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我就是個戲子'

"

陳道明一直被視為演員中的“異數”——在這個媒體熱衷於製造話題的年代,他鮮有話題,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話題;作為國內身價最高的男演員,他時常以演藝圈邊緣人自居,對自己的演員身份若即若離。


"

陳道明一直被視為演員中的“異數”——在這個媒體熱衷於製造話題的年代,他鮮有話題,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話題;作為國內身價最高的男演員,他時常以演藝圈邊緣人自居,對自己的演員身份若即若離。


陳道明:我就是個戲子



究其原因,“演員”這個身份是命運強加給他的,他一直“很被動,總是被推著往前走”。

讓世界無奈於我

演員這個職業其實有點矛盾,戲演得好的通常都不是那些宣稱自己熱愛表演的人。像陳道明,有著公認的好演技,影迷涵蓋老中青三代,卻經常以戲子自居,對給予自己榮耀的演員這個職業沒有太多好感。

但無太多好感不代表不敬業,他尊重自己的職業特性,珍惜上天賜予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方式,拍戲時遲到早退、不做功課、現場擺譜等情況從來不會出現在他身上。

陳道明是從慢時代裡走過來的,沉默冷峻如他,也常常會在接受採訪時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戲經歷:那時候,一部10集的電視劇拍上100天、一部小電影拍上四五個月,都是常有的事。劇組裡的人想法都很單純,戲能不能拿獎、能不能火、投入和回報是否成正比根本不在創作概念裡。為了晒黑皮膚,導演可以帶著演員們去水庫邊晒上一個月太陽;為了演一部40分鐘的獨幕話劇,全劇組可以去車間實習3個月。

更誇張的一個例子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拍《末代皇帝》,一部30集的電視劇竟然拍了整整3年,這在現在是不可想象的,但那個時候所有人都覺得很正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演員變成了一個高負荷、高回報的職業,拍戲也變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劇組一開工,大家腦子裡想的都是怎麼提高效率,停工一天會損失多少錢,演員們也越來越關心合約完成後有多少錢打入自己的賬戶。大環境的改變讓陳道明很不適應。起初,他屢屢強調:“我是文藝圈的人,不是娛樂圈的人。”但舊時的文藝圈逐漸分崩離析,讓他無所依憑,內心的糾葛也越來越多。

面對這種衝突,陳道明只好選擇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電視,也不讀報,不看小說,而是寄情於書畫和鋼琴,並努力鑽研古籍,將自己修煉成最具文化修養的藝人。

1990年拍完電視劇《圍城》之後,陳道明一直保持著拍一部戲歇兩年的節奏。不想演的片子,給再高的片酬他也不演,可一旦接下一部,他就會踏踏實實待到殺青,相比那些四處串戲趕工的年輕演員,他反倒成了全劇組最清閒的人。

他拍戲還有個癖好,那就是不帶工作椅,有時一站就是一天,因為“想保持精神的亢奮,不給自己犯懶的機會”。

看到這麼大牌的藝術家都站著,整個劇組只好全體陪站,陳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難搞”“不好合作”的名聲,但他對此不以為意,只是淡淡地解釋說:“我並非不好合作,只是覺得你首先要尊重這個職業,這個職業才會尊重你。我無奈於這個世界,只好讓這個世界也無奈於我。”

有原則的統一

陳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經》,暗合“道常無名”之意,但陳道明認為自己不算個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應該有一種包容萬物的平和,無為而無不為,而我還殘存一些金剛怒目之氣,對大多數事情我可以避開、忍讓,但是對我參與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認為不對的那部分都統一好”。


"

陳道明一直被視為演員中的“異數”——在這個媒體熱衷於製造話題的年代,他鮮有話題,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話題;作為國內身價最高的男演員,他時常以演藝圈邊緣人自居,對自己的演員身份若即若離。


陳道明:我就是個戲子



究其原因,“演員”這個身份是命運強加給他的,他一直“很被動,總是被推著往前走”。

讓世界無奈於我

演員這個職業其實有點矛盾,戲演得好的通常都不是那些宣稱自己熱愛表演的人。像陳道明,有著公認的好演技,影迷涵蓋老中青三代,卻經常以戲子自居,對給予自己榮耀的演員這個職業沒有太多好感。

