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再說裕后街

萬曆郴州志

《萬曆郴州志》說明,明萬曆年間,郴州城附近形成了一些小廂市,廂市名稱一一俱在,且所在方位清楚明白,但並沒有裕后街這個名稱。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後,進入清朝。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載“郴舊有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查詞典,隅:角落。如城隅)。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餘因亂廢。州前街:郴自吳逆作祟,居民潛逃。康熙二十一年州守陳邦器蒞任,極意招徠隨以流亡,必須招撫樂業、必先安居,等事具詳,守憲批允,凡一民移居入城者,給銀五錢。由是城內始有民房數百間,名曰州前街。”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再說裕后街

萬曆郴州志

《萬曆郴州志》說明,明萬曆年間,郴州城附近形成了一些小廂市,廂市名稱一一俱在,且所在方位清楚明白,但並沒有裕后街這個名稱。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後,進入清朝。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載“郴舊有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查詞典,隅:角落。如城隅)。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餘因亂廢。州前街:郴自吳逆作祟,居民潛逃。康熙二十一年州守陳邦器蒞任,極意招徠隨以流亡,必須招撫樂業、必先安居,等事具詳,守憲批允,凡一民移居入城者,給銀五錢。由是城內始有民房數百間,名曰州前街。”

再說裕后街

郴州總志[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表明,明代郴州城隅的廂市,“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了,但州守陳邦器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民”進城的措施,打造了一條“州前街”(今人民東路舊城東西門段)。但不是裕后街。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閉關鎖國政策。過了12年,即乾隆三十五年再修郴州總志,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載:“城內街凡二,曰:州前街,在州治前左出東城門,通蘇仙橋;右出西城門,通古丁字街。正街(今中山北路舊城南門內段),在州治右,直出南門。巷凡三:一考棚前過防守署,前出西門。一考棚右通育嬰堂出西門。一關帝廟前通常平倉,前出東門。城外街凡十三,曰:古渡街,在東門外。丁字街,在西門外,北通永興,東南連西塔街。大街,自鎮南門直至四牌樓。東塔街,自四牌樓直至馬頭市。西塔街,自四牌樓直至八角橋。下星街,自四牌樓直至黃泥橋之南。謝家井街,由東塔街分左通紮上街,右通法寶寺半邊街,直通后街。法寶寺街,左連紮上街,右連半邊街。紮上街,直通河街。河街,分三截,自烏石磯至馬頭市為一截,馬頭市至化龍橋為一截,化龍橋至愈前門為一截。半邊街,左通法寶寺,北通社倉巷出東塔街,右通西塔街,北通下星街。正一街,北通黃泥橋,西達鳳德鄉,東南達后街(今裕后街)。后街,分三截,自清淑橋至愈泉門為一截,又至觀音橋為一截,又至朱家壩為一截,俱在南門外。巷凡十二,曰:張家巷,在南門左,南通東塔街,東達烏石磯,北通教場。田家巷,在南門右,西通丁字街,南達西塔街。天官坊巷,東達烏石磯,南出東塔街,西出大街。社倉巷,北出東塔街,南通法寶寺及半邊街。陳家巷,北出西塔街,南達康家橋。濂溪巷,北通田家巷,南出西塔街。鄧家巷,北通西塔街,南達五通橋。姬家巷,南由江岸通五通廟達各街,北出米廠達西街。羅家巷,有井名羅家井,北出西塔街。水圳巷,東通田家巷,出大街西達燕子泉,北通西門,又通開元寺,出古丁字街,俱在南門外。三公巷,由三公祠左通東門街。仙橋巷,在仙橋古渡南通鹽埠,西通大街,俱在東門外。”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再說裕后街

萬曆郴州志

《萬曆郴州志》說明,明萬曆年間,郴州城附近形成了一些小廂市,廂市名稱一一俱在,且所在方位清楚明白,但並沒有裕后街這個名稱。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後,進入清朝。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載“郴舊有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查詞典,隅:角落。如城隅)。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餘因亂廢。州前街:郴自吳逆作祟,居民潛逃。康熙二十一年州守陳邦器蒞任,極意招徠隨以流亡,必須招撫樂業、必先安居,等事具詳,守憲批允,凡一民移居入城者,給銀五錢。由是城內始有民房數百間,名曰州前街。”

