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王弟封韓】

韓侯國建立在西周初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時周公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考慮到周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周公再次進行了大分封,韓國與晉國等諸侯的建立跟這個大背景不無關係。

其中,成王一個弟弟被分封在唐國(今山西翼城),後更名為晉國。而另一個弟弟被分封在韓(今陝西韓城)。韓國在晉國西北方向,兩國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可以算是相互扶持的關係。兩國都為侯爵,所以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王弟封韓】

韓侯國建立在西周初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時周公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考慮到周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周公再次進行了大分封,韓國與晉國等諸侯的建立跟這個大背景不無關係。

其中,成王一個弟弟被分封在唐國(今山西翼城),後更名為晉國。而另一個弟弟被分封在韓(今陝西韓城)。韓國在晉國西北方向,兩國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可以算是相互扶持的關係。兩國都為侯爵,所以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文侯滅韓】

在西周時,韓國的存在感著實不強。這也與他早早的就被亡國有關,隨著西周末期發生的動亂,軍事實力更強大的晉國逐漸崛起,而韓國卻成為了晉國的陪襯。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晉國倒向了周平王,而韓國則支持周攜王。兩國的政治理念出現分歧,走向敵對。

事實上,韓國支持周攜王是很順理成章的,因為周幽王就是在與支持周平王的申候作戰時死去的。當時話語權最大的諸侯是周公的魯國,魯國就帶頭不朝拜弒父登位的周平王。韓國跟隨魯國的腳步也就非常正常。

與魯國相比,晉國更能從周平王那裡獲得利益,因為從軍事的角度講,這時候的晉國已經是獨步北方了,但領土和聲望還比較有限。

相對的維護宗法制的周攜王給晉國的限制會更多,而篡權奪位的平王卻能給與晉國更多的特權。同時在軍事上,晉國也並不懼怕周攜王和支持他的虢國。

所以晉國支持更利於自身的擴張的周平王,這也便於晉國從王室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侯,打著周平王的旗號滅掉了韓國,後來甚至殺死了周攜王。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王弟封韓】

韓侯國建立在西周初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時周公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考慮到周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周公再次進行了大分封,韓國與晉國等諸侯的建立跟這個大背景不無關係。

其中,成王一個弟弟被分封在唐國(今山西翼城),後更名為晉國。而另一個弟弟被分封在韓(今陝西韓城)。韓國在晉國西北方向,兩國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可以算是相互扶持的關係。兩國都為侯爵,所以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文侯滅韓】

在西周時,韓國的存在感著實不強。這也與他早早的就被亡國有關,隨著西周末期發生的動亂,軍事實力更強大的晉國逐漸崛起,而韓國卻成為了晉國的陪襯。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晉國倒向了周平王,而韓國則支持周攜王。兩國的政治理念出現分歧,走向敵對。

事實上,韓國支持周攜王是很順理成章的,因為周幽王就是在與支持周平王的申候作戰時死去的。當時話語權最大的諸侯是周公的魯國,魯國就帶頭不朝拜弒父登位的周平王。韓國跟隨魯國的腳步也就非常正常。

與魯國相比,晉國更能從周平王那裡獲得利益,因為從軍事的角度講,這時候的晉國已經是獨步北方了,但領土和聲望還比較有限。

相對的維護宗法制的周攜王給晉國的限制會更多,而篡權奪位的平王卻能給與晉國更多的特權。同時在軍事上,晉國也並不懼怕周攜王和支持他的虢國。

所以晉國支持更利於自身的擴張的周平王,這也便於晉國從王室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侯,打著周平王的旗號滅掉了韓國,後來甚至殺死了周攜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國內亂與韓萬的站隊】

韓國被滅以後,韓國的宗室被迫侍奉晉國的貴族。如果根據《史記》中韓萬出自韓侯國的說法,韓萬小時候或許還經歷過韓國的滅亡,那麼他對晉文侯抱有仇恨的心態也就很有可能了。

晉文侯死後,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晉文侯之子把晉文侯的弟弟分封到了曲沃,被後世稱作曲沃桓叔。從此晉國開始了一場長達68年的內亂,史稱曲沃代晉。

曲沃桓叔開始作亂,韓萬該怎麼選擇呢?如果按照他是曲沃武公叔父的說法,那他就是曲沃桓叔的兒子了,自然不用多說。但是如果按照韓國後人的說法,韓萬也很可能選擇曲沃桓叔,因為晉文侯是他的仇人。幫助桓叔也符合他自身的利益。

我們假設韓萬就是韓國後人,這時候他就應該做出了選擇,幫助曲沃桓叔打擊正牌晉國國君。而這時候識文斷字的貴族都是可以重用的人才,曲沃桓叔沒有理由拒絕韓萬的投靠。這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王弟封韓】

