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隋朝曾有過幾次對高句麗的征討

然而玉素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溫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裡下了毒。郭正一這邊剛吃下去,毒藥就發作了。剛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藥,郭正一併沒有毒發身亡,而是緊急吃一些解藥,緩了過來。這時,玉素已經不見蹤影。同她一起消失的,還有府裡十幾件貴重的金銀器。

顯然,玉素是見謀殺未遂,便捲了財物逃跑。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傳開,一時間,長安官宦人心惶惶,許多人家甚至開始處死高句麗的婢女。朝廷只得發下死命令:要求長安地面上的縣官限期破案。命令雖死,但幾天過去了,案件卻沒有任何鬆動。別無他法,長安只得啟用了不良帥魏昶[chǎng]。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隋朝曾有過幾次對高句麗的征討

然而玉素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溫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裡下了毒。郭正一這邊剛吃下去,毒藥就發作了。剛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藥,郭正一併沒有毒發身亡,而是緊急吃一些解藥,緩了過來。這時,玉素已經不見蹤影。同她一起消失的,還有府裡十幾件貴重的金銀器。

顯然,玉素是見謀殺未遂,便捲了財物逃跑。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傳開,一時間,長安官宦人心惶惶,許多人家甚至開始處死高句麗的婢女。朝廷只得發下死命令:要求長安地面上的縣官限期破案。命令雖死,但幾天過去了,案件卻沒有任何鬆動。別無他法,長安只得啟用了不良帥魏昶[chǎng]。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李必

這魏昶不知什麼來頭,只聽完案情,第一時間就定下兩條計策:

第一條:詭詐之術。從郭府找了三個面目忠厚的家奴,套頭蒙面,當街押回衙門。此舉為暗示真凶:同夥已經落網。以此誘使對方在驚慌中露馬腳。第二條:擴大搜索範圍。傳喚郭府衛士,查問案發時日前來拜訪的可疑者,主動追查線索。

結果第二條計策生效:曾經有一個同樣從高句麗戰場的俘虜來訪,並給馬伕留了一封信。

不良人迅速展開行動,找到了信件,發現留了一句話:“金城坊空宅。”於是不良人立即前往金城坊搜索,果然在一所空宅內,抓獲了婢女玉素、馬伕和高句麗降人。三人合謀的行徑也因此偵破。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隋朝曾有過幾次對高句麗的征討

然而玉素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溫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裡下了毒。郭正一這邊剛吃下去,毒藥就發作了。剛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藥,郭正一併沒有毒發身亡,而是緊急吃一些解藥,緩了過來。這時,玉素已經不見蹤影。同她一起消失的,還有府裡十幾件貴重的金銀器。

顯然,玉素是見謀殺未遂,便捲了財物逃跑。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傳開,一時間,長安官宦人心惶惶,許多人家甚至開始處死高句麗的婢女。朝廷只得發下死命令:要求長安地面上的縣官限期破案。命令雖死,但幾天過去了,案件卻沒有任何鬆動。別無他法,長安只得啟用了不良帥魏昶[chǎng]。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李必

這魏昶不知什麼來頭,只聽完案情,第一時間就定下兩條計策:

第一條:詭詐之術。從郭府找了三個面目忠厚的家奴,套頭蒙面,當街押回衙門。此舉為暗示真凶:同夥已經落網。以此誘使對方在驚慌中露馬腳。第二條:擴大搜索範圍。傳喚郭府衛士,查問案發時日前來拜訪的可疑者,主動追查線索。

結果第二條計策生效:曾經有一個同樣從高句麗戰場的俘虜來訪,並給馬伕留了一封信。

不良人迅速展開行動,找到了信件,發現留了一句話:“金城坊空宅。”於是不良人立即前往金城坊搜索,果然在一所空宅內,抓獲了婢女玉素、馬伕和高句麗降人。三人合謀的行徑也因此偵破。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劇中的李必和張小敬

說到這裡,不良人的形象已經比較清晰了。他們生於市井,長於草根。非常熟悉基層的生存規則,瞭解各種潛規則和非正常手段。他們善於通過非常規的方法偵破案件。也許“不良”暗示著這群人自身也屬於市井無賴,或有著一些“前科”,只有罪犯最瞭解罪犯。