再說裕后街

郴州總志[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表明,明代郴州城隅的廂市,“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了,但州守陳邦器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民”進城的措施,打造了一條“州前街”(今人民東路舊城東西門段)。但不是裕后街。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閉關鎖國政策。過了12年,即乾隆三十五年再修郴州總志,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載:“城內街凡二,曰:州前街,在州治前左出東城門,通蘇仙橋;右出西城門,通古丁字街。正街(今中山北路舊城南門內段),在州治右,直出南門。巷凡三:一考棚前過防守署,前出西門。一考棚右通育嬰堂出西門。一關帝廟前通常平倉,前出東門。城外街凡十三,曰:古渡街,在東門外。丁字街,在西門外,北通永興,東南連西塔街。大街,自鎮南門直至四牌樓。東塔街,自四牌樓直至馬頭市。西塔街,自四牌樓直至八角橋。下星街,自四牌樓直至黃泥橋之南。謝家井街,由東塔街分左通紮上街,右通法寶寺半邊街,直通后街。法寶寺街,左連紮上街,右連半邊街。紮上街,直通河街。河街,分三截,自烏石磯至馬頭市為一截,馬頭市至化龍橋為一截,化龍橋至愈前門為一截。半邊街,左通法寶寺,北通社倉巷出東塔街,右通西塔街,北通下星街。正一街,北通黃泥橋,西達鳳德鄉,東南達后街(今裕后街)。后街,分三截,自清淑橋至愈泉門為一截,又至觀音橋為一截,又至朱家壩為一截,俱在南門外。巷凡十二,曰:張家巷,在南門左,南通東塔街,東達烏石磯,北通教場。田家巷,在南門右,西通丁字街,南達西塔街。天官坊巷,東達烏石磯,南出東塔街,西出大街。社倉巷,北出東塔街,南通法寶寺及半邊街。陳家巷,北出西塔街,南達康家橋。濂溪巷,北通田家巷,南出西塔街。鄧家巷,北通西塔街,南達五通橋。姬家巷,南由江岸通五通廟達各街,北出米廠達西街。羅家巷,有井名羅家井,北出西塔街。水圳巷,東通田家巷,出大街西達燕子泉,北通西門,又通開元寺,出古丁字街,俱在南門外。三公巷,由三公祠左通東門街。仙橋巷,在仙橋古渡南通鹽埠,西通大街,俱在東門外。”

再說裕后街

直隸郴州總志[乾隆]三十五年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刊載的不是傳統的所謂“九街十八巷”,而是“十五街十五巷”。這時也就出現了裕后街,還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的街巷。也消失了郴州城舊有、傳統的“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十二年的發展,翻天覆地,超越了二千年,成為郴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郴州歷史上的這一段輝煌,也證明了一個真理,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段時期,全國是閉關鎖國,而郴州是對接了廣州的開放)。此後,郴州還在不斷髮展(其他文章已記述,這裡不重複),直到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才轉向衰落。回顧這段歷史,對郴州特有意義,一口通商時期,我們只對接一個廣州,就造就了兩千多年中最大的輝煌;現在我們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其前途應該更為無可限量。我們說過,如果能把蘇仙橋至鴉市橋這兩公里多的地帶打造成郴州版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再以此為載體,興建一個以“一口通商”“閉關鎖國”為背景的博物館,一定很有意義,這意義可能還會超出郴州的範圍。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再說裕后街

萬曆郴州志

《萬曆郴州志》說明,明萬曆年間,郴州城附近形成了一些小廂市,廂市名稱一一俱在,且所在方位清楚明白,但並沒有裕后街這個名稱。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後,進入清朝。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載“郴舊有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查詞典,隅:角落。如城隅)。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餘因亂廢。州前街:郴自吳逆作祟,居民潛逃。康熙二十一年州守陳邦器蒞任,極意招徠隨以流亡,必須招撫樂業、必先安居,等事具詳,守憲批允,凡一民移居入城者,給銀五錢。由是城內始有民房數百間,名曰州前街。”

再說裕后街

郴州總志[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表明,明代郴州城隅的廂市,“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了,但州守陳邦器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民”進城的措施,打造了一條“州前街”(今人民東路舊城東西門段)。但不是裕后街。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閉關鎖國政策。過了12年,即乾隆三十五年再修郴州總志,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載:“城內街凡二,曰:州前街,在州治前左出東城門,通蘇仙橋;右出西城門,通古丁字街。正街(今中山北路舊城南門內段),在州治右,直出南門。巷凡三:一考棚前過防守署,前出西門。一考棚右通育嬰堂出西門。一關帝廟前通常平倉,前出東門。城外街凡十三,曰:古渡街,在東門外。丁字街,在西門外,北通永興,東南連西塔街。大街,自鎮南門直至四牌樓。東塔街,自四牌樓直至馬頭市。西塔街,自四牌樓直至八角橋。下星街,自四牌樓直至黃泥橋之南。謝家井街,由東塔街分左通紮上街,右通法寶寺半邊街,直通后街。法寶寺街,左連紮上街,右連半邊街。紮上街,直通河街。河街,分三截,自烏石磯至馬頭市為一截,馬頭市至化龍橋為一截,化龍橋至愈前門為一截。半邊街,左通法寶寺,北通社倉巷出東塔街,右通西塔街,北通下星街。正一街,北通黃泥橋,西達鳳德鄉,東南達后街(今裕后街)。后街,分三截,自清淑橋至愈泉門為一截,又至觀音橋為一截,又至朱家壩為一截,俱在南門外。巷凡十二,曰:張家巷,在南門左,南通東塔街,東達烏石磯,北通教場。田家巷,在南門右,西通丁字街,南達西塔街。天官坊巷,東達烏石磯,南出東塔街,西出大街。社倉巷,北出東塔街,南通法寶寺及半邊街。陳家巷,北出西塔街,南達康家橋。濂溪巷,北通田家巷,南出西塔街。鄧家巷,北通西塔街,南達五通橋。姬家巷,南由江岸通五通廟達各街,北出米廠達西街。羅家巷,有井名羅家井,北出西塔街。水圳巷,東通田家巷,出大街西達燕子泉,北通西門,又通開元寺,出古丁字街,俱在南門外。三公巷,由三公祠左通東門街。仙橋巷,在仙橋古渡南通鹽埠,西通大街,俱在東門外。”