韓侯國建立在西周初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時周公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考慮到周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周公再次進行了大分封,韓國與晉國等諸侯的建立跟這個大背景不無關係。

其中,成王一個弟弟被分封在唐國(今山西翼城),後更名為晉國。而另一個弟弟被分封在韓(今陝西韓城)。韓國在晉國西北方向,兩國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可以算是相互扶持的關係。兩國都為侯爵,所以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文侯滅韓】

在西周時,韓國的存在感著實不強。這也與他早早的就被亡國有關,隨著西周末期發生的動亂,軍事實力更強大的晉國逐漸崛起,而韓國卻成為了晉國的陪襯。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晉國倒向了周平王,而韓國則支持周攜王。兩國的政治理念出現分歧,走向敵對。

事實上,韓國支持周攜王是很順理成章的,因為周幽王就是在與支持周平王的申候作戰時死去的。當時話語權最大的諸侯是周公的魯國,魯國就帶頭不朝拜弒父登位的周平王。韓國跟隨魯國的腳步也就非常正常。

與魯國相比,晉國更能從周平王那裡獲得利益,因為從軍事的角度講,這時候的晉國已經是獨步北方了,但領土和聲望還比較有限。

相對的維護宗法制的周攜王給晉國的限制會更多,而篡權奪位的平王卻能給與晉國更多的特權。同時在軍事上,晉國也並不懼怕周攜王和支持他的虢國。

所以晉國支持更利於自身的擴張的周平王,這也便於晉國從王室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侯,打著周平王的旗號滅掉了韓國,後來甚至殺死了周攜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國內亂與韓萬的站隊】

韓國被滅以後,韓國的宗室被迫侍奉晉國的貴族。如果根據《史記》中韓萬出自韓侯國的說法,韓萬小時候或許還經歷過韓國的滅亡,那麼他對晉文侯抱有仇恨的心態也就很有可能了。

晉文侯死後,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晉文侯之子把晉文侯的弟弟分封到了曲沃,被後世稱作曲沃桓叔。從此晉國開始了一場長達68年的內亂,史稱曲沃代晉。

曲沃桓叔開始作亂,韓萬該怎麼選擇呢?如果按照他是曲沃武公叔父的說法,那他就是曲沃桓叔的兒子了,自然不用多說。但是如果按照韓國後人的說法,韓萬也很可能選擇曲沃桓叔,因為晉文侯是他的仇人。幫助桓叔也符合他自身的利益。

我們假設韓萬就是韓國後人,這時候他就應該做出了選擇,幫助曲沃桓叔打擊正牌晉國國君。而這時候識文斷字的貴族都是可以重用的人才,曲沃桓叔沒有理由拒絕韓萬的投靠。這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為晉武公駕車,殺害晉君】

韓萬真正嶄露頭角是在曲沃桓叔的孫子,晉武公在位的時候。內戰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曲沃與晉君多次刀兵相向。

前709年春季,晉武公再次攻打晉國國都翼城,而韓萬為晉武公駕車。其實從這一點看,韓萬也很可能並不是晉武公的叔父,更像是普通士大夫。

這場戰鬥中,韓萬虜獲並殺死了晉國國君晉哀侯。也因為韓萬的功勞,晉武公統一晉國後把韓地封給了韓萬。韓氏開始了二度崛起。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王弟封韓】

韓侯國建立在西周初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時周公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考慮到周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周公再次進行了大分封,韓國與晉國等諸侯的建立跟這個大背景不無關係。

其中,成王一個弟弟被分封在唐國(今山西翼城),後更名為晉國。而另一個弟弟被分封在韓(今陝西韓城)。韓國在晉國西北方向,兩國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可以算是相互扶持的關係。兩國都為侯爵,所以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文侯滅韓】

在西周時,韓國的存在感著實不強。這也與他早早的就被亡國有關,隨著西周末期發生的動亂,軍事實力更強大的晉國逐漸崛起,而韓國卻成為了晉國的陪襯。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晉國倒向了周平王,而韓國則支持周攜王。兩國的政治理念出現分歧,走向敵對。

事實上,韓國支持周攜王是很順理成章的,因為周幽王就是在與支持周平王的申候作戰時死去的。當時話語權最大的諸侯是周公的魯國,魯國就帶頭不朝拜弒父登位的周平王。韓國跟隨魯國的腳步也就非常正常。