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不良人的“忠誠”,昭示了大唐·長安中每個人的結局

在劇中,不良人的作風也和歷史定位非常接近。比如被稱為五樽閻羅的張小敬似乎從來不懂什麼是規矩,別人走大道,他卻偏要走小門夜路。別人在明面上做事,他卻總要用“潛規則”。讓人意外的是,每次使用潛規則都異常順利。這就是在暗示我們,外表光鮮亮麗的長安,實際上有著一個地下世界,還有一套“地下規則”,而這個規則似乎才是長安的主流。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隋朝曾有過幾次對高句麗的征討

然而玉素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溫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裡下了毒。郭正一這邊剛吃下去,毒藥就發作了。剛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藥,郭正一併沒有毒發身亡,而是緊急吃一些解藥,緩了過來。這時,玉素已經不見蹤影。同她一起消失的,還有府裡十幾件貴重的金銀器。

顯然,玉素是見謀殺未遂,便捲了財物逃跑。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傳開,一時間,長安官宦人心惶惶,許多人家甚至開始處死高句麗的婢女。朝廷只得發下死命令:要求長安地面上的縣官限期破案。命令雖死,但幾天過去了,案件卻沒有任何鬆動。別無他法,長安只得啟用了不良帥魏昶[chǎng]。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李必

這魏昶不知什麼來頭,只聽完案情,第一時間就定下兩條計策:

第一條:詭詐之術。從郭府找了三個面目忠厚的家奴,套頭蒙面,當街押回衙門。此舉為暗示真凶:同夥已經落網。以此誘使對方在驚慌中露馬腳。第二條:擴大搜索範圍。傳喚郭府衛士,查問案發時日前來拜訪的可疑者,主動追查線索。

結果第二條計策生效:曾經有一個同樣從高句麗戰場的俘虜來訪,並給馬伕留了一封信。

不良人迅速展開行動,找到了信件,發現留了一句話:“金城坊空宅。”於是不良人立即前往金城坊搜索,果然在一所空宅內,抓獲了婢女玉素、馬伕和高句麗降人。三人合謀的行徑也因此偵破。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劇中的李必和張小敬

說到這裡,不良人的形象已經比較清晰了。他們生於市井,長於草根。非常熟悉基層的生存規則,瞭解各種潛規則和非正常手段。他們善於通過非常規的方法偵破案件。也許“不良”暗示著這群人自身也屬於市井無賴,或有著一些“前科”,只有罪犯最瞭解罪犯。

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不良人的“忠誠”,昭示了大唐·長安中每個人的結局

在劇中,不良人的作風也和歷史定位非常接近。比如被稱為五樽閻羅的張小敬似乎從來不懂什麼是規矩,別人走大道,他卻偏要走小門夜路。別人在明面上做事,他卻總要用“潛規則”。讓人意外的是,每次使用潛規則都異常順利。這就是在暗示我們,外表光鮮亮麗的長安,實際上有著一個地下世界,還有一套“地下規則”,而這個規則似乎才是長安的主流。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和徐賓

比如“大堪輿術”創立者徐賓勸說李必:

“為了太子著想,應該把心思放在捉拿狼衛的漏網之魚這件事,別主動去查‘闕勒霍多’,做多錯多,還會連累到太子。”

這是什麼意思?

忠誠=生命

不良人最強大的武器是什麼?是不守規矩?還是長安的三教九流?都不是。是那些暗樁自始至終的忠誠。

在一集中,張小敬為了換取情報,出賣了其他不良小武。但小武仍然慷慨赴死,沒有一絲怨言。當然,因為這個原因,不良人都背棄了張小敬,但他們都不曾背棄以及的忠誠。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隋朝曾有過幾次對高句麗的征討

然而玉素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溫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裡下了毒。郭正一這邊剛吃下去,毒藥就發作了。剛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藥,郭正一併沒有毒發身亡,而是緊急吃一些解藥,緩了過來。這時,玉素已經不見蹤影。同她一起消失的,還有府裡十幾件貴重的金銀器。

顯然,玉素是見謀殺未遂,便捲了財物逃跑。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傳開,一時間,長安官宦人心惶惶,許多人家甚至開始處死高句麗的婢女。朝廷只得發下死命令:要求長安地面上的縣官限期破案。命令雖死,但幾天過去了,案件卻沒有任何鬆動。別無他法,長安只得啟用了不良帥魏昶[chǎng]。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李必

這魏昶不知什麼來頭,只聽完案情,第一時間就定下兩條計策:

第一條:詭詐之術。從郭府找了三個面目忠厚的家奴,套頭蒙面,當街押回衙門。此舉為暗示真凶:同夥已經落網。以此誘使對方在驚慌中露馬腳。第二條:擴大搜索範圍。傳喚郭府衛士,查問案發時日前來拜訪的可疑者,主動追查線索。

