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的小寒,創業的暖冬

20年前,電影《甲方乙方》裡的一句臺詞流行至今,“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20年過去了,中國電影走過了市場化初期的艱難探索、產業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與創作和美學觀念的更迭流變,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望即將過去的2018年,中國電影業經歷了一波令人欣喜的現實主義美學的回潮,“內容為王”、“口碑至上”等觀念逐漸成為共識。與此同時,宣發亂象、稅務風波、票補結束等年度電影大事件,則讓影視行業遭遇了發展的拐點與寒冬。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2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舉辦了中國電影年度論壇2018-2019暨“中國影視藍皮書2019”啟動儀式。在場業界和學界的嘉賓從藝術與美學、工業與產業、文化與社會等高度回眸2018中國電影,總結並分析當下中國電影的創作格局與產業現象,進而前瞻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的小寒,創業的暖冬

“中國影視藍皮書2019”正式啟動。

《中國電影藍皮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是由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國際影視發展研究院合作推出的年度“影響力影視劇”案例報告。本套“藍皮書”以“影響力”為關鍵詞,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兩校學生初選的基礎上,經由國內50位知名影視學者、評論家投票選出2018年度中國電影、電視劇作品中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各十部作品,產生“2018中國電影、電視劇年度影響力榜單”。“藍皮書”以此二十部代表作品(電影、電視劇各十部)為個案,深入剖析中國電影、電視劇行業年度十大重要現象,從中歸納2018年度中國影視產業創作與發展的特徵和規律,以此見證並推助中國影視創作的“質量提升”、影視產業的“升級換代”與電影工業美學的理論建構。

現實主義創作的大年

從創作風格來看,2018年的中國電影呈現了何種風貌?在場專家的一個共識是,2018年現實主義創作全面迴歸,是現實主義創作一個難得的大年。《我不是藥神》《找到你》《江湖兒女》《無名之輩》《狗十三》等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在2018年都獲得不錯的口碑。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的小寒,創業的暖冬

2018年度爆款電影《我不是藥神》海報

為什麼這兩年像《我不是藥神》這樣關注現實問題的電影能成為爆款,而像《影》這樣在藝術上做了極致探索的電影,在評論界和觀眾區產生的反響不大?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範志忠的解釋是,隨著好萊塢大片的狂轟濫炸,電影作為視覺的奇觀已經無法打動大眾了。“依靠工業美學的精神打造的重工業電影大片只是靠營造奇觀的世界來吸引觀眾,但製造文化現象的可能性在中國越來越小了。我們本來最關注現實、具有批評力度的電視評論節目開始衰竭了,反而是我們的電影能夠關注到現實的話題。”

2019年現實主義題材還能否取得這樣的可喜佳績,導演寧敬武態度審慎。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需要三四年的累積,像《我不是藥神》這樣的劇本要有兩年左右的打磨,還需要有兩年左右的製作、上映時間。“三四年對我們創作的環境,包括創作對題材的態度,包括他展開的深度、專業化的程度等等有一個長時間的考量,所以說在今年的這種幾個變動之後,現實題材能不能還有這麼大一個產量和完成度,確實也存在一些變數。”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的小寒,創業的暖冬

口碑爆棚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現實主義創作的大年,而現實主義內部也呈現出一種多元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認為,今年不僅有《我不是藥神》這類悲情式的現實主義,也有像《一出好戲》這樣的荒誕假定的現實主義,也有《無名之輩》這樣黑色幽默風格的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的道路不應該越走越窄,沒有統一的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的道路是非常寬廣的。我們在欣喜於現實主義在今天的崛起新生之時,也要考慮到現實主義的多樣性的問題。”

今年是產業的小寒,創業的暖冬

從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2018年也是多事之秋,從現場嘉賓的討論來看,氣氛遠談不上高昂。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用“產業的小寒,創業的暖冬”這句話總結今年的電影產業。他認為,今年電影業受五大因素影響。第一大因素是利好的因素:適逢40週年改革開放紀念,各個方面非常重視電影。而其他四個則給電影產業帶來了某些不可控性。比如經濟下行的大環境對電影市場的影響,特別是對三四線城市的電影消費有非常明顯的影響。第三個因素是今年有多部電影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從《芳華》《無問西東》到《我不是藥神》等,年中崔永元曝光影星范冰冰陰陽合同的事件更是引起整個娛樂圈的地震效應,帶來了包括對明星片酬的限制、稅收風波,這些事情最大的影響是導致電影產業偏離了原有的運行軌道。而第五個要素涉及機構調整,即電影局從中央到地方都歸各地的宣傳部門主管。

2017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在當前的外部因素影響下,今年能完成突破600億的“小目標”嗎?尹鴻注意到,今年的市場相對疲軟,600億的目標到現在為止,還不敢保證絕對拿得到。“還要每天保證1.5個億左右的票房規模才可以衝破600億。即便達到600億,這也是我們去年預期最低增長,但是到今年已經變成最高目標了。”尹鴻說。

