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東宮”及文物複製品

現在東宮文物為複製品,有造型優美的鎏金朱雀銜盤燈、節能環保的濾煙宮燈、以及渾厚大氣的雙龍耳壺。常言說無酒不成席,這裡作為接待賓客、宴飲的場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兩旁會看到左右各開鑿兩個室,分別是放置大型禮器、樂器的中藏室。這些禮、樂器具用於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禮器也稱彝器,是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飲、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由於該墓室曾被盜掘而出土文物較少,可是您會發現這些側室的內壁均遍施“硃砂”,整個陵墓的西宮部分同樣如此。硃砂是漢代彌足珍貴的天然礦物質,多用於顏料,在中藥上用作鎮定劑,也是提煉汞的一種礦物質,用於墓室不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之一。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東宮”及文物複製品

現在東宮文物為複製品,有造型優美的鎏金朱雀銜盤燈、節能環保的濾煙宮燈、以及渾厚大氣的雙龍耳壺。常言說無酒不成席,這裡作為接待賓客、宴飲的場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兩旁會看到左右各開鑿兩個室,分別是放置大型禮器、樂器的中藏室。這些禮、樂器具用於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禮器也稱彝器,是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飲、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由於該墓室曾被盜掘而出土文物較少,可是您會發現這些側室的內壁均遍施“硃砂”,整個陵墓的西宮部分同樣如此。硃砂是漢代彌足珍貴的天然礦物質,多用於顏料,在中藥上用作鎮定劑,也是提煉汞的一種礦物質,用於墓室不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之一。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二段甬道——通向“西宮”

王后西宮:西宮的裝飾比東宮更為精緻,富麗堂皇。西宮應象徵宮殿的“後寢”,即墓主人李王后寢臥之處,這兒是李王后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從該室鑿制的形制及室底平臺的大小分析,該平臺是放置棺槨的地方,因此該室為棺床室。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東宮”及文物複製品

現在東宮文物為複製品,有造型優美的鎏金朱雀銜盤燈、節能環保的濾煙宮燈、以及渾厚大氣的雙龍耳壺。常言說無酒不成席,這裡作為接待賓客、宴飲的場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兩旁會看到左右各開鑿兩個室,分別是放置大型禮器、樂器的中藏室。這些禮、樂器具用於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禮器也稱彝器,是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飲、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由於該墓室曾被盜掘而出土文物較少,可是您會發現這些側室的內壁均遍施“硃砂”,整個陵墓的西宮部分同樣如此。硃砂是漢代彌足珍貴的天然礦物質,多用於顏料,在中藥上用作鎮定劑,也是提煉汞的一種礦物質,用於墓室不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之一。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二段甬道——通向“西宮”

王后西宮:西宮的裝飾比東宮更為精緻,富麗堂皇。西宮應象徵宮殿的“後寢”,即墓主人李王后寢臥之處,這兒是李王后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從該室鑿制的形制及室底平臺的大小分析,該平臺是放置棺槨的地方,因此該室為棺床室。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棺床室及“金縷玉衣”

樑國各代國王對殮具非常講究,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的說法,他們在將玉賦予種種美德的同時,認為玉有靈性,用玉殮屍可以使屍骨千秋不朽,芒碭山漢墓出土的喪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所特用的殮具,又名玉匣,依身份不同,所用金屬絲有金縷、銀縷、銅縷三種。漢代的玉琀多數為蟬形,以玉蟬放於口,以象徵死者靈魂的蛻變和復活,玉握主要是玉豬,是握在死者手中的,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目前發現的玉衣沒有能保全屍骨的。依李王后的身份應該有金縷玉衣隨葬,由於陵墓被盜,發掘時棺木、屍骨已蕩然無存。

在主室的中央有一尊漢白玉塑像,她便是有傾國傾城之貌的李王后,為什麼把李王后的塑像放在主室中央位置呢?這是因為從這個位置王后每天都可以看到東方升起的第一縷曙光,王后靈魂生活在這裡不會太寂寞,我們稱這兒為“一線天”。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東宮”及文物複製品

現在東宮文物為複製品,有造型優美的鎏金朱雀銜盤燈、節能環保的濾煙宮燈、以及渾厚大氣的雙龍耳壺。常言說無酒不成席,這裡作為接待賓客、宴飲的場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兩旁會看到左右各開鑿兩個室,分別是放置大型禮器、樂器的中藏室。這些禮、樂器具用於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禮器也稱彝器,是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飲、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由於該墓室曾被盜掘而出土文物較少,可是您會發現這些側室的內壁均遍施“硃砂”,整個陵墓的西宮部分同樣如此。硃砂是漢代彌足珍貴的天然礦物質,多用於顏料,在中藥上用作鎮定劑,也是提煉汞的一種礦物質,用於墓室不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之一。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二段甬道——通向“西宮”

