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話劇人

回想1990年代的許多電視劇,都市中年女性常常是電視劇的重點表現對象,比如《編輯部的故事》(1992)、《情滿珠江》(1994)等。哪怕是2011年,也有一部有口皆碑的《李春天的春天》(宋丹丹主演)。


很明顯的是,這五六年前以中年女性為主角的電視劇越來越少——而以老年人為主角的精品電視劇更是幾乎沒有。

“知道”跟你談談,中年女演員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


陳喬恩林依晨演了一輩子少女,中年女演員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

《獨孤皇后》(東方IC/圖)

時下,由林依晨、陳喬恩這兩位臺灣偶像劇女神主演的兩部古裝劇正在播出,分別是林依晨、張彬彬等主演的《少女花不棄》,陳喬恩、陳曉等主演的《獨孤皇后》。

奈何這兩部電視劇播出後口碑並不理想,《少女花不棄》豆瓣評分6.1分,《獨孤皇后》只有4.0分。圍繞著這兩部電視劇的爭議,一方面是劇情非常老套,另一方面則是對主演演技的批評——怎麼林依晨、陳喬恩依舊在演偶像劇,怎麼依舊在演少女?

林依晨1982年出生,今年37歲,陳喬恩1979年出生,今年40歲——她們已經出道20年,無論是演技還是角色,似乎都陷入“偶像劇少女”的窠臼中,始終沒有大的突破。不過批評之餘,我對她們的選擇也有一種“理解的同情”,對於她們這個階段的女演員來說,可以選擇的角色實在太少了。她們的困境,折射的是中國中年女演員的普遍困境。

要麼少女,要麼大媽


剛剛播出的《我家那閨女》最新一期,焦俊豔的一席發言登上了微博熱搜,她說的是30+女演員的困境:你就像顆菜一樣,被人去挑選,嫌你這個菜葉子老了;出席發佈會拍照也有可能被卡出去;走紅毯揮著手並沒有人在理你,還要保持笑容,好像有人在跟你打招呼……

1981年出生的楊蓉去年參加《我就是演員》時引起了網友對她演技的爭議,說她老是在演少女什麼的,她在微博上如此迴應:

“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當下的影視環境讓女演員不敢老去,我們這一波30+的女演員努力維護著少女人設,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而是市場需要。我渴望轉型,想演嫁不出去的大齡女子,或者生活裡憂傷跟喜悅一樣多的單親媽媽,想擁抱這個社會和每一個觀眾。我更怕轉型後,我被定義成中年女演員,跟那一波兒我崇拜的女演員一樣成了‘非常有名非常美但沒有戲演’,更何況我沒她們有名沒有她們美。”

換句話說,中年女演員之所以努力維持少女人設,在電視劇中扮演少女,是因為市場需要——市場需要的具有“少女感”的明星,市場可供中年女演員選擇的要麼是少女,要麼可能是“非常有名非常美但沒有戲演”。

所以之前馬思純在採訪時也表示小姨蔣雯麗已經很久沒有戲演。人民日報評論微信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潘虹、陶虹、蔣雯麗、鄔君梅、徐帆,太多女青衣類型的演員演技確實好,但能讓她們演女一號的戲實在是太少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市面上那些具備流量、能夠在IP裡擔綱主演的30+或者40出頭的女演員,多是維持著少女人設。不僅僅是陳喬恩、林依晨、楊蓉,還比如李小冉(1976)、王珞丹(1984)、楊冪(1986)、趙麗穎(1987)、楊穎(1989)等。

少女感不僅是角色需要,也是商業價值需要。比如楊冪、楊穎,在各種商業價值榜榜單中總能名列前茅,一大緣由就是她們“少女感”“凍齡”的人設。即便她們都已經成了母親,但公眾形象中還是極力淡化這一形象,而是凸顯她們少女和時尚感的一面。

長期以來,公眾對於女明星老去也總是持一種非常苛責的態度。像之前周迅出演《如懿傳》飾演少女青櫻時,網絡上吐槽一片,說她皺紋多、臉浮腫等。可幾年前周迅出演《紅高粱》,少女感滿滿,網絡上就讚譽一片。公眾的潛意識跟《紅樓夢》中的書寫一模一樣,“女孩未出嫁,是顆無價之珠寶;出了嫁,就變出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子了;再來了,就變得不是珠子,竟是魚眼了。”

