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

1

1927年,22歲的詩人戴望舒,第一次遇見了17歲的女孩施絳年。

他愛之而不能得,為她寫下了《雨巷》這首詩: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原本祖籍南京,7歲時才跟隨父親舉家遷到杭州的戴望舒,14歲時就開始寫小說、辦《蘭友》雜誌,中學畢業後,戴望舒輾轉進入上海大學和震旦大學學習,在這裡,他認識了好友施蟄存、馮雪峰等人。

青年人嚮往革命,在1927年上海清黨的血腥風潮中,他在恐怖氣氛中,躲避到了位處上海松江的施蟄存家裡,也就是在這裡,他開始了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

施絳年是戴望舒的好友、文學青年施蟄存的妹妹,那時正上高中,戴望舒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17歲的女孩子,他又給她寫了《我的戀人》:

“我將對你說我的戀人,

我的戀人是一個羞澀的人,

她是羞澀的,

有著桃色的臉,

桃色的嘴脣,

和一顆天青色的心。”

詩人才華橫溢,但是這位身高一米八幾,南人北相的詩人,由於小時候得過天花,留下了一臉麻痕,17歲的女孩青春活潑,詩人卻沉默內向,儘管在詩歌成就上,他與徐志摩、艾青並列“民國三大浪漫詩人”,但是他對愛情的觸覺和手腕,卻遠遠不如那位風流倜儻的徐志摩。


"

1

1927年,22歲的詩人戴望舒,第一次遇見了17歲的女孩施絳年。

他愛之而不能得,為她寫下了《雨巷》這首詩: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原本祖籍南京,7歲時才跟隨父親舉家遷到杭州的戴望舒,14歲時就開始寫小說、辦《蘭友》雜誌,中學畢業後,戴望舒輾轉進入上海大學和震旦大學學習,在這裡,他認識了好友施蟄存、馮雪峰等人。

青年人嚮往革命,在1927年上海清黨的血腥風潮中,他在恐怖氣氛中,躲避到了位處上海松江的施蟄存家裡,也就是在這裡,他開始了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

施絳年是戴望舒的好友、文學青年施蟄存的妹妹,那時正上高中,戴望舒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17歲的女孩子,他又給她寫了《我的戀人》:

“我將對你說我的戀人,

我的戀人是一個羞澀的人,

她是羞澀的,

有著桃色的臉,

桃色的嘴脣,

和一顆天青色的心。”

詩人才華橫溢,但是這位身高一米八幾,南人北相的詩人,由於小時候得過天花,留下了一臉麻痕,17歲的女孩青春活潑,詩人卻沉默內向,儘管在詩歌成就上,他與徐志摩、艾青並列“民國三大浪漫詩人”,但是他對愛情的觸覺和手腕,卻遠遠不如那位風流倜儻的徐志摩。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1905-1950)

詩人是位愛情的失敗者。

散文家馮亦代曾經回憶起他第一次見到戴望舒的情景。馮亦代說,那時他想象的詩人戴望舒,應該是一位風度翩翩的文弱書生:

“在我心目中的詩人,一定是面色白皙,風姿瀟灑的;但眼前佇立著的卻是高過我半個頭,黑蒼蒼的彪形大漢。”

青春活潑的上海姑娘施絳年,對這位南人北相、一臉麻痕的詩人沒什麼好感,詩人只能將這種痛苦寫進詩裡:

“見了你朝霞的顏色,

便感到我落葉的沉哀”

詩人的不幸,卻是文學史上的大幸。

礙於戴望舒與自己的哥哥施蟄存的好友關係,施絳年不好斷然拒絕,只好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為此,在1929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中,戴望舒在詩集的扉頁上,援引了兩行古羅馬詩人A·提布盧斯的拉丁文詩句,並將其翻譯、標註送給施絳年:

“願我在最後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

願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的虛弱的手把握著你。”

在後來高中畢業後,在上海的郵政部門當職員的施絳年看來,詩人戴望舒只是一個靠著寫作和開書店謀生的窮酸書生,壓根沒什麼未來與希望,她看不起他,但沒想到的是,戴望舒卻追上門去求婚,在被拒絕後,詩人又絕望地以跳樓自殺來相逼威脅。

好友施蟄存心軟了,說,好妹妹,望舒是個人才,你就依了他吧。壓力之下,施絳年妥協了,但隨即提出一個條件:戴望舒必須出國留學取得一個學位,然後得在國內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如此她才答應嫁給他。

作為當時已經名震國內的著名詩人,戴望舒根本不需要一張洋文憑,但是,在與施絳年訂婚後,1932年,戴望舒還是滿心歡喜,踏上了前往法國留學的郵輪,而他根本不會想到,這只是施絳年對他的拖延之計而已。

在法國留學三年期間,窮困潦倒的戴望舒沒空寫詩,整天忙於翻譯書稿賺錢維持生活,甚至忙得連課都很少去上,後來,由於參加了反法西斯遊行,法國警方隨即通知學校要驅逐這名中國學生,無奈下,1935年,詩人只能回國了。

直到回國,他才知道,原來他的未婚妻施絳年,早已經和一位冰箱推銷員好上了,在1930年代的民國,冰箱推銷員是一個非常時髦、體面的職業,在女孩施絳年看來,一位窮酸的詩人,實在是比不上一位冰箱推銷員來得有錢和有魅力。

詩人,失戀了。

他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什麼是我們愛情的紀念呢?