王后西宮:西宮的裝飾比東宮更為精緻,富麗堂皇。西宮應象徵宮殿的“後寢”,即墓主人李王后寢臥之處,這兒是李王后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從該室鑿制的形制及室底平臺的大小分析,該平臺是放置棺槨的地方,因此該室為棺床室。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棺床室及“金縷玉衣”

樑國各代國王對殮具非常講究,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的說法,他們在將玉賦予種種美德的同時,認為玉有靈性,用玉殮屍可以使屍骨千秋不朽,芒碭山漢墓出土的喪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所特用的殮具,又名玉匣,依身份不同,所用金屬絲有金縷、銀縷、銅縷三種。漢代的玉琀多數為蟬形,以玉蟬放於口,以象徵死者靈魂的蛻變和復活,玉握主要是玉豬,是握在死者手中的,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目前發現的玉衣沒有能保全屍骨的。依李王后的身份應該有金縷玉衣隨葬,由於陵墓被盜,發掘時棺木、屍骨已蕩然無存。

在主室的中央有一尊漢白玉塑像,她便是有傾國傾城之貌的李王后,為什麼把李王后的塑像放在主室中央位置呢?這是因為從這個位置王后每天都可以看到東方升起的第一縷曙光,王后靈魂生活在這裡不會太寂寞,我們稱這兒為“一線天”。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李王后漢白玉塑像及一線天奇觀

您現在看到我們用高科技的手段“激光定位儀”去測量從墓口至王后像的直線距離準確程度,光源正照在李王后塑像的眉間位置,不能不讓人驚歎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他們在開鑿陵墓時,所用的測繪技術和測量工具應是十分先進和準確的,不相信,您現在可以站在李王后的身後看“一線天”。

李王后沐浴室:室底中間開鑿有正方形石槽,象徵墓主人洗澡沐浴的地方,室內複製品沐盤、銅匜是漢代王室成員洗浴的用具。廁間與沐浴室相鄰,其佈局讓許多來參觀的遊客擊掌叫絕,便池右側是一石質扶手,便池上方有兩塊靴狀畫像石,用陽線刻手法刻有樓房、常青樹和幾何紋圖案,刻線流暢、細膩,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如同現代裝飾豪華的坐便池。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東宮”及文物複製品

現在東宮文物為複製品,有造型優美的鎏金朱雀銜盤燈、節能環保的濾煙宮燈、以及渾厚大氣的雙龍耳壺。常言說無酒不成席,這裡作為接待賓客、宴飲的場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兩旁會看到左右各開鑿兩個室,分別是放置大型禮器、樂器的中藏室。這些禮、樂器具用於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禮器也稱彝器,是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飲、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由於該墓室曾被盜掘而出土文物較少,可是您會發現這些側室的內壁均遍施“硃砂”,整個陵墓的西宮部分同樣如此。硃砂是漢代彌足珍貴的天然礦物質,多用於顏料,在中藥上用作鎮定劑,也是提煉汞的一種礦物質,用於墓室不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之一。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二段甬道——通向“西宮”

王后西宮:西宮的裝飾比東宮更為精緻,富麗堂皇。西宮應象徵宮殿的“後寢”,即墓主人李王后寢臥之處,這兒是李王后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從該室鑿制的形制及室底平臺的大小分析,該平臺是放置棺槨的地方,因此該室為棺床室。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棺床室及“金縷玉衣”

樑國各代國王對殮具非常講究,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的說法,他們在將玉賦予種種美德的同時,認為玉有靈性,用玉殮屍可以使屍骨千秋不朽,芒碭山漢墓出土的喪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所特用的殮具,又名玉匣,依身份不同,所用金屬絲有金縷、銀縷、銅縷三種。漢代的玉琀多數為蟬形,以玉蟬放於口,以象徵死者靈魂的蛻變和復活,玉握主要是玉豬,是握在死者手中的,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目前發現的玉衣沒有能保全屍骨的。依李王后的身份應該有金縷玉衣隨葬,由於陵墓被盜,發掘時棺木、屍骨已蕩然無存。

在主室的中央有一尊漢白玉塑像,她便是有傾國傾城之貌的李王后,為什麼把李王后的塑像放在主室中央位置呢?這是因為從這個位置王后每天都可以看到東方升起的第一縷曙光,王后靈魂生活在這裡不會太寂寞,我們稱這兒為“一線天”。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李王后漢白玉塑像及一線天奇觀

您現在看到我們用高科技的手段“激光定位儀”去測量從墓口至王后像的直線距離準確程度,光源正照在李王后塑像的眉間位置,不能不讓人驚歎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他們在開鑿陵墓時,所用的測繪技術和測量工具應是十分先進和準確的,不相信,您現在可以站在李王后的身後看“一線天”。

