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大荔金龍寺塔'

"


"


訪大荔金龍寺塔

金龍寺塔

"


訪大荔金龍寺塔

金龍寺塔

訪大荔金龍寺塔

券門

"


訪大荔金龍寺塔

金龍寺塔

訪大荔金龍寺塔

券門

訪大荔金龍寺塔

斗拱

"


訪大荔金龍寺塔

金龍寺塔

訪大荔金龍寺塔

券門

訪大荔金龍寺塔

斗拱

訪大荔金龍寺塔

密簷

"


訪大荔金龍寺塔

金龍寺塔

訪大荔金龍寺塔

券門

訪大荔金龍寺塔

斗拱

訪大荔金龍寺塔

密簷

訪大荔金龍寺塔

腳蹬

"


訪大荔金龍寺塔

金龍寺塔

訪大荔金龍寺塔

券門

訪大荔金龍寺塔

斗拱

訪大荔金龍寺塔

密簷

訪大荔金龍寺塔

腳蹬

訪大荔金龍寺塔

天井

記者 呂佳 實習生 程宇婷文/圖

來到大荔縣朝邑鎮,去過岱祠岑樓,就肯定訪過金龍寺塔。因為這兩個古蹟相距不到二百米,在一片空地上都顯得那麼孤零零的。

穿過朝邑鎮大寨子村,自西向東行駛,道路盡頭是一扇鐵門,金龍寺塔和岱祠岑樓便坐落其中。進入院子,首先看到岱祠岑樓,目光轉向東北側時,“胖嘟嘟”的金龍寺塔才呈現在眼前。仔細觀察,金龍寺塔平面呈八角形,共有七層,塔身從下至上高廣均逐層遞減,每層迭澀出簷。古塔是金龍寺內的主要建築之一,故得名“金龍寺塔”,因為每層的面積較大,所以看上去有些“肥胖”。

繞塔看過,如無人講解,便體會不到這座古塔建築工藝的特點與奇巧。但經這裡的田野文保員李潤倉的解說,便長了見識,體味到千年古塔,名不虛傳,中國古建,巧奪天工。

據李師傅介紹,金龍寺塔始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明嘉靖年間地震倒毀,重建於明末。古塔所處的金龍寺原與岱祠相鄰,後來岱祠和金龍寺均被毀壞殆盡,僅留下這座塔和岱祠岑樓,兩者相互守望。

金龍寺塔為樓閣密簷式空心塔,磚灰結構,八角七層饅頭狀頂。塔高25米,塔基周長28.48米,直徑9.1米,除第二層外,各層簷下均有磚制的斗拱,一至五層吊掛40顆鈴鐺。第二層至頂端東西南北每層都留有可進入的塔門,出門可沿塔外簷周復行。塔外簷大都雕飾轉角鬥栱及垂花柱,又每邊各有補間鋪作一朵。最下層裡面北、南、西均有龕洞,東壁有大門,塔內有磚砌螺旋塔梯,可輪轉而上,中有天井,可上下相望。

關於古塔,李師傅有一段解說詞,甚是詳細。相傳,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父子率兵從山西蒲州西渡黃河,打敗隋兵,佔領了位於北寨子的長春宮,並將長春宮作為大本營,派李世民打敗了河南的王世充,李世民的行轅就在北寨子南邊大寨子的朝阪崖頭上。有天晚上李世民夢見有金龍飛天,霞光飛散,認為是今後自己登基的瑞兆,於是便向佛祖許願,若能如願就在駐營處修座金龍寶塔。後來李世民登基後果然建築了寺院。相傳唐太宗在位23年,年年都要在佛祖生日那天到金龍寺進香。此塔經過宋元兩朝,在明嘉靖年間不幸毀於華州大地震。震區內瘟疫盛行,田園荒蕪。為祈禱佛祖保佑,朝廷重修了金龍寺和寶塔以安民心。

穿越時光隧道,這座古塔矗立在朝阪崖頭,如壯士一般守衛著一方土地。李師傅告訴記者,金龍寺塔是大荔縣少有的磚砌佛塔,它的建築工藝對於研究佛塔的建造法式有著較高的價值。前人有詩稱讚道:“金龍寺記大唐年,寶塔嶙峋插碧天,花影鈴聲輝日月,題名孰得會神仙。”2008年9月,金龍寺塔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塔覽眺,左右環視黃、洛、渭等山水名勝盡收眼底!”傾聽著李師傅詳盡認真的講解,讓人對這雄偉壯觀的古塔,以及對這守護古塔的老人,肅然起敬。

編輯:王姣

審籤:徐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