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格物·資本 seek for capital丨專注於資本的極致探索

【格物·貨幣】是格物資本旗下內容大類目之一

“英國貨幣”內容系列從屬於【格物·貨幣】

本文為“英國貨幣”系列 第 一 部分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格物者說:羅馬帝國的貨幣,跟隨著羅馬軍團遠渡重洋,來到了與歐洲大陸隔離的不列顛島上,併為其播下了貨幣文明的火種。

在羅馬帝國的軍團抵達大不列顛島之前,當地的土著居民已經開始鑄造本土的金屬貨幣——用熟鐵條作為貨幣“鐵幣”,不過使用很少。公元前2世紀末時,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的一支比爾蓋人進入大不列顛島, 他們帶來了歐洲大陸的金幣。

入侵與播種

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的皇帝克勞狄一世(公元41年—54年在位)率軍入侵不列顛島,並將其征服,征服後的領土成為了羅馬帝國的領土一部分(相當於殖民地)。羅馬軍團佔領不列顛之後, 為了支付羅馬軍團和文職官員的工資和滿足雙方貿易發展的需求, 羅馬貨幣大量流入不列顛島。

▼圖:公元102-198年的羅馬帝國,大不列顛島上橙色部分表示被羅馬帝國的征服的領土。圖片來源:地圖窩onegreen.net。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當時的羅馬帝國已經有著統一且完善的貨幣制度(始於首任皇帝屋大維的貨幣改革),有三種金屬鑄幣共存流通:“奧里斯”(aureus)金幣、“第納裡烏斯”(denarius)銀幣、“塞斯特斯”(Sestertius)銅幣,羅馬帝國在其征服的領地上,統一推行自己的貨幣。(詳細閱讀:「格物·黃金」黃金貨幣帝國:根基何來?

羅馬帝國的貨幣制度同樣也被帶到了大不列顛島。隨著羅馬帝國的金屬鑄幣的大量輸入,不列顛島上本土的“鐵幣”漸漸被取代。到3世紀中期時,羅馬人在不列顛島上設立鑄幣廠,鑄造羅馬的貨幣,以供在不列顛島上流通。公元287年,羅馬總督(羅馬皇帝在不列顛島上派駐的殖民代理人)在倫敦設立第一座羅馬人的鑄幣廠,同時,羅馬人還在科爾切斯特等地設立6 座鑄幣廠。除鑄幣廠外, 羅馬帝國的皇帝還在不列顛島設立了專門的財政管理機構, 控制貨幣發行權。

在羅馬帝國統治不列顛島時期,羅馬的貨幣制度傳入,尤其是倫敦等多個鑄幣廠的設立和之後對羅馬貨幣的仿造,為不列顛島上的貨幣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

蠻族仿造

公元407年,羅馬帝國結束了對不列顛島的殖民統治。此後,大不列顛島便進入了持續數個世紀的蠻族入侵遷徙期,該時期歐洲大陸西部沿海岸的民族不斷遷徙到不列顛島上,形成了割據的部落組織區域。其中,遷徙而來的盎格魯人(Angles)和撒克遜人(Saxons)控制了大不列顛島本島的東部和南部,形成了早期的英格蘭區(後來發展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主體版圖),大不列顛島進入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圖:5-6世紀,不列顛島上的蠻族入侵時期,主要有朱特人(Jutes)、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以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為主。圖片來源於:VOX.com。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在蠻族入侵期間(5-6世紀),不列顛島上依然保留著原先的羅馬人留下的貨幣,但是由於貴金屬短缺,金銀鑄幣被削減十分嚴重,這期間,人們漸漸將質地好的金銀鑄幣窖藏起來,剩下在流通中的非常少,而且大多是劣質鑄幣(被削剪過),這期間不列顛島上經歷著“貴金屬缺乏的階段”。另外,由於貨幣匱乏,一些蠻族的部族首領或王國國王和一些地方權貴開始仿造羅馬帝國的銅幣,仿造幣制作較為粗糙。

到6世紀末時,不列顛島的東部和南部基本形成了“七國割據”的穩定局面,也共同構成了延續至今的英格蘭地區。同時,英格蘭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肯特、蘇塞克斯、埃塞克斯)也和隔海而望的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政治經濟聯繫密切起來。

