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春秋戰國 列子 顓頊 古劍奇譚 歷史脈動 2017-03-31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古代中國,戰爭是貴族國家對外掠奪、對內鎮壓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武器的發展與改進就受到格外的重視。這時武器之進步,是與青銅冶鑄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繫的。青銅不但可以製作多種生活用器,而且也可以製作青銅武器。

青銅就是銅、錫或銅、鉛的合金,或銅、錫、鉛3種元素的合金。青銅製作的武器遠比非金屬武器使用方便,具有更大的殺傷力。在製作青銅製品中,由於銅加錫或鉛的比例不同,致使合金硬度也不同,青銅武器需要堅韌、鋒利,因而就比製作容器等器物多加錫或鉛。關於製作不同種類青銅製品的合金比例,在戰國人所作的《周禮·考工記》中已有明確的記載。

青銅劍,是佩帶的手持短兵器,屬於“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

就目前的傳世文獻而言,我國的寶劍起源於夏,興盛於商周,是貴族才有資格佩戴的隨身之物。古代寶劍是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現在作為擊劍運動用的劍,與中國古代寶劍無關。

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劍者的等級身份,並炫耀富有——可見,炫富的毛病打老祖宗時就開始做下了。“琴棋書畫劍,詩醫茶酒花”是文人的最愛,“仗劍天下行”是俠客的選擇,“拔劍斬仇人”是江湖豪客的快意恩仇,“劍指江東”則是政治家們的貪婪稟性。

青銅劍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

劍身前端稱“鋒”;

劍體中線凸起稱“脊”;

脊兩側成坡狀稱“從”;

從外的刃稱“鍔”;

合脊與兩從為“臘”;

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

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格又稱“衛”(璏);

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又稱“鐔”;

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

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

劍鞘也謂之“室”;

劍身上的飾物謂之“釽”;

短劍也稱“匕首”。

——可見古人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匠人精神。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除個別地區的劍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風格外,形制上基本開始定型:絕大部分都有劍首,並普遍出現了劍格,但具劍箍的還較少。長度一般都要在40—50釐米以上。東周青銅劍,以吳國、越國的最為上乘,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等等,都是這時代的重要作品。這些寶劍製作精美,表現了卓越的製作工藝。

《周禮·考工記》載:“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通長55.7釐米,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劍身有“越王鳩(句)淺(踐)自作用劍”鳥篆銘文。該劍被我國政府認定為國寶。

本文所蒐集的是古代典籍中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寶劍,有的大名鼎鼎,有的幾乎無人知曉。更為遺憾的是,隨著星移斗轉,大多都已湮滅在歷史的深淵裡。而傳世的寶劍僅僅鳳毛麟角、寥若晨星。

不過,即便鳳毛麟角,今人還是可以領略遠古鑄劍巨匠們的傑作。名貫古今的寶劍,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冶煉技術、兵器文化、價值取向,其中所蘊含的先人驚人創造性和文化內涵,無疑令人吃驚掉下巴!


001、軒轅劍:

中國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一柄寶劍。據傳為華夏各族共同祖先黃帝所持,但早已無處可循了。

《名劍記》載:軒轅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之古字題名。

《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002、盤螭曳影:

黃帝神物。本名“曳影”劍,因劍柄上有盤螭一條,便取名盤螭,後合為“盤螭曳影”。黃帝駕崩後,此劍不知下落。後唐堯治世,大禹平洪,得之於衡麓,用以斬妖誅怪。後再次佚失。典籍有志,然或非真劍。

晉 王嘉 《拾遺記·顓頊》:"(顓頊 )有曳影之劍,騰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劍則飛起指其方,則克伐未用之時,常在匣裹作龍虎之吟。"

003、沉水龍雀: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沉水龍雀

“沉水龍雀”系大夏國赫連勃勃大王的後人——赫連百鏈所造,為夏朝帝摯所造之青銅巨刃,是後部落時期的青銅精品。身紋有古蛇圖騰,背鑄“大夏龍雀”。傳伏羲聖人乃人首蛇身,先民故崇尚蛇圖騰,後衍生為龍。"雀"在古文中有眼睛的意思,“大夏龍雀”顧名思義,是夏部族首領之意。後為春秋五霸中之晉文公所有,後世相傳,在後來的第三次晉楚戰爭時,敗給了名劍“湛盧”——此乃後世冶煉鍛鑄技術已非夏可比之故。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載:並造五兵,器銳精利,乃鹹百鍊為龍雀大環,號“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又造百鍊鋼刀,為龍雀大環,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世珍之。

《魏志》載: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為十六國時代,夏國國王赫連勃勃所鑄。相傳大夏龍雀製作極巧,下為大環,以纏龍為之,其首鳥形。

004、畫影:

傳說中古時代顓頊(音:專需)帝所有的寶劍。

畫影是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外形如一朽木。

《名劍記》載: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嘯吟。

化影為生之劍,非殺之劍,指木木生,指水水退。

005、騰空: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騰空

顓頊帝高陽氏所有。東異族來侵時,從天而降,後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

《名劍記》載:瑞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

《拾遺記》載: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006、夏禹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夏禹劍

傳說為大禹所鑄。亦又傳此劍即為“軒轅劍”,因兩代帝王所持,故又名“軒轅夏禹劍”。

《名劍錄》載:夏禹鑄一劍,藏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還有傳後世殷商湯得此劍,立殷商六百年帝業。

007、啟劍:

夏禹之子啟在位時所鑄。

樑·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對庚戍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後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為星辰,背記山月日月。

008、太康:

此劍鑄造於夏帝太康在位時。

《古今刀劍錄》載: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三月辛卯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三寸頭,頭方。

009、夾劍:

