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故里城固的這個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

"

在張騫故里城固原公鎮寶山村,有一處矚目國內外的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這就是寶山遺址。

寶山村北依秦嶺,南鄰城固、洋縣人民的母親河—湑水河,是她孕育了城固的古文明。先民在湑水上築起數道古堰,如五門堰、楊填堰、百丈堰以及後來的新堰,在河兩岸繁衍生息 ,產生了數不清的動人傳說,如唐公昉修湃得道昇天的傳說,張騫泛槎拜會織女的傳說等。湑水河一出秦嶺,突然在湑水河畔隆起一座山丘,因她像鼓鼓的饅頭,又如一個特大的金元寶,因此當地百姓稱她為寶山。

"

在張騫故里城固原公鎮寶山村,有一處矚目國內外的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這就是寶山遺址。

寶山村北依秦嶺,南鄰城固、洋縣人民的母親河—湑水河,是她孕育了城固的古文明。先民在湑水上築起數道古堰,如五門堰、楊填堰、百丈堰以及後來的新堰,在河兩岸繁衍生息 ,產生了數不清的動人傳說,如唐公昉修湃得道昇天的傳說,張騫泛槎拜會織女的傳說等。湑水河一出秦嶺,突然在湑水河畔隆起一座山丘,因她像鼓鼓的饅頭,又如一個特大的金元寶,因此當地百姓稱她為寶山。

張騫故里城固的這個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

寶山自古是名山。在這座山頂呈圓形有5萬多平方米的平壩上,早在唐代就修建了寶山寺。寺內殿、宇、廟、觀四十八座,有參天的古鬆檜柏,有數不清的良禽飛鳥,終年香菸繚繞,鐘磬聲不絕於耳。夜幕降臨寺內僧人騎馬關山門。寺內蕙香院據說為張子房避谷之處,有仙鶴叼水飲木龍的傳說故事。木龍未修成被鋸斷龍頭,龍頭滾落處砸成的滾龍井遺址仍存;至今仍存留的石劍橋,是有行老道立劍鎮孽龍的地方。寶山下的七女池,傳說是天上七仙女下凡洗浴的地方。當地藝人費十年之功,在寶山修大殿塑起的五百羅漢,年年月月吸引著遠遠近近的善男信女。

1988—2002年,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叢蒼帶領研究生兩次對寶山的發掘,有了令海內外矚目的重大發現,其地點正在寶山寺山門前。兩次發掘發現寶山是6千多年以前商代人類活動的遺址,其中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全倒焰陶窯,數量達13座。這一發現將我國使用全倒焰陶窯歷史向前推進了5千多年,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製陶史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

在張騫故里城固原公鎮寶山村,有一處矚目國內外的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這就是寶山遺址。

寶山村北依秦嶺,南鄰城固、洋縣人民的母親河—湑水河,是她孕育了城固的古文明。先民在湑水上築起數道古堰,如五門堰、楊填堰、百丈堰以及後來的新堰,在河兩岸繁衍生息 ,產生了數不清的動人傳說,如唐公昉修湃得道昇天的傳說,張騫泛槎拜會織女的傳說等。湑水河一出秦嶺,突然在湑水河畔隆起一座山丘,因她像鼓鼓的饅頭,又如一個特大的金元寶,因此當地百姓稱她為寶山。

張騫故里城固的這個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

寶山自古是名山。在這座山頂呈圓形有5萬多平方米的平壩上,早在唐代就修建了寶山寺。寺內殿、宇、廟、觀四十八座,有參天的古鬆檜柏,有數不清的良禽飛鳥,終年香菸繚繞,鐘磬聲不絕於耳。夜幕降臨寺內僧人騎馬關山門。寺內蕙香院據說為張子房避谷之處,有仙鶴叼水飲木龍的傳說故事。木龍未修成被鋸斷龍頭,龍頭滾落處砸成的滾龍井遺址仍存;至今仍存留的石劍橋,是有行老道立劍鎮孽龍的地方。寶山下的七女池,傳說是天上七仙女下凡洗浴的地方。當地藝人費十年之功,在寶山修大殿塑起的五百羅漢,年年月月吸引著遠遠近近的善男信女。

1988—2002年,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叢蒼帶領研究生兩次對寶山的發掘,有了令海內外矚目的重大發現,其地點正在寶山寺山門前。兩次發掘發現寶山是6千多年以前商代人類活動的遺址,其中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全倒焰陶窯,數量達13座。這一發現將我國使用全倒焰陶窯歷史向前推進了5千多年,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製陶史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張騫故里城固的這個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

