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每到雨季來臨,都市裡都免不了要上演“看海”或“開船”的劇情,積水點似乎也成了必備的事物。

這時,近代由德國人蔘與設計的青島市或北宋時期修建的贛州古城便又會在各類媒體上粉墨登場,享受著種種讚譽。

百多年前德國人在中國修建的排水系統目前仍是全國最先進的,900多年前古人所修建的城市排水系統不但仍可正常使用,還能讓人們在暴雨傾盆時笑傲眾生,這彷彿是對現代城市文明的無情嘲諷。

不過印象君要問的是,有著獨一無二完整城市規劃的長春為何沒能站在上述的隊列裡,而且還每臨暴雨必成災,偽滿州國國都的城市底子竟如此不堪一淹嗎?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不用去濟南,也看得到趵突泉的勝景——這裡是長春,一個一下雨就發河的城市)

事情的真相是,從城市初始規劃的整體性、科學性、前瞻性、綠化等多方面來考量,青島自然無法和長春相抗衡。然而今天的差距在於,青島在後來的城市發展中,承襲、深化甚至提升了德系規劃尤其是排水系統的科學設計理念,可長春卻將原本先進的城市設計理念不斷毀壞、毀壞到今天,乃至明天。

青島也好,長春也罷,列強侵華自然不是來做慈善援建的,但客觀地講,殖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過去相比的確得到了全面大幅的提升,而這些基於該地區的地理特性採用科學態度設計而成的先進城市規劃理念,對於今天的人們仍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1939年夏天,長春經歷了一場罕見的暴雨天氣,市內許多房子都遭遇了進水。而今天兒童公園附近的房屋建築處於小河邊緣,大雨時上游池水本該溢出成災,當時卻倖免於難。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兒童公園舊貌)

原因在於,由於這條小河被人民大街一分為二,為了讓河流能夠連通,當時負責道路設計的伊地知綱彥特意按照百年一遇暴雨流量的兩倍大小在人民大街下面設計了一道暗渠——這便是在人民廣場附近居住生活的老長春人記憶裡的“水洞子”——才使得附近的房屋躲過了這場水患。

如今,暗渠雖在,但巨大的“水洞”卻已消失不見,這裡也由此傲嬌地成為長春一處著名的積水點。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積水點:人民大街與東中華路交會處)

長春的積水點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當下不會少於60處。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長春各城區積水點整理)

對於“攤大餅”而成的新城區而言,雨後積水的原因不言而喻,生活在其中的人必然要負載這個時代的草率與浮躁,我們無需花費時間詳細探討。

但對於國內有著最為系統和完整規劃的長春中心城區來說,所謂的積水點,其實多是一些消失的河道與萎縮的公園。譬如: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積水點:人民大街與清華路交會處)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積水點:平泉路與吉順街交會處)

從老地圖上看,上兩處積水點的出現都是原有的河流被填平,使得該區域失去了地理低點而無法在汛期及時將雨水分流的緣故。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積水點:人民大街東北師大門前)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積水點:自由大路與岳陽街交會處)

無獨有偶,在東北師範大學的北側和西側各有一個積水點,在歷史上,圍繞著這兩處積水點的城市空間裡是一座業已消失的公園。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積水點:人民大街與湖寧路交會處)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積水點:人民大街與南湖大路交會處)

在南湖的東南角、人民大街與繁榮路交會西北側,偽滿時期修建的建國忠靈廟建築還一息尚存。然而歷史上的忠靈廟除了廟宇建築群外,還有“手洗所”、廟務所、水系、公園、綠地等一應設施。如今,在公園綠地系統消失後,建國忠靈廟的東側和北側便各形成了一個積水點。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積水點:上海路與勝利大街交會處以東)

單從地圖上看,這個積水點似乎和公園、河流都扯不上多少關係,不過你可知道勝利大街的舊有名稱是什麼?早年間,它的名字叫做“日本橋通”,是因為在勝利大街和上海路交會處曾有一座日本橋存在,橋下便是經流這裡的頭道溝。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日本橋舊貌)

那些年,長春打造的積水點

(積水點:凱旋路與鐵北二路交會處)

昔日,在長春寬城區還流淌著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等一眾支流,如今恐怕連地名都已難覓其蹤了。

若論及技術水準亦或是工程量等,已然能讓神舟嫦娥航母高鐵做到上天入海無所不能的今人,如何會落後於前人如此之遠?而一座城市在暴雨過後的大面積積水卻幾乎成了“無解”的既成事實?

某天雨後,筆者踏著泥濘的馬路,眼見著不斷翻新的市政建設和成堆的馬路牙子,心裡似乎已明曉了答案。

長春印象

一座城,一段滄桑往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