李王后沐浴室:室底中間開鑿有正方形石槽,象徵墓主人洗澡沐浴的地方,室內複製品沐盤、銅匜是漢代王室成員洗浴的用具。廁間與沐浴室相鄰,其佈局讓許多來參觀的遊客擊掌叫絕,便池右側是一石質扶手,便池上方有兩塊靴狀畫像石,用陽線刻手法刻有樓房、常青樹和幾何紋圖案,刻線流暢、細膩,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如同現代裝飾豪華的坐便池。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沐浴室

貯冰室:該室是李王后的貯冰室,也就是存放冰塊的冰窖。分上下兩層,上層用四塊巨大的石板鬥合而成,室內東北角有樓梯狀石階轉入石室下層,以便利取冰。在漢代,它有一個名稱叫做“凌陰”。有專門的人進行管理。中國古代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建有“冰庫”、“冰窖”,並設置有管理冰房的專職官吏 “凌人”。所以史書中有“凌人掌冰”的記載。 每到冬季最寒冷的季節,由凌人組織奴隸到山澗中選取水質好的地方鑿冰,存放於凌陰之內,夏季一方面置冰於客廳臥室內降溫消暑,另一方面大量的食物靠冰窖來冷藏,此時功能等同於今天的冰箱,所以這裡被稱讚為“最早的冰箱”。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東宮”及文物複製品

現在東宮文物為複製品,有造型優美的鎏金朱雀銜盤燈、節能環保的濾煙宮燈、以及渾厚大氣的雙龍耳壺。常言說無酒不成席,這裡作為接待賓客、宴飲的場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兩旁會看到左右各開鑿兩個室,分別是放置大型禮器、樂器的中藏室。這些禮、樂器具用於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禮器也稱彝器,是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飲、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由於該墓室曾被盜掘而出土文物較少,可是您會發現這些側室的內壁均遍施“硃砂”,整個陵墓的西宮部分同樣如此。硃砂是漢代彌足珍貴的天然礦物質,多用於顏料,在中藥上用作鎮定劑,也是提煉汞的一種礦物質,用於墓室不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之一。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二段甬道——通向“西宮”

王后西宮:西宮的裝飾比東宮更為精緻,富麗堂皇。西宮應象徵宮殿的“後寢”,即墓主人李王后寢臥之處,這兒是李王后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從該室鑿制的形制及室底平臺的大小分析,該平臺是放置棺槨的地方,因此該室為棺床室。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棺床室及“金縷玉衣”

樑國各代國王對殮具非常講究,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的說法,他們在將玉賦予種種美德的同時,認為玉有靈性,用玉殮屍可以使屍骨千秋不朽,芒碭山漢墓出土的喪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所特用的殮具,又名玉匣,依身份不同,所用金屬絲有金縷、銀縷、銅縷三種。漢代的玉琀多數為蟬形,以玉蟬放於口,以象徵死者靈魂的蛻變和復活,玉握主要是玉豬,是握在死者手中的,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目前發現的玉衣沒有能保全屍骨的。依李王后的身份應該有金縷玉衣隨葬,由於陵墓被盜,發掘時棺木、屍骨已蕩然無存。

在主室的中央有一尊漢白玉塑像,她便是有傾國傾城之貌的李王后,為什麼把李王后的塑像放在主室中央位置呢?這是因為從這個位置王后每天都可以看到東方升起的第一縷曙光,王后靈魂生活在這裡不會太寂寞,我們稱這兒為“一線天”。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李王后漢白玉塑像及一線天奇觀

您現在看到我們用高科技的手段“激光定位儀”去測量從墓口至王后像的直線距離準確程度,光源正照在李王后塑像的眉間位置,不能不讓人驚歎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他們在開鑿陵墓時,所用的測繪技術和測量工具應是十分先進和準確的,不相信,您現在可以站在李王后的身後看“一線天”。

李王后沐浴室:室底中間開鑿有正方形石槽,象徵墓主人洗澡沐浴的地方,室內複製品沐盤、銅匜是漢代王室成員洗浴的用具。廁間與沐浴室相鄰,其佈局讓許多來參觀的遊客擊掌叫絕,便池右側是一石質扶手,便池上方有兩塊靴狀畫像石,用陽線刻手法刻有樓房、常青樹和幾何紋圖案,刻線流暢、細膩,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如同現代裝飾豪華的坐便池。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沐浴室

貯冰室:該室是李王后的貯冰室,也就是存放冰塊的冰窖。分上下兩層,上層用四塊巨大的石板鬥合而成,室內東北角有樓梯狀石階轉入石室下層,以便利取冰。在漢代,它有一個名稱叫做“凌陰”。有專門的人進行管理。中國古代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建有“冰庫”、“冰窖”,並設置有管理冰房的專職官吏 “凌人”。所以史書中有“凌人掌冰”的記載。 每到冬季最寒冷的季節,由凌人組織奴隸到山澗中選取水質好的地方鑿冰,存放於凌陰之內,夏季一方面置冰於客廳臥室內降溫消暑,另一方面大量的食物靠冰窖來冷藏,此時功能等同於今天的冰箱,所以這裡被稱讚為“最早的冰箱”。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儲冰室,中國最早的冰櫃。

