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

避暑山莊建成後,承德的政治經濟地位得到提高。灤河水運的發展也在清代達到頂峰,直到1930年代日本的入侵開始衰落。1978年,灤河上的最後一個航運站撤銷,灤河水運成為了歷史。


"

避暑山莊建成後,承德的政治經濟地位得到提高。灤河水運的發展也在清代達到頂峰,直到1930年代日本的入侵開始衰落。1978年,灤河上的最後一個航運站撤銷,灤河水運成為了歷史。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歷史上承德大橋附近的水運船隻

那時候的灤河水量充足,河道寬闊。一年之內十月下旬開始封凍,次年三月開始解凍,有七個多月的時間可以行船。承德市區南邊的下板城早在元代就成為了水運碼頭。清朝在下板城設有把總衙門管理水運。康熙皇帝每年夏天來承德的時候,多采用水陸聯運的方式,因為船小,康熙帝乘舟,隨員則走沿河道的陸路。

清朝時,除了上游隆化圍場伐木業的木材經由水路運抵承德,煤炭業也有所開發。承德縣暖兒河煤礦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開始開採,陸路運抵碼頭再順流運至武烈河。上中游的特產也多運抵碼頭,經水路銷往京津,比如隆化“永德泉”燒鍋店的白酒,芍藥,防風,蒼朮等中藥材。當時,莊頭營南有兩個碼頭,每天有數艘小船駛於隆化和灤州之間,附近貨物在此裝船南下,再運往灤州,之後遠銷京津。


"

避暑山莊建成後,承德的政治經濟地位得到提高。灤河水運的發展也在清代達到頂峰,直到1930年代日本的入侵開始衰落。1978年,灤河上的最後一個航運站撤銷,灤河水運成為了歷史。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歷史上承德大橋附近的水運船隻

那時候的灤河水量充足,河道寬闊。一年之內十月下旬開始封凍,次年三月開始解凍,有七個多月的時間可以行船。承德市區南邊的下板城早在元代就成為了水運碼頭。清朝在下板城設有把總衙門管理水運。康熙皇帝每年夏天來承德的時候,多采用水陸聯運的方式,因為船小,康熙帝乘舟,隨員則走沿河道的陸路。

清朝時,除了上游隆化圍場伐木業的木材經由水路運抵承德,煤炭業也有所開發。承德縣暖兒河煤礦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開始開採,陸路運抵碼頭再順流運至武烈河。上中游的特產也多運抵碼頭,經水路銷往京津,比如隆化“永德泉”燒鍋店的白酒,芍藥,防風,蒼朮等中藥材。當時,莊頭營南有兩個碼頭,每天有數艘小船駛於隆化和灤州之間,附近貨物在此裝船南下,再運往灤州,之後遠銷京津。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灤河岸邊的小船

清朝末年開阜之後,大量外國商品湧入中國。承德的木材,山貨,中藥材等商品很多經由水路外銷; 京津地區的日用百貨,火柴,煤油等也多經水路運抵承德。19世紀,俄國學者波菲德涅耶夫到中國考察,記載了當時晉商把絲綢、棉布運往承德交通:“其一是用駱駝將土布經過牛欄山駝到這裡,完全不用大車;其二食用船把這些商品運到沿著灤河到達承德府南五十里的下板城,然後也是用駝運的方法把他們帶到目的地。” 可見當時承德與外界溝通,主要靠的就是水運和駝運。


"

避暑山莊建成後,承德的政治經濟地位得到提高。灤河水運的發展也在清代達到頂峰,直到1930年代日本的入侵開始衰落。1978年,灤河上的最後一個航運站撤銷,灤河水運成為了歷史。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歷史上承德大橋附近的水運船隻

那時候的灤河水量充足,河道寬闊。一年之內十月下旬開始封凍,次年三月開始解凍,有七個多月的時間可以行船。承德市區南邊的下板城早在元代就成為了水運碼頭。清朝在下板城設有把總衙門管理水運。康熙皇帝每年夏天來承德的時候,多采用水陸聯運的方式,因為船小,康熙帝乘舟,隨員則走沿河道的陸路。

清朝時,除了上游隆化圍場伐木業的木材經由水路運抵承德,煤炭業也有所開發。承德縣暖兒河煤礦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開始開採,陸路運抵碼頭再順流運至武烈河。上中游的特產也多運抵碼頭,經水路銷往京津,比如隆化“永德泉”燒鍋店的白酒,芍藥,防風,蒼朮等中藥材。當時,莊頭營南有兩個碼頭,每天有數艘小船駛於隆化和灤州之間,附近貨物在此裝船南下,再運往灤州,之後遠銷京津。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灤河岸邊的小船

