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王”周清燕

畜牧業 農業 三農 養牛 湘潭在線 2017-05-20

編者按

2007年,湘潭開始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湘潭縣作為試點縣,十年來,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315人次,服務科技開發項目150多個,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科技活力。即日起,湘潭日報推出“蓮鄉科技特派員風采”系列報道,從不同側面展示科技特派員的風采和工作業績,敬請關注。

湘潭在線5月1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張振宇 通訊員 柳雲峰)2011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畢業的黃宇回到家鄉創業養雞,此時的黃宇除了旺盛的鬥志和創業的熱情外,對於養雞完全是一個門外漢。正當黃宇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名科技特派員受組織派遣,來到了他的身邊。“如果沒有她,就沒有湖南碧之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和我今天的成就。”黃宇說的這個人,就是湘潭縣畜牧獸醫水產局高級畜牧師周清燕。

在湖南碧之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擔任科技特派員的3年時間裡,周清燕不僅手把手地教會了黃宇怎樣給雞苗注射疫苗、怎樣給小雞斷喙,在基地建設和發展方面也沒少當參謀:“雞舍發酵床的規劃與設計是周老師幫著做的,基地的整個免疫防疫方案是周老師幫著制定的,在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通過土雞與烏雞雜交對品種進行改良,不僅新品種烏雞所產的綠殼蛋膽固醇比一般雞蛋降低了1/3,產蛋量也由原來的90枚/年提高到了120枚/年……”說起周清燕對自己的指導和幫助,黃宇打開的話匣子怎麼也關不住。

對周清燕感謝不盡的還有射埠鎮團山養牛場的王定其。

王定其是射埠鎮最早養牛、也是目前規模最大的養牛專業戶。2003年,王定其用多年在外打拼積累的資金買回25頭母牛,搞起了規模養殖,可是由於沒有經驗、又不懂技術,25頭母牛僅產下11頭小牛,養牛的頭一年王定其就虧了。在此後的近十年時間裡,由於產仔率低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王定其不得不將規模控制在30頭以內,而且每年都是虧損的。

轉機出現在2013年,那一年周清燕受派成了團山養牛場的科技特派員。在瞭解養牛場的基本情況後,周清燕決定首先解決母牛產仔率不高的問題。在周清燕的指導下,2014年25頭母牛產下了22只牛崽,產仔率一下子提高到了將近90%。隨後,周清燕又著手幫王定其對牛的品種進行改良。通過引進西門塔爾良種公牛與本地母牛雜交,所產下的後代3年齡的個體體重可達400-450公斤,比改良前增重150-200公斤,可增加收入7500-10000元/頭。

在改良品種的同時,周清燕又在商品牛出欄前育肥上做起了文章:在商品牛出欄前60天左右,通過在草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豆粕、玉米等精料,可使個體日增重增加1公斤左右,每頭牛可增加收入1800元左右。

隨著產仔率的提高、品種的改良和育肥技術的使用,原來一直虧本的王定其現在每年有了20萬元左右的純利潤,規模也由原來的不足30頭達到了現在的100頭左右。看到王定其賺了錢,周邊的很多群眾也跟著養起牛來,如今王定其牽頭組織的養牛合作社存欄牛達到了200多頭。

周清燕擔任過科技特派員的地方其實還有好幾個,十年前湘潭開始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時候,周清燕就是首批科技特派員。

2007年,周清燕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被派至湖南省天鵝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被派到該公司後,周清燕聯合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搞起了品種改良,利用本省優良地方品種“漵浦鵝”和四川“天府肉鵝”進行雜交,培育形成了湘潭特有的肉鵝體系——湘白鵝(又稱藍田白鵝)。湘白鵝所產的蛋比改良前重30克/枚左右,且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產蛋率高,廣受好評。2011年周清燕還爭取到了國家級星火計劃課題項目——《藍田白鵝的選育及產業化示範推廣》和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良種肉鵝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她主持編寫的《湘白鵝的飼養管理技術操作規程》獲得兩個發明專利。

分水鄉的左新軍是湘潭較早養殖野雞的人,周清燕在擔任由左新軍組建的分水幸福珍家禽養殖合作社科技特派員時,除了在技術上給合作社支持與幫助外,還攻克了活禽包裝與運輸的難題,開發出活禽禮品盒,讓生長在大山深處的珍禽成了送禮佳品,遠銷大江南北。

今年,周清燕在第4個派遣點——團山養牛場任滿,她又被派遣到中路鋪鎮的一家黑山羊養殖合作社任科技特派員,這位年過半百的畜牧專家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