由於冰到夏季最多留存三分之一,所以價格極其昂貴,唐代《雲仙雜記》中就有夏天冰價同黃金、玉相等的記載。宋代就出現加冰的冷飲和食物。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西方人發明製冰機並傳入中國,凌陰結束了長達三千多年的使用歷史,退出歷史舞臺。

相思道:在西宮主室的外圍鑿有迴廊,有一長52.5米的斜坡式甬道,人們稱其“相思道”,其作用是連接王后陵和樑孝王陵之間的通道,稱“開門尋夫”,是供墓主人在陰間來往的過道,也是漢朝“事死如生”的反映 。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東宮”及文物複製品

現在東宮文物為複製品,有造型優美的鎏金朱雀銜盤燈、節能環保的濾煙宮燈、以及渾厚大氣的雙龍耳壺。常言說無酒不成席,這裡作為接待賓客、宴飲的場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兩旁會看到左右各開鑿兩個室,分別是放置大型禮器、樂器的中藏室。這些禮、樂器具用於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禮器也稱彝器,是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飲、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由於該墓室曾被盜掘而出土文物較少,可是您會發現這些側室的內壁均遍施“硃砂”,整個陵墓的西宮部分同樣如此。硃砂是漢代彌足珍貴的天然礦物質,多用於顏料,在中藥上用作鎮定劑,也是提煉汞的一種礦物質,用於墓室不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之一。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二段甬道——通向“西宮”

王后西宮:西宮的裝飾比東宮更為精緻,富麗堂皇。西宮應象徵宮殿的“後寢”,即墓主人李王后寢臥之處,這兒是李王后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從該室鑿制的形制及室底平臺的大小分析,該平臺是放置棺槨的地方,因此該室為棺床室。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棺床室及“金縷玉衣”

樑國各代國王對殮具非常講究,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的說法,他們在將玉賦予種種美德的同時,認為玉有靈性,用玉殮屍可以使屍骨千秋不朽,芒碭山漢墓出土的喪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所特用的殮具,又名玉匣,依身份不同,所用金屬絲有金縷、銀縷、銅縷三種。漢代的玉琀多數為蟬形,以玉蟬放於口,以象徵死者靈魂的蛻變和復活,玉握主要是玉豬,是握在死者手中的,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目前發現的玉衣沒有能保全屍骨的。依李王后的身份應該有金縷玉衣隨葬,由於陵墓被盜,發掘時棺木、屍骨已蕩然無存。

在主室的中央有一尊漢白玉塑像,她便是有傾國傾城之貌的李王后,為什麼把李王后的塑像放在主室中央位置呢?這是因為從這個位置王后每天都可以看到東方升起的第一縷曙光,王后靈魂生活在這裡不會太寂寞,我們稱這兒為“一線天”。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李王后漢白玉塑像及一線天奇觀

您現在看到我們用高科技的手段“激光定位儀”去測量從墓口至王后像的直線距離準確程度,光源正照在李王后塑像的眉間位置,不能不讓人驚歎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他們在開鑿陵墓時,所用的測繪技術和測量工具應是十分先進和準確的,不相信,您現在可以站在李王后的身後看“一線天”。

李王后沐浴室:室底中間開鑿有正方形石槽,象徵墓主人洗澡沐浴的地方,室內複製品沐盤、銅匜是漢代王室成員洗浴的用具。廁間與沐浴室相鄰,其佈局讓許多來參觀的遊客擊掌叫絕,便池右側是一石質扶手,便池上方有兩塊靴狀畫像石,用陽線刻手法刻有樓房、常青樹和幾何紋圖案,刻線流暢、細膩,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如同現代裝飾豪華的坐便池。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沐浴室

貯冰室:該室是李王后的貯冰室,也就是存放冰塊的冰窖。分上下兩層,上層用四塊巨大的石板鬥合而成,室內東北角有樓梯狀石階轉入石室下層,以便利取冰。在漢代,它有一個名稱叫做“凌陰”。有專門的人進行管理。中國古代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建有“冰庫”、“冰窖”,並設置有管理冰房的專職官吏 “凌人”。所以史書中有“凌人掌冰”的記載。 每到冬季最寒冷的季節,由凌人組織奴隸到山澗中選取水質好的地方鑿冰,存放於凌陰之內,夏季一方面置冰於客廳臥室內降溫消暑,另一方面大量的食物靠冰窖來冷藏,此時功能等同於今天的冰箱,所以這裡被稱讚為“最早的冰箱”。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儲冰室,中國最早的冰櫃。

