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老地圖揭祕:城裡這幾個地方為啥總“澇”?'

""大連老地圖揭祕:城裡這幾個地方為啥總“澇”?

《大連下水道綱脈圖》局部

文/楊玉璟 圖為作者提供

今年夏天,超級颱風利奇馬著實讓大連人緊張了好幾天,所幸,有驚無險。

近年來,每當大雨來臨,微信朋友圈裡常常扎堆兒“看海”,不管是內陸城市,還是沿海城市,出現大規模降水的時候,總會呈現出內澇區域,很多城市的內澇區域還會出現逢雨必淹的局面,以至於許多城市都會有一張“積水路段預警地圖”。

在大連,也有一些常年容易出現積水的路段,困擾著這座城市,那麼這些積水的路段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A

數條沖溝曾是大連排澇“擔當”

根據部分網友的整理,大連市易積水路段主要有港灣廣場、松江路大連工業大學附近、松江路友誼橋附近、迎客路、香周路三合大廈附近、錦繡路附近、東北快速路香爐礁橋下的十字路口、海事大學附近、蘭溪文苑附近。

為何平時溜光鋥亮的大馬路一到大雨就會積水,而且問題多年難以解決?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弄清楚這些地方積水的原因,還要追根溯源。

根據1899年沙俄測繪的《青泥窪平面圖》可以看到,大連很多地區早期的地形地貌。

當時,在今天大連市的東側標註有三條短粗的沖溝:“大日溝”、“二日溝”和“三日溝”。

對照判斷,“大日溝”位於今天的春海街一帶,如今這裡還有一條寺兒溝春華街排水乾線;“二日溝”在今天的港灣街與大眾街之間,日本佔領時期以這條沖溝為基礎上修建了寶廣場(今大眾街北與長江路交叉處)排水乾線,將汙水引到大連港東側防波堤外排入海中;“三日溝”位於今五五路一帶,日本佔領大連後,以“三日溝”為基礎修建暗渠,將今明澤湖和南山池的雨水引入此渠,在大連港二碼頭西側入海。

位於“東青泥窪村”的兩條沖溝,西側的沖溝叫做“西河”,在村西北與兩條支流“大張溝”、“小張溝”交匯後,沿西河一直通向“小砬子頭”東岸的“青泥窪北海”。現在大連市的民主廣場排水乾線,就是在這條沖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位於“西青泥窪村”的兩條沖溝,一條正好穿過今天宏孚橋橋洞的位置。而另一條則與今天東關街鐵路橋洞的位置大致重合。沙俄和日本佔領大連時期,城市排水管網的走向就是利用了原有的自然沖溝的走向,如此,大連市的老城區很少出現積水路段。

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積水,老城區的中心區港灣廣場的積水問題就時常發生,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填海。

B

沙俄搶進度埋下港灣廣場積水隱患

當沙俄佔領大連期間,在今天的港灣廣場一帶進行填海作業修建碼頭,但是由於工程搶進度,加之後期日俄戰爭的影響,導致沙俄在這一區域在填海後沒有形成統一的陸地平面。在1906年日本佔領大連初期出版的地圖上,港灣廣場一帶就被標註為一個大水泡子,後期日本佔領期間,儘管這個水泡子被填埋,但是仍然沒有解決低窪的問題。這就給今天港灣廣場的積水埋下了隱患。

除了沙俄時填海,日本佔領大連時期還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填湖作業。

日本侵佔大連時期,為了修建機場,將位於今天大連市周水機場的天然湖填埋。原本,這周邊石門山北坡(錦繡)、玉山南坡(泡崖子)流下來的雨水都匯聚於此處天然湖,經過調整後沿周水子河排到大海(今鑽石灣)。這樣一個良好的調整池被填埋後,只剩下今天澤龍湖公園的一個小水塘,這直接造成周邊高地的雨水失去了調整池,為今日積水埋下了隱患。2017年8月4日,一場大雨席捲濱城。大連機場周邊的松江路大連工業大學附近、迎客路積水嚴重,不得不出動消防車擺渡去機場的旅客。

除了填海、填湖,侵佔河道也是大連很多路段積水的原因之一。在歷次大雨中,馬欄河周邊的路段都是積水嚴重的地區,特別是蘭溪文苑至紅凌路河段的馬欄河的河水甚至會發生溢流,倒灌到路面上。這就是由於在長期的城市開發建設中侵佔河道造成的。

根據1936年的《大連地圖》,會發現馬欄河的河道曾經非常寬,其入海口為喇叭口狀的溼地,可使下洩的河水快速分散開來。但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馬欄河下游的入海口逐漸變窄,上游的河道也逐漸被束縛起來,兩邊蓋起了工廠住宅,因此一旦有大雨發生,“變窄”的馬欄河根本無法容納更多的雨水,而失去了喇叭口的馬欄河更無法快速排洪。

每年汛期,大雨不期而至,水漫金山的劇情時有重演,大自然不時用它獨特的方式提醒人們,很多自然界經過成千上萬年的時間形成的地貌,人類僅僅用了幾十年就將其完全改變,這樣的做法往往要付出代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