夏王孔甲時所鑄。

《古今刀劍錄》載:夾,四尺一寸。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採牛首山鐵,鑄一劍,銘曰:夾。古文篆書。

010、銅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銅劍

夏朝鑄造,所屬帝王已不可考。

《刀劍錄》僅載: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鑄一銅劍。

011、定光:

傳殷太甲大帝在位時所鑄。

《古今刀劍錄》載: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012、照膽:

殷武丁大帝時鑄。

《古今刀劍錄》載: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013、含光:

傳說中的殷代名劍。為春秋時衛人孔周所藏有殷代留下來的三把寶劍:“含光”、“承影”、“宵練”。

《列子》載: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宵練”。

《列子·湯問》載: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一曰“含光”,視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014、承影: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承影

傳說中的殷代名劍。為春秋時衛人孔周所藏。似無影劍般,全無形蹤。

《列子·湯問》載: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際,北(背)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見”。

《文苑英華·唐幷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銘》載:蛟分“承影”,雁落忘歸。

015、宵練: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宵練

傳說中的殷代天子名劍,一作“脊練”(疑為誤傳)。為春秋時期衛人孔周所藏。又是一柄無形劍,若傳至今日,可謂國之至寶。

《列子·湯問》載: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不見光,方夜則見方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驁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

從辭源角度看,“商天子三劍”本是一個哲學的用語,以上古存在的三把神劍喻道,它首出於《列子·湯問》篇。

《列子·湯問》篇有“上古三劍”一章,後世道教對列子道家的“道劍”一詞進行了借用和發揮,並將其運用於丹道學、心性論等領域,賦予“道劍”以宗教與信仰的內涵。道教對“道劍”一詞的借用和發揮,從特定層面顯示了《列子》對道教產生的影響,以及道家與道教的親緣關係。

這三把劍是經過抽象的,指的是不同的幾個力量,代指的是三個符號。這三把寶劍被分為上品含光、中品承影、下品宵練,其實這三把所謂的寶劍卻只是人的三種狀態——上品含光者是入道合體之狀,中品承影是遇道引信之狀,下品宵練是為按道守習之狀。越次等的劍越能使人感受其存在。

為何稱此三劍都不可以殺死人呢?是其刀鋒夠快嗎?快的如光、如影、如風;光不可見,是因時光如梭快比閃電,瞬間可通天地使人無察;影只存形,是為氣隨機行,容形而存影跡似有還無;風有留餘,寒熱風溼之入體即合其身,且皆有症狀。

時光、氣機、風行都是與人相關之物,各有其制,都不會要人命,卻也是時時在要人命,只是它們也是在按照命體本身在行事罷了。孔周所言不差,並直言相告於來丹,所謂報仇之事本無需自己動手,自然會有其死亡的時。來丹不明其理,孔周還有意來個齋心七日,以觀其心變,但來丹心意難改,也就只能順其之意而行。至於說童子佩三劍卻三軍,也是說佔得了天機,佔得了自然之理。三劍本非劍。只是以上古神劍喻道。

  • 道劍與修道:《列子》中的“劍”幾乎可以用“道”字替下。從這幾把古劍上,人們可以嗅到道家祖師老子《道德經》大道的氣味,聽到列子之後道家集大成者莊子《南華經》“庖丁解牛”的桑林之樂,後來內丹養生家確實把《列子》之“劍”攜進了丹學。《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二百九十九卷就錄有《宵練匣靜功》。

儘管劍在《老子》那裡必定是歸於“不祥之器”,但《列子》絕麗瑰偉的哲學境界以及《莊子》洞徹一切的犀利高見還是觸動了後世道家,隋唐內丹家即開始頻頻“論劍”。《宋史·陳摶傳》記載唐代道士呂岩(字洞賓)為“關西逸人,有劍術,年百餘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數來摶齋中”,是位養生有方且具有傳奇色彩的道士。他聞道前,曾流落風塵,在長安酒肆中遇鍾離權,“黃粱一夢”,於是感悟,求其超度,得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後又遇火龍真人於終南山中,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劍法,他自稱“吾有三劍說與世人,一斷愛慾,二斷煩惱,三斷愚痴”,從這“三劍”上可以看出,呂洞賓的劍實乃列子的無形之劍,呂洞內賓的劍大約由此練就,今人王沐稱其為“性功中的出世法”。

如何練就列子三劍合道的境界呢,唐葉法善在《真龍虎九仙經》給出了具體的方法謂:“煉劍者,先收精華,後起心火,肺為風鞴,肝木為碳,脾為黃泥,腎為日月精罡也。腎為水,脾土為泥模,身為爐,一息氣中為法,息成劍之氣也”。在隋唐養生家那裡,列子的道劍已是修道的代名詞了。

  • 道劍與覺理:什麼是“道”?在先秦《莊子·繕性》說過:“道,理也。……道無不理”。《管子·君臣上》說:“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失之謂道”;“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非茲是無以理人”。《韓非子·解老》以“道理”並提,認為“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曰:道,理之者也”。可見,先秦思想家已經在使用“理”解釋“道”,而得道者則是悟理而覺,體道而行的真人、至人,在先秦道家那裡道是導引萬物的存在。列子的劍既是道理,那麼得劍就是得道。

  • 道劍與道氣:自先秦兩漢時期起道家就以氣解道,列子的道劍自然就是先天之氣劍。清董德寧謂;“修丹之劍者,蓋劍則為金,而金則為氣,以劍非金不成,而丹非氣不結也。”清末黃元吉《樂育堂語錄》卷一稱:“學道人第一要煉劍,劍即先天元氣也。”

從道家論劍中,人們可以看到道家以列子三劍精妙高超的哲學思想內涵建造出了“自然科學”的大廈,列子、道家的卓越之處就在這裡。

016、破山:

時代不詳,傳說中的寶劍。

《珊瑚鉤詩話》載:有農夫耕地得劍,磨洗適市,值賈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萬,約來日取之。夜歸語妻子,此何異而價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劍指之,立碎。詰旦,胡人載鏹呈,則嘆叱曰:劍光已盡,不復買。農夫苦問之。曰:是“破山劍”,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寶山耳。

017、錄劍:

周文王劍。其文不詳。

《荀·性惡》。

018、闕劍:

姜太公劍。

《荀子·性惡》。

019、輕呂:

周武王所持。戮殷紂王屍身時所用之劍。

《逸周書·克殷》載: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施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典鉞。

020、錕鋙:

又名昆吾、龍劍。周穆王時西戎獻。

《列子·湯問》載:周穆王大徵西戎,西戎獻錕之劍,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徵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劍,火浣之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屍子》: “昆吾之劍可切玉。 ”

021、鎮嶽尚方:

又名“五嶽”。相傳為西周時期周昭王姬瑕在位時所鑄的寶劍。

《古今刀劍錄》載: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嶽”,銘曰:‘鎮嶽尚書’,古文篆書,長五尺。

022、駿劍:

周簡王鑄。

銘曰:駿。大篆書,三尺。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023、蔥劍:

齊桓公劍。

《荀子·性惡》。

024、曶劍:

楚莊王劍。

《荀子·性惡》。

025、扁諸:

春秋是吳王闔閭既鑄成“干將”、“莫邪”二劍,餘鑄得三千,並號“扁諸”之劍。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載:吳敗齊師於艾陵之上,還師臨晉與定公爭長。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闔閭冢……銅槨三重,墳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

《東周列國志》第七四回:"闔閭以'魚腸'為不祥之物,函封不用,築冶城於牛首山,鑄劍數千,號曰'扁諸'。"

一說"扁諸"當作"偏諸",謂劍飾,非劍名。

026、時耗:

春秋時名劍。

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吳地記》載:“闔廬冢 ,在閶門 外……扁諸”之劍三斤,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

027、陽劍:

春秋時名劍。

《文選·匕命》載:“楚之“陽劍”,歐治所營。”

028、干將:

春秋時名劍。又名“吳幹劍”。干將,本人名,相傳他與其妻莫邪鑄有名劍二枚,因以名其劍。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請干將作名劍二枝。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於是干將夫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

一說干將、莫邪鑄劍,鐵汁不流,莫邪投身於爐而成劍。

《戰國策·趙策》載:夫吳幹之劍,肉試則斷牛,金試則截盤義。

《呂氏春秋·疑似》高誘注:吳幹,吳之干將者也。

029、莫邪:

春秋時名劍。或作鏌邪、鏌鋣、莫鋣。

唐·陸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汁不流。干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干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莫邪聞言即投身爐中,鐵汁出,鑄成二劍。

後世傳“干將”、“莫邪”為雌雄劍。

晉·王嘉《拾遺記》載:昔吳國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物食盡,而封署依然。王令檢其庫學x,獵得雙兔,一白一黃。殺之,開其腹,而有鐵膽腎,方知兵之鐵為兔所食。王乃召其劍工,令鑄其膽腎為劍,一雌一雄。號“干將”者雄,號“莫邪”者雌。其劍可以切玉斷犀,王深寶之,遂霸其國。指插於一鞘之雙劍,二劍把扁平,劍身一邊平,另一邊有脊,相合成一劍之形。

030、龍淵: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龍淵

春秋時名劍,中國劃時代的兵器:第一柄鐵劍。歐冶子、干將兩位巨匠聯手打造,人間天物。

又名“龍泉”,有說出自河南西平縣,取當地龍泉水淬劍而得名。又,浙江龍泉縣所鑄之劍,亦稱“龍泉”。

又名“七星”,因二巨匠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臥,因此劍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唐為避高祖李淵,改“淵”為“泉”,因稱龍泉——此為一說。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相傳春秋時楚王令歐冶子、干將師徒鑄鐵劍。歐冶子、干將作成鐵劍三支:一名“龍淵”、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獻給楚王。楚王見後非常高興,問道:“何謂‘龍淵’、‘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紋)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紋”即刃上碎錦式花紋。

《晉書·張華傳》又傳:晉代張華見鬥、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東觀漢記》載:“章帝賜尚書劍,韓稜淵深有謀,故得‘龍泉劍’”。

此劍鑄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無法知道其真實姓名的普通漁翁:漁丈人。卻原來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前阻大水,後有追兵。千鈞一髮之際,一條小船駛來,漁翁呼他上船,伍子胥因此得救。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只稱:“漁丈人”。伍子胥拜謝辭行,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贈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洩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疑我貪利少信,萬一以後被抓,我必擔嫌疑。只好以此劍了斷你的憂慮。”言罷橫劍自刎。目瞪口呆的伍子胥追悔莫及……

時至今日,“龍泉”依然成為我國寶劍的代名詞,可見其歷史地位的顯赫。

031、太阿: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太阿

春秋時名劍。又作“太阿”、“泰阿”,異作“太哥”,又名“豐城”,後成為寶劍的通稱。後為秦始皇所有,死後將其陪葬——這意味著,如果有朝一日“太阿”或許可以從秦陵中重新臨世。

《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載相傳為歐冶子、干將所鑄。

《戰國策·韓策一》載:韓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

《史記·李斯列傳》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

敦煌遺書《王陵變文》載:不可別物,請大王腰間“太哥”寶劍。

《晉書·張華傳》載: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由於“太阿”之名過於轟雷貫耳,許仲琳甚至不惜將此劍存世時間提前數百年,納入到其鉅著《封神演義》中,而有資格仗此劍者為石磯娘娘。