再說裕后街

直隸郴州總志[乾隆]三十五年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刊載的不是傳統的所謂“九街十八巷”,而是“十五街十五巷”。這時也就出現了裕后街,還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的街巷。也消失了郴州城舊有、傳統的“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十二年的發展,翻天覆地,超越了二千年,成為郴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郴州歷史上的這一段輝煌,也證明了一個真理,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段時期,全國是閉關鎖國,而郴州是對接了廣州的開放)。此後,郴州還在不斷髮展(其他文章已記述,這裡不重複),直到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才轉向衰落。回顧這段歷史,對郴州特有意義,一口通商時期,我們只對接一個廣州,就造就了兩千多年中最大的輝煌;現在我們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其前途應該更為無可限量。我們說過,如果能把蘇仙橋至鴉市橋這兩公里多的地帶打造成郴州版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再以此為載體,興建一個以“一口通商”“閉關鎖國”為背景的博物館,一定很有意義,這意義可能還會超出郴州的範圍。

再說裕后街

郴州終端碼頭:蘇仙橋至牙石橋(李文)

言及至此,順便提一下廣東省廣州市的“十三行博物館”,該館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陳列展”等,在“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中,通過豐富的文獻史料、文物,系統地展示了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這段雄霸中國、對歐美“唯一通商”貿易口岸近百年曆史的景況,從展出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於“一口通商”的內容,比如:“從1757至1842年,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歐美通商特區。”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再說裕后街

萬曆郴州志

《萬曆郴州志》說明,明萬曆年間,郴州城附近形成了一些小廂市,廂市名稱一一俱在,且所在方位清楚明白,但並沒有裕后街這個名稱。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後,進入清朝。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載“郴舊有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查詞典,隅:角落。如城隅)。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餘因亂廢。州前街:郴自吳逆作祟,居民潛逃。康熙二十一年州守陳邦器蒞任,極意招徠隨以流亡,必須招撫樂業、必先安居,等事具詳,守憲批允,凡一民移居入城者,給銀五錢。由是城內始有民房數百間,名曰州前街。”

再說裕后街

郴州總志[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表明,明代郴州城隅的廂市,“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了,但州守陳邦器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民”進城的措施,打造了一條“州前街”(今人民東路舊城東西門段)。但不是裕后街。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閉關鎖國政策。過了12年,即乾隆三十五年再修郴州總志,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載:“城內街凡二,曰:州前街,在州治前左出東城門,通蘇仙橋;右出西城門,通古丁字街。正街(今中山北路舊城南門內段),在州治右,直出南門。巷凡三:一考棚前過防守署,前出西門。一考棚右通育嬰堂出西門。一關帝廟前通常平倉,前出東門。城外街凡十三,曰:古渡街,在東門外。丁字街,在西門外,北通永興,東南連西塔街。大街,自鎮南門直至四牌樓。東塔街,自四牌樓直至馬頭市。西塔街,自四牌樓直至八角橋。下星街,自四牌樓直至黃泥橋之南。謝家井街,由東塔街分左通紮上街,右通法寶寺半邊街,直通后街。法寶寺街,左連紮上街,右連半邊街。紮上街,直通河街。河街,分三截,自烏石磯至馬頭市為一截,馬頭市至化龍橋為一截,化龍橋至愈前門為一截。半邊街,左通法寶寺,北通社倉巷出東塔街,右通西塔街,北通下星街。正一街,北通黃泥橋,西達鳳德鄉,東南達后街(今裕后街)。后街,分三截,自清淑橋至愈泉門為一截,又至觀音橋為一截,又至朱家壩為一截,俱在南門外。巷凡十二,曰:張家巷,在南門左,南通東塔街,東達烏石磯,北通教場。田家巷,在南門右,西通丁字街,南達西塔街。天官坊巷,東達烏石磯,南出東塔街,西出大街。社倉巷,北出東塔街,南通法寶寺及半邊街。陳家巷,北出西塔街,南達康家橋。濂溪巷,北通田家巷,南出西塔街。鄧家巷,北通西塔街,南達五通橋。姬家巷,南由江岸通五通廟達各街,北出米廠達西街。羅家巷,有井名羅家井,北出西塔街。水圳巷,東通田家巷,出大街西達燕子泉,北通西門,又通開元寺,出古丁字街,俱在南門外。三公巷,由三公祠左通東門街。仙橋巷,在仙橋古渡南通鹽埠,西通大街,俱在東門外。”

