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九旬退役老戰士黃增發 手寫萬餘字《戰爭回憶錄》'

"


"


長治九旬退役老戰士黃增發 手寫萬餘字《戰爭回憶錄》


日前,在長治市潞州區黃碾鎮黨建十大項目微視展播《走近榜樣》中,淹村一位91歲的老人進入大眾視線,他就是老一輩退役軍人黃增發,其光輝一生的戰鬥經歷和一段塵封的歷史隨之被更多人瞭解。

近日,山西晚報記者前往淹村,見到了身著軍裝、胸戴軍功章的黃增發老人。普通的農家院裡,老人靜靜地坐在輪椅上,稍顯佝僂的身軀散發著一身正氣。得知記者來意後,老人讓家人取出了退役證和一份手書的《戰爭回憶錄》。看著上萬字的回憶錄,一直沉默的老人開始斷斷續續向山西晚報記者講述戰鬥歲月裡的故事。

8歲拿起紅纓槍

1928年正月,黃增發出生於長治市黃碾鎮故漳鄉淹村。“我老家在河南林縣曲山村,聽老人們說,當時家裡太窮了,在那裡根本活不了。我祖母就帶著我父親和二叔外出逃荒,一路走到了太行山。原本不打算來山西的祖父也追了過來,一家人看著淹村有水有地,決定在這裡落戶。後來他們不僅種地、打長工,閒下來祖父還會走街串巷賣油,一家人才總算在這兒落了腳。”看著手中的回憶錄,老人的記憶也被帶回到那段艱苦歲月。

提及往事,黃增發常常會陷入沉思。“大概是8歲吧,村裡住進了八路軍教導隊,他們在這裡住了一年,應該有一個營。當時八路軍在村裡號召成立兒童團,我立馬就報名參加了。覺得手裡握著紅纓槍,每天站在路口站崗放哨查漢奸,自己也就成了八路軍的一分子,感覺很光榮。”雖已是耄耋之年,但兒時記憶仍舊停留在老人的腦海中。

“七七事變”時,黃增發剛滿9歲,他聽大人說原來村裡的八路軍到敵後打游擊戰去了,當時還有個順口溜:“游擊戰、最方便,抄後路、打側面……”戰火紛飛的日子裡,八路軍的抗戰故事激勵著年幼的黃增發,“八路軍”彷彿是那段歲月裡最振奮人心的字眼。也是從那時起,黃增發當兵的夢想漸漸萌發了。

黃增發說:“那時候只希望抗日戰爭趕緊結束。1945年,抗戰結束,本以為好日子就要到來時,長治地區又打響了上黨戰役。面對當年的現狀,黃增發參軍的念頭愈發變得強烈。1947年9月,村裡有10個人自願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他就是那時候參軍的。黃增發回憶:“當時新兵叫十旅補充團,那年我們在陽城漳順村訓練了一整個冬天,直到第二年農曆二月,渡過黃河到了河南,我們才補充到正規軍中。”經過一次次戰鬥的洗禮,黃增發變得堅毅勇敢,並在一次次戰鬥中成長為勇於戰鬥、善於戰鬥的革命戰士。“咱們是人民子弟兵,走到哪裡都是維護人民的利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我就覺得只有這樣的隊伍才是人民的隊伍,才是我們要追隨的隊伍。”黃增發說。

78歲開始寫回憶錄

1953年,黃增發退伍回到家鄉,做過合作社副主任、在民政局當過教育幹事、在烈士陵園當過會計、在收容所當過副所長……1962年,為響應國家支援農業的號召,作為黨員的他毅然回鄉務農,從此紮根農村,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其光輝的戰鬥經歷也被深藏於心。

黃增發的子女漸漸長大成人。長子黃長明參加工作進行政審填表時,才得知自己的父親不僅是一名退伍老兵,還曾是一名幹部。“那時候父親從市裡回到農村,收入一下子就少了許多。當時爺爺奶奶體弱多病,我們兄弟姊妹5個都還沒有長大成人。為了養活一家人,父親克服重重困難才開闢出一塊荒地,靠種紅薯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說起往事,黃長明歷歷在目,直到很多年後才理解父親的初心。

黃長明說:“最初也埋怨過父親,覺得他原本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可是我剛流露出一點這樣的情緒,父親立馬發了很大的火,平時他對我們都十分疼愛,從來沒有那麼嚴厲過。至今我還記得,父親聲音很高地教育我們,那麼多戰友流血犧牲,為新中國獻出了一切。比起他們,咱家這些奉獻又算啥呢。”他還立下家規:“再苦再難,任何人不許向組織講條件、提要求!”如今,黃增發的5個孩子,除大女兒去世外,其餘4人要麼是普通職工,要麼打工務農。

2006年,為了不讓兒女忘記那段歷史,當時已78歲的黃增發開始著手寫《戰爭回憶錄》,其中詳細記載了其參加戰鬥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最終寫下12000餘字回憶錄。隨後,他將手稿找人打印成冊,分發給4個子女,希望他們能夠牢記歷史。

如今,黃增發耳朵不再靈敏,說話也不復當年的流暢,但是提及那段歷史,老人依舊會振奮精神。至今,91歲高齡的他仍能清晰記得自己當初所在部隊的番號和當年一起戰鬥過的老軍長、老師長、老團長的名字。

臨別時,他不忘再次告訴山西晚報記者:“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一定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山西晚報記者 張文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