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長平之戰,趙國應該不應該接收上黨郡?

關於長平之戰的討論已經非常充分了。無論是雙方軍力、政治博弈、將帥優劣等內容,已有詳盡論述。那麼迴歸到上黨本身,不是政治上趙國應不應該接收的問題,而是關乎趙國是坐以待斃還是破釜沉舟的國運問題。甚至關於上黨的問題,早就已經超越了韓國、趙國生死存亡的問題,中原可以是晉、三晉,甚至六晉,但事關秦國東進時,上黨就變成了影響中國歷史發展走向的一個地區了。

上黨不僅僅是一個郡

關於是否應受上黨郡,平原君與趙禹認為:“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那麼就有這麼幾點需要注意一下:

  • 百萬軍攻一年不得一城的地方指的是哪裡?

  • 大利有多大,是否足以大的過與秦為敵?

  • 趙王問策的用意。

有這麼幾個點之後,我們才能明白上黨對於趙國而言意味著什麼。

首先,上黨是哪裡?

《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上黨是一個天然的戰略高地,因此成為三晉長期以來爭奪的“克什米爾”,韓趙魏三國在本國均設有上黨郡,由於材料的侷限,目前並無法準確界定上黨郡的範圍。

唐代張守節認為“秦上黨郡今澤、潞、儀、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韓總有之。至七國時,趙得儀、沁二州之地,韓猶有潞州及澤州之半,半屬趙、魏。”他的說法也有很多質疑,但大體上,我們姑且作一個宏觀的瞭解。草圖如下:

總結長平之戰,趙國應該不應該接收上黨郡?

通過這個圖,我們大概可以體會到上黨郡守選擇歸趙的內在因素。從韓國擁有的這一大片區域的角度,也大致可以體會“胡服騎射”的趙國發兵百萬卻難得一城的尷尬之處,畢竟在西方和北方趙國開地千里。

那麼第二的問題是,上黨之利究竟有多大?

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張圖就夠了。

總結長平之戰,趙國應該不應該接收上黨郡?

從上圖可以看到,掌握上黨,就可以掌握選擇進攻邯鄲、大梁、新鄭的主動權。於三晉而言,任何一國徹底掌握上黨,就有統一三晉的資本。當然,韓國與魏國由於國力經歷了長期的下降,已經不具備這種實力,換句話說只有趙國擁有拿下上黨的實力,而現在這個機會就放到了眼前。於秦國而言,掌握上黨,太行山的地勢與秦國形勢相連,上黨很難再次易手,也就意味著中原已在掌中,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在傳統中國,坐擁中原往往同統一天下聯繫起來。範唯入秦獻策時談到“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欲其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及:“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安陽),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 ”三河、三輔與弘農郡是漢代司隸校尉的轄區,也是傳統中國“王畿千里”的核心區域,掌握了中原的政權,往往也會創建一個偉大的帝國。要逐鹿中原,上黨無疑是最尖利的鋼刀。

第三,趙王的心思。

從趙王問策的三個人(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趙禹)中,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啟發。與趙惠文王時期“將相和”的氛圍不同,趙孝成王很明白上黨是一個宗廟社稷的問題,而不是幾十座城池的問題,因此只有與國同戚的人才能與他推心置腹。

他同樣明白,秦人300年的時間裡只能在河西、河東一線不斷拉鋸,諸國隨時可以合縱將其封鎖在函谷關內。如今以上黨為基礎,將秦人擊退進而拿下河東,秦國依然是關內的秦國。如果上黨屬秦,便再無將秦人趕回關中的可能,而且趙王也有同斯大林一樣的憂慮“趙國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身後就是邯鄲。”因此,“趙國應該不應該接收上黨郡”的問題,已經變成了“趙國能不接收上黨郡嗎?”

有鑑於此,雙方在上黨相持了3年,投入了100萬精銳,演繹了一場曠古爍今的大戰。

不得不承認在古代的戰爭中,地形往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秦國在黃河一線收效甚微,因此秦國“東出”出的是函谷關,依託黃河東進,《史記正義》載:“秦以渭水槽糧東入河、洛,軍擊韓上黨也。”而趙國守其地而無其民,《資治通鑑》:“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在上黨堅守的趙軍頗有南宋“端平入洛”的惆悵。在地利共享的時候,人民群眾的小車才是取勝的關鍵。

總結長平之戰,趙國應該不應該接收上黨郡?

公元前260年殺青,30年後秦國的國策從“東出”發散,可南、可北、可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