再說裕后街

直隸郴州總志[乾隆]三十五年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刊載的不是傳統的所謂“九街十八巷”,而是“十五街十五巷”。這時也就出現了裕后街,還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的街巷。也消失了郴州城舊有、傳統的“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十二年的發展,翻天覆地,超越了二千年,成為郴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郴州歷史上的這一段輝煌,也證明了一個真理,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段時期,全國是閉關鎖國,而郴州是對接了廣州的開放)。此後,郴州還在不斷髮展(其他文章已記述,這裡不重複),直到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才轉向衰落。回顧這段歷史,對郴州特有意義,一口通商時期,我們只對接一個廣州,就造就了兩千多年中最大的輝煌;現在我們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其前途應該更為無可限量。我們說過,如果能把蘇仙橋至鴉市橋這兩公里多的地帶打造成郴州版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再以此為載體,興建一個以“一口通商”“閉關鎖國”為背景的博物館,一定很有意義,這意義可能還會超出郴州的範圍。

再說裕后街

郴州終端碼頭:蘇仙橋至牙石橋(李文)

言及至此,順便提一下廣東省廣州市的“十三行博物館”,該館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陳列展”等,在“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中,通過豐富的文獻史料、文物,系統地展示了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這段雄霸中國、對歐美“唯一通商”貿易口岸近百年曆史的景況,從展出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於“一口通商”的內容,比如:“從1757至1842年,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歐美通商特區。”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再說裕后街

萬曆郴州志

《萬曆郴州志》說明,明萬曆年間,郴州城附近形成了一些小廂市,廂市名稱一一俱在,且所在方位清楚明白,但並沒有裕后街這個名稱。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後,進入清朝。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載“郴舊有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查詞典,隅:角落。如城隅)。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餘因亂廢。州前街:郴自吳逆作祟,居民潛逃。康熙二十一年州守陳邦器蒞任,極意招徠隨以流亡,必須招撫樂業、必先安居,等事具詳,守憲批允,凡一民移居入城者,給銀五錢。由是城內始有民房數百間,名曰州前街。”

再說裕后街

郴州總志[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表明,明代郴州城隅的廂市,“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了,但州守陳邦器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民”進城的措施,打造了一條“州前街”(今人民東路舊城東西門段)。但不是裕后街。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閉關鎖國政策。過了12年,即乾隆三十五年再修郴州總志,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載:“城內街凡二,曰:州前街,在州治前左出東城門,通蘇仙橋;右出西城門,通古丁字街。正街(今中山北路舊城南門內段),在州治右,直出南門。巷凡三:一考棚前過防守署,前出西門。一考棚右通育嬰堂出西門。一關帝廟前通常平倉,前出東門。城外街凡十三,曰:古渡街,在東門外。丁字街,在西門外,北通永興,東南連西塔街。大街,自鎮南門直至四牌樓。東塔街,自四牌樓直至馬頭市。西塔街,自四牌樓直至八角橋。下星街,自四牌樓直至黃泥橋之南。謝家井街,由東塔街分左通紮上街,右通法寶寺半邊街,直通后街。法寶寺街,左連紮上街,右連半邊街。紮上街,直通河街。河街,分三截,自烏石磯至馬頭市為一截,馬頭市至化龍橋為一截,化龍橋至愈前門為一截。半邊街,左通法寶寺,北通社倉巷出東塔街,右通西塔街,北通下星街。正一街,北通黃泥橋,西達鳳德鄉,東南達后街(今裕后街)。后街,分三截,自清淑橋至愈泉門為一截,又至觀音橋為一截,又至朱家壩為一截,俱在南門外。巷凡十二,曰:張家巷,在南門左,南通東塔街,東達烏石磯,北通教場。田家巷,在南門右,西通丁字街,南達西塔街。天官坊巷,東達烏石磯,南出東塔街,西出大街。社倉巷,北出東塔街,南通法寶寺及半邊街。陳家巷,北出西塔街,南達康家橋。濂溪巷,北通田家巷,南出西塔街。鄧家巷,北通西塔街,南達五通橋。姬家巷,南由江岸通五通廟達各街,北出米廠達西街。羅家巷,有井名羅家井,北出西塔街。水圳巷,東通田家巷,出大街西達燕子泉,北通西門,又通開元寺,出古丁字街,俱在南門外。三公巷,由三公祠左通東門街。仙橋巷,在仙橋古渡南通鹽埠,西通大街,俱在東門外。”

