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成都行政區劃圖

成都從來不缺故事和傳奇,更不缺曝光。

若環顧所有城市,能夠在經濟、娛樂、美食、宜居等各維度都能排得上號的城市真不多,成都就是其中一個,不但排的上號,而且在這些領域都有著各自特色。

成都可以討論的點實在多,今天不討論成都火鍋和串串,也不討論呆萌的國寶。今天重點分析的是成都過往的各種指標。通過指標數據我們就可以發現,成都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許多困難,也有許多其他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

我們先來看下具體的指標情況:

一、歷年GDP、及GDP佔省份比重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數據:成都統計局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成都從2000年以後,經濟增長飛速且GDP佔省份的比重一直都維持在30%以上。可能有的人就納悶,四川地理位置並不好,也不是很富裕,但為啥成都就發展的這麼好?

在筆者看來,促使成都迅猛發展的最重要的幾個因素包括:政策、地利和自我推廣意識濃。

政策就不用多說了,2000年初的時候,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成立,到2012年時還寫進了發改委的十二五規劃,成都可以說是西部開發西南地區的最大受益者(其次是重慶)。

另一點就是地利,成都市位於成都平原。縱觀四川的地形圖,四川西部是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基本不能搞經濟。川北地區又是著名的秦巴山區,綿延數百公里,例如巴中、廣元和達州。川東地區條件稍好,也不過是丘陵地勢。但成都不一樣,成都處在一片大平原區域,使得他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各種資源。

最後一點就是大家所不屑的“自我營銷”,從長遠角度來看,城市好的營銷策略對城市發展著實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回看下成都的各種頭銜,儼然比“網紅城市”還要紅:最具商業魅力的新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全國主要城市人才淨流入率最高”、“全球發展最快城市”、“中國門戶第四城”…

二、資金總量、及其佔省份比重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數據:成都統計局

我們通常把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習慣性的呼做“資金總量”,它代表了城市所聚攏的資金量,而城市資金總量佔省份的比重,又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該城市在省份內的“吸虹效應”。

從圖表可以看出,成都2017年的資金總量為3.44萬億,一般來說,資金總量在2萬億以上就算得上強二線城市,成都是很明顯的強二線城市。另一個就是“資金總量佔省份比重”,成都在眾多網友的眼中一直是“吸血大魔王”,從數據來看也確實如此,全省半數的資金基本上都匯聚在成都,這一點在全國所有省會城市中,是沒有幾個城市可比的。在幾個典型的二線城市中,武漢聚攏的資金為省份資金總量的46.80%、杭州34.00%、南京23.04%。

雖說成都的吸虹效應是所有二線城市中最明顯的,但是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成都佔比最高的時間點在2010年附近,現在呈現出穩步下降態勢,這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了成都要開始帶動周邊的“小弟”發展經濟了

這一點從政策上也可以得到“佐證”,在今年7月份的“四川發展戰略新聞發佈會”上,就明確提出將四川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定義為區域中心城市,並明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一時間,各類經濟副中心卡位戰摩拳擦掌,“硝煙四起”,本質上也都是為了追求和成都的“協同發展”。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二、小學生人數、及其佔省份比重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數據:成都統計局

前面提到了跟“錢”掛鉤的指標,接下里繼續分析下跟人掛鉤的指標:“小學生人數”。小學生人數指標因不跟政績掛鉤,而且又是數人頭數出來的,所以相對來說要比常住人口指標要靠譜的多。

因為2014年後,官方調整了統計口徑,2014年前是中小學人數一起統計,之後分開統計,所以圖表中用兩根不同顏色的線分開統計。從趨勢來看,無論是2014年前還是2014年後,成都的小學生人數都是穩步上升。從而且從小學生基數來看,遠遠高於武漢、杭州、南京等過去“競爭”較為明顯的城市,與廣州、深圳在基數上相差不大,小學生人口基數也是成都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統計於:成都市教育局《2018成都小學入學片區劃分範圍》

從小學數量看來,目前成都小學數量我最多的區域還是代管的簡陽市,如果從主城區來看,小學數量最多的區是金牛區其次是金牛區,因為涉及到一個密度問題,待會會在後續的指標中再討論。