與魯國相比,晉國更能從周平王那裡獲得利益,因為從軍事的角度講,這時候的晉國已經是獨步北方了,但領土和聲望還比較有限。

相對的維護宗法制的周攜王給晉國的限制會更多,而篡權奪位的平王卻能給與晉國更多的特權。同時在軍事上,晉國也並不懼怕周攜王和支持他的虢國。

所以晉國支持更利於自身的擴張的周平王,這也便於晉國從王室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侯,打著周平王的旗號滅掉了韓國,後來甚至殺死了周攜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國內亂與韓萬的站隊】

韓國被滅以後,韓國的宗室被迫侍奉晉國的貴族。如果根據《史記》中韓萬出自韓侯國的說法,韓萬小時候或許還經歷過韓國的滅亡,那麼他對晉文侯抱有仇恨的心態也就很有可能了。

晉文侯死後,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晉文侯之子把晉文侯的弟弟分封到了曲沃,被後世稱作曲沃桓叔。從此晉國開始了一場長達68年的內亂,史稱曲沃代晉。

曲沃桓叔開始作亂,韓萬該怎麼選擇呢?如果按照他是曲沃武公叔父的說法,那他就是曲沃桓叔的兒子了,自然不用多說。但是如果按照韓國後人的說法,韓萬也很可能選擇曲沃桓叔,因為晉文侯是他的仇人。幫助桓叔也符合他自身的利益。

我們假設韓萬就是韓國後人,這時候他就應該做出了選擇,幫助曲沃桓叔打擊正牌晉國國君。而這時候識文斷字的貴族都是可以重用的人才,曲沃桓叔沒有理由拒絕韓萬的投靠。這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為晉武公駕車,殺害晉君】

韓萬真正嶄露頭角是在曲沃桓叔的孫子,晉武公在位的時候。內戰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曲沃與晉君多次刀兵相向。

前709年春季,晉武公再次攻打晉國國都翼城,而韓萬為晉武公駕車。其實從這一點看,韓萬也很可能並不是晉武公的叔父,更像是普通士大夫。

這場戰鬥中,韓萬虜獲並殺死了晉國國君晉哀侯。也因為韓萬的功勞,晉武公統一晉國後把韓地封給了韓萬。韓氏開始了二度崛起。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沒趕上稱霸的快車】

晉武公統一後一年就死去了,其子晉獻公即位。晉獻公在位的時候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屠殺了晉國公室成員。他把和自己有親戚關係,有軍權封地的叔伯兄弟都給騙到一個城池裡,給一鍋端了。這也造成了晉國無公室的局面。

可以猜測,如果韓萬是晉國公室,為什麼他的韓氏一族沒有在這個慘案中被屠殺呢?其實這也很可能是韓萬並非公室的證據之一。至於有一種說法:韓萬之孫因維護晉獻公所以免遭橫禍,這種說法也是有疑點的。

晉獻公晚年發生了驪姬之亂,國家持續動盪。這時候韓氏並沒有選對跟從的國君,當晉文公重耳最後取得勝利時,站錯隊的韓氏只能成為趙氏的家臣,並沒有把握住機會成為六卿之一。

可以說晉文公稱霸的快車道沒有被韓氏趕上。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王弟封韓】

韓侯國建立在西周初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時周公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考慮到周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周公再次進行了大分封,韓國與晉國等諸侯的建立跟這個大背景不無關係。

其中,成王一個弟弟被分封在唐國(今山西翼城),後更名為晉國。而另一個弟弟被分封在韓(今陝西韓城)。韓國在晉國西北方向,兩國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可以算是相互扶持的關係。兩國都為侯爵,所以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文侯滅韓】

在西周時,韓國的存在感著實不強。這也與他早早的就被亡國有關,隨著西周末期發生的動亂,軍事實力更強大的晉國逐漸崛起,而韓國卻成為了晉國的陪襯。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晉國倒向了周平王,而韓國則支持周攜王。兩國的政治理念出現分歧,走向敵對。

事實上,韓國支持周攜王是很順理成章的,因為周幽王就是在與支持周平王的申候作戰時死去的。當時話語權最大的諸侯是周公的魯國,魯國就帶頭不朝拜弒父登位的周平王。韓國跟隨魯國的腳步也就非常正常。

與魯國相比,晉國更能從周平王那裡獲得利益,因為從軍事的角度講,這時候的晉國已經是獨步北方了,但領土和聲望還比較有限。

相對的維護宗法制的周攜王給晉國的限制會更多,而篡權奪位的平王卻能給與晉國更多的特權。同時在軍事上,晉國也並不懼怕周攜王和支持他的虢國。

所以晉國支持更利於自身的擴張的周平王,這也便於晉國從王室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侯,打著周平王的旗號滅掉了韓國,後來甚至殺死了周攜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國內亂與韓萬的站隊】