032、工布: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工布

春秋時名劍。歐冶子、干將奉楚王命所鑄。有傳說此劍乃秦始皇佩劍,揮舞之時可覺叱吒天下、氣蓋山河

《太阿工布誡》。銘曰:誡。大篆書,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載:歐冶子、干將鑿茨山,匯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釽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指劍紋如流水至柄至尖連綿不斷。


033、湛盧: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湛盧

春秋時名劍,越五劍之一,又作“冗盧”。據傳此劍為中國第一鋒芒利刃。

《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載:“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

杜甫《大曆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載: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晉·左太沖《吳都賦》載:“吳鉤”“越棘”,“純鈞”“湛瀘”。

《夢溪筆談·器用》載:“湛瀘”寶劍因通體“湛湛然黑色也”而得名。

034、純鈞: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純鈞

春秋時名劍,越五劍之二。異名“純鉤”、“淳鈞”。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相劍者名薛燭,王召而問之,(客曰)……揚其華,(揪)如芙蓉始出,觀其(紋)(花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巖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

《淮南子·修務》載:“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鄂,則水斷龍舟,陸團犀甲。”

《淮南子》載: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歐治子而“淳鈞”之劍成。

1965年,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卻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劍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踐自用劍”出現。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20餘層紙一劃而破。這把劍全長為55.6釐米,其中劍身長45.6釐米,劍寬5釐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

結合史書的描述,這把劍很有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純鈞劍,但為慎重起見,科研者稱其為“勾踐劍”。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全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鏽呢?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

035、勝邪: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勝邪

春秋時名劍。一作“豪曹”,又名勝邪。越五劍之三。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

吳王闔廬曾得,用它主持祭祀。闔廬無道,子女死,殺生以送之。

《吳越春秋》載: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曰魚腸,二曰磐郢,三曰湛瀘。

036、魚腸: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魚腸

春秋時名劍,越五劍之四。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劍之一。亦稱“松紋”、“蟠鋼”、“鬆文”。“魚腸劍”既成,善於相劍的薛燭被請來為它看相,薛燭的相劍本領尤如通靈一般,他感受到了魚腸劍中所蘊藏的信息,因此回答道:“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後果是如此,武王闔閭遣專諸刺王僚即用此刃,成就了“魚腸”美名。

《廣雅·釋器》載: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幹勝、墨陽,並稱名劍。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

宋·沈括《夢溪筆談》載:“‘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鬆文’。”

037、巨闕: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巨闕

春秋時名劍,越五劍之五。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

《荀子·性惡》載:“闔閭之干將、莫邪、巨闕、闢閭,皆古之良劍也。”

闕:通缺,意為殘缺。但其堅硬無比,故號天下至尊,其他寶劍不敢與之爭鋒。與之齊名的還有承影、純鈞、魚腸、太阿、湛瀘、龍淵、工布,被合稱為“八荒名劍”。

038、燕支: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燕支

春秋時名劍。

《廣雅·釋器》:“ 魚腸、醇鈞、燕支……劍也。”

039、蔡愉:

春秋時名劍。

僅據《廣雅·釋器》記載,至於蔡愉的由來、鑄劍者現已難以考證。

040、屬鏤:

春秋時名劍。又名屬盧、屬鹿、屬婁、獨鹿、必盧。

《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

《廣雅·釋器》作屬鹿;

揚雄《太玄賦》作屬婁;

《荀子·成相》作獨鹿: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

《吳越春秋》作屬盧:越王賜文種屬盧之劍——忠臣文種也死在此劍之下

041、幹勝: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春秋時名劍。

《廣雅·釋器》載,並稱名劍。

042、墨陽:

春秋時名劍。

《史記》中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

《吳越春秋》記載:”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劍,特鋒利,為干將莫邪所從出,亦名川也。”

《國策·韓策》:“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膊(伯)、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截鵠雁,當敵即斬。”

《淮南子·修務訓》:“服劍者期於銛利,而不期於墨陽、莫邪。”高誘注:“墨陽、莫邪,美劍名。”

范文瀾《中國通史》記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

《漢典》釋義:墨陽,古代美劍名。墨陽本地名,其地產劍,因以名劍。

《楚詞》十七卷有“攝衣兮緩帶,操我兮墨陽。墨陽,劍名。”史書中也有莫(墨)姓有“雌雄墨陽劍;衍源鉅鹿堂”的宗祠通用聯。可見,墨通莫,又為姓氏。

《河洛文化·冶煉》章節中指出:“冥山即是原來舞陽縣的鐵山,古時又稱作墨山,而‘墨陽’即‘墨山之陽’的意思。史籍中載有的墨陽劍的作坊,應位於當今鐵山的南邊,洪河的北邊,即鐵山廟冶鐵遺址。”也有專家學者指出:舞陽因位於舞水之陽而得名。古代文字中“潕”通“(舞)”,因“潕”字筆畫多,雕版印刷出來的“潕”字多呈“墨”疙瘩狀,故被世人戲讀為“墨”;地名墨陽即舞陽;“其地產劍,因以名劍”,“墨陽劍”當為“舞陽劍”。

由上述考證分析得出結論:墨陽即為地名,又因地而劍,成為著名寶劍,同時也是鑄劍師的姓名。

043、光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光劍

為春秋時期吳國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

劍通體長50釐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稜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

044、吳王劍:

古代名劍。

《項奎虎丘山詩》:“當時吳王劍,礪光裂巖幽。” 大概是在越王勾踐這個故事前後,也就是三國時代的八百多年前,傳說有一顆流星落在了越地,燒黃了五十多裡潢川。當天夜裡,干將、莫邪夫婦就取回了流星,鑄成了兩把寶劍,一把就干將,一把叫莫邪,也就是吳王劍和越王劍。鑄造完這兩把寶劍剩下的隕鐵只能夠鍛造一把短刀,即七星刀。傳說曹操曾經執此刀刺殺董卓。

045、夫差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夫差劍

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輝縣出土文物。

劍通體長59.1釐米,劍身寬釐米。劍身上有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046、吳越:

春秋時名劍。

《周禮·冬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手其他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047、永用: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永用

為春秋時期吳國寶劍。此劍全長一尺五寸六分,重為一斤六兩,劍柄較短。

《拳劍指南》載:永用劍是銅質鑄,為古吳季子之子逞之佩劍。……此劍式樣頗小,度為古代佩持之手劍。

048、伍子劍: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所佩寶劍。

清·俞越《茶香室三鈔·伍子胥劍》載:伍子劍,在澹臺潮中,長五尺許,有伍子胥,時浮水面,人取之必病,棄之好安。

049、勾踐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勾踐劍

春秋越國君主勾踐所用。湖北江陵縣望北一號墓出土。

劍通體55.7釐米,劍身寬4.6釐米,劍柄長8.4釐米。上有銘文,曰: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

050、掩日:

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一。

越八劍:越王使工人所鑄。採金。

《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拾遺記》: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黃帝伐蚩尤,陳兵於此地,掘深百丈,猶未及泉,惟見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煉石為銅,銅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劍利,土亦鋼而精。至越王勾踐,使工人白馬白牛祠昆吾之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以之指日則光晝暗。金,陰也,陰盛則陽滅。

051、斷水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斷水

《拾遺記》,越王勾踐命令打造的八劍之二。“二名‘斷水’,以之划水,開即不合。”

劍身外剛內柔,果斷而率性。通體透明,劍體外冷內熱,劍身寒氣逼人,觸劍更有內力翻騰之感。

傳說用此劍划水而過,劍身即覆冰霜一層,“斷水”因此得名。

文獻:《拾遺記·卷十·諸名山》:“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黃帝伐蚩尤,陳兵於此地,掘深百丈,猶未及泉,惟見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煉石為銅,銅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劍利,土亦鋼而精。至越王勾踐,使工人白馬白牛祠昆吾之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

052、轉魄:

勾踐八劍之三。三名“轉魄”,以之指月,蟾兔為之倒轉。

053、懸翦: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懸翦

勾踐八劍之四。四名“懸翦”,飛鳥遊過,觸其刃如斬截焉。

054、驚鯢: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驚鯢

勾踐八劍之五。五名“驚鯢”,以之泛海,鯨鯢為之深入。

055、滅魂: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滅魂

勾踐八劍之六。六名“滅魂”,挾之夜行,不逢魑魅。

056、卻邪:

勾踐八劍之七。七名“卻邪”,有妖魅者見之則伏。

057、真剛:

勾踐八劍之八。八名“真剛”,以切玉斷金,如削土木矣。以應八方之氣鑄也。

058、越州勾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越州勾劍

越王朱勾之寶劍。湖北省荊門市子陵崗發掘出五百多件東周至東漢時期的重要文物,其中越王州勾劍尤為珍貴,是繼越王勾踐劍之後出土的又一件兵器國寶。劍體通長56.2釐米,以篆文鑄成的銘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劍”清晰而精美,可與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媲美。

059、步光:

春秒時期越國名劍。

《史記》載:越使大夫種言於吳王,曰:“聞大王將興丈義,因奉屈虜之矛,步光之劍。

《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吳王占夢》:“ 越王撫 步光之劍,杖屈盧之弓。”

曹植《 七啟》:“ 步光之劍, 華藻繁縟。”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一回:“今聞大王興大義,誅強救弱,故使下臣種,貢上前王所藏精甲二十領,‘ 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

《 古今刀劍錄》(樑·陶宏景):懷帝熾,以永嘉元年造一劍,長五尺,銘曰步光,小篆書。

越絕書記載的是春秋故事,而春秋與曹魏皆早於晉,晉懷帝又造一步光劍,故歷史上至少有2把劍名曰"步光".。

060、長揚劍:

春秋時代晚期的鋼劍。因1976年4月考古者發掘長沙“長揚六十五號”墓時出土,故得名。為我國被發現的第一柄古代鋼劍。此劍莖長7.8釐米,身長30.6釐米,寬2-2.6釐米,脊厚0.7釐米。

061、長鋏:

較一般劍為長。

《楚辭·九章·涉江》載:帶長鋏之陸離兮!王逸注:“長挾,劍名,其所帶長劍,楚人名為長鋏也。王夫之通釋:“長鋏,劍也。”

《戰同策·齊策四》載:居有傾,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兮”。

062、闢閭:

闔閭劍。

《荀子·性惡》

063、棠谿:

因戰國時期棠谿(今河南舞陽縣西南)地方出利劍,故以之名劍。亦作劍的代稱。

《楚辭·九嘆·怨思》載:執棠谿以刜蓬兮,秉干將以割肉。

劉勰《新論》載:棠谿之劍,天下之也。

064、楊家山鐵劍:

我國現存最早的鐵劍。系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後期墓出土文物。劍通體長38.4釐米,劍寬22.6釐米,劍脊厚0.7釐米。

065、七星:

劍身近柄處飾有北斗七星文,故名。此劍為中國古代最為偉大的青銅劍時代的收關之作,至此,東周四百年動盪與殺戮逐漸偃旗息鼓,歐冶子、干將、莫邪三位巨匠被永遠雕刻在輝煌的史冊中。