▼圖: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其他蠻族遷徙至不列顛島後,在不列顛島上先後建立起了7個小王國(肯特Kent 、蘇塞克斯Sussex 、韋塞克斯 Wessex、埃塞克斯Eesex 、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 、麥西亞Mercia、諾森伯里亞Northumbria),史稱“七國時代”(公元5世紀到9世紀),類似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圖:法蘭克王國(Frankish Kingdom),公元481年-843年,分為兩個王朝時期:墨洛溫王朝(481-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年-843年),加洛林王朝全盛時期稱查理曼帝國。在法蘭克王國鼎盛時期,其領土覆蓋了大部分西歐地區。圖片來源:地圖窩onegreen.net。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6 世紀末,肯特王國的國王迎娶了法蘭克王國的公主,公主帶去了法蘭克王國的貨幣,並帶去了基督教傳教士。這種政治聯姻加強了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的經濟文化聯繫。

隨著雙方經貿交流的強化,歐洲大陸的金幣也隨之流入不列顛島的東南部,6世紀末,在肯特王國和其周邊地區均出現歐洲大陸的金幣,這些從歐洲而來的金幣要麼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Solidus金幣,要麼是仿照Solidus金幣的其他金幣。

當時Solidus金幣是拜占庭帝國的標準金幣,在長達700年裡(4世紀初至10世紀末)含金量和重量保持不變,信譽極佳,在整個地中海-歐洲大陸非常受歡迎,是暢行無阻的硬通貨。並且,羅馬帝國的鑄幣體系還深刻影響著整個歐洲大陸的鑄幣演化與發展,歐洲大陸的各種金幣基本都是仿照羅馬金幣而來,包括法蘭克王國的金幣。詳細閱讀:「格物·黃金」黃金貨幣帝國:遍佈歐亞

歐洲大陸金幣的流入,一方面吸引著盎格魯-撒克遜人模仿鑄造,另一方面促進著英格蘭地區的貨幣經濟發展,從而進一步刺激了貨幣的數量需求。

大約在公元600年左右,肯特王國地區出現最早的本土金幣“Thrymsa”,Thrymsa金幣正是仿照拜占庭帝國的“Tremissis”金幣而鑄造。當時除了Solidus金幣,拜占庭帝國還鑄造了“Semissis”金幣(重量和價值為solidus的一半,又稱“1/2 Solidus金幣”)和“Tremissis”金幣(重量和價值為solidus的1/3,又稱“1/3 Solidus金幣”)。而 “Thrymsa”金幣就是仿照“Tremissis”金幣鑄造的,名稱也是由此演變而來。

▼圖:拜占庭帝國的“Tremissis”金幣,鑄造於423-443年,印有Aelia Eudocia皇后圖像,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都城)鑄幣廠鑄造,重約1.48克。圖片來源於:coinarchives.com。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圖:肯特王國國王Eadbald(616-640年在位)時期的 Thrymsa金幣,又被稱為“Shilling”(先令),於620-635年在倫敦鑄造,重1.28g,含金量67%,幣面上印著Eadbald國王的頭像。Thrymsa金幣仿照拜占庭帝國的“Tremissis”金幣而鑄,但製作水平明顯不如Tremissis金幣,規格不統一、幣面粗糙。圖片來源於:the-saleroom.com。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當時在肯特王國和其周邊地區出現的金幣(無論是本土的,還是外國的,外國為主,本土少量),一般是作為裝飾品或者節日慶祝,或被寶藏起來,因而金幣的貨幣功能並不明顯。不過,也正是這一時期,金幣才開始在英格蘭地區發揮貨幣功能,主要體現在其用於大額的跨境貿易。

7世紀上半葉,金幣在英格蘭地區的使用地理範圍開始擴大,從肯特王國向中部、東部沿海擴展。同時,英格蘭地區本土的金幣鑄造數量也持續增加,貨幣經濟也進一步發展。

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地區的貨幣經濟發展對鑄幣的需求繼續增加,而黃金原料短缺(大不列顛島本身黃金資源匱乏,而西歐黃金持續流入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穆斯林世界,以及教會王室貴族佔有各種黃金飾品器物),因而出現了金幣貶值(含金量下降或重量下降)和貨幣短缺的情況。