韓國被滅以後,韓國的宗室被迫侍奉晉國的貴族。如果根據《史記》中韓萬出自韓侯國的說法,韓萬小時候或許還經歷過韓國的滅亡,那麼他對晉文侯抱有仇恨的心態也就很有可能了。

晉文侯死後,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晉文侯之子把晉文侯的弟弟分封到了曲沃,被後世稱作曲沃桓叔。從此晉國開始了一場長達68年的內亂,史稱曲沃代晉。

曲沃桓叔開始作亂,韓萬該怎麼選擇呢?如果按照他是曲沃武公叔父的說法,那他就是曲沃桓叔的兒子了,自然不用多說。但是如果按照韓國後人的說法,韓萬也很可能選擇曲沃桓叔,因為晉文侯是他的仇人。幫助桓叔也符合他自身的利益。

我們假設韓萬就是韓國後人,這時候他就應該做出了選擇,幫助曲沃桓叔打擊正牌晉國國君。而這時候識文斷字的貴族都是可以重用的人才,曲沃桓叔沒有理由拒絕韓萬的投靠。這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為晉武公駕車,殺害晉君】

韓萬真正嶄露頭角是在曲沃桓叔的孫子,晉武公在位的時候。內戰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曲沃與晉君多次刀兵相向。

前709年春季,晉武公再次攻打晉國國都翼城,而韓萬為晉武公駕車。其實從這一點看,韓萬也很可能並不是晉武公的叔父,更像是普通士大夫。

這場戰鬥中,韓萬虜獲並殺死了晉國國君晉哀侯。也因為韓萬的功勞,晉武公統一晉國後把韓地封給了韓萬。韓氏開始了二度崛起。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沒趕上稱霸的快車】

晉武公統一後一年就死去了,其子晉獻公即位。晉獻公在位的時候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屠殺了晉國公室成員。他把和自己有親戚關係,有軍權封地的叔伯兄弟都給騙到一個城池裡,給一鍋端了。這也造成了晉國無公室的局面。

可以猜測,如果韓萬是晉國公室,為什麼他的韓氏一族沒有在這個慘案中被屠殺呢?其實這也很可能是韓萬並非公室的證據之一。至於有一種說法:韓萬之孫因維護晉獻公所以免遭橫禍,這種說法也是有疑點的。

晉獻公晚年發生了驪姬之亂,國家持續動盪。這時候韓氏並沒有選對跟從的國君,當晉文公重耳最後取得勝利時,站錯隊的韓氏只能成為趙氏的家臣,並沒有把握住機會成為六卿之一。

可以說晉文公稱霸的快車道沒有被韓氏趕上。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列為六卿之一】

等到晉悼公即位後,韓氏迎來了崛起的新契機。帶領韓國崛起的是韓萬的玄孫韓厥。

韓厥作為趙氏的家臣,非常受到趙衰和趙盾父子的信任。後來趙盾權傾朝野,對韓厥也是大加提拔。

到了晉悼公時期,韓厥因鐵面無私的名聲,被破格提拔為晉國的執政,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卿。

其實晉悼公提拔韓厥很可能是尋找一個沒有太多宗族勢力的人,用來平衡趙盾執政以來日益強盛的士大夫間的爭鬥。而韓厥也在後來對趙盾後人趙武照顧有加,兩家結成聯盟,應對士大夫的內鬥。

韓氏應是作為頂級士大夫爭鬥的滅火器而出現的,而韓厥的執政也讓晉悼公對晉國擁有了更強的掌控力,幫助晉悼公中興晉國,復霸中原,韓氏也因此被列為六卿之一。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王弟封韓】

韓侯國建立在西周初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時周公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考慮到周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周公再次進行了大分封,韓國與晉國等諸侯的建立跟這個大背景不無關係。

其中,成王一個弟弟被分封在唐國(今山西翼城),後更名為晉國。而另一個弟弟被分封在韓(今陝西韓城)。韓國在晉國西北方向,兩國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可以算是相互扶持的關係。兩國都為侯爵,所以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文侯滅韓】

在西周時,韓國的存在感著實不強。這也與他早早的就被亡國有關,隨著西周末期發生的動亂,軍事實力更強大的晉國逐漸崛起,而韓國卻成為了晉國的陪襯。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晉國倒向了周平王,而韓國則支持周攜王。兩國的政治理念出現分歧,走向敵對。

事實上,韓國支持周攜王是很順理成章的,因為周幽王就是在與支持周平王的申候作戰時死去的。當時話語權最大的諸侯是周公的魯國,魯國就帶頭不朝拜弒父登位的周平王。韓國跟隨魯國的腳步也就非常正常。

