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將改變A股傳統經濟為主局面

創業 經濟 風投 註冊制 美股 上海科創板報道 2018-12-07

證券時報記者:您作為創投行業的“常青樹”,讓您堅持在行業第一線的原因是什麼?

卓福民:創投行業始終站在新經濟前列,創新是中國經濟未來的主要驅動力,需要一批創新創業企業崛起。在與那些原創科技創新技術企業的創業者打交道過程中,我自己也受益不少。在支持他們發展的過程中,我可以看到自己注入的資金和精力,慢慢匯流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江河中去。可能只是當中的一個小水滴,但彙集後的洪流能夠支撐整個中國創新和經濟未來的發展,很有意思。

我暫時還沒想到退休,反而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我還希望繼續付出資源和經驗,去幫助更多的企業家成長。

而且,我還要把很多事情幹好,包括參與制定行業自律的規範和管理。作為參與過早期資本市場建設的人,瞭解整個市場發展的來龍去脈,這些事情我還能幹。所以從目前情況來說,退休這個事情仍然言之過早。

證券時報記者:對行業未來的發展有何建議?

卓福民:當前最重要的是應該放寬對整個行業的稅收、工商註冊以及資金渠道的政策。

特別是資金渠道,美國的私募基金中超過30%來自於養老基金,另外還主要來源於捐贈基金和保險資金。中國目前在渠道拓寬方面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包括險資如何跟產品本身的性質掛鉤,如何既符合私募股權基金的規律,又使險資作為LP有均衡的現金流等,為此結構上的改革都是值得考慮的。只有當資金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個行業又被一批理性的、一直做得比較好的GP掌控的時候,中國創投行業和創業企業才有新的機會。

證券時報記者:創投業在哪些方面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

卓福民:改革開放最重要的就是開始走向市場經濟,當中出現了一批由創投基金支持的市場經濟意義的企業和企業家,兩者的聯繫是天然的,創投行業既享受了紅利,也貢獻了紅利。

中國的資本市場至今走過了28年,現在A股上市公司超過3500家,這些萬里挑一的公司都是過去20多年培育出來的,其中超過六成得到過創投基金的支持。而未來會登陸A股市場的創新企業,背後也將繼續有很大部分會有創投基金的身影。

證券時報記者:創投行業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能夠發揮什麼作用?

卓福民: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創新驅動是重要內容,特別是科技創新的驅動。我相信,科創板推出後,將和現有的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有機結合,推動原創技術和科技創新類企業的發展,改變目前A股市場以傳統經濟為主的企業結構。

科創板的本質就是姓“科”,亦即上市的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有亮點,為支持這類企業科技創新特徵,其門檻條件將不同於其它三個板,更不同於新三板。由於科創板是在一個增量市場上推出,所以它可以是全新的,較少原有制度的羈絆。同時推出的註冊制試點,將以信披為核心,這對管理部門和投資者而言都是個大課題,從政府部門某種意義上背書的核準制,到真正市場經濟意義註冊制,這是一個制度創新上質的飛躍。

另外,建議科創板的投資者還是要設置一個門檻,從一開始就建立起真正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為整個股票市場的結構性改革作探索。對科技創新企業的評判估值都有其特殊性,在美股市場上,亞馬遜上市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財報都是虧損的,蘋果、谷歌、臉書等也都經歷過股價慘跌和大的波動,但只要企業本身基本面好,市場最終還是認可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