再說裕后街

直隸郴州總志[乾隆]三十五年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刊載的不是傳統的所謂“九街十八巷”,而是“十五街十五巷”。這時也就出現了裕后街,還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的街巷。也消失了郴州城舊有、傳統的“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十二年的發展,翻天覆地,超越了二千年,成為郴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郴州歷史上的這一段輝煌,也證明了一個真理,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段時期,全國是閉關鎖國,而郴州是對接了廣州的開放)。此後,郴州還在不斷髮展(其他文章已記述,這裡不重複),直到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才轉向衰落。回顧這段歷史,對郴州特有意義,一口通商時期,我們只對接一個廣州,就造就了兩千多年中最大的輝煌;現在我們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其前途應該更為無可限量。我們說過,如果能把蘇仙橋至鴉市橋這兩公里多的地帶打造成郴州版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再以此為載體,興建一個以“一口通商”“閉關鎖國”為背景的博物館,一定很有意義,這意義可能還會超出郴州的範圍。

再說裕后街

郴州終端碼頭:蘇仙橋至牙石橋(李文)

言及至此,順便提一下廣東省廣州市的“十三行博物館”,該館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陳列展”等,在“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中,通過豐富的文獻史料、文物,系統地展示了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這段雄霸中國、對歐美“唯一通商”貿易口岸近百年曆史的景況,從展出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於“一口通商”的內容,比如:“從1757至1842年,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歐美通商特區。”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1


“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只保留粵海關獨家管理對歐美貿易事務,廣州成為海上貿易大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成為清 政府限定對歐美唯一通商口岸後,粵海關的地位更為重要。”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再說裕后街

萬曆郴州志

《萬曆郴州志》說明,明萬曆年間,郴州城附近形成了一些小廂市,廂市名稱一一俱在,且所在方位清楚明白,但並沒有裕后街這個名稱。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後,進入清朝。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載“郴舊有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查詞典,隅:角落。如城隅)。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餘因亂廢。州前街:郴自吳逆作祟,居民潛逃。康熙二十一年州守陳邦器蒞任,極意招徠隨以流亡,必須招撫樂業、必先安居,等事具詳,守憲批允,凡一民移居入城者,給銀五錢。由是城內始有民房數百間,名曰州前街。”

再說裕后街

郴州總志[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表明,明代郴州城隅的廂市,“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了,但州守陳邦器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民”進城的措施,打造了一條“州前街”(今人民東路舊城東西門段)。但不是裕后街。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閉關鎖國政策。過了12年,即乾隆三十五年再修郴州總志,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載:“城內街凡二,曰:州前街,在州治前左出東城門,通蘇仙橋;右出西城門,通古丁字街。正街(今中山北路舊城南門內段),在州治右,直出南門。巷凡三:一考棚前過防守署,前出西門。一考棚右通育嬰堂出西門。一關帝廟前通常平倉,前出東門。城外街凡十三,曰:古渡街,在東門外。丁字街,在西門外,北通永興,東南連西塔街。大街,自鎮南門直至四牌樓。東塔街,自四牌樓直至馬頭市。西塔街,自四牌樓直至八角橋。下星街,自四牌樓直至黃泥橋之南。謝家井街,由東塔街分左通紮上街,右通法寶寺半邊街,直通后街。法寶寺街,左連紮上街,右連半邊街。紮上街,直通河街。河街,分三截,自烏石磯至馬頭市為一截,馬頭市至化龍橋為一截,化龍橋至愈前門為一截。半邊街,左通法寶寺,北通社倉巷出東塔街,右通西塔街,北通下星街。正一街,北通黃泥橋,西達鳳德鄉,東南達后街(今裕后街)。后街,分三截,自清淑橋至愈泉門為一截,又至觀音橋為一截,又至朱家壩為一截,俱在南門外。巷凡十二,曰:張家巷,在南門左,南通東塔街,東達烏石磯,北通教場。田家巷,在南門右,西通丁字街,南達西塔街。天官坊巷,東達烏石磯,南出東塔街,西出大街。社倉巷,北出東塔街,南通法寶寺及半邊街。陳家巷,北出西塔街,南達康家橋。濂溪巷,北通田家巷,南出西塔街。鄧家巷,北通西塔街,南達五通橋。姬家巷,南由江岸通五通廟達各街,北出米廠達西街。羅家巷,有井名羅家井,北出西塔街。水圳巷,東通田家巷,出大街西達燕子泉,北通西門,又通開元寺,出古丁字街,俱在南門外。三公巷,由三公祠左通東門街。仙橋巷,在仙橋古渡南通鹽埠,西通大街,俱在東門外。”

