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年味哪兒去了

我們的年味哪兒去了

過年,人們似乎沒有以前的迫切和期待,許多人都感覺年味淡了。

時代不同了,有許多東西已經變了,許多記憶中的事情變了味。

生活水平提高了,對過年的心理期待值降低了,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薄弱了,年味也就淡了。

一、人情淡薄了

不少年輕人認為過年就是吃吃喝喝,最怕親戚問詢自己學習、工作、婚戀情況。新年裡互相串門,互道祝福的現象少了,大都認為唱 K 歌、逛商場、遊樂場、自駕遊、旅遊等更簡單、有趣。

餃子沒有以前的香,新衣服不再是孩子們的期盼,……

年輕人自顧不暇地抱著手機刷微信、微博,他們寧願關注朋友圈,也不願跟身邊的家人嘮嗑;他們寧願在群裡“搶紅包”,也不願父母跟前忙前忙後張羅。

許多人竟然認為放鞭炮、禮花就是過年,禁止燃放鞭炮後就沒有年味了。

現在人們工作忙碌,競爭激烈,生活面臨挑戰,房子、孩子上學、教育,物價、養老等問題糾結著大家的心,以前大家過著共同貧窮的日子,根本沒有這些方面的考量。

二、眼前世界大了,心的空間小了。

幾十年前,沒有電視。某一家買了電視,男女老幼都擠在一起,共看一部《血疑》、《霍元甲》;幾十年前,手機是稀罕物;幾十年前,逢年過節,大街小巷的熙熙攘攘,人來人往,購買年貨,囤積居奇,孩子們玩的,只有鞭炮,大人們,也就聽聽戲,逛逛街,到公園裡遊玩;

幾十年前,沒有超市,沒有支付寶、沒有淘寶、網購和快遞,每一個回家的人,都是懷裡揣著買東西回家的心願,還擔心有些東西買不到。

幾十年前,沒有高速路,沒有高鐵,沒有私家車。現在,即使千里迢迢,也能儘快趕回家,已沒有了過去“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迫切,更沒有“露從今夜白,越是故鄉明”的感慨,風塵僕僕地在除夕前趕回家,“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景已經成了歷史。

二十一世紀,信息時代,乍然間,人們眼前一亮,電腦上、手機上什麼都有,天下之大竟然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現在,人們的生活好起來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物品應有盡有,網購、快遞如影隨形,私家車多了,買東西方便得很。因此,各家各戶之間,不再有互相幫襯的機會,一棟樓裡,“關門聲音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倒變得正常。世界大了,人們心裡的空間小了。

三、傳統習俗的淡化

以前過年打掃房屋、採購年貨、準備年夜飯是每家每戶的任務。現在獨生子女多了,家庭人口少了,偌大一所房子,老的老小的小,連打掃房子的人都沒有,很多隻能請家政保潔工。

以往過年守歲、拜神、舞龍燈、打舞獅、踩高蹺、玩花燈、逛廟會等很多民俗、傳統文化活動再難以激起人們的興趣。因為玩的東西多了,方便的活動多了。過年寫春聯、貼窗花等許多傳統文化已經被機器取代,人們對傳統節日、習俗的尊重與敬畏之心淡化,對親情、思念、團圓等傳統文化也就愈來愈不珍惜。

中秋、端午、清明等已經正式為國家法定假日,各種節日的增加。形式的東西多了,作秀的儀式多了,節日不再像節日,春節的年味也就相對淡了。

年味,春節傳統文化,許多人面前已經若即若離了。

我們的年味哪兒去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