但無太多好感不代表不敬業,他尊重自己的職業特性,珍惜上天賜予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方式,拍戲時遲到早退、不做功課、現場擺譜等情況從來不會出現在他身上。

陳道明是從慢時代裡走過來的,沉默冷峻如他,也常常會在接受採訪時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戲經歷:那時候,一部10集的電視劇拍上100天、一部小電影拍上四五個月,都是常有的事。劇組裡的人想法都很單純,戲能不能拿獎、能不能火、投入和回報是否成正比根本不在創作概念裡。為了晒黑皮膚,導演可以帶著演員們去水庫邊晒上一個月太陽;為了演一部40分鐘的獨幕話劇,全劇組可以去車間實習3個月。

更誇張的一個例子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拍《末代皇帝》,一部30集的電視劇竟然拍了整整3年,這在現在是不可想象的,但那個時候所有人都覺得很正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演員變成了一個高負荷、高回報的職業,拍戲也變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劇組一開工,大家腦子裡想的都是怎麼提高效率,停工一天會損失多少錢,演員們也越來越關心合約完成後有多少錢打入自己的賬戶。大環境的改變讓陳道明很不適應。起初,他屢屢強調:“我是文藝圈的人,不是娛樂圈的人。”但舊時的文藝圈逐漸分崩離析,讓他無所依憑,內心的糾葛也越來越多。

面對這種衝突,陳道明只好選擇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電視,也不讀報,不看小說,而是寄情於書畫和鋼琴,並努力鑽研古籍,將自己修煉成最具文化修養的藝人。

1990年拍完電視劇《圍城》之後,陳道明一直保持著拍一部戲歇兩年的節奏。不想演的片子,給再高的片酬他也不演,可一旦接下一部,他就會踏踏實實待到殺青,相比那些四處串戲趕工的年輕演員,他反倒成了全劇組最清閒的人。

他拍戲還有個癖好,那就是不帶工作椅,有時一站就是一天,因為“想保持精神的亢奮,不給自己犯懶的機會”。

看到這麼大牌的藝術家都站著,整個劇組只好全體陪站,陳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難搞”“不好合作”的名聲,但他對此不以為意,只是淡淡地解釋說:“我並非不好合作,只是覺得你首先要尊重這個職業,這個職業才會尊重你。我無奈於這個世界,只好讓這個世界也無奈於我。”

有原則的統一

陳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經》,暗合“道常無名”之意,但陳道明認為自己不算個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應該有一種包容萬物的平和,無為而無不為,而我還殘存一些金剛怒目之氣,對大多數事情我可以避開、忍讓,但是對我參與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認為不對的那部分都統一好”。


陳道明:我就是個戲子



為了達到這種統一,陳道明在許多事情上特別有原則,比如他要拍戲,那麼從進入劇組到拍攝結束前,他會一直穿著戲服。

在他看來,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神韻,必須想個辦法,讓沒有感情的戲服“附著”在自己身上,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很多電影、電視劇,你一看就知道衣服是假的,因為它沒有長在演員的身上,讓你一眼就能看穿是租來的、借來的。拍戲,尤其是古裝戲,我認為應該有個‘化身’的過程,讓這件衣服‘化’在你身上,怎麼看怎麼像是你的,所以拍多久,我就穿多久。”《楚漢傳奇》拍了6個月,陳道明就把其中的幾套戲服穿了6個月,其間從未穿過別的衣服。即便回家,他也依然穿著劉邦的衫褲。拍完戲把衫子一脫,他才變回了自己。

拍攝電影《歸來》的時候,陳道明也是最先對陸焉識的服飾產生了興趣,他在落魄知識分子陸焉識的身上看到了父親的影子,可是等到把劇組準備的衣服一穿上身,他立刻感覺不對勁。“為什麼會有這種疏離感?就因為那件衣服是人為做舊的,我對那種髒和破是沒有感情的,所以就勾勒不出人物的氣質。”於是他請劇組重新準備了一套服裝,他日也穿夜也穿,還特意將衣服掛進筒子樓的衛生間裡,使其沾染上潮溼的氣息。