在這裡,親愛的,

在這裡,這沉哀,

這絳色的沉哀。”

2

望舒,是遠古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

其實,戴望舒只是筆名,詩人原本名叫戴朝安,又名戴夢鷗。

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護擁。

看到詩人沉浸在痛苦中難以自拔,小說家穆時英看不過去了,他決定把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

“你不要灰心,施蟄存的妹妹算什麼,我妹妹不比她漂亮?我給你搭搭橋。”

穆麗娟比戴望舒小了整整13歲,在她看來,戴望舒是她心慕仰望的詩人,1936年,他們在上海新亞飯店舉行了一場婚禮。

新婚恩愛的戴望舒,後來在詩裡描述他們初時的愛情:

“我是從天上奔流到海,

從海奔流到天上的江河,

我是你每一條靜脈,

每一個微血管中的血液,

我是你的睫毛。”

"

1

1927年,22歲的詩人戴望舒,第一次遇見了17歲的女孩施絳年。

他愛之而不能得,為她寫下了《雨巷》這首詩: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原本祖籍南京,7歲時才跟隨父親舉家遷到杭州的戴望舒,14歲時就開始寫小說、辦《蘭友》雜誌,中學畢業後,戴望舒輾轉進入上海大學和震旦大學學習,在這裡,他認識了好友施蟄存、馮雪峰等人。

青年人嚮往革命,在1927年上海清黨的血腥風潮中,他在恐怖氣氛中,躲避到了位處上海松江的施蟄存家裡,也就是在這裡,他開始了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

施絳年是戴望舒的好友、文學青年施蟄存的妹妹,那時正上高中,戴望舒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17歲的女孩子,他又給她寫了《我的戀人》:

“我將對你說我的戀人,

我的戀人是一個羞澀的人,

她是羞澀的,

有著桃色的臉,

桃色的嘴脣,

和一顆天青色的心。”

詩人才華橫溢,但是這位身高一米八幾,南人北相的詩人,由於小時候得過天花,留下了一臉麻痕,17歲的女孩青春活潑,詩人卻沉默內向,儘管在詩歌成就上,他與徐志摩、艾青並列“民國三大浪漫詩人”,但是他對愛情的觸覺和手腕,卻遠遠不如那位風流倜儻的徐志摩。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1905-1950)

詩人是位愛情的失敗者。

散文家馮亦代曾經回憶起他第一次見到戴望舒的情景。馮亦代說,那時他想象的詩人戴望舒,應該是一位風度翩翩的文弱書生:

“在我心目中的詩人,一定是面色白皙,風姿瀟灑的;但眼前佇立著的卻是高過我半個頭,黑蒼蒼的彪形大漢。”

青春活潑的上海姑娘施絳年,對這位南人北相、一臉麻痕的詩人沒什麼好感,詩人只能將這種痛苦寫進詩裡:

“見了你朝霞的顏色,

便感到我落葉的沉哀”

詩人的不幸,卻是文學史上的大幸。

礙於戴望舒與自己的哥哥施蟄存的好友關係,施絳年不好斷然拒絕,只好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為此,在1929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中,戴望舒在詩集的扉頁上,援引了兩行古羅馬詩人A·提布盧斯的拉丁文詩句,並將其翻譯、標註送給施絳年:

“願我在最後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

願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的虛弱的手把握著你。”

在後來高中畢業後,在上海的郵政部門當職員的施絳年看來,詩人戴望舒只是一個靠著寫作和開書店謀生的窮酸書生,壓根沒什麼未來與希望,她看不起他,但沒想到的是,戴望舒卻追上門去求婚,在被拒絕後,詩人又絕望地以跳樓自殺來相逼威脅。

好友施蟄存心軟了,說,好妹妹,望舒是個人才,你就依了他吧。壓力之下,施絳年妥協了,但隨即提出一個條件:戴望舒必須出國留學取得一個學位,然後得在國內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如此她才答應嫁給他。

作為當時已經名震國內的著名詩人,戴望舒根本不需要一張洋文憑,但是,在與施絳年訂婚後,1932年,戴望舒還是滿心歡喜,踏上了前往法國留學的郵輪,而他根本不會想到,這只是施絳年對他的拖延之計而已。

在法國留學三年期間,窮困潦倒的戴望舒沒空寫詩,整天忙於翻譯書稿賺錢維持生活,甚至忙得連課都很少去上,後來,由於參加了反法西斯遊行,法國警方隨即通知學校要驅逐這名中國學生,無奈下,1935年,詩人只能回國了。

直到回國,他才知道,原來他的未婚妻施絳年,早已經和一位冰箱推銷員好上了,在1930年代的民國,冰箱推銷員是一個非常時髦、體面的職業,在女孩施絳年看來,一位窮酸的詩人,實在是比不上一位冰箱推銷員來得有錢和有魅力。

詩人,失戀了。

他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什麼是我們愛情的紀念呢?

在這裡,親愛的,

在這裡,這沉哀,

這絳色的沉哀。”

2

望舒,是遠古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

其實,戴望舒只是筆名,詩人原本名叫戴朝安,又名戴夢鷗。

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護擁。

看到詩人沉浸在痛苦中難以自拔,小說家穆時英看不過去了,他決定把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

“你不要灰心,施蟄存的妹妹算什麼,我妹妹不比她漂亮?我給你搭搭橋。”

穆麗娟比戴望舒小了整整13歲,在她看來,戴望舒是她心慕仰望的詩人,1936年,他們在上海新亞飯店舉行了一場婚禮。

新婚恩愛的戴望舒,後來在詩裡描述他們初時的愛情:

“我是從天上奔流到海,

從海奔流到天上的江河,

我是你每一條靜脈,

每一個微血管中的血液,

我是你的睫毛。”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與穆麗娟

但戰爭,很快就成了詩人愛情和命運的第二次分水嶺。

1937年抗戰爆發後,不甘屈降日寇的戴望舒輾轉南下香港,並和眾多文藝界同人發起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同時負責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

此時,戴望舒和穆麗娟生下了他們的女兒朵朵,靠著勤奮工作和較高的工資,戴望舒在香港租下了一座山上的小洋樓,並取名“林泉居”,“林泉居”很快就成了抗戰時期,避難香港的各地愛國文人的匯聚地。

儘管忙於工作,但為了幫妻子分憂,戴望舒又請了兩個保姆,一個負責煮飯,一個負責帶孩子。穆麗娟後來回憶說:

“婚後我不管家務,一切有保姆代勞。一個保姆負責煮飯,另一個負責帶孩子。(我)實在無聊,就學學英語,和(詩人)徐遲的愛人陳鬆一起出去看電影,逛街。30年代的中國,富家女子都是不工作的,所以只能自己找娛樂項目。”

這種看似幸福美滿、波瀾不驚的生活,在穆麗娟看來簡直就是無聊至極:“戴望舒喜歡窩在書房看書,寫作,很少和我說話。”

在穆麗娟看來,比她大了13歲的詩人戴望舒,整天就只會埋頭看書、拼命工作,實在是個無聊至極的書呆子,連陪她一起看看電影、逛逛街的時間都沒有,實在是乏味至極。

而在港期間,戴望舒為電影《初戀》譜寫的主題曲《初戀女》,更是極大刺激了穆麗娟,在《初戀女》的歌詞中,戴望舒寫道:

“我走遍茫茫的天涯路

我望斷遙遠的雲和樹

多少的往事堪重數

你呀你在何處”

在穆麗娟看來,這分明是戴望舒對施絳年情深難忘,在借題發揮。而更致命的考驗是,當初為戴望舒和妹妹穆麗娟兩人牽線搭橋的小說家穆時英,此時轉而投靠了汪偽政府、淪為漢奸文人,為此,戴望舒不惜與自己的好友兼大舅子穆時英決裂,1940年,穆時英在上海被軍統特務鋤奸暗殺,事發後,戴望舒堅決不準穆麗娟前往奔喪。不久,穆麗娟母親病逝,戴望舒也是故意扣下岳母病逝的消息。

在多種矛盾的交織下,穆麗娟最終一怒之下返回上海,並寫信要求離婚。戴望舒隨即追到上海,此時,上海灘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情人、汪偽政府中央宣傳部政務次長鬍蘭成聽說後,就託人給戴望舒傳話說,只要戴望舒願意為汪偽政府和日本人效力辦報紙,胡蘭成將保證讓穆麗娟回到戴的身邊。

不願與漢奸談條件的戴望舒,不得不逃離上海返回香港,後來他寫信給穆麗娟哀求複合,並威脅說如果穆麗娟不答應,他就準備自殺,對此穆麗娟說,他已經自殺過一次了,怎麼可能再來一次。

1940年12月,在苦苦哀求妻子無果後,戴望舒果真服毒自殺,自殺前他給女兒朵朵留下一首詩《示長女》:

“可是,女兒,

這幸福是短暫的,

一霎時都被雲鎖煙埋。”

幸運的是,戴望舒最終被友人送往醫院救活,再次死裡逃生後,這位一生被情所傷的詩人,又先後寄出了自己的兩本日記,和婚後無數張充滿親情回憶的相片製成的相冊,希望挽回兩人的婚姻和感情:

“麗娟,請你想到我和朵朵在等待你,不要忘記我們。”

也就是在這時候,作為戴望舒和穆麗娟的友人,此時已經投靠汪偽政府的漢奸文人、《古今》月刊的主編周黎庵,藉著幫老友“探望關心”的名義,和穆麗娟攪和在了一起,1942年,還沒與戴望舒正式離婚的穆麗娟,又在上海公開與漢奸周黎庵舉行了婚禮。

到了2011年,仍然活在上海灘的穆麗娟,還溫情脈脈地對前來採訪的記者回憶說:

“別人在背後說些什麼,我都不管,我只想和他(周黎庵)在一起。”


"

1

1927年,22歲的詩人戴望舒,第一次遇見了17歲的女孩施絳年。

他愛之而不能得,為她寫下了《雨巷》這首詩: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原本祖籍南京,7歲時才跟隨父親舉家遷到杭州的戴望舒,14歲時就開始寫小說、辦《蘭友》雜誌,中學畢業後,戴望舒輾轉進入上海大學和震旦大學學習,在這裡,他認識了好友施蟄存、馮雪峰等人。

青年人嚮往革命,在1927年上海清黨的血腥風潮中,他在恐怖氣氛中,躲避到了位處上海松江的施蟄存家裡,也就是在這裡,他開始了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

施絳年是戴望舒的好友、文學青年施蟄存的妹妹,那時正上高中,戴望舒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17歲的女孩子,他又給她寫了《我的戀人》:

“我將對你說我的戀人,

我的戀人是一個羞澀的人,

她是羞澀的,

有著桃色的臉,

桃色的嘴脣,

和一顆天青色的心。”

詩人才華橫溢,但是這位身高一米八幾,南人北相的詩人,由於小時候得過天花,留下了一臉麻痕,17歲的女孩青春活潑,詩人卻沉默內向,儘管在詩歌成就上,他與徐志摩、艾青並列“民國三大浪漫詩人”,但是他對愛情的觸覺和手腕,卻遠遠不如那位風流倜儻的徐志摩。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1905-1950)

詩人是位愛情的失敗者。

散文家馮亦代曾經回憶起他第一次見到戴望舒的情景。馮亦代說,那時他想象的詩人戴望舒,應該是一位風度翩翩的文弱書生:

“在我心目中的詩人,一定是面色白皙,風姿瀟灑的;但眼前佇立著的卻是高過我半個頭,黑蒼蒼的彪形大漢。”

青春活潑的上海姑娘施絳年,對這位南人北相、一臉麻痕的詩人沒什麼好感,詩人只能將這種痛苦寫進詩裡:

“見了你朝霞的顏色,

便感到我落葉的沉哀”

詩人的不幸,卻是文學史上的大幸。

礙於戴望舒與自己的哥哥施蟄存的好友關係,施絳年不好斷然拒絕,只好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為此,在1929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中,戴望舒在詩集的扉頁上,援引了兩行古羅馬詩人A·提布盧斯的拉丁文詩句,並將其翻譯、標註送給施絳年:

“願我在最後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

願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的虛弱的手把握著你。”

在後來高中畢業後,在上海的郵政部門當職員的施絳年看來,詩人戴望舒只是一個靠著寫作和開書店謀生的窮酸書生,壓根沒什麼未來與希望,她看不起他,但沒想到的是,戴望舒卻追上門去求婚,在被拒絕後,詩人又絕望地以跳樓自殺來相逼威脅。

好友施蟄存心軟了,說,好妹妹,望舒是個人才,你就依了他吧。壓力之下,施絳年妥協了,但隨即提出一個條件:戴望舒必須出國留學取得一個學位,然後得在國內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如此她才答應嫁給他。

作為當時已經名震國內的著名詩人,戴望舒根本不需要一張洋文憑,但是,在與施絳年訂婚後,1932年,戴望舒還是滿心歡喜,踏上了前往法國留學的郵輪,而他根本不會想到,這只是施絳年對他的拖延之計而已。

在法國留學三年期間,窮困潦倒的戴望舒沒空寫詩,整天忙於翻譯書稿賺錢維持生活,甚至忙得連課都很少去上,後來,由於參加了反法西斯遊行,法國警方隨即通知學校要驅逐這名中國學生,無奈下,1935年,詩人只能回國了。

直到回國,他才知道,原來他的未婚妻施絳年,早已經和一位冰箱推銷員好上了,在1930年代的民國,冰箱推銷員是一個非常時髦、體面的職業,在女孩施絳年看來,一位窮酸的詩人,實在是比不上一位冰箱推銷員來得有錢和有魅力。

詩人,失戀了。

他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什麼是我們愛情的紀念呢?

