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什麼“三昧真火”?傳統文化中“三昧”是指什麼

道教 佛教 西遊記 孫悟空 珣玗琪 珣玗琪 2017-09-01

中國古典文學中和道教文化中經常出現,“三昧真火”。三昧真火,又名三味真火,事實上,三昧一詞是梵文音譯Samādhi,而真火是道教文化中的常用詞語,兩者相融合產生三昧真火一詞。三昧真火到底是什麼呢?

三昧真火,在道教文化中一般是根據【指玄篇】記載:“吾有真火三焉:心者君火 亦稱神火也,其名曰上昧 音妹,低去聲;腎者臣火 亦稱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 即臍下氣海 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聚焉而為火,散焉而為氣,升降循環而有周天之道…”。

文化漫談:什麼“三昧真火”?傳統文化中“三昧”是指什麼

根據《西遊記》第七回中孫悟空利用三昧真火將仙丹煅成一塊,原文記載:“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飲了御酒,又盜了仙丹。我那五壺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裡,運用三昧火,鍛成一塊,所以渾做金鋼之軀,急不能傷。

顯然,三昧真火是道教的名詞,是修道煉丹是出現的,而且需要到達一定層次才有的境界。

文化漫談:什麼“三昧真火”?傳統文化中“三昧”是指什麼

三昧,在佛教文化中,是指禪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

三昧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三昧即心定於一處,故稱定;遠離惛沈、掉舉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稱等持;正受所觀之法,故稱正受;調整散亂的心使正直,故稱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的依處,故稱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言息慮凝心。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前者靠積德,後者靠修行而得。

文化漫談:什麼“三昧真火”?傳統文化中“三昧”是指什麼

道教文化中認為人體內有三種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氣動之火。古人稱為"三昧真火"。這三種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視不離,叫做武火;意念輕鬆,似有似無,叫做文火。

所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修煉上品天仙之道過程中的成就。三昧真火,就是修煉到到了一定境界就會出現的一種真火或者一種氣。佛教道教文化相結合產生的詞語。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