《吳越春秋》載:伍子胥過,解劍與漁夫曰:“此劍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066、蛇紋銅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蛇紋銅劍

戰國青銅器。

蛇紋銅劍的形式完全是裝飾性的,劍身通體佈滿蛇形紋樣,或可稱“夔龍”紋樣,由此可知這樣一把劍一定具有不同凡響的象徵意義,而並非為了實用而鑄,這樣一種鏤空的方式,使得它看上去不再那麼冷冰冰的。

戰國時代的青銅器同商代相比較,在裝飾風格上已有了很大的改變。由於商代極度崇尚鬼神的風氣,那一時期的青銅裝飾充滿了威嚴、冷峻的獰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鬼怪的陰影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去,相應的青銅裝飾也漸漸走上一種輕巧、優美、靈動的風格之路,並且有裝飾過於繁複的趨勢。

蛇紋銅劍,這幾乎已經不能算為一把可用於實戰的銅劍了,它既無銳利的劍鋒也無光滑的雙刃,它的形式完全是裝飾性的,劍身通體佈滿蛇形紋樣,或可稱“夔龍”紋樣,由此可知這樣一把劍一定具有不同凡響的象徵意義,而並非為了實用而鑄,這樣一種鏤空的方式,使得它看上去不再那麼冷冰冰的。

067、誡劍:

傳說為秦昭王稷在位時所鑄。

《古今刀劍錄》載: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誡”,大篆書。

068、水心:

《晉書·束哲傳》載: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

《 荊楚歲時記》引南朝梁吳均《 續齊諧記》:“秦昭王三月上已置酒河曲,有金人自東而出,奉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乃秦霸諸侯,乃因其處立為曲水祠,二漢相沿,皆成盛集。”

069、定秦:

秦始皇鑄此劍為中國古代名劍。採北祗銅,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三尺六寸。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古今刀劍錄》載:秦始皇在位三十七歲,以三年歲次丁已,採北祗銅鑄二劍,名曰“定秦”,小篆書。李斯書,長三尺六十。

定秦,即定秦劍,秦始皇之劍,有二:一為阿房定秦劍,一為觀臺定秦劍。

定秦寶劍是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優秀劍文化的代表之作,又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尚方寶劍,因而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劍”,自漢代以來成為倍受推崇的至尊瑰寶,堪稱中華一絕。

070、赤霄: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赤霄

漢高祖劉邦斬蛇所用之劍,又名“斬蛇”、“斷蛇”,乃是歐冶子師徒所鑄。

《古今刀劍錄》載: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

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西京雜記》載:高祖斬白蛇劍,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

《廣雅·釋器》載:斷蛇,劍也。

王念孫《疏證》載:“《西京雜記》雲:漢高帝斬蛇劍,劍上有七採珠、九華玉以為飾,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蓋即《廣雅》所謂斷蛇也”。

赤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寶劍,頗具歷史文化價值。高祖劉邦佩劍,起義時有鑄劍師打造的青銅劍。劍身仿秦劍。秀有花紋。“斬白蛇、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都指這把劍。

071、秀霸:

漢光武帝劉秀所佩之劍。

《古今刀劍錄》載:(光武)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一劍,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

劉秀得“秀霸”,其中的政治宣傳意味過於濃烈,故此劍必有來頭,可惜典籍無載。

072、分景:

《漢武帝內傳》載:王母腰佩分景之劍。

073、崩劍:

漢平帝所用的寶劍。

《古今刀劍錄》載:漢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劍,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書。

074、神龜:

漢文帝劉恆在位時所鑄,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古今刀劍錄》載:文帝恆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歲次庚午鑄二劍,長三尺六寸,銘曰“神龜”。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

075、神劍:

漢太公所得。

《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076、隨侯劍:

《漢書·郊祀記》載:又以方土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

077、八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八服

漢武帝鑄。

銘曰:八服。小篆書,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078、茂陵:

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079、毛劍:

漢宣帝鑄。二劍銘皆小篆書,三尺。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080、衍劍:

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書。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081、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三尺六寸。莽造威鬥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082、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銘曰:更國。小篆書。

083、玉具:

光武以賜馮異。七尺。

《馮異傳》載: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徵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084、龍彩:

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085、金劍:

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刀劍錄》:“章帝建初八年,鑄金劍令投於伊水中,以壓人膝之怪。”

086、安漢:

漢順帝鑄。銘曰:安漢。小篆書,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鑄。

087、中興:

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小篆書,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088、蜚景: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一。一作蜚景,一曰飛景。

曹丕《典論》載: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浹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飛景。

元倉子曰:蜚景之劍,威奪百日,氣成紫霞。

089、流採:

曹丕三把寶劍之二。

《典論》:“其三劍一曰飛景,長四尺二寸;二曰流採,長四尺二寸。”按,《初學記》卷四作“流採”。

090、華鋌:

曹丕三把寶劍之三。

曹丕《典論》載:“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以為三劍:一曰飛景,二曰流彩,三曰華鋌。俱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兩,淬以清漳,勵以,飾以文玉,表以通犀。”

091、孟德劍:

三國時曹操所用之玉劍。因曹操字孟德,故名。

《古今刀劍錄》載:“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於幽谷得一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092、曹操對鋒利刃:

刀式古劍。劍背貼護手處有篆文“曹操對鋒利刃”,故名。

劍身長三尺二寸四分,寬約一寸二分,重一斤七兩,貼護手處鑄有三朵小花。劍鐓與護手皆嵌銀精鑄,其柄與護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東濟寧西關古墓中出土。

093、珠劍:

《南史·羊侃傳》載:魏帝壯之,賜以珠劍。

094、倚天:

魏武帝鑄,共兩柄。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為倚天

095、青虹:

魏武帝鑄,共兩柄,一賜夏侯恩,為青虹。《三國演義》中此劍曾現。

096、思召:

袁紹夢中所得,故名。

《古今注》載: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所。銘曰:思召(“思召”為“紹”字)。

097、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共八柄。採金牛山鐵,三尺六寸。一劉備自服,餘賜:

太子劉禪、樑王劉理、魯王劉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098、鎮山:

蜀后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099、楊修劍:

古代名劍。為漢末文學家楊修的佩劍。劍身長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楊修”二字,柄長八寸,重十四兩。便作圓環形,護手及劍柄、劍鞘均為木質,吞口為紫銅質。

《紫劍指南》載:“劍式極古,隱約為篆書‘楊修’二字。

100、文士:

楊修獻魏文帝之劍。

《文士傳》載: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101、白虹: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白虹劍

又名“南太極劍”或“純陽劍”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一,號稱“吳六劍”。

晉·崔豹《古今注》載:“三國吳大帝孫權有六柄寶劍,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白虹劍主要以靜制動,後發先制的戰術來和對手較技。它動作古樸無華,技擊性強,講究手前一尺下功夫,注重粘接,忌舞花,應敵時多為粘接傷手,又因兵貴在速進,所以此劍法重步法,其中的斜閃步、邊步、反剪步、倒翻步等尤為靈便。

102、紫電: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紫電

孫權名劍之二。

王勃《滕王閣序》載:“紫電青霜,王將軍之琥庫。”

103、辟邪:

孫權名劍之三。

104、流星: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流星

孫權名劍之四。可做四方斬,揮舞時光芒宛如流星。

唐·楊炯《楊盈川集·送劉校書從軍》詩:“赤土流星劍,鳥號明月弓。”

105、青冥:

孫權名劍之五。

《楚辭·九章·悲回風》:“據青冥而攄虹兮,遂儵忽而捫天。”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四》:“其洞雖不甚深,而上覆下平,倒插青冥,呼吸日月,此為最矣。

106、百里:

孫權名劍之六。

107、大吳:

吳大帝孫權採武昌銅鐵鑄。文曰:大吳。小篆書,各三尺九寸。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108、流光:

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小篆書,建興二年鑄。

109、皇帝吳王: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建衡元年鑄。

110、千古:

千古劍,古代名劍。

《萬劍錄》載:孫權以黃武五年,採武昌鋼鐵作千古劍,萬古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越炭作之。

後被溫州收藏家湯家所收藏,後一直沒有展示過,後人為一睹風采,不惜天價求購,皆無功而返。真面目看過的話也越來越少,據說後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但一直無人求證。

111、萬仞:

郭於章《劍記》載:西晉寮有旌陽令許遜者,得道於豫章山,江中有蛟為患,旌陽沒水投劍斬之,後不知所在,項漁人網得一石匣,鳴擊之聲數十里,唐朝道王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劍一雙,視其銘,一有許旌陽字,一有萬仞字。

112、步光:

晉懷帝鑄。銘曰:步光。小篆書,五尺,永嘉元年鑄。

113、五方單符: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

114、神劍:

神劍,晉孝帝鑄。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銘曰:神劍。隸書,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115、定國:

宋武帝鑄。銘曰:定國。小篆書,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樑。

116、永昌:

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篆書,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117、樑神:

鎮山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梁武帝於嵩阿,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

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長短各依劍術法。

118、大梁氏劍: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劍十三口,稱大梁氏劍。

《劍記》載: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口,以象閏月。

又引《水經注》載:樑國多沼,時池中出神劍,至令其民像而作之,號大梁氏劍。

119、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120、四尺千金:

唐晉公王鐸所有。

《劍俠傳》載: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121、火精:

唐德宗所有。

《杜陽雜編》載:火精劍,建中二年大林國所貢。雲其國有山,方數百里,出神鐵。其山有癉毒,不可輕為採取。若中國之君有道,神鐵則自流煉之為劍,必多靈異。其劍之光如電,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則生煙焰;以金石擊之,則火光流起。唐德宗時,上將幸奉天,自攜火精劍出內殿,研檻上鐵狻猊,應手而碎,乃乘輿夜,待從皆見上仗數尺光明,即劍光也。

《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122、龍劍:

劉禹錫《武陵觀火》:晉庫走龍劍,吳室蕩燕雛。

柳宗元《聞歌》詩曰:翠帷雙卷出頃城,龍劍破匣雙月明。

123、金劍:

《刀劍錄》載:章帝建初八年,鑄金劍令投於伊水中,以壓人膝之怪。

124、王氏劍:

《五代史·馮暉傳》載:吾聞王氏劍,天下利器也。

125、大劍:

《五代史·史弘肇傳》載:周太祖出鎮魏州,弘肇議帶樞密以行,蘇逢吉場鄰以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會飲竇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禍亂,直須長劍大劍,若毛錐子安足用哉。”

126、隋刃:

亦名浪劍、浪人劍。為浪人(行蹤無定者)所鑄。劍身用毒藥煉鑄,傷人即死。

《新唐書·南詔傳》載:隋刃,鑄時以毒藥並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馬血,以金犀飾鐔首,傷人即死。浪人所鑄故亦名浪劍。

《會要》載:貞觀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詔獻鋒槊、浪人劍。

127、玉柄龍:

《事物異名錄·武器·劍》載:汾陽王(郭子儀)誕日,裨將以父所寶玉柄龍奉之。

128、青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青龍

唐代名劍。

唐·殷成式《酉陽雜俎》載:唐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每陣,常運劍大呼,……吐蕃曰:“嘗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謂為神助將軍也。”