尹鴻提到當前電影業的一個最大特徵:今年大家在產業上的不確定性非常明顯,電影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不知道會走向哪裡。“有的新項目已經準備差不多了,但是大家不太敢馬上上,特別是一些大型項目,因為投資三個億以上的項目如果沒有得到確定的保障,很難往上走。這種不確定性可能對於明年下半年中國電影的影響會比較明顯。”

電影劃歸中宣部管轄,這是利是弊?北京電影學院研究院劉軍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消息。劉軍談到,這些年來中國的電影審查已經放得很開。過去,在資本驅動下,劣幣驅逐良幣,爛片擠走好片,劉軍的預期是,2019年,政府一定會有措施提振優秀的作品。

2018年這一連串事件讓電影界對2019年期待不高,對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電影所所長劉漢文認為,這個現象客觀存在,無需迴避。不可能一直是春天,但是也不可能一直是寒冬。

劉漢文提醒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研究觀眾。中國電影觀眾基數將近13億,有很多影片不應該追求整個院線都上映,而應該研究好觀眾,做好精細發行。劉漢文注意到《爸,我一定行的》這部電影,潮汕取景,潮汕演員班底,潮汕話對白,製作成本不到100萬,發行主要在廣東潮汕地區,最後票房接近4000萬元,就是因為很重視潮汕地區的觀眾。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的小寒,創業的暖冬

潮汕話電影《爸,我一定行的》海報。

劉漢文還提到,我們應該重視對於終端的研究,點播影院的發展值得我們更加重視。“有很多的影院上座率不是特別的高,但是大家到影院去有可能不僅僅是想看電影,比如幾個人一起想到影院裡去點播一個電視劇,有沒有這種可能性?點播影院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現場也有嘉賓對中國影視行業的未來信心滿滿,比如優尼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毛成勝。在他看來,跟日韓比起來,中國有一個廣闊的市場,以量換質是遲早的過程。“十年前我們大部分人用三星和諾基亞,今天我們以用華為手機為榮,所以我想影視行業也有這麼一個過程。”

明星崩塌、喜劇崩塌,IP的商業價值被誇大了嗎?

寧敬武注意到2018年的三個崩塌:明星崩塌。這與崔永元發起的明星稅收風波有關,而且他認為明星的商業價值在衰減。今年許多高票房的電影和明星商業價值間沒有直接的等量關係。因此,寧敬武認為,電影明星的影響力在一個電影中的商業價值到底有多大,我們需要重新反思,更多注意到明星以外的主創的價值,這是電影越來越成熟的標誌。

第二個崩塌是IP的崩塌,比如《愛情公寓》已經變成負資產,在寧敬武看來,前兩年我們過於誇大了IP的商業價值。對此,中國傳媒大學影視學院教授戴清表達了不同意見,她認為IP不靈可能是階段性的。從數據來看,網劇對IP的依賴非常大,大IP還是有市場價值和票房號召力,比如說《將夜》。

第三個崩塌是喜劇的崩塌,一個例子就是開心麻花的喜劇電影《李茶的姑媽》票房不佳。寧敬武注意到,喜劇不再作為中國產業半壁江山以上的一個票房的存在了。

而對此,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也表達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喜劇文化在今天多元化了,和其他類型結合。比如《唐人街探案》是喜劇與懸疑結合,《超時空同居》是和愛情、科幻的結合。“喜劇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它倒不至於崩塌,它成為了一種美學情調。因此,我覺得喜劇文化的道路也是非常寬廣的。”

未來電影的活力來源於技術創新

備受矚目的新生代導演畢贛在第55屆金馬獎上收穫三項技術大獎: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效獎,陳曉雲把給畢贛的這三個技術獎看作未來的國產藝術電影的一個良性的走向,意味著雖然是藝術片,但在藝術質地上跟其他類型片相比毫不遜色。

技術也是這次影視論壇上被頻繁提到的一個關鍵詞。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就談到,活力來自於技術的進步。他注意到,現在各個電影節都有VR單元,一些非常成熟的VR電影已經冒出來,技術的活力未來會帶來很多的新作品的產生。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的小寒,創業的暖冬

張藝謀電影《影》劇照。

張藝謀的電影《影》雖然在評論界和觀眾區評論一般,但在場好幾位嘉賓都認為,我們要重視這部電影在技術上的突破。比如鄧超一人分飾兩角,張藝謀拒絕使用電腦CG合成技術,堅持實打實的瘦身和塑形,演出兩個角色的巨大差異。再比如,將自然的完整色彩褪色為接近水墨。這種種技術實驗對未來電影的發展的作用不應忽視。寧敬武就談到,我們要關注中國 電影產業能級的提升。“張藝謀的《影》的產業形態和他的技術對中國電影來說,提升了非常大的能級。所以說這些中青年導演老導演組合在電影產業上技術上的提升,實際上給未來中國的電影鋪下了很好的基礎。”

作者:新京報記者 瀋河西

編輯 瀋河西 校對 李立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