在這裡,親愛的,

在這裡,這沉哀,

這絳色的沉哀。”

2

望舒,是遠古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

其實,戴望舒只是筆名,詩人原本名叫戴朝安,又名戴夢鷗。

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護擁。

看到詩人沉浸在痛苦中難以自拔,小說家穆時英看不過去了,他決定把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

“你不要灰心,施蟄存的妹妹算什麼,我妹妹不比她漂亮?我給你搭搭橋。”

穆麗娟比戴望舒小了整整13歲,在她看來,戴望舒是她心慕仰望的詩人,1936年,他們在上海新亞飯店舉行了一場婚禮。

新婚恩愛的戴望舒,後來在詩裡描述他們初時的愛情:

“我是從天上奔流到海,

從海奔流到天上的江河,

我是你每一條靜脈,

每一個微血管中的血液,

我是你的睫毛。”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與穆麗娟

但戰爭,很快就成了詩人愛情和命運的第二次分水嶺。

1937年抗戰爆發後,不甘屈降日寇的戴望舒輾轉南下香港,並和眾多文藝界同人發起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同時負責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

此時,戴望舒和穆麗娟生下了他們的女兒朵朵,靠著勤奮工作和較高的工資,戴望舒在香港租下了一座山上的小洋樓,並取名“林泉居”,“林泉居”很快就成了抗戰時期,避難香港的各地愛國文人的匯聚地。

儘管忙於工作,但為了幫妻子分憂,戴望舒又請了兩個保姆,一個負責煮飯,一個負責帶孩子。穆麗娟後來回憶說:

“婚後我不管家務,一切有保姆代勞。一個保姆負責煮飯,另一個負責帶孩子。(我)實在無聊,就學學英語,和(詩人)徐遲的愛人陳鬆一起出去看電影,逛街。30年代的中國,富家女子都是不工作的,所以只能自己找娛樂項目。”

這種看似幸福美滿、波瀾不驚的生活,在穆麗娟看來簡直就是無聊至極:“戴望舒喜歡窩在書房看書,寫作,很少和我說話。”

在穆麗娟看來,比她大了13歲的詩人戴望舒,整天就只會埋頭看書、拼命工作,實在是個無聊至極的書呆子,連陪她一起看看電影、逛逛街的時間都沒有,實在是乏味至極。

而在港期間,戴望舒為電影《初戀》譜寫的主題曲《初戀女》,更是極大刺激了穆麗娟,在《初戀女》的歌詞中,戴望舒寫道:

“我走遍茫茫的天涯路

我望斷遙遠的雲和樹

多少的往事堪重數

你呀你在何處”

在穆麗娟看來,這分明是戴望舒對施絳年情深難忘,在借題發揮。而更致命的考驗是,當初為戴望舒和妹妹穆麗娟兩人牽線搭橋的小說家穆時英,此時轉而投靠了汪偽政府、淪為漢奸文人,為此,戴望舒不惜與自己的好友兼大舅子穆時英決裂,1940年,穆時英在上海被軍統特務鋤奸暗殺,事發後,戴望舒堅決不準穆麗娟前往奔喪。不久,穆麗娟母親病逝,戴望舒也是故意扣下岳母病逝的消息。

在多種矛盾的交織下,穆麗娟最終一怒之下返回上海,並寫信要求離婚。戴望舒隨即追到上海,此時,上海灘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情人、汪偽政府中央宣傳部政務次長鬍蘭成聽說後,就託人給戴望舒傳話說,只要戴望舒願意為汪偽政府和日本人效力辦報紙,胡蘭成將保證讓穆麗娟回到戴的身邊。

不願與漢奸談條件的戴望舒,不得不逃離上海返回香港,後來他寫信給穆麗娟哀求複合,並威脅說如果穆麗娟不答應,他就準備自殺,對此穆麗娟說,他已經自殺過一次了,怎麼可能再來一次。

1940年12月,在苦苦哀求妻子無果後,戴望舒果真服毒自殺,自殺前他給女兒朵朵留下一首詩《示長女》:

“可是,女兒,

這幸福是短暫的,

一霎時都被雲鎖煙埋。”

幸運的是,戴望舒最終被友人送往醫院救活,再次死裡逃生後,這位一生被情所傷的詩人,又先後寄出了自己的兩本日記,和婚後無數張充滿親情回憶的相片製成的相冊,希望挽回兩人的婚姻和感情:

“麗娟,請你想到我和朵朵在等待你,不要忘記我們。”

也就是在這時候,作為戴望舒和穆麗娟的友人,此時已經投靠汪偽政府的漢奸文人、《古今》月刊的主編周黎庵,藉著幫老友“探望關心”的名義,和穆麗娟攪和在了一起,1942年,還沒與戴望舒正式離婚的穆麗娟,又在上海公開與漢奸周黎庵舉行了婚禮。

到了2011年,仍然活在上海灘的穆麗娟,還溫情脈脈地對前來採訪的記者回憶說:

“別人在背後說些什麼,我都不管,我只想和他(周黎庵)在一起。”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穆麗娟與周黎庵

就在穆麗娟與漢奸周黎庵好上的同時,1941年底,香港淪陷。隨後,一直在港島堅持宣傳抗戰的戴望舒被日本人逮捕,並被施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酷刑逼供,但不管如何被嚴刑拷打,戴望舒始終不肯向日本人屈服投降,在監獄中,他滿懷深情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用以向摯愛的祖國表明心志: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

那裡,永恆的中國!”