此劍質地為鐵、木,顏色呈灰黑色的青龍劍,長條形,兩面刃。長74釐米,寬3釐米。劍柄上有一塊圓形鐵皮護圈。劍鞘由兩片硬木合成,五組銅片圈固定,銅片上的紋飾各異,靠護手圈內一組的銅片圈兩側各有一條青龍,故稱青龍劍。

129、疥癆賓:

古代劍名。

《唐書·顧彥輝傳》載:梓有鏡堂,也稱其麗,彥暉嘗會諸將堂上,養子瑤,尤親信,彥輝以所佩劍號疥癆賓佩之,使侍左右。

清袁枚《隨園隨筆·物而人名》:“劍而疾名者疥癆賓。”

130、青霜:

古代名劍。此劍之劍光青凜若霜雪,故名。

唐·王勃《騰王閣序》載: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131、鴉九:

唐代鑄劍師張鴉九善鑄劍,所造之劍,亦作“鵶九”。

唐·白居易《鴉九劍》詩:“歐治子死千年後,精靈暗授張鴉九,鴉九鑄劍吳山中,天與日時神借功。”

唐元稹《說劍》詩:“今復誰人鑄,挺然千載後。既非古風胡,無乃近鴉九。”

132、鹿盧:

《宋書·符瑞志》載:“宋太宗為徐州刺史,出鎮彭城,昭太后賜以大珠,鹿盧劍,此劍是御服,佔者以為嘉祥。”

《玉臺新詠·日出東南偶行》:“腰間鹿盧劍,可直千萬餘。”

程琰補註引《漢書·雋不疑傳》注:“古長劍首以玉作井鹿盧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蓮花初生未敷時。今大劍木首,其狀似此。” 唐 皇甫曾 《贈老將》詩:“鹿盧劍折虯髯白,轉戰功多獨不侯。”

清趙翼《贈李莪洲孝廉》詩:“急裝足裹豪豬鞾,奇服腰懸鹿盧劍。”

郭沫若《高漸離》第一幕:“可超而越屏風淺,可負而拔鹿盧劍。”

清曹寅《題啟南先生莫斫銅雀硯圖》詩:“粉身何惜鹿盧碎,渴筆恐辱屠沽兒。”

133、結綠:

《李白·與韓荊州書》載:“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

134、酉蕃:

宋代寶劍。

《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135、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

《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云: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

136、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

《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137、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

《鹹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貫為常。

138、鞘劍: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鞘劍

古代劍名。

《元史·何實傳》載:“實來歸,大將木華黎與論兵事,奇變百出。遂引見太祖,獻軍民之數帝大悅,賜鞘劍。命從木華黎選棄前鋒。”

139、青蛇:

古代劍名。

《萬花谷》載:“龜文、龍藻、白虹、青蛇……皆劍名也。”

140、裴旻:

古代利劍。

宋·文同:“交柯揮電裴旻劍,亂蔓漓張曉笑。”

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有記載。他認為,戰前的心理準備讓人感到跟以往不同的感覺,心靈得到空前的釋放,每一招每一勢都隨心所欲,配合著算命觀看總是能發出出呼意料的劍度。

據《獨異志》載:裴旻劍“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

又據《歷代名畫記》,畫家吳道子因見裴旻劍舞,“出沒神怪既畢,乃“揮毫益進”。

141、折鐵寶劍:

古代名劍。狀似刀,僅一側有刃,另一側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劍身中間印有寬凹槽,長3尺4寸3分,重僅1斤4兩。

《拳劍指南》謂:“狀極古雅,有剛柔力,能彎曲自如。單雙手持之,無往不利。此是古大將所用折鐵寶劍。”

142、蘭葉:

《小知錄》引《山堂肆考》

143、流黃:

《小知錄》上元夫人劍《錦繡萬花谷》

144、揮精:

《小知錄》上元夫人劍《錦繡萬花谷》

145、青萍:

《陳琳·答東阿王箋》載:君侯體高世之才,秉青蓱(萍),干將之器。

146、結綠:

《李白·與韓荊州書》載: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

147、靈寶:

宋·沈括《夢溪筆談》載:錢塘聞人紹,一劍削十大釘皆截,劍無纖跡;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鏘有聲,復直如弦。古之所謂靈寶劍也。

148、堅利侯:

安祿山劍,《古今注》有載。

149、奪命龍:

蜀王建劍,《古今注》。


而當我們注視這些絕代芳名,除了寶劍自身的美豔之外,還會有幾個名字,恐怕也會隨之而存:

歐冶子、干將、莫邪、陶景弘。

歐冶子誕生於東周越國,正值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已為楚靈王屬國。歐冶子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鑄造的一系列名劍,冠絕華夏。在春秋爭霸的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曾為越王鑄五劍,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後因風胡子之邀,與干將赴楚,為楚王鑄龍淵、泰阿、工布三劍。每一劍都是赫赫有名的名劍。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其徒弟干將和女兒莫邪為夫妻,合鑄了傳奇的雌雄劍。更有莫邪祭爐、干將被殺、眉間尺為父母報仇、三王冢等一系列悲壯的傳說,為青銅劍的時代增加了異常沉重的政治、人文元素。

而陶景弘,為記載我國古劍的歷史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留下了寶貴的史料文字,成為古鑄劍文化傳承的巨擘。

寶劍,既是防身之物,更是殺人利器,故而歐冶子、干將、莫邪雖然為中國鑄劍技術、文化做出了無比輝煌的成就,但又與當今的洛克希德·馬丁、雷西昂公司一樣,是凶物的製造者。可悲的是,他們無與倫比的技能,反而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成為永恆的歷史悲歌。


古劍奇譚:名垂青史的中國古劍錄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劃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歷史脈動”微信號:spaseXse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