由於冰到夏季最多留存三分之一,所以價格極其昂貴,唐代《雲仙雜記》中就有夏天冰價同黃金、玉相等的記載。宋代就出現加冰的冷飲和食物。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西方人發明製冰機並傳入中國,凌陰結束了長達三千多年的使用歷史,退出歷史舞臺。

相思道:在西宮主室的外圍鑿有迴廊,有一長52.5米的斜坡式甬道,人們稱其“相思道”,其作用是連接王后陵和樑孝王陵之間的通道,稱“開門尋夫”,是供墓主人在陰間來往的過道,也是漢朝“事死如生”的反映 。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據說樑孝王劉武在臨終時對李王后特別依戀,說看來咱們夫妻只有在黃泉靈魂才能相見,王后陵開鑿時就鑿了一條“相思道”,由於樑孝王陵和李王后陵距離太遠(200米左右),在遂道開鑿的過程中,李王后病逝,故只好草草收工,兩墓室未能連通。所以我們發現“相思道”南端鑿制比較粗糙,頂部和兩壁都不規整,顯然是工程尚未完工。至今“相思道”內仍貯有兩千多年前的泉水,也因泉水的阻隔使得二人無法團聚,終成千年憾事。在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相思道上走一遭,人活百年不為老。 相思道上走一走,不活一百也活九十九。

西迴廊:在西迴廊的中段向西開鑿一條長51米的甬道,這是陵墓的第三段甬道,這時候您會看到一縷陽光從西墓口透射過來,因該段甬道通向陵墓的西墓門,甬道內靠左邊排滿了塞石,這是原始封堵在甬道內的塞石,防止陵墓被盜。當地百姓常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這座地宮的規模之大---從山東到山西,其實就是陵墓東西通透,這是目前所發現的唯一一座呈申字形的崖洞墓。據專家推測鑿制如此巨大的地下宮殿,在西漢早期,工期約為40年,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東宮”及文物複製品

現在東宮文物為複製品,有造型優美的鎏金朱雀銜盤燈、節能環保的濾煙宮燈、以及渾厚大氣的雙龍耳壺。常言說無酒不成席,這裡作為接待賓客、宴飲的場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兩旁會看到左右各開鑿兩個室,分別是放置大型禮器、樂器的中藏室。這些禮、樂器具用於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禮器也稱彝器,是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飲、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由於該墓室曾被盜掘而出土文物較少,可是您會發現這些側室的內壁均遍施“硃砂”,整個陵墓的西宮部分同樣如此。硃砂是漢代彌足珍貴的天然礦物質,多用於顏料,在中藥上用作鎮定劑,也是提煉汞的一種礦物質,用於墓室不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之一。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二段甬道——通向“西宮”

王后西宮:西宮的裝飾比東宮更為精緻,富麗堂皇。西宮應象徵宮殿的“後寢”,即墓主人李王后寢臥之處,這兒是李王后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從該室鑿制的形制及室底平臺的大小分析,該平臺是放置棺槨的地方,因此該室為棺床室。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棺床室及“金縷玉衣”

樑國各代國王對殮具非常講究,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的說法,他們在將玉賦予種種美德的同時,認為玉有靈性,用玉殮屍可以使屍骨千秋不朽,芒碭山漢墓出土的喪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所特用的殮具,又名玉匣,依身份不同,所用金屬絲有金縷、銀縷、銅縷三種。漢代的玉琀多數為蟬形,以玉蟬放於口,以象徵死者靈魂的蛻變和復活,玉握主要是玉豬,是握在死者手中的,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目前發現的玉衣沒有能保全屍骨的。依李王后的身份應該有金縷玉衣隨葬,由於陵墓被盜,發掘時棺木、屍骨已蕩然無存。

在主室的中央有一尊漢白玉塑像,她便是有傾國傾城之貌的李王后,為什麼把李王后的塑像放在主室中央位置呢?這是因為從這個位置王后每天都可以看到東方升起的第一縷曙光,王后靈魂生活在這裡不會太寂寞,我們稱這兒為“一線天”。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李王后漢白玉塑像及一線天奇觀

您現在看到我們用高科技的手段“激光定位儀”去測量從墓口至王后像的直線距離準確程度,光源正照在李王后塑像的眉間位置,不能不讓人驚歎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他們在開鑿陵墓時,所用的測繪技術和測量工具應是十分先進和準確的,不相信,您現在可以站在李王后的身後看“一線天”。

李王后沐浴室:室底中間開鑿有正方形石槽,象徵墓主人洗澡沐浴的地方,室內複製品沐盤、銅匜是漢代王室成員洗浴的用具。廁間與沐浴室相鄰,其佈局讓許多來參觀的遊客擊掌叫絕,便池右側是一石質扶手,便池上方有兩塊靴狀畫像石,用陽線刻手法刻有樓房、常青樹和幾何紋圖案,刻線流暢、細膩,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如同現代裝飾豪華的坐便池。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沐浴室