結果第二條計策生效:曾經有一個同樣從高句麗戰場的俘虜來訪,並給馬伕留了一封信。

不良人迅速展開行動,找到了信件,發現留了一句話:“金城坊空宅。”於是不良人立即前往金城坊搜索,果然在一所空宅內,抓獲了婢女玉素、馬伕和高句麗降人。三人合謀的行徑也因此偵破。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劇中的李必和張小敬

說到這裡,不良人的形象已經比較清晰了。他們生於市井,長於草根。非常熟悉基層的生存規則,瞭解各種潛規則和非正常手段。他們善於通過非常規的方法偵破案件。也許“不良”暗示著這群人自身也屬於市井無賴,或有著一些“前科”,只有罪犯最瞭解罪犯。

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不良人的“忠誠”,昭示了大唐·長安中每個人的結局

在劇中,不良人的作風也和歷史定位非常接近。比如被稱為五樽閻羅的張小敬似乎從來不懂什麼是規矩,別人走大道,他卻偏要走小門夜路。別人在明面上做事,他卻總要用“潛規則”。讓人意外的是,每次使用潛規則都異常順利。這就是在暗示我們,外表光鮮亮麗的長安,實際上有著一個地下世界,還有一套“地下規則”,而這個規則似乎才是長安的主流。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和徐賓

比如“大堪輿術”創立者徐賓勸說李必:

“為了太子著想,應該把心思放在捉拿狼衛的漏網之魚這件事,別主動去查‘闕勒霍多’,做多錯多,還會連累到太子。”

這是什麼意思?

忠誠=生命

不良人最強大的武器是什麼?是不守規矩?還是長安的三教九流?都不是。是那些暗樁自始至終的忠誠。

在一集中,張小敬為了換取情報,出賣了其他不良小武。但小武仍然慷慨赴死,沒有一絲怨言。當然,因為這個原因,不良人都背棄了張小敬,但他們都不曾背棄以及的忠誠。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崔器孤身守靖安司

徐賓明知李必要一查到底,仍然冒著危險勸誡。

崔器明知必死,仍然挺槍守護靖安司。

就連服侍太子的兩個小道童,都要俯首待死。

可見長安雖然危在旦夕,但是在這個圈子裡,在長安人的心中,這個地方值得他們有生命守護。不論是正是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生命也可拋棄,死得其所。

那麼,劇中一眾主角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我們不妨用“忠誠”解析一番。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隋朝曾有過幾次對高句麗的征討

然而玉素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溫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裡下了毒。郭正一這邊剛吃下去,毒藥就發作了。剛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藥,郭正一併沒有毒發身亡,而是緊急吃一些解藥,緩了過來。這時,玉素已經不見蹤影。同她一起消失的,還有府裡十幾件貴重的金銀器。

顯然,玉素是見謀殺未遂,便捲了財物逃跑。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傳開,一時間,長安官宦人心惶惶,許多人家甚至開始處死高句麗的婢女。朝廷只得發下死命令:要求長安地面上的縣官限期破案。命令雖死,但幾天過去了,案件卻沒有任何鬆動。別無他法,長安只得啟用了不良帥魏昶[chǎng]。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李必

這魏昶不知什麼來頭,只聽完案情,第一時間就定下兩條計策:

第一條:詭詐之術。從郭府找了三個面目忠厚的家奴,套頭蒙面,當街押回衙門。此舉為暗示真凶:同夥已經落網。以此誘使對方在驚慌中露馬腳。第二條:擴大搜索範圍。傳喚郭府衛士,查問案發時日前來拜訪的可疑者,主動追查線索。

結果第二條計策生效:曾經有一個同樣從高句麗戰場的俘虜來訪,並給馬伕留了一封信。

不良人迅速展開行動,找到了信件,發現留了一句話:“金城坊空宅。”於是不良人立即前往金城坊搜索,果然在一所空宅內,抓獲了婢女玉素、馬伕和高句麗降人。三人合謀的行徑也因此偵破。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劇中的李必和張小敬

說到這裡,不良人的形象已經比較清晰了。他們生於市井,長於草根。非常熟悉基層的生存規則,瞭解各種潛規則和非正常手段。他們善於通過非常規的方法偵破案件。也許“不良”暗示著這群人自身也屬於市井無賴,或有著一些“前科”,只有罪犯最瞭解罪犯。

