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居功甚偉,為何卻死無全屍?

春秋戰國 商鞅 公叔痤 中國歷史 步非煙雲 2017-03-28

題引:近日看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發現秦國崛起,商鞅功不可沒,然而他卻為何被五馬分屍?

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居功甚偉,為何卻死無全屍?

商鞅,出生於公元前395年,戰國時期叱吒風雲的改革家和政治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著名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律思想。商鞅其人本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姬姓公孫氏,故又叫做衛鞅或者公孫鞅。按今天的話來說,商鞅可是出身名門,不折不扣的富家公子。

在中國,連中小學生都知道商鞅變法的歷史典故,不說是婦孺皆知,但也是大多知曉。按理說,作為衛國人理應為自己的國家效力,然而陰差陽錯商鞅學成之後卻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在其門下做門客,任中庶子之職。儘管此時的商鞅恰少年,風華正茂,也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之人。公叔痤也非常賞識他,認為商鞅很有才華,不知是想歷練歷練商鞅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公叔痤一直沒有向自己的老闆魏惠王推薦商鞅。

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居功甚偉,為何卻死無全屍?

直到國相公叔痤病重時才向自己的老闆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接替自己擔任國相之職治理國家,希望老闆您舉國而聽之”。病入膏肓的公叔痤還不放心,又對老闆說:“老闆您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千萬不要讓他被其他公司挖走啊,否則我們將有危險咯 ”。

當然,要讓一個老闆重用一個自己都不熟悉甚至都沒見過幾面的人,魏惠王的憂慮是在所難免看的。然而,面對這樣一個可以改變一個國家興衰的大才來說,魏惠王卻錯在沒有給別人一次機會。給別人機會者,也是給自己機會啊,可惜知之者甚眾,而悟之者甚少。商鞅在魏國沒有得到重用,便輾轉來到秦國,並當了秦國的相國,開始醞釀變法。

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居功甚偉,為何卻死無全屍?

在讀中國歷史時,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即是中國五千年曆史,變法圖強者之命運都是不得善終。變法不易得關鍵在於要觸及到很多有權有勢者的既得利益,而普通的老百姓更是循規蹈矩,不願改變。

以舊貴族前國相甘龍為代表的一批人就帶頭反對變法,理由也是堂而皇之,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就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沒有十倍功效,你輕易改變法令作甚?當然了,天下哪有這等好事呢,甘龍等人肯定也明白,但是你商鞅要是損了我的利益,我就不讓你變法。

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居功甚偉,為何卻死無全屍?

針對甘龍等人提出的理由,商鞅也是爭鋒相對,提出了“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儘管秦孝公是支持自己變法的,但是來自舊貴族階層的反對,普通老百姓階層的不理解。商鞅想出了幾招,一是立信,而是立威。

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居功甚偉,為何卻死無全屍?

為了順利推出新法,但又擔心民眾不信任,不敢貿然頒佈。這裡讀者或許驚訝,現在好像大家都不講什麼信用,315晚會打假一大片,假貨橫行。但是古人卻是十分重視信用的,《資治通鑑》裡就有關於信用重要性的論述。於是商鞅在城頭放置一根高達三丈的木頭,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此木搬至北門,賞十金!民多不信,以為有詐。然而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當賞金提升至五十金,乃見一壯士將木頭搬到至北門,商鞅賞給其五十金。古代的金,指的是銅,五十金相當於現在二十斤銅,對於現代的人來說二十斤銅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冶金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五十金可能是一個老百姓一輩子也掙不到的錢。

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居功甚偉,為何卻死無全屍?

商鞅透過此舉,樹立了政府的信譽,此事也成為當時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然而,有了信還不夠,商鞅覺得自己應該樹立威信。於是,商鞅抓住了一個機會,一次太子犯了法,但太子作為國之儲君,不可罰。故而懲罰他的兩位老師,對太傅公子虔用刑,太子少師公孫賈刺面,讓他們替太子受刑。但是你要知道,這可是未來國君的老師,是何等尊貴顯耀之人,你處罰這樣重的刑罰,怎麼能不埋下了禍根。《資治通鑑》就記載: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變法,難免要觸及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商鞅處罰二人,並沒有什麼不對,而且此事處理不好,變法就難免夭折。因此史書說:商鞅立信於徙木,立威於棄灰,刑其親戚師傅,積威信之極,以及始皇,秦人視其君如雷電鬼神,不可測也。

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居功甚偉,為何卻死無全屍?

商鞅自己對秦國的功勞,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功不可沒,使得秦國國力大增、收復失地,甚至百姓家門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治國的成績而言,商鞅足以名垂青史,然而就是這樣的商鞅,卻被五馬分屍,何也?

誠然,關於商鞅的死亡,有人提出商鞅為威餘而德不足的觀點,認為商鞅為人刻薄,徒有其威而不知施以仁德造成了他的命運悲劇。然而孝公生前雖然支持商鞅變法與執政,但是卻始終把商鞅擺在變法與執法的第一線,處於矛盾衝突的中心地位。這樣一來,商鞅難免就會得罪既得利益者而把所有的怨恨不滿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得罪太子,更是埋下危險的禍根,而這些,秦孝公肯定心裡清楚,但他始終不肯出面緩和商鞅與太子派或者舊勢力的矛盾。

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居功甚偉,為何卻死無全屍?

在秦孝公行將就木之際,我想他肯定有過國家國君的私心。出於對繼承人的前途考慮,對秦國未來的考慮,對緩和階級矛盾的考慮,由繼承者秦惠王除去商鞅卻是百利無一害的事情。基於這樣的考量,實際上商鞅是必死無疑,讓他死的或許正是他的老闆秦孝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