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都漲價了,生意卻還是難做,原因是什麼?搞懂了好創業!

創業 經濟 電子商務 服裝 另視角創業 2019-04-08

對於一名創業者來說,當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看好互聯網經濟的,敗在了互聯網創業的浪潮之中,看好實體經濟的,也輸在了實體店之下。做實體的覺得互聯網來錢快,做互聯網的覺得還是實體靠譜。

其實大可不必去比慘,在我看來,實體也好,互聯網也罷,都不好做,這已成事實,再多的爭辯都無法掩蓋的事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因為產品的附加成本越來越高,高於消費者可承受的範圍,附加成本等於總成本減去生產基礎成本。

商品都漲價了,生意卻還是難做,原因是什麼?搞懂了好創業!

創業者請看清局勢:

產品附加成本為什麼會越來越高?這與互聯網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我還是按照慣例給大家舉例說明。

我們先拿衣服來舉例,以前大家都上街買衣服,實體服裝店月銷量2000件,店租每月為2000元,攤到每件衣服上的租金成本就是1元。而自從有了互聯網購物之後,此實體服裝店的月銷量驟降為200件,但是租金卻不變,那麼攤到每件衣服的租金成本就是10元。店老闆為了維持店鋪能熬下去,自然就把這10元錢加到售價上去了,這樣一樣,店內的衣服平均每件都比原來貴了10元,消費者覺得商家漲價了,但商家卻沒有掙到這個加價的錢。

商品都漲價了,生意卻還是難做,原因是什麼?搞懂了好創業!

再來說互聯網服裝店,相教於實體店,電商店鋪節省了店鋪租金以及部分人員配置費,同質化的產品,售價可以低於實體店。可現如今呢?電商平臺及商家越來越多,但整個互聯網消費者的數量是一定的,各商家為了提高店鋪展示,拼命做網絡推廣,競價排名模式下的推廣費用也隨著競爭越來越高,而推廣的轉化率卻隨著競爭而銳減,消費者的選擇多了,轉換率自然就低了。高昂的推廣費用最終也是被商家攤到產品的售價上了。

商品都漲價了,生意卻還是難做,原因是什麼?搞懂了好創業!

以上是線下與線上的現狀,不難發現的是線下實體店的產品售價漲了,線上網店的產品也漲了,但是老闆都沒掙到錢。作為消費者,在收入不變化的情況下,自然是減少消費頻次來應對產品的漲價。一旦消費者減少消費頻次,商家平攤到每件產品上的成本就又高了,這似乎陷入到了一個死循環當中。

這裡還涉及到一個整體的影響面,以前上街買衣服,90%以上的人會約上三兩個朋友一起去,在逛街的過程中會產生其他的消費,比如說買杯熱飲吃個飯。而如今,這實體店的消費機會都被扼殺了,但實體店又不能沒有,無形中生活中絕大部分的產品就都因為附加成本的增加而漲價了。這個問題的延伸面太廣,我就不一一舉例分析了。

商品都漲價了,生意卻還是難做,原因是什麼?搞懂了好創業!

這樣的局勢,對於創業者來說表面上是個不利的局面,但往深的一面去考慮卻蘊藏著很多的機會。

這樣的局勢很顯然是不生態的,那麼趨勢就是消費結構的重置,掌握好重置的方向,就能看到趨勢,就能發現創業的機會。

消費結構會怎樣重置呢?我們再來做一個現狀分析,我們假設一個普通地級市人口80萬,人均年消費3萬,那麼年消費總值是240億,如果沒有互聯網,這240億背後的經濟收入都是屬於此地級市的,有互聯網之後,即便是此地級市的人產生的消費,但其經濟收入卻是屬於線上公司註冊地的,其電商平臺收入有一部分是被外商賺走的。

商品都漲價了,生意卻還是難做,原因是什麼?搞懂了好創業!

縱觀全網,絕大多的是商家都集中在沿海地帶,長久如此,不但是各地消費水平逐漸攀升,還會面臨沿海與內地經濟兩極分化的局面更加惡化。

所以,綜上分析,經濟最終是會回到實體中來的,但互聯網經濟不會消失,而是作為實體經濟的一種補充,要我來說的話,消費佔比應該是健康的二八比例。為什麼這麼說呢?從某種意義上講,互聯網是不具備直接性產值能力的,其價值在於服務實體,而服務勢必產生額外的產品附加成本,如果費用低了,互聯網公司承受不了,費用高了,消費者承受不了。

商品都漲價了,生意卻還是難做,原因是什麼?搞懂了好創業!

那麼,最終的局勢應該是同質化、同價位的產品,20%的人通過互聯網消費並額外支付互聯網服務費用,而80%的人回到實體消費。

結合以上的局勢,就不難看出未來消費結構重置的方向了,那麼,未來線下會有很多新模式下的創業機會,希望各位創業者能把握住機會。

感謝各位的拜讀,祝廣大讀友,生活愉快,事業有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