這位一生以柔弱詩句聞名的浪漫詩人,在日寇的鐵窗下始終誓死不屈,寫下了一反常態的鐵血詩歌,後來,當時的九年級教材將他的這首詩,編入了語文課本進行傳唱。

一直到1943年初,戴望舒才終於被友人設法營救出獄,出獄後,戴望舒給已經重新結婚一年之久的妻子穆麗娟,寄去了離婚契約。

她要自由,他就給她解放。

而在穆麗娟看來,這位沒有情趣、“不識好歹”的呆傻前夫戴望舒,根本比不上她那位在汪偽政府手下紅得發紫的新婚丈夫周黎庵。

詩人那如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消失在了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

3

在與穆麗娟正式解除婚約後,1943年5月30日,已經38歲的戴望舒和當時年僅16歲的楊靜結婚了。

楊靜當時是香港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對這位16歲的女孩來說,戴望舒在香港有房子,還是一位知名詩人,這對她來說充滿了魅力,婚後,戴望舒與楊靜又生下了兩個女兒。


"

1

1927年,22歲的詩人戴望舒,第一次遇見了17歲的女孩施絳年。

他愛之而不能得,為她寫下了《雨巷》這首詩: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原本祖籍南京,7歲時才跟隨父親舉家遷到杭州的戴望舒,14歲時就開始寫小說、辦《蘭友》雜誌,中學畢業後,戴望舒輾轉進入上海大學和震旦大學學習,在這裡,他認識了好友施蟄存、馮雪峰等人。

青年人嚮往革命,在1927年上海清黨的血腥風潮中,他在恐怖氣氛中,躲避到了位處上海松江的施蟄存家裡,也就是在這裡,他開始了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

施絳年是戴望舒的好友、文學青年施蟄存的妹妹,那時正上高中,戴望舒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17歲的女孩子,他又給她寫了《我的戀人》:

“我將對你說我的戀人,

我的戀人是一個羞澀的人,

她是羞澀的,

有著桃色的臉,

桃色的嘴脣,

和一顆天青色的心。”

詩人才華橫溢,但是這位身高一米八幾,南人北相的詩人,由於小時候得過天花,留下了一臉麻痕,17歲的女孩青春活潑,詩人卻沉默內向,儘管在詩歌成就上,他與徐志摩、艾青並列“民國三大浪漫詩人”,但是他對愛情的觸覺和手腕,卻遠遠不如那位風流倜儻的徐志摩。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1905-1950)

詩人是位愛情的失敗者。

散文家馮亦代曾經回憶起他第一次見到戴望舒的情景。馮亦代說,那時他想象的詩人戴望舒,應該是一位風度翩翩的文弱書生:

“在我心目中的詩人,一定是面色白皙,風姿瀟灑的;但眼前佇立著的卻是高過我半個頭,黑蒼蒼的彪形大漢。”

青春活潑的上海姑娘施絳年,對這位南人北相、一臉麻痕的詩人沒什麼好感,詩人只能將這種痛苦寫進詩裡:

“見了你朝霞的顏色,

便感到我落葉的沉哀”

詩人的不幸,卻是文學史上的大幸。

礙於戴望舒與自己的哥哥施蟄存的好友關係,施絳年不好斷然拒絕,只好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為此,在1929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中,戴望舒在詩集的扉頁上,援引了兩行古羅馬詩人A·提布盧斯的拉丁文詩句,並將其翻譯、標註送給施絳年:

“願我在最後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

願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的虛弱的手把握著你。”

在後來高中畢業後,在上海的郵政部門當職員的施絳年看來,詩人戴望舒只是一個靠著寫作和開書店謀生的窮酸書生,壓根沒什麼未來與希望,她看不起他,但沒想到的是,戴望舒卻追上門去求婚,在被拒絕後,詩人又絕望地以跳樓自殺來相逼威脅。

好友施蟄存心軟了,說,好妹妹,望舒是個人才,你就依了他吧。壓力之下,施絳年妥協了,但隨即提出一個條件:戴望舒必須出國留學取得一個學位,然後得在國內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如此她才答應嫁給他。

作為當時已經名震國內的著名詩人,戴望舒根本不需要一張洋文憑,但是,在與施絳年訂婚後,1932年,戴望舒還是滿心歡喜,踏上了前往法國留學的郵輪,而他根本不會想到,這只是施絳年對他的拖延之計而已。

在法國留學三年期間,窮困潦倒的戴望舒沒空寫詩,整天忙於翻譯書稿賺錢維持生活,甚至忙得連課都很少去上,後來,由於參加了反法西斯遊行,法國警方隨即通知學校要驅逐這名中國學生,無奈下,1935年,詩人只能回國了。

直到回國,他才知道,原來他的未婚妻施絳年,早已經和一位冰箱推銷員好上了,在1930年代的民國,冰箱推銷員是一個非常時髦、體面的職業,在女孩施絳年看來,一位窮酸的詩人,實在是比不上一位冰箱推銷員來得有錢和有魅力。

詩人,失戀了。

他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什麼是我們愛情的紀念呢?

在這裡,親愛的,

在這裡,這沉哀,

這絳色的沉哀。”

2

望舒,是遠古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

其實,戴望舒只是筆名,詩人原本名叫戴朝安,又名戴夢鷗。

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護擁。

看到詩人沉浸在痛苦中難以自拔,小說家穆時英看不過去了,他決定把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

“你不要灰心,施蟄存的妹妹算什麼,我妹妹不比她漂亮?我給你搭搭橋。”

穆麗娟比戴望舒小了整整13歲,在她看來,戴望舒是她心慕仰望的詩人,1936年,他們在上海新亞飯店舉行了一場婚禮。

新婚恩愛的戴望舒,後來在詩裡描述他們初時的愛情:

“我是從天上奔流到海,

從海奔流到天上的江河,

我是你每一條靜脈,

每一個微血管中的血液,

我是你的睫毛。”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與穆麗娟

但戰爭,很快就成了詩人愛情和命運的第二次分水嶺。

1937年抗戰爆發後,不甘屈降日寇的戴望舒輾轉南下香港,並和眾多文藝界同人發起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同時負責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

此時,戴望舒和穆麗娟生下了他們的女兒朵朵,靠著勤奮工作和較高的工資,戴望舒在香港租下了一座山上的小洋樓,並取名“林泉居”,“林泉居”很快就成了抗戰時期,避難香港的各地愛國文人的匯聚地。

儘管忙於工作,但為了幫妻子分憂,戴望舒又請了兩個保姆,一個負責煮飯,一個負責帶孩子。穆麗娟後來回憶說:

“婚後我不管家務,一切有保姆代勞。一個保姆負責煮飯,另一個負責帶孩子。(我)實在無聊,就學學英語,和(詩人)徐遲的愛人陳鬆一起出去看電影,逛街。30年代的中國,富家女子都是不工作的,所以只能自己找娛樂項目。”

這種看似幸福美滿、波瀾不驚的生活,在穆麗娟看來簡直就是無聊至極:“戴望舒喜歡窩在書房看書,寫作,很少和我說話。”

在穆麗娟看來,比她大了13歲的詩人戴望舒,整天就只會埋頭看書、拼命工作,實在是個無聊至極的書呆子,連陪她一起看看電影、逛逛街的時間都沒有,實在是乏味至極。

而在港期間,戴望舒為電影《初戀》譜寫的主題曲《初戀女》,更是極大刺激了穆麗娟,在《初戀女》的歌詞中,戴望舒寫道:

“我走遍茫茫的天涯路

我望斷遙遠的雲和樹

多少的往事堪重數

你呀你在何處”

在穆麗娟看來,這分明是戴望舒對施絳年情深難忘,在借題發揮。而更致命的考驗是,當初為戴望舒和妹妹穆麗娟兩人牽線搭橋的小說家穆時英,此時轉而投靠了汪偽政府、淪為漢奸文人,為此,戴望舒不惜與自己的好友兼大舅子穆時英決裂,1940年,穆時英在上海被軍統特務鋤奸暗殺,事發後,戴望舒堅決不準穆麗娟前往奔喪。不久,穆麗娟母親病逝,戴望舒也是故意扣下岳母病逝的消息。

在多種矛盾的交織下,穆麗娟最終一怒之下返回上海,並寫信要求離婚。戴望舒隨即追到上海,此時,上海灘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情人、汪偽政府中央宣傳部政務次長鬍蘭成聽說後,就託人給戴望舒傳話說,只要戴望舒願意為汪偽政府和日本人效力辦報紙,胡蘭成將保證讓穆麗娟回到戴的身邊。

不願與漢奸談條件的戴望舒,不得不逃離上海返回香港,後來他寫信給穆麗娟哀求複合,並威脅說如果穆麗娟不答應,他就準備自殺,對此穆麗娟說,他已經自殺過一次了,怎麼可能再來一次。

1940年12月,在苦苦哀求妻子無果後,戴望舒果真服毒自殺,自殺前他給女兒朵朵留下一首詩《示長女》:

“可是,女兒,

這幸福是短暫的,

一霎時都被雲鎖煙埋。”

幸運的是,戴望舒最終被友人送往醫院救活,再次死裡逃生後,這位一生被情所傷的詩人,又先後寄出了自己的兩本日記,和婚後無數張充滿親情回憶的相片製成的相冊,希望挽回兩人的婚姻和感情:

“麗娟,請你想到我和朵朵在等待你,不要忘記我們。”

也就是在這時候,作為戴望舒和穆麗娟的友人,此時已經投靠汪偽政府的漢奸文人、《古今》月刊的主編周黎庵,藉著幫老友“探望關心”的名義,和穆麗娟攪和在了一起,1942年,還沒與戴望舒正式離婚的穆麗娟,又在上海公開與漢奸周黎庵舉行了婚禮。

到了2011年,仍然活在上海灘的穆麗娟,還溫情脈脈地對前來採訪的記者回憶說:

“別人在背後說些什麼,我都不管,我只想和他(周黎庵)在一起。”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穆麗娟與周黎庵

就在穆麗娟與漢奸周黎庵好上的同時,1941年底,香港淪陷。隨後,一直在港島堅持宣傳抗戰的戴望舒被日本人逮捕,並被施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酷刑逼供,但不管如何被嚴刑拷打,戴望舒始終不肯向日本人屈服投降,在監獄中,他滿懷深情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用以向摯愛的祖國表明心志: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

那裡,永恆的中國!”

這位一生以柔弱詩句聞名的浪漫詩人,在日寇的鐵窗下始終誓死不屈,寫下了一反常態的鐵血詩歌,後來,當時的九年級教材將他的這首詩,編入了語文課本進行傳唱。

一直到1943年初,戴望舒才終於被友人設法營救出獄,出獄後,戴望舒給已經重新結婚一年之久的妻子穆麗娟,寄去了離婚契約。

她要自由,他就給她解放。

而在穆麗娟看來,這位沒有情趣、“不識好歹”的呆傻前夫戴望舒,根本比不上她那位在汪偽政府手下紅得發紫的新婚丈夫周黎庵。

詩人那如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消失在了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

3

在與穆麗娟正式解除婚約後,1943年5月30日,已經38歲的戴望舒和當時年僅16歲的楊靜結婚了。

楊靜當時是香港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對這位16歲的女孩來說,戴望舒在香港有房子,還是一位知名詩人,這對她來說充滿了魅力,婚後,戴望舒與楊靜又生下了兩個女兒。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與第二任妻子楊靜

然而,彼此達到22歲的年齡代溝,在戰爭年代柴米油鹽的艱難困苦中,夫妻間的裂痕被一點點放大。

1946年抗戰勝利後,戴望舒北上上海擔任了暨南大學教授,但到了1947年,因為參加教授聯誼會、支持進步學生愛國民主運動,戴望舒很快就被學校解聘;隨後戴望舒又前往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教授古代文學,不久又因為參加反戰運動被迫離職轉赴香港。

對於楊靜來說,當初她跟戴望舒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戴望舒有房子有名望、有豐厚的收入,但眼下,她已經受夠了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再加上戴望舒又失去了教職、經濟困頓。

在這種情況下,1948年末,楊靜轉而愛上了自己的鄰居小蔡,並向戴望舒提出離婚。在離婚協議上簽字後,戴望舒沒有再像以前一樣自殺,只是在友人葉靈鳳等人面前一再搖頭說:

“死了,這次一定死了!”