再說裕后街

直隸郴州總志[乾隆]三十五年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刊載的不是傳統的所謂“九街十八巷”,而是“十五街十五巷”。這時也就出現了裕后街,還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的街巷。也消失了郴州城舊有、傳統的“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十二年的發展,翻天覆地,超越了二千年,成為郴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郴州歷史上的這一段輝煌,也證明了一個真理,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段時期,全國是閉關鎖國,而郴州是對接了廣州的開放)。此後,郴州還在不斷髮展(其他文章已記述,這裡不重複),直到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才轉向衰落。回顧這段歷史,對郴州特有意義,一口通商時期,我們只對接一個廣州,就造就了兩千多年中最大的輝煌;現在我們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其前途應該更為無可限量。我們說過,如果能把蘇仙橋至鴉市橋這兩公里多的地帶打造成郴州版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再以此為載體,興建一個以“一口通商”“閉關鎖國”為背景的博物館,一定很有意義,這意義可能還會超出郴州的範圍。

再說裕后街

郴州終端碼頭:蘇仙橋至牙石橋(李文)

言及至此,順便提一下廣東省廣州市的“十三行博物館”,該館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陳列展”等,在“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中,通過豐富的文獻史料、文物,系統地展示了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這段雄霸中國、對歐美“唯一通商”貿易口岸近百年曆史的景況,從展出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於“一口通商”的內容,比如:“從1757至1842年,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歐美通商特區。”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1


“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只保留粵海關獨家管理對歐美貿易事務,廣州成為海上貿易大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成為清 政府限定對歐美唯一通商口岸後,粵海關的地位更為重要。”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2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再說裕后街

萬曆郴州志

《萬曆郴州志》說明,明萬曆年間,郴州城附近形成了一些小廂市,廂市名稱一一俱在,且所在方位清楚明白,但並沒有裕后街這個名稱。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後,進入清朝。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載“郴舊有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查詞典,隅:角落。如城隅)。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餘因亂廢。州前街:郴自吳逆作祟,居民潛逃。康熙二十一年州守陳邦器蒞任,極意招徠隨以流亡,必須招撫樂業、必先安居,等事具詳,守憲批允,凡一民移居入城者,給銀五錢。由是城內始有民房數百間,名曰州前街。”

再說裕后街

郴州總志[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表明,明代郴州城隅的廂市,“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了,但州守陳邦器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民”進城的措施,打造了一條“州前街”(今人民東路舊城東西門段)。但不是裕后街。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閉關鎖國政策。過了12年,即乾隆三十五年再修郴州總志,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載:“城內街凡二,曰:州前街,在州治前左出東城門,通蘇仙橋;右出西城門,通古丁字街。正街(今中山北路舊城南門內段),在州治右,直出南門。巷凡三:一考棚前過防守署,前出西門。一考棚右通育嬰堂出西門。一關帝廟前通常平倉,前出東門。城外街凡十三,曰:古渡街,在東門外。丁字街,在西門外,北通永興,東南連西塔街。大街,自鎮南門直至四牌樓。東塔街,自四牌樓直至馬頭市。西塔街,自四牌樓直至八角橋。下星街,自四牌樓直至黃泥橋之南。謝家井街,由東塔街分左通紮上街,右通法寶寺半邊街,直通后街。法寶寺街,左連紮上街,右連半邊街。紮上街,直通河街。河街,分三截,自烏石磯至馬頭市為一截,馬頭市至化龍橋為一截,化龍橋至愈前門為一截。半邊街,左通法寶寺,北通社倉巷出東塔街,右通西塔街,北通下星街。正一街,北通黃泥橋,西達鳳德鄉,東南達后街(今裕后街)。后街,分三截,自清淑橋至愈泉門為一截,又至觀音橋為一截,又至朱家壩為一截,俱在南門外。巷凡十二,曰:張家巷,在南門左,南通東塔街,東達烏石磯,北通教場。田家巷,在南門右,西通丁字街,南達西塔街。天官坊巷,東達烏石磯,南出東塔街,西出大街。社倉巷,北出東塔街,南通法寶寺及半邊街。陳家巷,北出西塔街,南達康家橋。濂溪巷,北通田家巷,南出西塔街。鄧家巷,北通西塔街,南達五通橋。姬家巷,南由江岸通五通廟達各街,北出米廠達西街。羅家巷,有井名羅家井,北出西塔街。水圳巷,東通田家巷,出大街西達燕子泉,北通西門,又通開元寺,出古丁字街,俱在南門外。三公巷,由三公祠左通東門街。仙橋巷,在仙橋古渡南通鹽埠,西通大街,俱在東門外。”