金向銀轉型

為了解決貨幣短缺問題,英格蘭地區的東南沿海地帶開始鑄造其他材質的貨幣,先是金銀合金幣,再是完全銀鑄幣,大約到7世紀末時,金幣基本完成向銀幣的過度。不列顛島最早本土鑄造的銀幣是Sceatta銀幣,也是深受歐洲大陸鑄幣的影響(主要受法蘭克王國的銀幣影響,因地理上隔海而望,經貿交流便利)。

Sceatta銀幣鑄造的時間約為7世紀下半葉和8世紀上半葉,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675 —700 年,Sceatta銀幣主要在不列顛島的肯特王國和埃塞克斯王國鑄造(坎特伯雷和倫敦鑄幣廠發行),主要在肯特、埃塞克斯和下泰晤士河谷地區流通;一些Sceatta銀幣也流入到歐洲大陸。Sceatta銀幣鑄造較為粗糙,且純度不穩定,重量大約1.25-1.30 克 (約合19-20格令 )。

▼圖:早期Sceatta銀幣,鑄造於680-700年,肯特王國的鑄幣廠,直徑12mm,重1.2克。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第二階段:701 —710 年,貨幣鑄造和流通因為貿易的活躍而得到較大的發展。商貿活躍程度上升,且商人活動的地理範圍擴大,Sceatta銀幣鑄造數量大幅增加,同時貨幣流通區擴展到東盎格利亞、東密德蘭和上泰晤士河谷地帶以及西南部地區。另外,貨幣的重量和純度較為穩定,純度穩定在90%-95%之間,重量大約為1.10-1.25克(約合17-19.5格令)。

第三階段:711 —750 年,鑄幣廠增多,貨幣鑄造量繼續增加,流通範圍亦不斷的擴大。除了當時最重要的坎特伯雷和倫敦鑄幣廠之外 ,一些地區因為貿易的發展而設立鑄幣廠,如韋塞克斯南部的港口城市南安普頓設立的鑄幣廠,同時,在埃塞克斯和東盎格利亞王國,還在科爾切斯特、伊普斯維奇和諾里季這些城市設有鑄幣廠。當時鑄幣流通規模空前擴大,大部分英格蘭地區都有流通。另外,在第三階段中後期,Sceatta銀幣出現貶值危機(被偽造或被剪切),銀幣的重量和純度均下降,到 8 世紀中期,Sceatta銀幣純度降至20%以下,重量降至0.8-1.0克,一些鑄幣廠甚至停止了鑄幣。

▼圖:較晚期的Sceatta銀幣,鑄造於735-745年,埃塞克斯王國的鑄幣廠,直徑13mm,重0.85。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Sceatta銀幣適應了當時英格蘭地區商業的發展,將不列顛島帶入了銀幣時代,同時促進了貨幣經濟的充分發展。另外,後期的Sceatta銀幣出現貶值危機,為之後新銀幣 “便士”(Penny)的引入提供了契機 。

Penny銀幣

8世紀中期時,Sceatta銀幣的貶值危機已經使其信譽受到極大侵蝕,Sceatta銀幣也變得越來越不適合流通。

正值此時,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正進行了貨幣改革。755年,丕平三世(Pépin III,法蘭克王國第二任王朝、加洛林王朝的創建者,751-768年在位)進行貨幣改革:鑄造大而薄的“denier”銀幣(對羅馬denarius銀幣的改造版本,“denier”一詞正來自拉丁語“denarius”),並提高貨幣的重量和純度,denier銀幣重量約為 20 格令(1.3克,1/240磅白銀 ) ,直徑從原來的 13mm增加到17mm,純度上升至85 —92%。

新鑄的denier銀幣很快就越過英吉利海峽傳入到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面對不適合流通的Sceatta銀幣,當時麥西亞王國的國王奧法(Offa ,757—796 年在位)順勢將denier銀幣引入到本國貨幣體系中。奧法國王將“denier”銀幣改名為“Penny”(便士)銀幣。

奧法時期發行的Penny銀幣,根據其重量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 從 8 世紀 60 年代至 792 年為早期階段 ,因Penny銀幣相對較輕,重量約為20格令(1.3克),稱之為“ 輕質Penny階段”; 792 —796 年為晚期階段 ,貨幣重量增加,重量約為22格令(1.45克),亦之為““重質Penny階段”。 奧法國王之後的國王,發行的基本都是重質Penny,並取代了輕質Penny。

