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周天子為什麼會同意毀天下的要求?

眾所周知,我國的大一統局面是從秦朝統一六國開始的,而在此之前,有春秋五霸,也有戰國七雄,周天子治下的諸侯們攻伐不斷,小國的滅亡和大國的興盛很尋常。

但到了公元前403年,發現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派使者去朝見周威烈王姬午,要求把他們分封為諸侯。


三家分晉,周天子為什麼會同意毀天下的要求?


這時候晉烈公姬止還在位,但實權掌握在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等三家手中,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實際的地位,而是要明確的身份了。

周威烈王對三家的要求沒有立即表態,他感到很燙手,其他諸侯國也在打探消息,因為這是破天荒的舉動。

應該說,從周幽王姬宮涅、周厲王姬胡等無道君王開始,周朝的統治就出現了危機,強大的諸侯國開始對小國下手,諸侯國內的士大夫也頻頻干預朝政,周王無力阻止。

但作為天下的統治者,周王的權威還是得到了維護,悅史君可以舉兩個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晉文公姬重耳是春秋時期的著名霸主,他把晉國實力提升的同時,也為周朝立下了大功。

於是,晉文公向周襄王提出一個請求,想讓對方允許自己死後享用周王室的隧葬禮制,周襄王直接就拒絕了:“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

晉文公是周襄王的遠房叔父,周襄王認為,天下沒有兩個天子,如果晉文公有其他想法,自己也有地可以隨心所欲,不需要請示。

晉文公當時是中原說一不二的存在,周襄王統治的地盤只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但晉文公聽了周襄王的話還是感到害怕,最終也沒有做出違反禮制的事情。


三家分晉,周天子為什麼會同意毀天下的要求?


楚莊王熊旅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曾率軍到達周王所在的洛邑,詢問九鼎的大小和重量,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因為九鼎代表的是天下,楚莊王的挑釁肉眼可見。

但周天子並沒有屈服,他派出王孫滿迴應楚莊王,直言九鼎不是楚莊王所能過問的,天下不是有強大的軍隊就可以霸佔的,而是需要德行。

楚莊王雖然炫耀了武力,但他問鼎中原之旅也就此告一段落,沒有再採取下一步的行動,周王天子的名分還很牢固。

當然,具體到諸侯國內部,之前還有魯國大夫季氏、齊國大夫田常、楚國大夫白公勝、晉國大夫智伯等,他們都有實力把國君晾在一邊,然後自己登上君位,但沒有人這麼做,因為後果就是天下的討伐,屬於自取滅亡。

晉國三大夫不僅無視國君,瓜分了大部分晉國領土,還要求周威烈王正式冊封,簡直就是倒打一耙。

周威烈王的決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也在考慮範圍內,他給予晉國三大夫諸侯之位,沒有反駁更沒有討伐。

此後,諸侯國內部和之間的爭鬥更加激烈,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周天子更是名譽掃地,因為他自己破壞了原則,三家分晉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開端。


三家分晉,周天子為什麼會同意毀天下的要求?


宋朝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這一事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番長篇大論以”禮“為出發點,悅史君截取其中的一段,大家可以端倪其中的要點:“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則國家從之。衛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上下無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故曰:分莫大於名也。”

司馬光認為,晉國三大夫的咄咄逼人,不是周威烈王冊封他們的理由,因為他們沒有自立為諸侯,說明內心還是有所顧忌,如果周天子能夠把握住原則,周朝也就不會亂得那麼徹底了。

歷史沒有辦法改寫,司馬光的見解也有些理想化,但悅史君認為,這也是給後世的一個啟示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