這些30+、40+的中年女演員如果不維持少女人設,她們只能直接過渡到婆婆媽媽的大媽角色中去了。演員吳奇隆就曾特意提醒女明星要好好珍惜現在的機會,“現在演我女朋友、老婆的演員,再撐幾年就可能是媽媽了。”

因此市場上那些50+的女演員,很難遇到好角色了,不是婆婆,就是媽媽,更不用說當主演了。有人就曾做過統計,女演員潘虹在近20年中一共演了50多位母親角色,其中30多個是“惡婆婆”。


陳喬恩林依晨演了一輩子少女,中年女演員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

《少女花不棄》(東方IC/圖)

我們“辜負”了中年女演員


難道女演員年紀大了,就活該沒有好角色嗎?

當然不是了。比如剛剛結束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憑藉《寵兒》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項的奧莉維婭·科爾曼(Olivia Colman)1974年出生,今年45歲了,依舊可以在好萊塢大製作的電影中擔綱女一號;去年憑藉《三塊廣告牌》獲得最佳女主角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1957年出生,獲獎時61歲。

再比如美劇《傲骨賢妻》,扮演戴安的演員克里斯汀·芭倫斯基接戲時已經過了60歲大關,但她依舊成了劇中最受觀眾喜愛的角色之一,也順勢成為了衍生劇《傲骨之戰》的主人公之一。更不用說世界影壇上的常青樹梅麗爾·斯特里普(1949)和伊莎貝爾·於佩爾(1953)了,她們總能接到非常出彩的重要角色。

可見問題從來不是出在演員的年齡身上,而是我們的影視劇提供給中年女演員的角色太有限了,我們幾乎放棄了40、50代熟齡女性的故事。就像有人吐槽的:“最近看美劇注意到裡面很多40-70歲的女性角色不要太棒,她們容光煥發,自信,讓你覺得她們完全是在盛年渾身上下魅力四射,作為一個女人都為之傾倒。偶爾看一眼國產劇40-70歲女性角色多是黃臉婆怨婦神經病,婆媳撕逼,老公出軌忍聲吞氣,偶爾有個事業有成的老公就要是渣男,好可悲。”

但我們的影視劇不是從來就這樣的,回想1990年代的許多電視劇,都市中年女性常常是電視劇的重點表現對象。比如《編輯部的故事》(1992)、《情滿珠江》(1994)等。哪怕是2011年,也有一部有口皆碑的《李春天的春天》(宋丹丹主演)。但很明顯的是,這五六年前以中年女性為主角的電視劇越來越少——而以老年人為主角的精品電視劇更是幾乎沒有(對比下韓國,當下正在熱播的《耀眼》就是關注老年人群體)。

根本原因在於,五六年前正是IP崛起、流量崛起的時代,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IP+流量”才能拉來投資、才能扛收視、才能有關注度,自然地,不熱衷於炒作話題,也沒有什麼流量的中年女演員就成了被冷落的群體。而由年輕的小鮮肉、小花旦主演的影視劇,也大多侷限於青春校園劇、古裝偶像劇、古裝玄幻劇,類型愈發單一。

影視投資規模大、風險高,對於市場的理性逐利,並非不可理解;只是投資者製作者內心都明白,流量明星的演技怎麼樣,他們參演的作品質量怎麼樣。作品不過是圈了錢就走,早晚遭到反噬。果不其然,短短几年過去了,那些熱衷於立少女感人設的明星,作品都遭到了差評。林依晨的《少女花不棄》、陳喬恩《獨孤皇后》剛好是“IP+流量”的強弩之末。

市場正在迴歸理性,口碑時代正在到來。從之前想象中的《淑女的品格》,到陳數的《和平飯店》,馬伊琍、袁泉的《我的前半生》,蔣雯麗的《正陽門下小女人》,正在熱播的劉蓓的《芝麻胡同》和姚晨的《都挺好》,以及不久前憑藉《地久天長》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的詠梅,我們很欣喜地看到中年女演員正在全面迴歸。

屆時,始終待在舒適區、怯於轉型的女演員,就會被淘汰;那些有實力的中年女演員將迎來春天——她們的路會越走越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