為了三個女兒,一生柔弱的他,倔強的活了下來。

但詩人,靈魂已死。


"

1

1927年,22歲的詩人戴望舒,第一次遇見了17歲的女孩施絳年。

他愛之而不能得,為她寫下了《雨巷》這首詩: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原本祖籍南京,7歲時才跟隨父親舉家遷到杭州的戴望舒,14歲時就開始寫小說、辦《蘭友》雜誌,中學畢業後,戴望舒輾轉進入上海大學和震旦大學學習,在這裡,他認識了好友施蟄存、馮雪峰等人。

青年人嚮往革命,在1927年上海清黨的血腥風潮中,他在恐怖氣氛中,躲避到了位處上海松江的施蟄存家裡,也就是在這裡,他開始了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

施絳年是戴望舒的好友、文學青年施蟄存的妹妹,那時正上高中,戴望舒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17歲的女孩子,他又給她寫了《我的戀人》:

“我將對你說我的戀人,

我的戀人是一個羞澀的人,

她是羞澀的,

有著桃色的臉,

桃色的嘴脣,

和一顆天青色的心。”

詩人才華橫溢,但是這位身高一米八幾,南人北相的詩人,由於小時候得過天花,留下了一臉麻痕,17歲的女孩青春活潑,詩人卻沉默內向,儘管在詩歌成就上,他與徐志摩、艾青並列“民國三大浪漫詩人”,但是他對愛情的觸覺和手腕,卻遠遠不如那位風流倜儻的徐志摩。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1905-1950)

詩人是位愛情的失敗者。

散文家馮亦代曾經回憶起他第一次見到戴望舒的情景。馮亦代說,那時他想象的詩人戴望舒,應該是一位風度翩翩的文弱書生:

“在我心目中的詩人,一定是面色白皙,風姿瀟灑的;但眼前佇立著的卻是高過我半個頭,黑蒼蒼的彪形大漢。”

青春活潑的上海姑娘施絳年,對這位南人北相、一臉麻痕的詩人沒什麼好感,詩人只能將這種痛苦寫進詩裡:

“見了你朝霞的顏色,

便感到我落葉的沉哀”

詩人的不幸,卻是文學史上的大幸。

礙於戴望舒與自己的哥哥施蟄存的好友關係,施絳年不好斷然拒絕,只好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為此,在1929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中,戴望舒在詩集的扉頁上,援引了兩行古羅馬詩人A·提布盧斯的拉丁文詩句,並將其翻譯、標註送給施絳年:

“願我在最後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

願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的虛弱的手把握著你。”

在後來高中畢業後,在上海的郵政部門當職員的施絳年看來,詩人戴望舒只是一個靠著寫作和開書店謀生的窮酸書生,壓根沒什麼未來與希望,她看不起他,但沒想到的是,戴望舒卻追上門去求婚,在被拒絕後,詩人又絕望地以跳樓自殺來相逼威脅。

好友施蟄存心軟了,說,好妹妹,望舒是個人才,你就依了他吧。壓力之下,施絳年妥協了,但隨即提出一個條件:戴望舒必須出國留學取得一個學位,然後得在國內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如此她才答應嫁給他。

作為當時已經名震國內的著名詩人,戴望舒根本不需要一張洋文憑,但是,在與施絳年訂婚後,1932年,戴望舒還是滿心歡喜,踏上了前往法國留學的郵輪,而他根本不會想到,這只是施絳年對他的拖延之計而已。

在法國留學三年期間,窮困潦倒的戴望舒沒空寫詩,整天忙於翻譯書稿賺錢維持生活,甚至忙得連課都很少去上,後來,由於參加了反法西斯遊行,法國警方隨即通知學校要驅逐這名中國學生,無奈下,1935年,詩人只能回國了。

直到回國,他才知道,原來他的未婚妻施絳年,早已經和一位冰箱推銷員好上了,在1930年代的民國,冰箱推銷員是一個非常時髦、體面的職業,在女孩施絳年看來,一位窮酸的詩人,實在是比不上一位冰箱推銷員來得有錢和有魅力。

詩人,失戀了。

他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什麼是我們愛情的紀念呢?

在這裡,親愛的,

在這裡,這沉哀,

這絳色的沉哀。”

2

望舒,是遠古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

其實,戴望舒只是筆名,詩人原本名叫戴朝安,又名戴夢鷗。

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護擁。

看到詩人沉浸在痛苦中難以自拔,小說家穆時英看不過去了,他決定把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

“你不要灰心,施蟄存的妹妹算什麼,我妹妹不比她漂亮?我給你搭搭橋。”

穆麗娟比戴望舒小了整整13歲,在她看來,戴望舒是她心慕仰望的詩人,1936年,他們在上海新亞飯店舉行了一場婚禮。

新婚恩愛的戴望舒,後來在詩裡描述他們初時的愛情:

“我是從天上奔流到海,

從海奔流到天上的江河,

我是你每一條靜脈,

每一個微血管中的血液,

我是你的睫毛。”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與穆麗娟

但戰爭,很快就成了詩人愛情和命運的第二次分水嶺。

1937年抗戰爆發後,不甘屈降日寇的戴望舒輾轉南下香港,並和眾多文藝界同人發起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同時負責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

此時,戴望舒和穆麗娟生下了他們的女兒朵朵,靠著勤奮工作和較高的工資,戴望舒在香港租下了一座山上的小洋樓,並取名“林泉居”,“林泉居”很快就成了抗戰時期,避難香港的各地愛國文人的匯聚地。

儘管忙於工作,但為了幫妻子分憂,戴望舒又請了兩個保姆,一個負責煮飯,一個負責帶孩子。穆麗娟後來回憶說:

“婚後我不管家務,一切有保姆代勞。一個保姆負責煮飯,另一個負責帶孩子。(我)實在無聊,就學學英語,和(詩人)徐遲的愛人陳鬆一起出去看電影,逛街。30年代的中國,富家女子都是不工作的,所以只能自己找娛樂項目。”

這種看似幸福美滿、波瀾不驚的生活,在穆麗娟看來簡直就是無聊至極:“戴望舒喜歡窩在書房看書,寫作,很少和我說話。”

在穆麗娟看來,比她大了13歲的詩人戴望舒,整天就只會埋頭看書、拼命工作,實在是個無聊至極的書呆子,連陪她一起看看電影、逛逛街的時間都沒有,實在是乏味至極。

而在港期間,戴望舒為電影《初戀》譜寫的主題曲《初戀女》,更是極大刺激了穆麗娟,在《初戀女》的歌詞中,戴望舒寫道:

“我走遍茫茫的天涯路

我望斷遙遠的雲和樹

多少的往事堪重數

你呀你在何處”