再說裕后街

直隸郴州總志[乾隆]三十五年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刊載的不是傳統的所謂“九街十八巷”,而是“十五街十五巷”。這時也就出現了裕后街,還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的街巷。也消失了郴州城舊有、傳統的“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十二年的發展,翻天覆地,超越了二千年,成為郴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郴州歷史上的這一段輝煌,也證明了一個真理,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段時期,全國是閉關鎖國,而郴州是對接了廣州的開放)。此後,郴州還在不斷髮展(其他文章已記述,這裡不重複),直到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才轉向衰落。回顧這段歷史,對郴州特有意義,一口通商時期,我們只對接一個廣州,就造就了兩千多年中最大的輝煌;現在我們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其前途應該更為無可限量。我們說過,如果能把蘇仙橋至鴉市橋這兩公里多的地帶打造成郴州版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再以此為載體,興建一個以“一口通商”“閉關鎖國”為背景的博物館,一定很有意義,這意義可能還會超出郴州的範圍。

再說裕后街

郴州終端碼頭:蘇仙橋至牙石橋(李文)

言及至此,順便提一下廣東省廣州市的“十三行博物館”,該館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陳列展”等,在“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中,通過豐富的文獻史料、文物,系統地展示了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這段雄霸中國、對歐美“唯一通商”貿易口岸近百年曆史的景況,從展出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於“一口通商”的內容,比如:“從1757至1842年,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歐美通商特區。”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1


“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只保留粵海關獨家管理對歐美貿易事務,廣州成為海上貿易大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成為清 政府限定對歐美唯一通商口岸後,粵海關的地位更為重要。”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2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3

"

我們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與《重新審視裕后街》發表後,有人表示異議。認為裕后街就是“千年古街”,我們說裕后街是清政府“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後形成的一條街道,只有二百多年曆史,不符合事實。所以,今天我們把歷史上有關郴州古城的街市摘錄出來,供大家商討。

再說裕后街

裕后街

手頭的資料,最早的是郴州名人何孟春(1 4 7 4〔明成化十年〕—1 5 3 6〔明嘉靖十五年〕)的《何孟春疏議》。他在該文中是這樣說郴州古城的:“郴州,其地雖據上游,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外無一軍守視養兵衛民之道似不宜如此。先年有奏乞分地土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高、無水,眾復病於行汲,是以居民戀業重遷而止不圖,去冬強賊突至關廂放火殺人,比屋罹害。今春以來戢翼思痛,人皆此心。賃地求容、城無窽室。守備等官所領戍兵亦不肯在關廂札營,俱各入城就軍營房,一同攙住,人煙稠宻、穢惡薫蒸、疫癘相染、時時有之,久安長治之道又豈宜如此?近時有議乞展城池者,舊城工築盡是堅完,一旦就墮恐難遽復。郡志載本州島原有外郭周圍八里三百五十餘歩,遺址尚在、故老能知。今欲東至蘇仙橋、西至周家塘、南至南關張苑衝、北至北湖社壇嶺民居盡處,坡岸締聯,築立土城一座,底闊一丈、頂收七尺,上築垛口五尺,連腳共高不過一丈八尺。三川秀水流通其間,城圈用磚石累砌城門,用鐵葉包裹城垛,用石灰塗堊城角,左右各置敵樓,敵樓左右各置冷鋪,冷鋪傍空地各量置草蓋營房若干,合用伕役,該管道官軍三民七量為起倩合用錢糧,該布政司會計見在奏請支給,候賊情稍寧、雨水畢日,定委州衛掌印正官用心監督,併力興工。守廵官員仍各以時按臨提調,務臻實效,期成永圖。民免轉徙之勞、軍脫征戰之苦、土著者起居無虞、客戍者安挿有處,或疑地方擾攘之餘、軍民望蘇之際、乃為此舉不無嗟怨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再說裕后街

何孟春疏議

從何孟春的記述可見,當時的郴州城“其城不過三裡,城中無一民入居城小無市,或巳嫌其僻冷,地髙、無水,眾復病於行汲”。郴州城幾成廢墟,毫無裕后街的蹤影。

明代的志書有《萬曆郴州志》,在《萬曆郴州志·廂市》中記載:郴州廂市“清淑,在州南,自子城至市心。魁奇,在州南,自市心至化龍橋。忠信,在州南,自市心東至江。材德,在州南,自市心至秀水橋。仙桂,在州西,自秀水橋至義帝祠前。迎恩,在州西義帝祠前。燕泉,在州西南儒學前。桂榮,在州南。”

再說裕后街

萬曆郴州志

《萬曆郴州志》說明,明萬曆年間,郴州城附近形成了一些小廂市,廂市名稱一一俱在,且所在方位清楚明白,但並沒有裕后街這個名稱。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後,進入清朝。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載“郴舊有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查詞典,隅:角落。如城隅)。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餘因亂廢。州前街:郴自吳逆作祟,居民潛逃。康熙二十一年州守陳邦器蒞任,極意招徠隨以流亡,必須招撫樂業、必先安居,等事具詳,守憲批允,凡一民移居入城者,給銀五錢。由是城內始有民房數百間,名曰州前街。”