就這樣,衣服在陳道明的陪伴下變得骯髒熟軟,他跟陸焉識的距離也越來越近。“整個拍攝過程中,我就穿著戲服待在片場,鞏俐也是這樣,她喜歡坐在一箇舊藤椅上發呆,我們很少交流,但是那種交疊的命運感和光陰感就漸漸培養起來了,然後我們就自然而然地入戲了。”

“現在打開電視機,一會兒八路軍,一會兒游擊隊的,可是看看演員的衣服都那麼新。女戰士在野外日晒雨淋、摸爬滾打,頭髮竟一絲不亂,還畫著濃妝。很多人說了,這是審美需要。可是養眼真的是唯一追求嗎?觀眾就那麼膚淺嗎?”

對於現實,陳道明無力改變,所以他選擇不干涉,但如果要他參與一部戲,比如飾演八路軍,旁邊擱一個打扮得明豔動人的女政委或者女衛生員,那他是不幹的。

傲不是一件容易事

因為氣勢難掩、言論率真,陳道明往往被認為孤傲、冷漠,甚至難以接近。當初跟陳道明合作拍《一地雞毛》時,馮小剛最擔心的就是陳道明太孤傲,演不好那個處處討好他人、左右逢源的小職員小林。

陳道明彷彿看出了馮小剛的擔心,主動請馮小剛到家中喝酒——平素他最討厭在酒桌上跟人稱兄道弟,但這次兩人聊了整宿,幹掉了一大瓶二鍋頭,也理清了演戲脈絡。

隔天一進劇組,他就像小林附身一樣,十二分殷勤周到,處處賠著小心。劇組的機器壞了,從不求人的他二話不說跑到央視找關係又借了一臺,每天收工後還要幫忙收拾東西,對任何人都笑眯眯的。

可是等到戲拍完,吃散夥飯的那天,他連個過渡都沒有,“唰”的一下就離開了小林,臉上又恢復了那種波瀾不驚的表情,周圍的人都大為詫異,馮小剛感慨:“你這變得夠快的!”他淡淡一笑:“這就是我的職業,我就是個戲子。”

“戲子”這個詞,含有很深的輕視意味,很多人都對其避之不及,陳道明卻坦然笑納。在他看來,現在的文藝結構跟舊社會的草臺班子頗為相似,藝人努力迎合社會商業大潮的需要,甚至不惜丟掉底線,這點還不及舊時的戲子,所以他寧可當個有操守的戲子。

圈內人都知道,陳道明演戲對片酬並不計較,但假如對方開出的片酬過高,他反倒要再三斟酌,更加留心劇本的質量,因為“如果本子質量太差,製作成本也低,你給我這麼多的錢,那其他角色會請些什麼人演?這部戲的質量能好到哪裡去?如果劇本足夠好,對方開出的價碼又很高,我會跟他們談,不要給我這麼多錢,你們把錢拿去多請些好演員,大家齊心協力拍一部好戲,至於我,沒那麼重要”。

只要劇本合適,時間和心情都配合,陳道明接戲並非不爽快,但他“只負責踏實演戲,不負責配合媒體塑造自己”。

至於後期的宣傳,他樂意配合,但絕不迎合。有人說他太傲,他也照單全收,他認為:“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謙虛倒是容易——只要彎下腰就行了,傲卻要挺直腰板,總得有什麼撐住腰吧……”


"

陳道明一直被視為演員中的“異數”——在這個媒體熱衷於製造話題的年代,他鮮有話題,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話題;作為國內身價最高的男演員,他時常以演藝圈邊緣人自居,對自己的演員身份若即若離。