與魯國相比,晉國更能從周平王那裡獲得利益,因為從軍事的角度講,這時候的晉國已經是獨步北方了,但領土和聲望還比較有限。

相對的維護宗法制的周攜王給晉國的限制會更多,而篡權奪位的平王卻能給與晉國更多的特權。同時在軍事上,晉國也並不懼怕周攜王和支持他的虢國。

所以晉國支持更利於自身的擴張的周平王,這也便於晉國從王室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侯,打著周平王的旗號滅掉了韓國,後來甚至殺死了周攜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國內亂與韓萬的站隊】

韓國被滅以後,韓國的宗室被迫侍奉晉國的貴族。如果根據《史記》中韓萬出自韓侯國的說法,韓萬小時候或許還經歷過韓國的滅亡,那麼他對晉文侯抱有仇恨的心態也就很有可能了。

晉文侯死後,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晉文侯之子把晉文侯的弟弟分封到了曲沃,被後世稱作曲沃桓叔。從此晉國開始了一場長達68年的內亂,史稱曲沃代晉。

曲沃桓叔開始作亂,韓萬該怎麼選擇呢?如果按照他是曲沃武公叔父的說法,那他就是曲沃桓叔的兒子了,自然不用多說。但是如果按照韓國後人的說法,韓萬也很可能選擇曲沃桓叔,因為晉文侯是他的仇人。幫助桓叔也符合他自身的利益。

我們假設韓萬就是韓國後人,這時候他就應該做出了選擇,幫助曲沃桓叔打擊正牌晉國國君。而這時候識文斷字的貴族都是可以重用的人才,曲沃桓叔沒有理由拒絕韓萬的投靠。這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為晉武公駕車,殺害晉君】

韓萬真正嶄露頭角是在曲沃桓叔的孫子,晉武公在位的時候。內戰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曲沃與晉君多次刀兵相向。

前709年春季,晉武公再次攻打晉國國都翼城,而韓萬為晉武公駕車。其實從這一點看,韓萬也很可能並不是晉武公的叔父,更像是普通士大夫。

這場戰鬥中,韓萬虜獲並殺死了晉國國君晉哀侯。也因為韓萬的功勞,晉武公統一晉國後把韓地封給了韓萬。韓氏開始了二度崛起。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沒趕上稱霸的快車】

晉武公統一後一年就死去了,其子晉獻公即位。晉獻公在位的時候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屠殺了晉國公室成員。他把和自己有親戚關係,有軍權封地的叔伯兄弟都給騙到一個城池裡,給一鍋端了。這也造成了晉國無公室的局面。

可以猜測,如果韓萬是晉國公室,為什麼他的韓氏一族沒有在這個慘案中被屠殺呢?其實這也很可能是韓萬並非公室的證據之一。至於有一種說法:韓萬之孫因維護晉獻公所以免遭橫禍,這種說法也是有疑點的。

晉獻公晚年發生了驪姬之亂,國家持續動盪。這時候韓氏並沒有選對跟從的國君,當晉文公重耳最後取得勝利時,站錯隊的韓氏只能成為趙氏的家臣,並沒有把握住機會成為六卿之一。

可以說晉文公稱霸的快車道沒有被韓氏趕上。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列為六卿之一】

等到晉悼公即位後,韓氏迎來了崛起的新契機。帶領韓國崛起的是韓萬的玄孫韓厥。

韓厥作為趙氏的家臣,非常受到趙衰和趙盾父子的信任。後來趙盾權傾朝野,對韓厥也是大加提拔。

到了晉悼公時期,韓厥因鐵面無私的名聲,被破格提拔為晉國的執政,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卿。

其實晉悼公提拔韓厥很可能是尋找一個沒有太多宗族勢力的人,用來平衡趙盾執政以來日益強盛的士大夫間的爭鬥。而韓厥也在後來對趙盾後人趙武照顧有加,兩家結成聯盟,應對士大夫的內鬥。

韓氏應是作為頂級士大夫爭鬥的滅火器而出現的,而韓厥的執政也讓晉悼公對晉國擁有了更強的掌控力,幫助晉悼公中興晉國,復霸中原,韓氏也因此被列為六卿之一。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韓國建國】

韓氏作為晉國士大夫奪權的新玩家,在韓厥之後,很快就又把晉國國君扔到了一邊,積極發展自身的勢力。並與趙氏共同進退,生存到了最後。

到了春秋末期。範氏和中行氏出局以後。桌面上就剩下了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家。

後面就是最強大的智氏挾持韓魏兩家攻打趙氏,結果韓魏趁機反水。智氏被滅後,晉國已經在實際上被趙魏韓瓜分了。

這時候晉國的土地,人口,甚至軍權基本都在三家手裡。而晉國國君也沒有公室成員的幫扶,更沒有扶持新的玩家入局的能力,只好眼睜睜的看晉國被瓜分了。

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魏斯、韓虔、趙籍為諸侯,三家分晉,韓氏化家為國,史稱韓國。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王弟封韓】