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不良人的“忠誠”,昭示了大唐·長安中每個人的結局

在劇中,不良人的作風也和歷史定位非常接近。比如被稱為五樽閻羅的張小敬似乎從來不懂什麼是規矩,別人走大道,他卻偏要走小門夜路。別人在明面上做事,他卻總要用“潛規則”。讓人意外的是,每次使用潛規則都異常順利。這就是在暗示我們,外表光鮮亮麗的長安,實際上有著一個地下世界,還有一套“地下規則”,而這個規則似乎才是長安的主流。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和徐賓

比如“大堪輿術”創立者徐賓勸說李必:

“為了太子著想,應該把心思放在捉拿狼衛的漏網之魚這件事,別主動去查‘闕勒霍多’,做多錯多,還會連累到太子。”

這是什麼意思?

忠誠=生命

不良人最強大的武器是什麼?是不守規矩?還是長安的三教九流?都不是。是那些暗樁自始至終的忠誠。

在一集中,張小敬為了換取情報,出賣了其他不良小武。但小武仍然慷慨赴死,沒有一絲怨言。當然,因為這個原因,不良人都背棄了張小敬,但他們都不曾背棄以及的忠誠。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崔器孤身守靖安司

徐賓明知李必要一查到底,仍然冒著危險勸誡。

崔器明知必死,仍然挺槍守護靖安司。

就連服侍太子的兩個小道童,都要俯首待死。

可見長安雖然危在旦夕,但是在這個圈子裡,在長安人的心中,這個地方值得他們有生命守護。不論是正是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生命也可拋棄,死得其所。

那麼,劇中一眾主角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我們不妨用“忠誠”解析一番。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

李必聰慧異於常人,又忠於太子,忠於長安百姓。然而,李必已經和“絕對忠誠”分道揚鑣了。太子幾次要求他停止追查,領功受賞,李必卻拒絕不受,堅持徹查“闕勒霍多”。徐賓明諫,他反而懷疑起來。就連皇上身邊的紅人郭利仕都勸不動他。顯然,雖然太子和人民都很重要,但他更看重百姓。

李必,只能當救長安的天才,卻做不了太子的宰相。


太子

太子是宮中的“兩面人”。一方面,他是林相的對手,“聖人”已然偏向林相,刀已在脖子上。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改革家,想要挽救開始走向陳腐的王朝。因此,他的心既不夠硬,也不夠狠。不硬,畏縮,手中有李必這把神劍,卻不敢上前,懼怕風險。不狠,不黑,也敵不過林相的官場權謀。

兩面下注,終於顧此失彼,一場空。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隋朝曾有過幾次對高句麗的征討

然而玉素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溫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裡下了毒。郭正一這邊剛吃下去,毒藥就發作了。剛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藥,郭正一併沒有毒發身亡,而是緊急吃一些解藥,緩了過來。這時,玉素已經不見蹤影。同她一起消失的,還有府裡十幾件貴重的金銀器。

顯然,玉素是見謀殺未遂,便捲了財物逃跑。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傳開,一時間,長安官宦人心惶惶,許多人家甚至開始處死高句麗的婢女。朝廷只得發下死命令:要求長安地面上的縣官限期破案。命令雖死,但幾天過去了,案件卻沒有任何鬆動。別無他法,長安只得啟用了不良帥魏昶[chǎng]。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李必

這魏昶不知什麼來頭,只聽完案情,第一時間就定下兩條計策:

第一條:詭詐之術。從郭府找了三個面目忠厚的家奴,套頭蒙面,當街押回衙門。此舉為暗示真凶:同夥已經落網。以此誘使對方在驚慌中露馬腳。第二條:擴大搜索範圍。傳喚郭府衛士,查問案發時日前來拜訪的可疑者,主動追查線索。

結果第二條計策生效:曾經有一個同樣從高句麗戰場的俘虜來訪,並給馬伕留了一封信。

不良人迅速展開行動,找到了信件,發現留了一句話:“金城坊空宅。”於是不良人立即前往金城坊搜索,果然在一所空宅內,抓獲了婢女玉素、馬伕和高句麗降人。三人合謀的行徑也因此偵破。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劇中的李必和張小敬

說到這裡,不良人的形象已經比較清晰了。他們生於市井,長於草根。非常熟悉基層的生存規則,瞭解各種潛規則和非正常手段。他們善於通過非常規的方法偵破案件。也許“不良”暗示著這群人自身也屬於市井無賴,或有著一些“前科”,只有罪犯最瞭解罪犯。