陳道明:我就是個戲子



究其原因,“演員”這個身份是命運強加給他的,他一直“很被動,總是被推著往前走”。

讓世界無奈於我

演員這個職業其實有點矛盾,戲演得好的通常都不是那些宣稱自己熱愛表演的人。像陳道明,有著公認的好演技,影迷涵蓋老中青三代,卻經常以戲子自居,對給予自己榮耀的演員這個職業沒有太多好感。

但無太多好感不代表不敬業,他尊重自己的職業特性,珍惜上天賜予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方式,拍戲時遲到早退、不做功課、現場擺譜等情況從來不會出現在他身上。

陳道明是從慢時代裡走過來的,沉默冷峻如他,也常常會在接受採訪時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戲經歷:那時候,一部10集的電視劇拍上100天、一部小電影拍上四五個月,都是常有的事。劇組裡的人想法都很單純,戲能不能拿獎、能不能火、投入和回報是否成正比根本不在創作概念裡。為了晒黑皮膚,導演可以帶著演員們去水庫邊晒上一個月太陽;為了演一部40分鐘的獨幕話劇,全劇組可以去車間實習3個月。

更誇張的一個例子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拍《末代皇帝》,一部30集的電視劇竟然拍了整整3年,這在現在是不可想象的,但那個時候所有人都覺得很正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演員變成了一個高負荷、高回報的職業,拍戲也變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劇組一開工,大家腦子裡想的都是怎麼提高效率,停工一天會損失多少錢,演員們也越來越關心合約完成後有多少錢打入自己的賬戶。大環境的改變讓陳道明很不適應。起初,他屢屢強調:“我是文藝圈的人,不是娛樂圈的人。”但舊時的文藝圈逐漸分崩離析,讓他無所依憑,內心的糾葛也越來越多。

面對這種衝突,陳道明只好選擇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電視,也不讀報,不看小說,而是寄情於書畫和鋼琴,並努力鑽研古籍,將自己修煉成最具文化修養的藝人。

1990年拍完電視劇《圍城》之後,陳道明一直保持著拍一部戲歇兩年的節奏。不想演的片子,給再高的片酬他也不演,可一旦接下一部,他就會踏踏實實待到殺青,相比那些四處串戲趕工的年輕演員,他反倒成了全劇組最清閒的人。

他拍戲還有個癖好,那就是不帶工作椅,有時一站就是一天,因為“想保持精神的亢奮,不給自己犯懶的機會”。

看到這麼大牌的藝術家都站著,整個劇組只好全體陪站,陳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難搞”“不好合作”的名聲,但他對此不以為意,只是淡淡地解釋說:“我並非不好合作,只是覺得你首先要尊重這個職業,這個職業才會尊重你。我無奈於這個世界,只好讓這個世界也無奈於我。”

有原則的統一

陳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經》,暗合“道常無名”之意,但陳道明認為自己不算個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應該有一種包容萬物的平和,無為而無不為,而我還殘存一些金剛怒目之氣,對大多數事情我可以避開、忍讓,但是對我參與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認為不對的那部分都統一好”。


陳道明:我就是個戲子



為了達到這種統一,陳道明在許多事情上特別有原則,比如他要拍戲,那麼從進入劇組到拍攝結束前,他會一直穿著戲服。

在他看來,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神韻,必須想個辦法,讓沒有感情的戲服“附著”在自己身上,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很多電影、電視劇,你一看就知道衣服是假的,因為它沒有長在演員的身上,讓你一眼就能看穿是租來的、借來的。拍戲,尤其是古裝戲,我認為應該有個‘化身’的過程,讓這件衣服‘化’在你身上,怎麼看怎麼像是你的,所以拍多久,我就穿多久。”《楚漢傳奇》拍了6個月,陳道明就把其中的幾套戲服穿了6個月,其間從未穿過別的衣服。即便回家,他也依然穿著劉邦的衫褲。拍完戲把衫子一脫,他才變回了自己。

