據說張天師有四大傳法寶物,即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法印、符篆和天蓬尺、玉笏、玉冠等法器。今天玩轉和田玉帶著大家瞭解兩尊“陽平治都功印”,其中:

“陽平”是指四川省青林縣陽平山,居道教“二十四治”管理中心之首;

“治”是道家從事法事活動的場所;

“都功”為治中職事,亦即道教的首領。

只有鈐蓋了此印章的文書,才被認為具有號令鬼神的能力。

道教淵源

道教為張道陵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奉老子為道祖,奉老子的《道德經》為原始經典。南北朝時,其宗教教義和儀式已初步完善。

道教屬多神教,崇拜諸多神明,其宗旨是追求修道成仙、長生久世、救濟世人,要求教徒清靜無為、修道積德。道教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先後出現過許多派別,如正一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等。

正一道又稱正一派,始祖即漢末張道陵及他開創的“正一盟威”之道,後稱天師道。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張與材被嗣為第三十八代天師,襲掌江南道教,天師世系自此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現,並統領江南閣皁山、龍虎山、 茅山等三大符錄道派。該派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符錄齋醮、降神驅魔為主要宗教活動。正一道與金元出現的全真派並列為道教兩大教派,至今仍存世傳襲。

清 御賜白玉雕雙龍鈕“陽平治都功印”張天師法璽

“陽平治都功印”是道教正一派天師道的天師用印,在各種齋醮祈禳,驅鬼鎮妖,祈晴求雨,祛災納福的作法儀式中,用於“上表”、“符籙”等重要的地方,只有鈐蓋了此印章的文書,才被認為具有號令鬼神的能力。

此印傳為道教正一派祖天師張道陵所遺。為世傳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為正一宗壇的鎮壇之寶,也是道教最主要的印章。陸修靜天師 《道門科略》曰:“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由此可知,此印為世代天師嗣教的法印。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在道教千百年的傳播過中,也曾有“亂法”的現象,本來由正一派天師獨掌的“陽平治都功印”法印,在有的時期,一般的道士也隨意鑄刻,以便利於“作法”。此印成為了“都功”唯一的印章,究其箇中原因正在於此印代表了道教正一派天師的最高權威。從目前存世的實物來看,自制的“陽平治都功印”與朝廷頒賜的璽印之間,製作精細程度差別明顯,民間製作更不敢“僭越”使用龍鈕,規制體量上,也與“官制”的區別很大,價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歷代御賜的天師印信,歷經戰亂兵燹,時間銷溶,已經是極其鮮見的。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從印文佈局風格來看,二者都是兩行六字均布,筆畫走勢相似,承襲性顯然,這就像清代頒給歷世班禪、達賴的金印,形式完全統一,其主要的用意就在於顯示清廷的宗主唯一性,即使對於道教,參照歷朝舊制,也在於顯現“天下唯一”的權力。從此印的形制來看,印面11公分見方,尺寸上與元代所制大同小異,而印臺厚度、雙龍雕鈕,印文寬邊等特徵是典型的清代內廷製作風格。在清代,除皇帝頒賜以外,無論釋道是沒有雙龍鈕印章的。

歷代行用“陽平治都功印”的緣由。

其印為張天師身分法力的象徵,龍虎山天師道又稱“五斗米道”,由張陵創建於東漢中葉的漢順帝時期,張陵又名張道陵,後人稱張天師,正一真人。史稱其:“博通五經,潛心研道”,因蜀地民風淳樸,便入川佈道,居陽平山,並以此為據點創立了天師道。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因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故又名五斗米道。至東漢末年,戰亂不絕,漢中相對安定,第三代天師張魯率信眾遷居,他採取寬惠的統治政策,“民夷便樂之”。影響力迅速擴大,張魯在漢中經營二十多年,成為漢末一支頗有實力的割據勢力。及魏晉年間,第四代天師張盛不受曹魏封侯,帶著祖傳的經書、印、劍、符籙,來到江西鷹潭龍虎山隱居,從此龍虎山成為正一派道教的祖庭。《老子變法無極論》說,“二十四治會陽平,凡二十四治,陽平治為最大者,今道士上章及奏符壓,皆稱陽平,重其本也”這就是歷代行用“陽平治都功印”的緣由。

元代 陽平治都功印 (江西博物館典藏)

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的元代青白玉螭龍鈕“陽平治都功印”玉印,此印面邊長12.3釐米,印文結構嚴謹,線條流暢,鈕式為典型的元代風格,與現存於西藏拉薩寺院中的元代賜藏璽印相吻合。而明代洪武、成化、嘉靖都有朝廷賜印的記載,清康熙以來歷代皇帝都有賜正一天師以官秩、誥封的記錄。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這枚“陽平治都功印”為龍虎山天師府法物中極為重要的一枚法印,螭龍印紐顯示出如皇家般的尊貴等級,歷代天師襲用至今。元代(公元1271——1368年) 印面通高6.4、邊長12.3釐米,重972克。 青白玉質,潔白瑩潤,印鈕為一蹲踞觸角螭龍,翻脣露齒,眉須後拂,腿關節部位毛髮翻卷長飄,尾作分丫魚尾狀,雕琢精細,生動傳神;印面為陽文九疊篆體“陽平治都功印”六字,印文線條流暢,結構嚴謹。此印為世代天師嗣教的法印,今道士上章及表奏符壓皆用之。

就目前藝術品市場上,帝后璽印仍然是重磅的標的,在玩轉和田玉看來,出於宮廷御賜的道教天師印,因為稀有,等同於帝后之璽。而且因為此印,使歷史學與民俗學以及宗教史,增加了實物的研究對象,可以說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所以,將此兩枚玉印羅列出來供大家賞析,有機會可以去江西博物館參觀實物。(圖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