貯冰室:該室是李王后的貯冰室,也就是存放冰塊的冰窖。分上下兩層,上層用四塊巨大的石板鬥合而成,室內東北角有樓梯狀石階轉入石室下層,以便利取冰。在漢代,它有一個名稱叫做“凌陰”。有專門的人進行管理。中國古代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建有“冰庫”、“冰窖”,並設置有管理冰房的專職官吏 “凌人”。所以史書中有“凌人掌冰”的記載。 每到冬季最寒冷的季節,由凌人組織奴隸到山澗中選取水質好的地方鑿冰,存放於凌陰之內,夏季一方面置冰於客廳臥室內降溫消暑,另一方面大量的食物靠冰窖來冷藏,此時功能等同於今天的冰箱,所以這裡被稱讚為“最早的冰箱”。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儲冰室,中國最早的冰櫃。

由於冰到夏季最多留存三分之一,所以價格極其昂貴,唐代《雲仙雜記》中就有夏天冰價同黃金、玉相等的記載。宋代就出現加冰的冷飲和食物。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西方人發明製冰機並傳入中國,凌陰結束了長達三千多年的使用歷史,退出歷史舞臺。

相思道:在西宮主室的外圍鑿有迴廊,有一長52.5米的斜坡式甬道,人們稱其“相思道”,其作用是連接王后陵和樑孝王陵之間的通道,稱“開門尋夫”,是供墓主人在陰間來往的過道,也是漢朝“事死如生”的反映 。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據說樑孝王劉武在臨終時對李王后特別依戀,說看來咱們夫妻只有在黃泉靈魂才能相見,王后陵開鑿時就鑿了一條“相思道”,由於樑孝王陵和李王后陵距離太遠(200米左右),在遂道開鑿的過程中,李王后病逝,故只好草草收工,兩墓室未能連通。所以我們發現“相思道”南端鑿制比較粗糙,頂部和兩壁都不規整,顯然是工程尚未完工。至今“相思道”內仍貯有兩千多年前的泉水,也因泉水的阻隔使得二人無法團聚,終成千年憾事。在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相思道上走一遭,人活百年不為老。 相思道上走一走,不活一百也活九十九。

西迴廊:在西迴廊的中段向西開鑿一條長51米的甬道,這是陵墓的第三段甬道,這時候您會看到一縷陽光從西墓口透射過來,因該段甬道通向陵墓的西墓門,甬道內靠左邊排滿了塞石,這是原始封堵在甬道內的塞石,防止陵墓被盜。當地百姓常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這座地宮的規模之大---從山東到山西,其實就是陵墓東西通透,這是目前所發現的唯一一座呈申字形的崖洞墓。據專家推測鑿制如此巨大的地下宮殿,在西漢早期,工期約為40年,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迴廊

迴廊繞西宮主室一週,是仿地面宮殿外圍的一週走廊,象徵李王后在冥宮內散步休息的地方。迴廊兩壁鑿有不等距離的燈龕,這是開鑿陵墓 時照明所用。

壁櫃:在東迴廊的西壁及南段迴廊東壁各鑿一狹長形小室,根據殘留的石壁和上方保留完好的榫槽推測,如果結構完整,如同今天使用的壁櫃,據專家考證,應為放置珍貴物品的貯室,據史書記載東漢,宮廷之中曾出現類似暗格結構,稱為複壁。

"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座漢墓是樑孝王王后陵,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側。該南據樑孝王墓約200米,1991年4月被當地村民開山採石時發現,1992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1994年清理完畢。因考古專家在地宮的頂部發現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車馬器、刀、劍、戟等兵器1800餘件,並有一枚“樑後園”銅印和兩塊刻有“孝園”二字的筒瓦,因此判斷此墓為樑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樑孝王陵屬於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即兩處陵墓在一個山體並列開鑿。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後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樑孝王祠”

該地宮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崖洞墓,大於北京十三陵兩倍之多,被專家讚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東西兩個墓門,從保安山東面鑿到山西面,地宮穿透整個山體。地宮的西口正對著當時的西漢都城長安。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鑿制而成。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地宮內共有三段甬道、兩個主室、前庭、車馬室、甬道、東宮、西宮、棺床室、迴廊、貯冰室、浴室、廁所、排水系統組成,共有三十四個貯藏室,全長210米,最寬處72.6米,室內最高處4.4米,最高落差17米,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地宮中遺存有我國最早的冰櫃、坐便廁所、壁櫃以及“一線天”奇觀。內有科學的排水系統,排水道靠著室內牆根和迴廊一側,能將山上滲下的水導引到一個巖縫處。且主室內的廁間和浴室相臨,其佈局令人叫絕。

現在小編對該墓結構進行逐一介紹:

東墓道:該墓為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為防後人盜毀,整座地宮用近3000塊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號、尺寸、工匠名字、所處方位、施工次序等,這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文字、曆法、尺度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過道,為露天開鑿。全長40餘米,平面呈狹長形。墓道西段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賓客、停放車馬的地方。前庭底部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發掘清理時,此處是用大型塞墓石(為了防止墓葬被盜而堵塞在甬道內的石材)呈階梯狀封堵,上面用黃土和碎石相間夯實。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該墓東墓道部分

東西車馬室:東車室發掘出土馬骨、車馬飾件、鐵劍殘斷等,判斷應有立車陪葬,立車即兵車,起開導的作用。“西車室”發掘時出土有活馬的骨骼、銅車馬器等實物。在中國的漢代兩千多年前,男女乘車是有區別的,婦女乘用的車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開窗,有垂帳遮擋,稱“安車”。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車應為漢代最為豪華的一種。從以上分析這兩個室均為陪葬活馬實器的車馬室,並且在兩室底部刻有“東車”、“西車”字樣,像徵墓主人出行時的車馬隊伍。我們知道,李王后是樑孝王劉武之正妻,在樑孝王劉武死後,掌管著宮廷,擁有很大的權力,按照西漢諸侯王的禮遇,乘坐前有立車導從,後有高貴安車乘坐,也符合當時樑國樑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盜墓點:在東墓門上方有明顯修補痕跡,為盜墓點,據專家推測,古時盜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頂向下打鑿,準確的避開墓道大量塞石,可見盜墓者定位準確,可與考古專家相媲美。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盜墓點

而在東車室的頂部有一條裂痕,是最早發現這個陵墓的地方,1991年當地村民在此開山採石,用火藥炸開一個裂口,發現這座漢墓,由此沉封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之門悄然打開。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開鑿一室,室內結構為套間。室內鑿制精細,錯落有致,兩室之間相互連通,這是兩個對稱的車馬室。發掘清理時,出土有陶車馬器的殘斷,推測為冥器陪葬,冥器為真實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專家分析,在西漢早期,民間已出現很多製造冥器的作坊,逐漸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一段甬道——通向“東宮”

武器庫: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開鑿一室,兩室不對稱,可能是為了避開山體岩石不好的地方。兩室均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庫的外藏室,武庫是收藏兵器的庫房,皇帝、諸侯王的宮殿內都設有武庫,有保護主人安全的意義。發掘時出土有弩機、鐵劍、銅鏃、鐵鎮等。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武器庫

東宮:考古專家根據甬道內塞石上有“東宮”的刻字及主室佈局有南北廂房,室內發現有陶、釉陶質生活用具,可以推測該室原是仿地面建築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賓客、議事、宴飲的生活場所。中國古人信奉靈魂不滅,死後如常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室的營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樣,東宮是墓主人晏飲、招待賓客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會客廳。下圖便是仿西漢時期王宮內宴飲招待賓客的場景,室內少不了大量飲食器具,發掘時室內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王宮內宴飲時的場面是多麼盛大。墓主人認為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過人間生活,故“東宮”的陪葬品是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由於陵墓曾被盜掘的原因,很多珍貴物品已不存在。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東宮”及文物複製品

現在東宮文物為複製品,有造型優美的鎏金朱雀銜盤燈、節能環保的濾煙宮燈、以及渾厚大氣的雙龍耳壺。常言說無酒不成席,這裡作為接待賓客、宴飲的場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兩旁會看到左右各開鑿兩個室,分別是放置大型禮器、樂器的中藏室。這些禮、樂器具用於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禮器也稱彝器,是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飲、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由於該墓室曾被盜掘而出土文物較少,可是您會發現這些側室的內壁均遍施“硃砂”,整個陵墓的西宮部分同樣如此。硃砂是漢代彌足珍貴的天然礦物質,多用於顏料,在中藥上用作鎮定劑,也是提煉汞的一種礦物質,用於墓室不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貴的標誌之一。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第二段甬道——通向“西宮”

王后西宮:西宮的裝飾比東宮更為精緻,富麗堂皇。西宮應象徵宮殿的“後寢”,即墓主人李王后寢臥之處,這兒是李王后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從該室鑿制的形制及室底平臺的大小分析,該平臺是放置棺槨的地方,因此該室為棺床室。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棺床室及“金縷玉衣”

樑國各代國王對殮具非常講究,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的說法,他們在將玉賦予種種美德的同時,認為玉有靈性,用玉殮屍可以使屍骨千秋不朽,芒碭山漢墓出土的喪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所特用的殮具,又名玉匣,依身份不同,所用金屬絲有金縷、銀縷、銅縷三種。漢代的玉琀多數為蟬形,以玉蟬放於口,以象徵死者靈魂的蛻變和復活,玉握主要是玉豬,是握在死者手中的,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目前發現的玉衣沒有能保全屍骨的。依李王后的身份應該有金縷玉衣隨葬,由於陵墓被盜,發掘時棺木、屍骨已蕩然無存。

