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能生百慧,虛,能容萬物!

靜,能生百慧;虛,能容萬物

靜,能生百慧,虛,能容萬物!

《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虛和靜是儒釋道的大智慧,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人生大智慧。

一、靜能生百慧

靜,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

《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

所謂靜生百慧。道教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靜的人,才能發現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腳步匆忙的人總是會錯過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們或許會經歷人生歲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濘坎坷,但保持淡泊的處世態度,泰然處之,就能在紛繁中找尋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寧,不受世俗的干擾和衝擊,人生也更豁然開朗。

曾國藩年輕做事,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他的老師理學大家唐鑑先生送給他一個字——“靜”。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獲益良多。

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覆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靜,能生百慧,虛,能容萬物!

二、虛能容萬物

《道德經》第十一章中告訴我們虛和無的大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開窗戶造房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虛,首先是處世第一要訣。

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虛”的態度,就意味著有了博大寬廣的胸懷。

虛也是修行的第一要訣。

《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要達到這種與天地萬物並生為一的狀態,就需要在虛上下功夫。而這種狀態其實就是體悟大道。

修行人如何體悟大道?莊子給出了兩個很重要的方法:“心齋”和“坐忘”。本質上說,這兩個詞其實是一種方法那就是——虛的方法。所以莊子說“唯道集虛”。

只有虛能去除貪慾與智巧,揚棄它們,才能使心靈從糾結桎梏中解放出來,而臻至大通的境界。放下一切,故沒有分別、煩擾,“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