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原來是這麼當上霸主的

春秋戰國 齊桓公 管仲 鮑叔牙 小怪獸赤那思 2017-06-06

一、小白與糾爭國君王位:

鮑叔牙生在富裕人家,是齊公子小白的老師,管仲家貧,是公子糾的老師。 管仲才華出眾,智慧超人,鮑叔牙對他讚賞不已,兩人雖家境不同,但自小就是很好的朋友,彼此相知相識,成為莫逆之交。

齊國當時很亂,為避禍,公子小白隨鮑叔牙出奔莒國,公子糾隨管仲出奔魯國。 管鮑兩人相約,將來不論兩位公子誰做了齊國國君,我們都要合力輔佐,務使齊成為最強的一個國家。

得悉齊襄公故世,管鮑兩人,各陪著公子小白和糾回齊國爭奪王位。 路上四人相遇,素有神箭手之稱的管仲,為護主舉箭射向小白,小白口吐鮮血,應聲而倒。 這一箭其實並未射中小白,機智的小白,假裝被射中,他咬破舌頭,倒地不起,騙過了聰明的管仲,以為小白已死。 小白這一瞬間的反應,其聰明就非常人所及。 等管仲和糾到了齊國,小白早已登上了君位。

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原來是這麼當上霸主的

二、知賢、薦賢、讓賢的鮑叔牙:

面對一個要射殺死自己的凶手,小白要殺之而後快的心情是值得體諒的。 鮑叔牙站在輔佐小白的立場,力加勸止,認為建國之初,得一人才不易,何況當時各為其主,情有可原。 更對小白說:「如果國君胸無大志,只想把齊治好,我鮑叔牙就有這個能力,如果你要稱霸稱王,則非管仲不可」小白是胸有大志的人,最終接受了管仲,但並未重用,才有不聽管仲之言而善自伐魯之舉。

三、伐魯大敗:

魯是一小國,自知不敵齊國,但齊既主動來犯,戰是敗,不戰也是敗。 這時有一鄉野村夫,曹劌(音貴)自薦稱懂兵法,魯王情急無人敢戰之下,就用其為三軍統帥,戰場上齊軍一再擊鼓攻擊,曹劌皆不出戰,即使齊軍極盡辱罵挑釁,曹劌仍不下令出戰。 直到齊軍三通攻擊鼓起,曹劌乃下令擊鼓迎戰,大敗齊軍,魯王大喜。

曹劌說這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齊軍丟盔卸甲大敗而歸,齊國民眾扶老攜幼在城門口翹首以待親人歸來,迎到的卻是一具具屍體,頓時人們聲聲呼喚陣亡將士的名字,那副景像,撕人心肺! 管仲此時才驚覺管仲阻他伐魯是有先見之明的。

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原來是這麼當上霸主的

四、金臺拜相:

這一戰齊軍死了三千將士,小白深感無法向國人交待,回國後,始感受到管仲勸阻他伐魯之用心。 但此時的管仲心灰意冷,氣小白剛愎自用,聽不進忠言,心生辭去之意他現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寫下他的治國策略,請鮑叔牙轉交給小白。 他從牧民、形勢、權修、立政、到兵法、霸形、霸言。 桓公看後驚訝管仲的奇才,乃親自向管仲請罪。 繼而就有金臺隆重拜相之舉,拜管仲為仲父。

齊桓公對管仲從「仇人」到「任而不用」到「金臺拜相」最後「拜為仲父」,完成他一生偉大的事業。

五、管鮑之交----管仲口中的鮑叔牙:

管仲說:

我曾經替鮑叔牙策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挫敗,陷於困境,鮑叔牙不以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順與不順。 我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國君驅逐,鮑叔牙不以為我無能,他知道我沒有遇上好時機。 我曾多次打仗多次怯戰,鮑叔牙不以為我膽小,他知道我母親需要我奉養。 公子糾失敗,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不以為我無恥,知道我有胸懷天下的大志。 真所謂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啊!

鮑叔牙對管仲那種知賢、薦賢、讓賢從不為流言中傷的友情,一直流傳後世,為大家交友的典範。 管仲病危時,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繼宰相否? 管仲卻說,鮑叔牙太正直,見不得人身有一點瑕疵,這種性格,律己則可,責人則不可,水至清不養魚啊! 鮑叔牙聽後笑說,管仲公而忘私,不講私人交情,這正是我尊敬他推薦他的原因。

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原來是這麼當上霸主的

六、齊桓公悲慘的人生結局:

管仲臨終之時,一再勸桓公「去豎刁、除易牙、遠公子開方」其理由是:豎刁自宮入事桓公,身且不愛安能愛君! 易牙烹其子以膳公,弗愛其子,安能愛君! 公子開方,棄母久宦,其母不愛,安能愛君!

但桓公在生活上仍然離不開這三個弄臣,最終齊桓公還是敗在這三個小人身上。

管仲死,桓公請鮑叔牙為相,鮑叔牙以將此三人趕出宮為條件,桓公乃令三人離開宮中,後來因在飲食起居上不能少了這三人,乃私自將其招回,鮑叔牙怒而辭官而去。 最後桓公身體日衰,三人專權,眾人皆不得接近桓公,桓公之子又爭執不斷,桓公死後十一日,屍蟲爬出才知桓公已死,但諸公子仍爭立不休,死後六十七日始得入殮,春秋五霸之首,何等強悍! 何等風光! 孰能料最後的人生結局竟是如此的悽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