韓侯國建立在西周初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時周公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考慮到周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周公再次進行了大分封,韓國與晉國等諸侯的建立跟這個大背景不無關係。

其中,成王一個弟弟被分封在唐國(今山西翼城),後更名為晉國。而另一個弟弟被分封在韓(今陝西韓城)。韓國在晉國西北方向,兩國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可以算是相互扶持的關係。兩國都為侯爵,所以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文侯滅韓】

在西周時,韓國的存在感著實不強。這也與他早早的就被亡國有關,隨著西周末期發生的動亂,軍事實力更強大的晉國逐漸崛起,而韓國卻成為了晉國的陪襯。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晉國倒向了周平王,而韓國則支持周攜王。兩國的政治理念出現分歧,走向敵對。

事實上,韓國支持周攜王是很順理成章的,因為周幽王就是在與支持周平王的申候作戰時死去的。當時話語權最大的諸侯是周公的魯國,魯國就帶頭不朝拜弒父登位的周平王。韓國跟隨魯國的腳步也就非常正常。

與魯國相比,晉國更能從周平王那裡獲得利益,因為從軍事的角度講,這時候的晉國已經是獨步北方了,但領土和聲望還比較有限。

相對的維護宗法制的周攜王給晉國的限制會更多,而篡權奪位的平王卻能給與晉國更多的特權。同時在軍事上,晉國也並不懼怕周攜王和支持他的虢國。

所以晉國支持更利於自身的擴張的周平王,這也便於晉國從王室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侯,打著周平王的旗號滅掉了韓國,後來甚至殺死了周攜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國內亂與韓萬的站隊】

韓國被滅以後,韓國的宗室被迫侍奉晉國的貴族。如果根據《史記》中韓萬出自韓侯國的說法,韓萬小時候或許還經歷過韓國的滅亡,那麼他對晉文侯抱有仇恨的心態也就很有可能了。

晉文侯死後,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晉文侯之子把晉文侯的弟弟分封到了曲沃,被後世稱作曲沃桓叔。從此晉國開始了一場長達68年的內亂,史稱曲沃代晉。

曲沃桓叔開始作亂,韓萬該怎麼選擇呢?如果按照他是曲沃武公叔父的說法,那他就是曲沃桓叔的兒子了,自然不用多說。但是如果按照韓國後人的說法,韓萬也很可能選擇曲沃桓叔,因為晉文侯是他的仇人。幫助桓叔也符合他自身的利益。

我們假設韓萬就是韓國後人,這時候他就應該做出了選擇,幫助曲沃桓叔打擊正牌晉國國君。而這時候識文斷字的貴族都是可以重用的人才,曲沃桓叔沒有理由拒絕韓萬的投靠。這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為晉武公駕車,殺害晉君】

韓萬真正嶄露頭角是在曲沃桓叔的孫子,晉武公在位的時候。內戰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曲沃與晉君多次刀兵相向。

前709年春季,晉武公再次攻打晉國國都翼城,而韓萬為晉武公駕車。其實從這一點看,韓萬也很可能並不是晉武公的叔父,更像是普通士大夫。

這場戰鬥中,韓萬虜獲並殺死了晉國國君晉哀侯。也因為韓萬的功勞,晉武公統一晉國後把韓地封給了韓萬。韓氏開始了二度崛起。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沒趕上稱霸的快車】

晉武公統一後一年就死去了,其子晉獻公即位。晉獻公在位的時候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屠殺了晉國公室成員。他把和自己有親戚關係,有軍權封地的叔伯兄弟都給騙到一個城池裡,給一鍋端了。這也造成了晉國無公室的局面。

可以猜測,如果韓萬是晉國公室,為什麼他的韓氏一族沒有在這個慘案中被屠殺呢?其實這也很可能是韓萬並非公室的證據之一。至於有一種說法:韓萬之孫因維護晉獻公所以免遭橫禍,這種說法也是有疑點的。

晉獻公晚年發生了驪姬之亂,國家持續動盪。這時候韓氏並沒有選對跟從的國君,當晉文公重耳最後取得勝利時,站錯隊的韓氏只能成為趙氏的家臣,並沒有把握住機會成為六卿之一。

可以說晉文公稱霸的快車道沒有被韓氏趕上。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列為六卿之一】

等到晉悼公即位後,韓氏迎來了崛起的新契機。帶領韓國崛起的是韓萬的玄孫韓厥。

韓厥作為趙氏的家臣,非常受到趙衰和趙盾父子的信任。後來趙盾權傾朝野,對韓厥也是大加提拔。

到了晉悼公時期,韓厥因鐵面無私的名聲,被破格提拔為晉國的執政,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卿。