此前見到的我國古代最早的全倒焰陶窯實例,是在南京地區發現的專門用於燒製琉璃瓦的明代全倒焰窯。寶山遺址發掘的這批陶窯的結構,在以往考古中從未見到過。它的窯體由直徑80至100釐米、高度70釐米的圓筒狀窯室和簸箕形的直穴式火膛組成,其構造的奇特主要體現在窯室部分。燒製陶器時,將陶坯裝入窯室,火膛內的火苗向上進入火道,由於開口在窯室底部的煙道所形成的抽力,火道內的火苗疾速通過窯室內壁上沿衝入窯室,形成倒焰。這種全倒焰陶窯,由於火苗基本不接觸陶器,而是以大量進入窯室的高溫將陶器烘烤而成,大大提高了成品率,保證陶色均勻。同當時燒製陶器一般採用的以火焰直接燒製陶器的所謂“橫穴窯”相比,具有極大的先進性。

"

在張騫故里城固原公鎮寶山村,有一處矚目國內外的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這就是寶山遺址。

寶山村北依秦嶺,南鄰城固、洋縣人民的母親河—湑水河,是她孕育了城固的古文明。先民在湑水上築起數道古堰,如五門堰、楊填堰、百丈堰以及後來的新堰,在河兩岸繁衍生息 ,產生了數不清的動人傳說,如唐公昉修湃得道昇天的傳說,張騫泛槎拜會織女的傳說等。湑水河一出秦嶺,突然在湑水河畔隆起一座山丘,因她像鼓鼓的饅頭,又如一個特大的金元寶,因此當地百姓稱她為寶山。

張騫故里城固的這個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

寶山自古是名山。在這座山頂呈圓形有5萬多平方米的平壩上,早在唐代就修建了寶山寺。寺內殿、宇、廟、觀四十八座,有參天的古鬆檜柏,有數不清的良禽飛鳥,終年香菸繚繞,鐘磬聲不絕於耳。夜幕降臨寺內僧人騎馬關山門。寺內蕙香院據說為張子房避谷之處,有仙鶴叼水飲木龍的傳說故事。木龍未修成被鋸斷龍頭,龍頭滾落處砸成的滾龍井遺址仍存;至今仍存留的石劍橋,是有行老道立劍鎮孽龍的地方。寶山下的七女池,傳說是天上七仙女下凡洗浴的地方。當地藝人費十年之功,在寶山修大殿塑起的五百羅漢,年年月月吸引著遠遠近近的善男信女。

1988—2002年,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叢蒼帶領研究生兩次對寶山的發掘,有了令海內外矚目的重大發現,其地點正在寶山寺山門前。兩次發掘發現寶山是6千多年以前商代人類活動的遺址,其中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全倒焰陶窯,數量達13座。這一發現將我國使用全倒焰陶窯歷史向前推進了5千多年,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製陶史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張騫故里城固的這個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

此前見到的我國古代最早的全倒焰陶窯實例,是在南京地區發現的專門用於燒製琉璃瓦的明代全倒焰窯。寶山遺址發掘的這批陶窯的結構,在以往考古中從未見到過。它的窯體由直徑80至100釐米、高度70釐米的圓筒狀窯室和簸箕形的直穴式火膛組成,其構造的奇特主要體現在窯室部分。燒製陶器時,將陶坯裝入窯室,火膛內的火苗向上進入火道,由於開口在窯室底部的煙道所形成的抽力,火道內的火苗疾速通過窯室內壁上沿衝入窯室,形成倒焰。這種全倒焰陶窯,由於火苗基本不接觸陶器,而是以大量進入窯室的高溫將陶器烘烤而成,大大提高了成品率,保證陶色均勻。同當時燒製陶器一般採用的以火焰直接燒製陶器的所謂“橫穴窯”相比,具有極大的先進性。

張騫故里城固的這個重要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窯

寶山遺址不僅是漢江流域發現遺存最豐富的殷商遺址,也是長江大流域境內發現遺存最豐富的殷商遺址,其燒烤坑在全國罕見,僅就其燒烤坑的發現及大量陶片的發掘,足以證明其應為中華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址。寶山遺址不僅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靚點,更是研究先民生產,繁衍的有力物證。其出土的陶窯形態是稀奇罕見之物體。可以推斷這裡曾聚匯過大批工匠,他們技藝高超、技能多變、陶器細膩是全國他處不曾見的,這就形成了寶山窯址眾多,文化層面深厚的現象,其中的全倒焰陶窯,更是蘊含了深奧的科學原理,至今未發現比這裡更早的全倒焰陶窯。譽為“中華第一窯”當屬無愧。

寶山窯址的發現發掘,其研究成果轟動全國,並在國際上產生一定影響。國內的中央電視臺以及《新華文摘》、《科學時報》都作了大篇幅的詳盡報道,國外的日、韓及東南亞媒體也作了及時傳播。

寶山遺址2002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何重大發現都不是偶爾和孤立的,說寶山一帶是先民早期生息繁衍的發祥地,其更重要的證明還有附近的淡家咀遺址、蓮花池遺址、江灣遺址,以及城固洋縣大量青銅器,資料顯示,在寶山蘇村,自1955年—1987年先後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就有578件,佔全縣出土青銅器總量的79%。

來源:城固縣政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