▼圖:輕質Penny銀幣,鑄造於757-792年(奧法國王統治時期),直徑17mm,重約1.14克,厚度1mm,坎特伯雷鑄幣廠,幣面正面是奧法國王的頭像和名字(名字縮寫),奧法“OFFA REX” (OFFA REXMERCIORVM 的縮寫),背面的銘文“PE HT VA L∂ ”,是鑄幣師的名字。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圖:重質Penny銀幣,鑄造於805-810年(麥西亞國王Coenwulf統治時期),直徑10mm,重約1.3克,厚度1.1mm,坎特伯雷鑄幣廠,幣面正面是Coenwulf 國王頭像和名字,背面的銘文是鑄幣師的名字。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Penny銀幣發行後,由於其重量適中、純度高、製作精良,十分受歡迎,很快就在麥西亞王國統治的範圍內流通起來,並流入到西北部等地區。另外,奧發國王在位期間,逐漸征服了東盎格利亞、肯特、蘇塞克斯,並迫使韋塞克斯和諾森伯里亞對他維持著臣服的關係,這為Penny銀幣在整個英格蘭地區的推廣創造了條件。

▼圖:650-850年盎格魯-撒克遜人統治的英格蘭地區,諸王國之間的征伐。圖片來源:地圖窩onegreen.net。

不列顛島的貨幣從何而來?

Penny銀幣發行後,在此後大約500年裡,其在英格蘭地區的貨幣流通中都一直佔據著壟斷地位,後世將其稱為“Penny銀幣時代”,與此同時,英格蘭的貨幣經濟也日益成熟和發達!

另外,奧法國王還將法蘭克王國的貨幣兌換制度也引入到本國,並進行了“本土化”處理。法蘭克王國的貨幣單位是深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貨幣兌換制度也是如此,是一種12進制(同等重量的純金和純銀的兌換比例為1:12),當時法蘭克王國的貨幣兌換制度為:1 磅 (Libra,拉丁語) 白銀=20 枚solidus金幣=240枚denier銀幣。到奧法國王將其本土化後,演變為:1磅(pound,英語)白銀=20 先令(shilling,源自拉丁語“solidus”)=240 便士(penny),該貨幣兌換制度一直沿用到1971年。

英語“Pound”正是從拉丁語“Libra”演變過來,而“Pound”既是重量單位(磅,用“lb”表示),又是貨幣單位(鎊,用“£ ”表示)。在金屬鑄幣時代,鑄幣的重量直接決定鑄幣的價值,因而金屬鑄幣的重量單位和貨幣單位往往是統一的。

“英鎊”(British Pound,或pound sterling)正是在此時,才開始在英格蘭地區成為一種貨幣單位,不過,當時還並未推廣。在實際流通中使用的基本只有Penny銀幣,而pound或shilling一般只作為貨幣單位來記賬使用。

從公元43年羅馬帝國軍團入侵不列顛島帶來了羅馬貨幣和羅馬貨幣文明的火種,到7世紀初肯特王國出現最早的本土金幣Thrymsa,再到7世紀末完成向Sceatta銀幣過渡,最後到8世紀中葉奧法國王引入Penny銀幣和貨幣兌換制度。這期間的700年裡,英格蘭地區在外來貨幣文化(古希臘-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的影響下漸漸形成自己的統一貨幣體系——Penny銀幣為主導的貨幣流通、相應貨幣兌換制度、貨幣經濟的成熟,這標誌著英格蘭獨立貨幣體系的雛形已形成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英國貨幣制度形成初探,崔洪健,北方論叢,2013年第6期

中世紀英國貨幣流變與政治經濟變遷初探,崔洪健,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年 第 4 期

談談英鎊的變遷,許國雲,上海金融,1984年第2期

英國中世紀錢幣,絲路幣語,騰訊網,2018.1.27

黃金貨幣帝國:遍佈歐亞,格物資本,頭條號,2019.3.16

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Pound,Currency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2011.1.24

A short history of the British pound,Chris Parker,World Economic Forum,2016.1.27

版權聲明

本頭條號“格物資本”發佈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稿、圖片、漫畫、音頻、視頻等,其版權均歸屬於本號及其運營者(運營者已實名制),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修改或發佈。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