其實晉悼公提拔韓厥很可能是尋找一個沒有太多宗族勢力的人,用來平衡趙盾執政以來日益強盛的士大夫間的爭鬥。而韓厥也在後來對趙盾後人趙武照顧有加,兩家結成聯盟,應對士大夫的內鬥。

韓氏應是作為頂級士大夫爭鬥的滅火器而出現的,而韓厥的執政也讓晉悼公對晉國擁有了更強的掌控力,幫助晉悼公中興晉國,復霸中原,韓氏也因此被列為六卿之一。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韓國建國】

韓氏作為晉國士大夫奪權的新玩家,在韓厥之後,很快就又把晉國國君扔到了一邊,積極發展自身的勢力。並與趙氏共同進退,生存到了最後。

到了春秋末期。範氏和中行氏出局以後。桌面上就剩下了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家。

後面就是最強大的智氏挾持韓魏兩家攻打趙氏,結果韓魏趁機反水。智氏被滅後,晉國已經在實際上被趙魏韓瓜分了。

這時候晉國的土地,人口,甚至軍權基本都在三家手裡。而晉國國君也沒有公室成員的幫扶,更沒有扶持新的玩家入局的能力,只好眼睜睜的看晉國被瓜分了。

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魏斯、韓虔、趙籍為諸侯,三家分晉,韓氏化家為國,史稱韓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總結】

其實韓國的建立也是一個顛蕩起浮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是韓氏族人掌握住了很多歷史機遇,用了整個的春秋時代近三百年的時間,成為了歷史的弄潮兒。

另外,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韓國究竟出於晉國公室還是韓侯國。但是韓氏的真正崛起也並沒有依靠他本來的身份,不是嗎?至於對韓國源起的看法,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也許韓國的建立真的就是一場復國的行動呢。

最後,雖然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但是對比西周初年那上百個最終亡國的諸侯,韓國在這樣的時代能逆勢崛起,順利建國,這也已經是一種成功了。您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分別稱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關於這三家在晉國崛起的舊事,趙國和魏國都是很清晰的,唯獨韓國的祖先有些矛盾的地方。

關於韓國先祖韓武子的出身,有人認為其是曲沃武公的叔父,也就是說他是晉國公室出身。但是《史記》中卻又不一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史記》中的說法是,韓武子出自古韓候國,因功受封韓原。如果這個說法可信的話,那麼三家分晉中,韓國就是復國,而非建國了。我們就從韓侯國開始,看看韓國建立的過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王弟封韓】

韓侯國建立在西周初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時周公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考慮到周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周公再次進行了大分封,韓國與晉國等諸侯的建立跟這個大背景不無關係。

其中,成王一個弟弟被分封在唐國(今山西翼城),後更名為晉國。而另一個弟弟被分封在韓(今陝西韓城)。韓國在晉國西北方向,兩國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可以算是相互扶持的關係。兩國都為侯爵,所以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文侯滅韓】

在西周時,韓國的存在感著實不強。這也與他早早的就被亡國有關,隨著西周末期發生的動亂,軍事實力更強大的晉國逐漸崛起,而韓國卻成為了晉國的陪襯。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晉國倒向了周平王,而韓國則支持周攜王。兩國的政治理念出現分歧,走向敵對。

事實上,韓國支持周攜王是很順理成章的,因為周幽王就是在與支持周平王的申候作戰時死去的。當時話語權最大的諸侯是周公的魯國,魯國就帶頭不朝拜弒父登位的周平王。韓國跟隨魯國的腳步也就非常正常。

與魯國相比,晉國更能從周平王那裡獲得利益,因為從軍事的角度講,這時候的晉國已經是獨步北方了,但領土和聲望還比較有限。

相對的維護宗法制的周攜王給晉國的限制會更多,而篡權奪位的平王卻能給與晉國更多的特權。同時在軍事上,晉國也並不懼怕周攜王和支持他的虢國。

所以晉國支持更利於自身的擴張的周平王,這也便於晉國從王室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侯,打著周平王的旗號滅掉了韓國,後來甚至殺死了周攜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晉國內亂與韓萬的站隊】

韓國被滅以後,韓國的宗室被迫侍奉晉國的貴族。如果根據《史記》中韓萬出自韓侯國的說法,韓萬小時候或許還經歷過韓國的滅亡,那麼他對晉文侯抱有仇恨的心態也就很有可能了。

晉文侯死後,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晉文侯之子把晉文侯的弟弟分封到了曲沃,被後世稱作曲沃桓叔。從此晉國開始了一場長達68年的內亂,史稱曲沃代晉。