在主室的中央有一尊漢白玉塑像,她便是有傾國傾城之貌的李王后,為什麼把李王后的塑像放在主室中央位置呢?這是因為從這個位置王后每天都可以看到東方升起的第一縷曙光,王后靈魂生活在這裡不會太寂寞,我們稱這兒為“一線天”。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李王后漢白玉塑像及一線天奇觀

您現在看到我們用高科技的手段“激光定位儀”去測量從墓口至王后像的直線距離準確程度,光源正照在李王后塑像的眉間位置,不能不讓人驚歎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他們在開鑿陵墓時,所用的測繪技術和測量工具應是十分先進和準確的,不相信,您現在可以站在李王后的身後看“一線天”。

李王后沐浴室:室底中間開鑿有正方形石槽,象徵墓主人洗澡沐浴的地方,室內複製品沐盤、銅匜是漢代王室成員洗浴的用具。廁間與沐浴室相鄰,其佈局讓許多來參觀的遊客擊掌叫絕,便池右側是一石質扶手,便池上方有兩塊靴狀畫像石,用陽線刻手法刻有樓房、常青樹和幾何紋圖案,刻線流暢、細膩,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如同現代裝飾豪華的坐便池。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圖為沐浴室

貯冰室:該室是李王后的貯冰室,也就是存放冰塊的冰窖。分上下兩層,上層用四塊巨大的石板鬥合而成,室內東北角有樓梯狀石階轉入石室下層,以便利取冰。在漢代,它有一個名稱叫做“凌陰”。有專門的人進行管理。中國古代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建有“冰庫”、“冰窖”,並設置有管理冰房的專職官吏 “凌人”。所以史書中有“凌人掌冰”的記載。 每到冬季最寒冷的季節,由凌人組織奴隸到山澗中選取水質好的地方鑿冰,存放於凌陰之內,夏季一方面置冰於客廳臥室內降溫消暑,另一方面大量的食物靠冰窖來冷藏,此時功能等同於今天的冰箱,所以這裡被稱讚為“最早的冰箱”。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儲冰室,中國最早的冰櫃。

由於冰到夏季最多留存三分之一,所以價格極其昂貴,唐代《雲仙雜記》中就有夏天冰價同黃金、玉相等的記載。宋代就出現加冰的冷飲和食物。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西方人發明製冰機並傳入中國,凌陰結束了長達三千多年的使用歷史,退出歷史舞臺。

相思道:在西宮主室的外圍鑿有迴廊,有一長52.5米的斜坡式甬道,人們稱其“相思道”,其作用是連接王后陵和樑孝王陵之間的通道,稱“開門尋夫”,是供墓主人在陰間來往的過道,也是漢朝“事死如生”的反映 。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據說樑孝王劉武在臨終時對李王后特別依戀,說看來咱們夫妻只有在黃泉靈魂才能相見,王后陵開鑿時就鑿了一條“相思道”,由於樑孝王陵和李王后陵距離太遠(200米左右),在遂道開鑿的過程中,李王后病逝,故只好草草收工,兩墓室未能連通。所以我們發現“相思道”南端鑿制比較粗糙,頂部和兩壁都不規整,顯然是工程尚未完工。至今“相思道”內仍貯有兩千多年前的泉水,也因泉水的阻隔使得二人無法團聚,終成千年憾事。在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相思道上走一遭,人活百年不為老。 相思道上走一走,不活一百也活九十九。

西迴廊:在西迴廊的中段向西開鑿一條長51米的甬道,這是陵墓的第三段甬道,這時候您會看到一縷陽光從西墓口透射過來,因該段甬道通向陵墓的西墓門,甬道內靠左邊排滿了塞石,這是原始封堵在甬道內的塞石,防止陵墓被盜。當地百姓常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這座地宮的規模之大---從山東到山西,其實就是陵墓東西通透,這是目前所發現的唯一一座呈申字形的崖洞墓。據專家推測鑿制如此巨大的地下宮殿,在西漢早期,工期約為40年,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迴廊

迴廊繞西宮主室一週,是仿地面宮殿外圍的一週走廊,象徵李王后在冥宮內散步休息的地方。迴廊兩壁鑿有不等距離的燈龕,這是開鑿陵墓 時照明所用。

壁櫃:在東迴廊的西壁及南段迴廊東壁各鑿一狹長形小室,根據殘留的石壁和上方保留完好的榫槽推測,如果結構完整,如同今天使用的壁櫃,據專家考證,應為放置珍貴物品的貯室,據史書記載東漢,宮廷之中曾出現類似暗格結構,稱為複壁。

永城芒碭山一座漢墓“從山東鑿到山西”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崇尚厚葬的時代,而樑孝王劉武正處於文景盛世時期,國力雄厚,經濟發達,在地宮建造上儘可極盡糜費,但是在火藥尚未發明的兩千多年前,僅憑人手一錘一釺的敲打,完成如此巨大複雜的工程確實令人歎為觀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