再說裕后街

郴州總志[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五十八年《郴州總志·郴州廂市》表明,明代郴州城隅的廂市,“今止存清淑、仙桂、蘇仙三隅”了,但州守陳邦器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民”進城的措施,打造了一條“州前街”(今人民東路舊城東西門段)。但不是裕后街。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閉關鎖國政策。過了12年,即乾隆三十五年再修郴州總志,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載:“城內街凡二,曰:州前街,在州治前左出東城門,通蘇仙橋;右出西城門,通古丁字街。正街(今中山北路舊城南門內段),在州治右,直出南門。巷凡三:一考棚前過防守署,前出西門。一考棚右通育嬰堂出西門。一關帝廟前通常平倉,前出東門。城外街凡十三,曰:古渡街,在東門外。丁字街,在西門外,北通永興,東南連西塔街。大街,自鎮南門直至四牌樓。東塔街,自四牌樓直至馬頭市。西塔街,自四牌樓直至八角橋。下星街,自四牌樓直至黃泥橋之南。謝家井街,由東塔街分左通紮上街,右通法寶寺半邊街,直通后街。法寶寺街,左連紮上街,右連半邊街。紮上街,直通河街。河街,分三截,自烏石磯至馬頭市為一截,馬頭市至化龍橋為一截,化龍橋至愈前門為一截。半邊街,左通法寶寺,北通社倉巷出東塔街,右通西塔街,北通下星街。正一街,北通黃泥橋,西達鳳德鄉,東南達后街(今裕后街)。后街,分三截,自清淑橋至愈泉門為一截,又至觀音橋為一截,又至朱家壩為一截,俱在南門外。巷凡十二,曰:張家巷,在南門左,南通東塔街,東達烏石磯,北通教場。田家巷,在南門右,西通丁字街,南達西塔街。天官坊巷,東達烏石磯,南出東塔街,西出大街。社倉巷,北出東塔街,南通法寶寺及半邊街。陳家巷,北出西塔街,南達康家橋。濂溪巷,北通田家巷,南出西塔街。鄧家巷,北通西塔街,南達五通橋。姬家巷,南由江岸通五通廟達各街,北出米廠達西街。羅家巷,有井名羅家井,北出西塔街。水圳巷,東通田家巷,出大街西達燕子泉,北通西門,又通開元寺,出古丁字街,俱在南門外。三公巷,由三公祠左通東門街。仙橋巷,在仙橋古渡南通鹽埠,西通大街,俱在東門外。”

再說裕后街

直隸郴州總志[乾隆]三十五年

乾隆三十五年《郴州總志·街巷》刊載的不是傳統的所謂“九街十八巷”,而是“十五街十五巷”。這時也就出現了裕后街,還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的街巷。也消失了郴州城舊有、傳統的“清淑、魁奇、忠信、材德、仙桂、迎恩、燕泉、桂榮、蘇仙九隅”。十二年的發展,翻天覆地,超越了二千年,成為郴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郴州歷史上的這一段輝煌,也證明了一個真理,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段時期,全國是閉關鎖國,而郴州是對接了廣州的開放)。此後,郴州還在不斷髮展(其他文章已記述,這裡不重複),直到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才轉向衰落。回顧這段歷史,對郴州特有意義,一口通商時期,我們只對接一個廣州,就造就了兩千多年中最大的輝煌;現在我們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其前途應該更為無可限量。我們說過,如果能把蘇仙橋至鴉市橋這兩公里多的地帶打造成郴州版的“乾嘉古城區,郴州的秦淮河”,再以此為載體,興建一個以“一口通商”“閉關鎖國”為背景的博物館,一定很有意義,這意義可能還會超出郴州的範圍。

再說裕后街

郴州終端碼頭:蘇仙橋至牙石橋(李文)

言及至此,順便提一下廣東省廣州市的“十三行博物館”,該館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陳列展”等,在“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中,通過豐富的文獻史料、文物,系統地展示了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這段雄霸中國、對歐美“唯一通商”貿易口岸近百年曆史的景況,從展出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於“一口通商”的內容,比如:“從1757至1842年,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歐美通商特區。”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1


“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只保留粵海關獨家管理對歐美貿易事務,廣州成為海上貿易大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成為清 政府限定對歐美唯一通商口岸後,粵海關的地位更為重要。”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2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3

再說裕后街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內容-4


“開海貿易以來,尤其是廣州對歐美一口通商後,進出口商品都集中在這裡,然後經過十三行商人進行交易。”“1842年,中英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清政府實行廣州對歐美一口通商的貿易體制從此終結”等等。可以說,“一口通商”造就了廣州十三行的空前繁榮,也造就了郴州的空前繁榮,成就了裕后街。這麼一段大歷史,大有可為。


文章作者:謝武經 曾湘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