曲沃桓叔開始作亂,韓萬該怎麼選擇呢?如果按照他是曲沃武公叔父的說法,那他就是曲沃桓叔的兒子了,自然不用多說。但是如果按照韓國後人的說法,韓萬也很可能選擇曲沃桓叔,因為晉文侯是他的仇人。幫助桓叔也符合他自身的利益。

我們假設韓萬就是韓國後人,這時候他就應該做出了選擇,幫助曲沃桓叔打擊正牌晉國國君。而這時候識文斷字的貴族都是可以重用的人才,曲沃桓叔沒有理由拒絕韓萬的投靠。這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為晉武公駕車,殺害晉君】

韓萬真正嶄露頭角是在曲沃桓叔的孫子,晉武公在位的時候。內戰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曲沃與晉君多次刀兵相向。

前709年春季,晉武公再次攻打晉國國都翼城,而韓萬為晉武公駕車。其實從這一點看,韓萬也很可能並不是晉武公的叔父,更像是普通士大夫。

這場戰鬥中,韓萬虜獲並殺死了晉國國君晉哀侯。也因為韓萬的功勞,晉武公統一晉國後把韓地封給了韓萬。韓氏開始了二度崛起。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沒趕上稱霸的快車】

晉武公統一後一年就死去了,其子晉獻公即位。晉獻公在位的時候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屠殺了晉國公室成員。他把和自己有親戚關係,有軍權封地的叔伯兄弟都給騙到一個城池裡,給一鍋端了。這也造成了晉國無公室的局面。

可以猜測,如果韓萬是晉國公室,為什麼他的韓氏一族沒有在這個慘案中被屠殺呢?其實這也很可能是韓萬並非公室的證據之一。至於有一種說法:韓萬之孫因維護晉獻公所以免遭橫禍,這種說法也是有疑點的。

晉獻公晚年發生了驪姬之亂,國家持續動盪。這時候韓氏並沒有選對跟從的國君,當晉文公重耳最後取得勝利時,站錯隊的韓氏只能成為趙氏的家臣,並沒有把握住機會成為六卿之一。

可以說晉文公稱霸的快車道沒有被韓氏趕上。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列為六卿之一】

等到晉悼公即位後,韓氏迎來了崛起的新契機。帶領韓國崛起的是韓萬的玄孫韓厥。

韓厥作為趙氏的家臣,非常受到趙衰和趙盾父子的信任。後來趙盾權傾朝野,對韓厥也是大加提拔。

到了晉悼公時期,韓厥因鐵面無私的名聲,被破格提拔為晉國的執政,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卿。

其實晉悼公提拔韓厥很可能是尋找一個沒有太多宗族勢力的人,用來平衡趙盾執政以來日益強盛的士大夫間的爭鬥。而韓厥也在後來對趙盾後人趙武照顧有加,兩家結成聯盟,應對士大夫的內鬥。

韓氏應是作為頂級士大夫爭鬥的滅火器而出現的,而韓厥的執政也讓晉悼公對晉國擁有了更強的掌控力,幫助晉悼公中興晉國,復霸中原,韓氏也因此被列為六卿之一。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韓國建國】

韓氏作為晉國士大夫奪權的新玩家,在韓厥之後,很快就又把晉國國君扔到了一邊,積極發展自身的勢力。並與趙氏共同進退,生存到了最後。

到了春秋末期。範氏和中行氏出局以後。桌面上就剩下了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家。

後面就是最強大的智氏挾持韓魏兩家攻打趙氏,結果韓魏趁機反水。智氏被滅後,晉國已經在實際上被趙魏韓瓜分了。

這時候晉國的土地,人口,甚至軍權基本都在三家手裡。而晉國國君也沒有公室成員的幫扶,更沒有扶持新的玩家入局的能力,只好眼睜睜的看晉國被瓜分了。

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魏斯、韓虔、趙籍為諸侯,三家分晉,韓氏化家為國,史稱韓國。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總結】

其實韓國的建立也是一個顛蕩起浮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是韓氏族人掌握住了很多歷史機遇,用了整個的春秋時代近三百年的時間,成為了歷史的弄潮兒。

另外,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韓國究竟出於晉國公室還是韓侯國。但是韓氏的真正崛起也並沒有依靠他本來的身份,不是嗎?至於對韓國源起的看法,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也許韓國的建立真的就是一場復國的行動呢。

最後,雖然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但是對比西周初年那上百個最終亡國的諸侯,韓國在這樣的時代能逆勢崛起,順利建國,這也已經是一種成功了。您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趙國魏國是建國,而韓國卻是復國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