四、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固投佔GDP的比重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數據:成都統計局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各個城市的土地、建設工程費用就是算在“固投”裡面。從圖表可以看出,成都的固投基數從1980年至2017年一直上升態勢。但是固投佔gdp的比重則在2010年出現了拐點,如果說2010年之前,成都的經濟發展更多的是依賴於“大基建”,那說明在2010年之後,成都的其他行業得到了迅猛發展。

五、房地產開發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固投的比重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數據:成都統計局

在過往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多少會在不同程度上的依賴“土地財政”,成都也不例外,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成都大約有30%用於房地產開發,其中房地產開發佔固投的比例在2014年之後就呈現下滑的趨勢,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又是穩步上升的,一般出現這種情況,說明房地產開發在降溫或者說越來越沒那麼依賴房地產,其中開發用到其他地方的金額就更多了,比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改造等。

說到房地產開發,還有很多人更為關心的是房價以及未來的升值空間。在筆者看來,影響房價最為重要的幾個因素就是資金/經濟、產業、人口以及政策規劃。但是這幾個指標出了資金/經濟跟人口好量化以外,其他幾個都挺難量化。

我們再來看下成都轄下的各區、市、縣的GDP、房價、人口密度這幾個指標:

1、成都各區GDP排名: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數據:成都統計局,數據截止2017年

2、成都各區二手房房價排名: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數據:安居客,數據截止2018年8月

3、成都各區人口密度排名: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數據:成都統計局,數據截止2016年

從以上圖表中可以看出,成都經濟總值破千億的區有4個,分別是:高新區、龍泉驛區、金牛區和青羊區,今年武侯區、錦江區不出意外應該也可以破千億。其中房價突破一萬的城區有13個,佔所有行政區劃城區的60%。其中絕大多數人口主要集中在高新、青陽、武侯、錦江、金牛、成華這幾個區。

從以上的數據也可以看出,目前成都發展的最好的區域,還是成都的中部區域。這其實跟成都的發展規劃也大相徑庭,在成都的2016-2035城市總體規劃中,就一直在強調“五大主體功能區”,也就是所謂的“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我們可以看下官方對上述幾個區未來幾年的功能定位:

東部區域——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

南部區域——打造區域創新發展新引擎

西部區域——探索城市綠色發展新模式3

北部區域——增強區域一體功能新支撐

中部區域——開創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徑

其實從政府規劃中,就可以看出未來成都各個區域的一個發展潛力,大致是:中部區域>南部區域>北部區域>東部區域>南部區域。

六、城鎮化率、重要核心產業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數據:成都統計局

從1949年到2017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從10.64%上升到58.52%,增幅顯著,可以看出成都的城鎮化率略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其中成都城鎮化率的最高點出現在2014年,在筆者看來,這很大可能跟成都的行政區劃調整有很大關係,2014年後,成都陸續將雙流縣、撤縣撤縣撤縣社區,並代管了簡陽市,這樣的操作使得成都經濟總量、行政面積得到了較大提升,但是攤薄了成都的城鎮化率。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以前中國經濟週刊,從土地效率、能源效率、水資源效率、環境效率等四個方面,構建出指標體系來評價城市的城鎮化效率,在排名前20的城市中,並未看到成都。

(備註:城鎮化率與城市化率是兩個概念,在中國城市化率要遠遠低於城鎮化率。比如,按照中國2.8億的農名工計算,至少有一半已經被國家統計局計為常住人口,他們的收入平均在3000元以上,如果把他們的收入算在城鎮居民裡面,城鄉居民的差距就增加了。)

我們最後來看下成都的核心產業圖: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以“慢”出名的成都,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來源:成都統計局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其中成都產業類型佔比最大的幾大塊主要是:電子信息,汽車製造,食品飲料,裝備製造這幾大類,這四類行業佔全市所有行業的比重已經超過50%,其中排在頭位的是電子信息行業。

成都一直都是我國的傳統的電子工業基地,在我國的工業電子、民用電子、國防電子等方面一直貢獻突出,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成都極有可能以此為基礎發展上中下游的閉合產業鏈,比如電子信息-IT-軟件-遊戲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