拍攝電影《歸來》的時候,陳道明也是最先對陸焉識的服飾產生了興趣,他在落魄知識分子陸焉識的身上看到了父親的影子,可是等到把劇組準備的衣服一穿上身,他立刻感覺不對勁。“為什麼會有這種疏離感?就因為那件衣服是人為做舊的,我對那種髒和破是沒有感情的,所以就勾勒不出人物的氣質。”於是他請劇組重新準備了一套服裝,他日也穿夜也穿,還特意將衣服掛進筒子樓的衛生間裡,使其沾染上潮溼的氣息。

就這樣,衣服在陳道明的陪伴下變得骯髒熟軟,他跟陸焉識的距離也越來越近。“整個拍攝過程中,我就穿著戲服待在片場,鞏俐也是這樣,她喜歡坐在一箇舊藤椅上發呆,我們很少交流,但是那種交疊的命運感和光陰感就漸漸培養起來了,然後我們就自然而然地入戲了。”

“現在打開電視機,一會兒八路軍,一會兒游擊隊的,可是看看演員的衣服都那麼新。女戰士在野外日晒雨淋、摸爬滾打,頭髮竟一絲不亂,還畫著濃妝。很多人說了,這是審美需要。可是養眼真的是唯一追求嗎?觀眾就那麼膚淺嗎?”

對於現實,陳道明無力改變,所以他選擇不干涉,但如果要他參與一部戲,比如飾演八路軍,旁邊擱一個打扮得明豔動人的女政委或者女衛生員,那他是不幹的。

傲不是一件容易事

因為氣勢難掩、言論率真,陳道明往往被認為孤傲、冷漠,甚至難以接近。當初跟陳道明合作拍《一地雞毛》時,馮小剛最擔心的就是陳道明太孤傲,演不好那個處處討好他人、左右逢源的小職員小林。

陳道明彷彿看出了馮小剛的擔心,主動請馮小剛到家中喝酒——平素他最討厭在酒桌上跟人稱兄道弟,但這次兩人聊了整宿,幹掉了一大瓶二鍋頭,也理清了演戲脈絡。

隔天一進劇組,他就像小林附身一樣,十二分殷勤周到,處處賠著小心。劇組的機器壞了,從不求人的他二話不說跑到央視找關係又借了一臺,每天收工後還要幫忙收拾東西,對任何人都笑眯眯的。

可是等到戲拍完,吃散夥飯的那天,他連個過渡都沒有,“唰”的一下就離開了小林,臉上又恢復了那種波瀾不驚的表情,周圍的人都大為詫異,馮小剛感慨:“你這變得夠快的!”他淡淡一笑:“這就是我的職業,我就是個戲子。”

“戲子”這個詞,含有很深的輕視意味,很多人都對其避之不及,陳道明卻坦然笑納。在他看來,現在的文藝結構跟舊社會的草臺班子頗為相似,藝人努力迎合社會商業大潮的需要,甚至不惜丟掉底線,這點還不及舊時的戲子,所以他寧可當個有操守的戲子。

圈內人都知道,陳道明演戲對片酬並不計較,但假如對方開出的片酬過高,他反倒要再三斟酌,更加留心劇本的質量,因為“如果本子質量太差,製作成本也低,你給我這麼多的錢,那其他角色會請些什麼人演?這部戲的質量能好到哪裡去?如果劇本足夠好,對方開出的價碼又很高,我會跟他們談,不要給我這麼多錢,你們把錢拿去多請些好演員,大家齊心協力拍一部好戲,至於我,沒那麼重要”。

只要劇本合適,時間和心情都配合,陳道明接戲並非不爽快,但他“只負責踏實演戲,不負責配合媒體塑造自己”。

至於後期的宣傳,他樂意配合,但絕不迎合。有人說他太傲,他也照單全收,他認為:“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謙虛倒是容易——只要彎下腰就行了,傲卻要挺直腰板,總得有什麼撐住腰吧……”


陳道明:我就是個戲子



陳道明常說自己是個對人生設計感差,也不想有設計的人,而節制和疏離是他與世界交流的方式。至於這種交流帶來的副產品,比如褒貶、譭譽,他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別人怎麼看、怎麼說都可以,就像冷了就加件衣服、暖了就脫一件,這麼多年我早已經適應了,容易受刺激的是那些沒有準備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