清朝末年開阜之後,大量外國商品湧入中國。承德的木材,山貨,中藥材等商品很多經由水路外銷; 京津地區的日用百貨,火柴,煤油等也多經水路運抵承德。19世紀,俄國學者波菲德涅耶夫到中國考察,記載了當時晉商把絲綢、棉布運往承德交通:“其一是用駱駝將土布經過牛欄山駝到這裡,完全不用大車;其二食用船把這些商品運到沿著灤河到達承德府南五十里的下板城,然後也是用駝運的方法把他們帶到目的地。” 可見當時承德與外界溝通,主要靠的就是水運和駝運。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舊時駝運

過去,承德市草市街一帶是來往船隻的碼頭,草市街上曾經有塊石碑,上面刻有“官渡”二字。解放初期,該石碑被毀。那時候的武烈河常有水患,河道不固定,清道光年間,知府海忠為排除水患,保障人民財產安全,組織募捐,修建了草市至東大橋這段河壩,並捐獻船隻,設立渡口,作為官渡。

民國《灤縣誌》曾經記載,清道光初年,開始由灤河用梭船運送八溝平泉的糧食,在城內儲備,來供給附近地區的糧食不足。1894年津榆(天津—山海關)鐵路通車前,關內外貨物運輸,都是河海聯運,經過灤河下游地區。1898年京奉鐵路(北京—瀋陽)開通後,灤河下游的水運才被逐漸取代。在日本入侵前下板城碼頭十分興盛:“每天上下航船達千餘隻,停泊最少四五十隻,多時一二百隻。1960年後期,因河道不通,才廢止航運。”


"

避暑山莊建成後,承德的政治經濟地位得到提高。灤河水運的發展也在清代達到頂峰,直到1930年代日本的入侵開始衰落。1978年,灤河上的最後一個航運站撤銷,灤河水運成為了歷史。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歷史上承德大橋附近的水運船隻

那時候的灤河水量充足,河道寬闊。一年之內十月下旬開始封凍,次年三月開始解凍,有七個多月的時間可以行船。承德市區南邊的下板城早在元代就成為了水運碼頭。清朝在下板城設有把總衙門管理水運。康熙皇帝每年夏天來承德的時候,多采用水陸聯運的方式,因為船小,康熙帝乘舟,隨員則走沿河道的陸路。

清朝時,除了上游隆化圍場伐木業的木材經由水路運抵承德,煤炭業也有所開發。承德縣暖兒河煤礦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開始開採,陸路運抵碼頭再順流運至武烈河。上中游的特產也多運抵碼頭,經水路銷往京津,比如隆化“永德泉”燒鍋店的白酒,芍藥,防風,蒼朮等中藥材。當時,莊頭營南有兩個碼頭,每天有數艘小船駛於隆化和灤州之間,附近貨物在此裝船南下,再運往灤州,之後遠銷京津。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灤河岸邊的小船

清朝末年開阜之後,大量外國商品湧入中國。承德的木材,山貨,中藥材等商品很多經由水路外銷; 京津地區的日用百貨,火柴,煤油等也多經水路運抵承德。19世紀,俄國學者波菲德涅耶夫到中國考察,記載了當時晉商把絲綢、棉布運往承德交通:“其一是用駱駝將土布經過牛欄山駝到這裡,完全不用大車;其二食用船把這些商品運到沿著灤河到達承德府南五十里的下板城,然後也是用駝運的方法把他們帶到目的地。” 可見當時承德與外界溝通,主要靠的就是水運和駝運。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舊時駝運

過去,承德市草市街一帶是來往船隻的碼頭,草市街上曾經有塊石碑,上面刻有“官渡”二字。解放初期,該石碑被毀。那時候的武烈河常有水患,河道不固定,清道光年間,知府海忠為排除水患,保障人民財產安全,組織募捐,修建了草市至東大橋這段河壩,並捐獻船隻,設立渡口,作為官渡。

民國《灤縣誌》曾經記載,清道光初年,開始由灤河用梭船運送八溝平泉的糧食,在城內儲備,來供給附近地區的糧食不足。1894年津榆(天津—山海關)鐵路通車前,關內外貨物運輸,都是河海聯運,經過灤河下游地區。1898年京奉鐵路(北京—瀋陽)開通後,灤河下游的水運才被逐漸取代。在日本入侵前下板城碼頭十分興盛:“每天上下航船達千餘隻,停泊最少四五十隻,多時一二百隻。1960年後期,因河道不通,才廢止航運。”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灤河上的船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入侵東北,1933年,熱河省淪陷。灤河被日本人控制,灤河水運遭到破壞。日軍無秩序徵用民船,導致民船數量急劇減少,通航流程也大幅縮減。日本人大肆掠奪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破產,從此一蹶不振。