在穆麗娟看來,這分明是戴望舒對施絳年情深難忘,在借題發揮。而更致命的考驗是,當初為戴望舒和妹妹穆麗娟兩人牽線搭橋的小說家穆時英,此時轉而投靠了汪偽政府、淪為漢奸文人,為此,戴望舒不惜與自己的好友兼大舅子穆時英決裂,1940年,穆時英在上海被軍統特務鋤奸暗殺,事發後,戴望舒堅決不準穆麗娟前往奔喪。不久,穆麗娟母親病逝,戴望舒也是故意扣下岳母病逝的消息。

在多種矛盾的交織下,穆麗娟最終一怒之下返回上海,並寫信要求離婚。戴望舒隨即追到上海,此時,上海灘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情人、汪偽政府中央宣傳部政務次長鬍蘭成聽說後,就託人給戴望舒傳話說,只要戴望舒願意為汪偽政府和日本人效力辦報紙,胡蘭成將保證讓穆麗娟回到戴的身邊。

不願與漢奸談條件的戴望舒,不得不逃離上海返回香港,後來他寫信給穆麗娟哀求複合,並威脅說如果穆麗娟不答應,他就準備自殺,對此穆麗娟說,他已經自殺過一次了,怎麼可能再來一次。

1940年12月,在苦苦哀求妻子無果後,戴望舒果真服毒自殺,自殺前他給女兒朵朵留下一首詩《示長女》:

“可是,女兒,

這幸福是短暫的,

一霎時都被雲鎖煙埋。”

幸運的是,戴望舒最終被友人送往醫院救活,再次死裡逃生後,這位一生被情所傷的詩人,又先後寄出了自己的兩本日記,和婚後無數張充滿親情回憶的相片製成的相冊,希望挽回兩人的婚姻和感情:

“麗娟,請你想到我和朵朵在等待你,不要忘記我們。”

也就是在這時候,作為戴望舒和穆麗娟的友人,此時已經投靠汪偽政府的漢奸文人、《古今》月刊的主編周黎庵,藉著幫老友“探望關心”的名義,和穆麗娟攪和在了一起,1942年,還沒與戴望舒正式離婚的穆麗娟,又在上海公開與漢奸周黎庵舉行了婚禮。

到了2011年,仍然活在上海灘的穆麗娟,還溫情脈脈地對前來採訪的記者回憶說:

“別人在背後說些什麼,我都不管,我只想和他(周黎庵)在一起。”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穆麗娟與周黎庵

就在穆麗娟與漢奸周黎庵好上的同時,1941年底,香港淪陷。隨後,一直在港島堅持宣傳抗戰的戴望舒被日本人逮捕,並被施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酷刑逼供,但不管如何被嚴刑拷打,戴望舒始終不肯向日本人屈服投降,在監獄中,他滿懷深情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用以向摯愛的祖國表明心志: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

那裡,永恆的中國!”

這位一生以柔弱詩句聞名的浪漫詩人,在日寇的鐵窗下始終誓死不屈,寫下了一反常態的鐵血詩歌,後來,當時的九年級教材將他的這首詩,編入了語文課本進行傳唱。

一直到1943年初,戴望舒才終於被友人設法營救出獄,出獄後,戴望舒給已經重新結婚一年之久的妻子穆麗娟,寄去了離婚契約。

她要自由,他就給她解放。

而在穆麗娟看來,這位沒有情趣、“不識好歹”的呆傻前夫戴望舒,根本比不上她那位在汪偽政府手下紅得發紫的新婚丈夫周黎庵。

詩人那如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消失在了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

3

在與穆麗娟正式解除婚約後,1943年5月30日,已經38歲的戴望舒和當時年僅16歲的楊靜結婚了。

楊靜當時是香港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對這位16歲的女孩來說,戴望舒在香港有房子,還是一位知名詩人,這對她來說充滿了魅力,婚後,戴望舒與楊靜又生下了兩個女兒。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與第二任妻子楊靜

然而,彼此達到22歲的年齡代溝,在戰爭年代柴米油鹽的艱難困苦中,夫妻間的裂痕被一點點放大。

1946年抗戰勝利後,戴望舒北上上海擔任了暨南大學教授,但到了1947年,因為參加教授聯誼會、支持進步學生愛國民主運動,戴望舒很快就被學校解聘;隨後戴望舒又前往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教授古代文學,不久又因為參加反戰運動被迫離職轉赴香港。

對於楊靜來說,當初她跟戴望舒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戴望舒有房子有名望、有豐厚的收入,但眼下,她已經受夠了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再加上戴望舒又失去了教職、經濟困頓。

在這種情況下,1948年末,楊靜轉而愛上了自己的鄰居小蔡,並向戴望舒提出離婚。在離婚協議上簽字後,戴望舒沒有再像以前一樣自殺,只是在友人葉靈鳳等人面前一再搖頭說:

“死了,這次一定死了!”

為了三個女兒,一生柔弱的他,倔強的活了下來。

但詩人,靈魂已死。


《雨巷》背後的悲劇人生:詩人的痴情,為何總被現實無情踐踏?

▲戴望舒與楊靜和三個女兒合影

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戴望舒最終與友人卞之琳一起北返,並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工作,期間他對負責人胡喬木說:“(我)決心改變過去的生活和創作方向。”

由於哮喘病越發嚴重,他當時連上個二樓都要休息好幾次,以致不得不每日依靠打黃素針來控制病情,1950年2月28日,為了能早點治好病,詩人自己加大了黃素針的注射劑量,注射後不久,他昏迷過去,隨後停止了呼吸,終年僅45歲。

後來也有人說,詩人其實是厭倦了人世,不想再苟活下去了。

他一生痴情,卻最終在情場上三次重挫,以致含恨而終。

對此有人評價說:

“他永遠走不出那條幽深的雨巷,

在一個不可能的丁香姑娘身上,

浪費去一生的時光。”

在那條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裡,痴情的詩人,被踐踏得體無完膚。

別了,丁香姑娘。

參考文獻:

《戴望舒作品集》,現代出版社2018年版

張新穎:《有情:現代中國的這些人、文、事》

滕徵輝:《戴望舒:永遠走不出那條幽深的雨巷》

《新民週刊》:《穆時英之妹穆麗娟:與戴望舒離婚 和周黎庵相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