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高發村:一個白族村醫26年的民族團結情'

"

初見張智娟時,她穿著工作服,戴副眼鏡,眼神柔和,滴著汗珠,正在村衛生室忙活......這兩年衛生室建了全縣首個設在鄉村的中醫理療室,來理療室推拿、鍼灸的不少,她得儘快適應。

45歲的白族人張智娟是雲南省大理州漾濞縣平坡鎮高發村衛生室的一名村醫,滿打滿算,她在這已工作26年,期間有別的地方高薪挖她,她都拒絕了。“待在這挺好,幹啥要走!”她笑笑說。

"

初見張智娟時,她穿著工作服,戴副眼鏡,眼神柔和,滴著汗珠,正在村衛生室忙活......這兩年衛生室建了全縣首個設在鄉村的中醫理療室,來理療室推拿、鍼灸的不少,她得儘快適應。

45歲的白族人張智娟是雲南省大理州漾濞縣平坡鎮高發村衛生室的一名村醫,滿打滿算,她在這已工作26年,期間有別的地方高薪挖她,她都拒絕了。“待在這挺好,幹啥要走!”她笑笑說。

大理高發村:一個白族村醫26年的民族團結情

村醫張智娟(徐國建 攝)

張智娟長在一個多民族家庭,爺爺是彝族,奶奶是白族,姑姑嫁到一個傈僳族家庭。從小受多民族文化薰陶,張智娟有著彝族人的豁達豪爽,又有著白族人的精明能幹的優秀品質。

在她13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張智娟從此勵志成為一名醫生,要用醫術救助村裡的父老鄉親。

小時候的日子雖然清苦,但張智娟十分努力,19歲從漾濞縣職業高級中學醫護班畢業後,有7年時間她一邊代課一邊行醫,後來成為一名專職村醫。

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天凌晨,張智娟接到離家7公里的水井村民小組一個緊急電話,一名彝族產婦難產,情況十分危機。拖著8個多月身孕,張智娟連夜步行前往,救下了這對母子。

“半夜三更的,你不怕嗎?況且你還懷著身孕呢!”有人問她。“我是學醫的,不怕那些神啊鬼啊的,況且我兒子還在肚子裡給我壯膽呢!”事後,她開玩笑地說。

這只是張智娟行醫中的一個小故事,在她幹村醫的26年間,只要村裡有人生病,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她都會隨叫隨到。根據不完全統計,26年間經她接生的孩子達80餘人,村裡無論老小都認識她,說她人好醫術好

學西醫的張智娟也喜歡中醫,2012年,她到大理州中醫院學習方劑、鍼灸,以備衛生室不時之需。2015年左右,村裡一婦女關節炎犯了,腿疼得要命,隔壁鄰居騎摩托車送她到村衛生室,張智娟給這名婦女鍼灸,果然有好轉,第二天這名婦女穿著拖鞋自己就慢慢走來了。前兩天,一名村民幹活時手臂拉傷,張智娟用鍼灸紮了3個穴位,第二天這名村民就接著幹活去了。

張智娟感受到中醫的魅力,今年7月,經過20多天培訓後,村衛生室成立了中醫理療室,來推拿、按摩的村民開始多起來。張智娟教村民一些簡單的手法,村民們學會後,也能給家裡人推拿按摩了。

聽說張智娟能推拿、脾氣好,大理市區有家小兒推拿機構請她,月薪8000多元,張智娟想想拒絕了,“待在這挺好,幹啥要走!”

張智娟還是村裡的婦女主任,且一干就是26年。這些年,村裡的婆媳關係、妯娌關係,小到矛盾糾紛,大到離婚事件,群眾都找她幫忙調解。

張智娟,這位會說彝、漢、白、傈僳四種語言的少數民族婦女,2018年11月被大理州委、州政府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先進個人”。

張智娟不是聖人,她也有私心,“希望村醫待遇越來越好!”她也開始尋找自己的“接班人”。“現在的年輕人都出去了,找人接班太難了!”轉而她搖搖頭說。

問她還有什麼願望時,“希望村裡人都=一輩子都健健康康的!”她簡簡單單地說了這幾個暖心的字。(通訊員:徐國建 圖/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