"

避暑山莊建成後,承德的政治經濟地位得到提高。灤河水運的發展也在清代達到頂峰,直到1930年代日本的入侵開始衰落。1978年,灤河上的最後一個航運站撤銷,灤河水運成為了歷史。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歷史上承德大橋附近的水運船隻

那時候的灤河水量充足,河道寬闊。一年之內十月下旬開始封凍,次年三月開始解凍,有七個多月的時間可以行船。承德市區南邊的下板城早在元代就成為了水運碼頭。清朝在下板城設有把總衙門管理水運。康熙皇帝每年夏天來承德的時候,多采用水陸聯運的方式,因為船小,康熙帝乘舟,隨員則走沿河道的陸路。

清朝時,除了上游隆化圍場伐木業的木材經由水路運抵承德,煤炭業也有所開發。承德縣暖兒河煤礦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開始開採,陸路運抵碼頭再順流運至武烈河。上中游的特產也多運抵碼頭,經水路銷往京津,比如隆化“永德泉”燒鍋店的白酒,芍藥,防風,蒼朮等中藥材。當時,莊頭營南有兩個碼頭,每天有數艘小船駛於隆化和灤州之間,附近貨物在此裝船南下,再運往灤州,之後遠銷京津。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灤河岸邊的小船

清朝末年開阜之後,大量外國商品湧入中國。承德的木材,山貨,中藥材等商品很多經由水路外銷; 京津地區的日用百貨,火柴,煤油等也多經水路運抵承德。19世紀,俄國學者波菲德涅耶夫到中國考察,記載了當時晉商把絲綢、棉布運往承德交通:“其一是用駱駝將土布經過牛欄山駝到這裡,完全不用大車;其二食用船把這些商品運到沿著灤河到達承德府南五十里的下板城,然後也是用駝運的方法把他們帶到目的地。” 可見當時承德與外界溝通,主要靠的就是水運和駝運。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舊時駝運

過去,承德市草市街一帶是來往船隻的碼頭,草市街上曾經有塊石碑,上面刻有“官渡”二字。解放初期,該石碑被毀。那時候的武烈河常有水患,河道不固定,清道光年間,知府海忠為排除水患,保障人民財產安全,組織募捐,修建了草市至東大橋這段河壩,並捐獻船隻,設立渡口,作為官渡。

民國《灤縣誌》曾經記載,清道光初年,開始由灤河用梭船運送八溝平泉的糧食,在城內儲備,來供給附近地區的糧食不足。1894年津榆(天津—山海關)鐵路通車前,關內外貨物運輸,都是河海聯運,經過灤河下游地區。1898年京奉鐵路(北京—瀋陽)開通後,灤河下游的水運才被逐漸取代。在日本入侵前下板城碼頭十分興盛:“每天上下航船達千餘隻,停泊最少四五十隻,多時一二百隻。1960年後期,因河道不通,才廢止航運。”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灤河上的船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入侵東北,1933年,熱河省淪陷。灤河被日本人控制,灤河水運遭到破壞。日軍無秩序徵用民船,導致民船數量急劇減少,通航流程也大幅縮減。日本人大肆掠奪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破產,從此一蹶不振。


京北重鎮承德府—歷史上的承德漕運(三)


日軍在熱河殘害中國軍民

日本侵略者在1935年修築了錦承鐵路,1938年修築了承德至古北口鐵路。此外,1919年北京至承德之間御道通汽車,1933年日軍又對承德至平泉以及古北口的道路進行修整,均為土路面。日本人還在灤河下游灤縣設置“船運組”,壟斷灤河客貨運輸,把從內地掠奪的中國黃金,鋼鐵,銅等物資運輸到偽滿和日本本土。灤河沿線的居民廣受日本剝削。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生產生活恢復了正常狀態,但是灤河航運當時的地位已經下降,1950年代之後承灤鐵路,京承鐵路的發展對水運的替代進一步增強。灤河的水量在不斷下降,除了氣候乾旱,更主要的是中上游地區過度開發導致的水土流失使河道泥沙淤積,河床抬高,灤河更加不適宜通航。

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工程的建設,在灤河中下游修築了四座大型水庫,八座中型水庫,大量匯水被人為控制,農業用水也大幅增加,這些都導致了河道水量減少,水位下降,通航能力不斷減弱。直到1978年,灤河上最後一個航運站被撤銷,灤河水運也成為了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