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今天豬豬要給大家講一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這個人,在國共兩黨的歷史課本中都很不受待見:

陳炯明

1933年9月22日,陳炯明在香港逝世。安放遺體的,只有一張簡單的行軍床,連棺材也是把母親備用的給拿來的。

在最輝煌的時期,他曾經是廣東省的最高領導人,想在那裡建設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國度,為中國探索出一條發展的道路。

但歷史的傳統和當時的現實不能接受他的嘗試。最後他只能黯然退下政治舞臺,並且擔了一身罵名,淪為歷史的失敗者。

令人唏噓。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陳炯明


1878年,陳炯明出生在廣東海豐縣白町鄉。雖然出生在書香門第,但家庭生活十分困難,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

但母親還是堅持供他讀書,在私塾裡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

20歲,陳炯明考上了秀才。但是他沒有繼續走在科舉這條路上,而是改換門庭,去讀新式學堂。

別忘了當時還是清朝呢,有多少人能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魄力?

1906年,他成為廣東法政學堂第一屆學生。兩年後,以“最優等生”成績從學堂畢業。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恰好那時候清政府要變法,試著搞搞西方那一套,決定在各省設立諮議局,從地方開始進行議會制、君主立憲等試驗。1909年,廣東諮議局成立,接受新式學堂法政教育的陳炯明,自然被選為了其中一名議員。

這就是陳炯明政治生涯的開始。

新官上任三把火。當上議員之後,陳炯明就開始大力推行禁菸、禁賭的措施,廢除了就地正法案。

別以為陳炯明做了議員就擁護清朝統治。一邊當著清朝的官,他還一邊暗自幹著革命。他在上海祕密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以議員的身份掩護革命黨人的活動。

中國同盟會的領導人是誰?就是日後成為陳炯明一生之敵的孫中山。

那時候,他們一心想著推翻清朝。加入同盟會之後,陳炯明沒有閒著,他開始暗中從事很多革命活動:

1910年,他參與策劃了廣州新軍起義,失敗之後逃到香港,在那裡又參加了劉師復組織的“支那暗殺團”;1911年,他回到廣州,以敢死隊隊長的身份參加“三二九黃花崗起義”。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不過,在黃花崗起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陳炯明和他的部下竟然找不著人了。有人說他“臨陣脫逃”,有人說他“成功無望而消極避戰”,也有人說是他“誤會改期”。

說來說去,這事兒到現在也都還沒有結論。但總歸不是光彩的事。

兩次起義都失敗,說起來有點惋惜。但是陳炯明不這麼認為,因為逃亡香港的時候,他認識了信仰“安那其主義”的劉師復。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劉師復


啥叫安那其主義?其實就是“無政府主義”的音譯,主張“三無”和“二各”——“無政府”、“無宗教”、“無家庭”,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這個安那其世界,很像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大同社會,聽上去就很烏托邦: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兩人的理念不謀而合,安那其之下的世界,讓陳炯明心生嚮往。

清朝的帝制統治和中國同盟會的革命道路,都不再是他所真正追求的理想,“自治”、“聯省”、“聯邦”的主張逐步在他心中構築起來,成為他一生追求並踐行的理想。

1913,陳炯明參加了二次革命,宣佈廣東獨立,失敗後流亡南洋。在新加坡,他第一次拒絕了孫中山的討袁召喚。

兩人關係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從此之後,漸行漸遠,再也不像過去那樣親密。

陳炯明希望能夠找到不流血、和平、漸進的方式,為廣東父老找到一條新的好路子。

1917年,陳炯明被任命為援閩粵軍總司令,進軍福建,在第二年攻佔漳州等地。

總算有一個機會讓他施展心中的藍圖了。漳州這片小小的土地,陳炯明為它起了一個名字——閩南護法區。這個護法區,成為了陳炯明“自治”理念的一塊小小試驗田。

陳炯明開始試行地方自治,也在市政建設、發展教育方面大下手筆:

政府的權力就下放到地方士紳和開明人士手中,援閩粵軍司令部只負責地方縣長(縣知事)的任命;建立銀行、鋼筋水泥橋樑、四車道石板橋馬路、現代公園、城鄉公路網、迎賓大旅館等公共設施;在漳州發佈《振興教育令》,在農村設立現代學堂,實行“一鄉一校”計劃,禁絕私塾,改為設立師範學院、普通中學、工讀學校、平民夜校、婦女家政講習所;創辦《閩星》半週刊與《閩星日刊》等報紙雜誌,提倡“新文化”,響應“五四”運動後新思潮的傳播。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一分耕耘,一份收穫。短短兩年,漳州就變了一個樣:原先貧困偏僻的閩南二十六縣,成為了“模範小中國”;當時的人,把漳州稱為“閩南的俄羅斯”;英、美兩國的外交情報,都把陳炯明稱作“布爾什維克將軍”。

光有理想不管用,重要的是得把理想落到實地。在漳州,陳炯明實現了。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漳州實驗的成功,令陳炯明信心蹭蹭地上升。1920年主政廣東之後,他立馬開始醉心的“聯省自治”。

簡單來說,聯省自治是聯邦主義在中國的“變名”,主張採取地方分權主義,先由各省制定憲法,組織自治政府,統治好本省,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建立聯邦制國家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

理念一出來,就受到了廣東本地人的支持。1920年11月,陳炯明發布《告廣東父老兄弟書》,宣稱“今日以後,廣東省者,廣東人民共有之,廣東人民共治之,廣東人民共享之”。

這麼美好的藍圖,聽聽就覺得很心動,廣東人民立馬捋起袖子,雄赳赳氣昂昂地幹了起來。一年之後,全省92個縣都推行了民選縣長、議員;年底,廣東省議會通過了《廣東省憲法草案》,聲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在廣東主政的時間雖然短,但是卻頗有建樹,讓廣東成為了全國最開放、最民主的省份:

1921年,創立了中國城市史第一個建制市——廣州市,設立了財政、公安、工務、教育、公用和衛生局;鼓勵興辦實業,扶持民企,興建鐵路,當時的廣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教育方面厲行革新,禮聘陳獨秀來廣東主持教育,創立公辦教育,實行免費教育,發展私立教育;堅決禁菸、禁賭,哪怕有人反對,說是截斷了政府的財路,他也堅定不移。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可惜,陳炯明的願望還是沒能在廣東實現。因為這與當時孫中山的理念產生了分歧。

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有“大一統”思維的孫中山認為,當時只有北伐、以武力統一全中國才是正確的路子。在他眼裡,1920年,仍是訓政的階段,不宜憲政:

這四萬萬皇帝,一來幼稚,二來不能親政。我們革命黨既以武力掃除殘暴,拯救得皇帝於水火之中,保衛而訓育之,則民國的根基鞏固,帝民也永賴萬世無疆之休。

這個矛盾,無法調和,成為了日後兩人分裂的根本原因。

一山不能容二虎。1922年2月,孫中山堅持要陳炯明參加北伐,並且命令他籌措500萬元軍費。一直都不支持北伐的陳炯明,當然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要求。孫中山非常生氣,在4月份免去了陳炯明內政部長、廣東省長和粵軍總司令的職務。

1925年12月24日,在孫中山的討伐下,粵軍在閩南宣佈解散。

陳炯明也被迫逃到香港。從此開始了在香港的八年蝸居生活。

位卑未敢忘憂國,儘管晚年的生活很悽苦,但是陳炯明仍記掛著中國的命運。1928年,他還寫出了《中國統一芻議》,主張通過南北妥協、外交贊助、輿論一致運動來完成國家的統一。

直到臨終前,他仍念念不忘民主共和:

餘家事無可告者,惟心中遺憾,無時可已。共和!共和!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這首歌,三句詞,寫盡他的一生


陳炯明去世之時,香港《工商日報》評價道:

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陳炯明是功臣還是罪人?

歷史功罪,評說不易。

尤其成王敗寇,更加摻雜了很多複雜的情感。

但波叔堅持認為,他應該受到更多重視,而不應該被一味否定。

為了中國的命運而思索,與政敵的對立也絕不是由於個人利益。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

私藏:五條人有一首歌《陳先生》,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來聽聽。

整首歌只有三句:“1878年他生於海豐,1933年他死於香港,1935年他葬於惠州。”第一句用海豐話唱,第二句用廣東白話唱,第三句用客家話唱。

其中意味,自己品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