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不良人的“忠誠”,昭示了大唐·長安中每個人的結局

在劇中,不良人的作風也和歷史定位非常接近。比如被稱為五樽閻羅的張小敬似乎從來不懂什麼是規矩,別人走大道,他卻偏要走小門夜路。別人在明面上做事,他卻總要用“潛規則”。讓人意外的是,每次使用潛規則都異常順利。這就是在暗示我們,外表光鮮亮麗的長安,實際上有著一個地下世界,還有一套“地下規則”,而這個規則似乎才是長安的主流。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和徐賓

比如“大堪輿術”創立者徐賓勸說李必:

“為了太子著想,應該把心思放在捉拿狼衛的漏網之魚這件事,別主動去查‘闕勒霍多’,做多錯多,還會連累到太子。”

這是什麼意思?

忠誠=生命

不良人最強大的武器是什麼?是不守規矩?還是長安的三教九流?都不是。是那些暗樁自始至終的忠誠。

在一集中,張小敬為了換取情報,出賣了其他不良小武。但小武仍然慷慨赴死,沒有一絲怨言。當然,因為這個原因,不良人都背棄了張小敬,但他們都不曾背棄以及的忠誠。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崔器孤身守靖安司

徐賓明知李必要一查到底,仍然冒著危險勸誡。

崔器明知必死,仍然挺槍守護靖安司。

就連服侍太子的兩個小道童,都要俯首待死。

可見長安雖然危在旦夕,但是在這個圈子裡,在長安人的心中,這個地方值得他們有生命守護。不論是正是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生命也可拋棄,死得其所。

那麼,劇中一眾主角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我們不妨用“忠誠”解析一番。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

李必聰慧異於常人,又忠於太子,忠於長安百姓。然而,李必已經和“絕對忠誠”分道揚鑣了。太子幾次要求他停止追查,領功受賞,李必卻拒絕不受,堅持徹查“闕勒霍多”。徐賓明諫,他反而懷疑起來。就連皇上身邊的紅人郭利仕都勸不動他。顯然,雖然太子和人民都很重要,但他更看重百姓。

李必,只能當救長安的天才,卻做不了太子的宰相。


太子

太子是宮中的“兩面人”。一方面,他是林相的對手,“聖人”已然偏向林相,刀已在脖子上。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改革家,想要挽救開始走向陳腐的王朝。因此,他的心既不夠硬,也不夠狠。不硬,畏縮,手中有李必這把神劍,卻不敢上前,懼怕風險。不狠,不黑,也敵不過林相的官場權謀。

兩面下注,終於顧此失彼,一場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林相

林相是個能人,但也是個政治家。劇播到現在,“上帝視角”就是他了。李必、狼衛甚至龍波的每一步他都看在眼裡,兵不血刃奪了太子一眾的權。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另一面,靖安司入絕境,他洞若觀火。長安垂危,他仍然見縫插針,不忘培植黨羽、上下其手。

能人可以治世,但政治家看利益。政治家會在朝堂勝出,能人卻再難締造一個盛世。


龍波

有滅唐志,卻無滅唐器。現在看來,很多事情沒有偏離他的大計劃。但反過來看,“隱患重重”。他的權謀,林相看在眼裡。他的計劃,被李必漸漸探明。就連他本人和幫手,都和張小敬有莫大牽扯。他沒有所謂“忠誠”,只有不擇手段。

龍波必敗。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背後還有沒有人?按道理來說是有的:他如何聯繫瞭解塞外狼衛?如何用鏢局把火材運入長安?目前來看,龍波的財力和資源都不是普通的身份能說通的。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隋朝曾有過幾次對高句麗的征討

然而玉素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溫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裡下了毒。郭正一這邊剛吃下去,毒藥就發作了。剛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藥,郭正一併沒有毒發身亡,而是緊急吃一些解藥,緩了過來。這時,玉素已經不見蹤影。同她一起消失的,還有府裡十幾件貴重的金銀器。

顯然,玉素是見謀殺未遂,便捲了財物逃跑。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傳開,一時間,長安官宦人心惶惶,許多人家甚至開始處死高句麗的婢女。朝廷只得發下死命令:要求長安地面上的縣官限期破案。命令雖死,但幾天過去了,案件卻沒有任何鬆動。別無他法,長安只得啟用了不良帥魏昶[chǎng]。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李必

這魏昶不知什麼來頭,只聽完案情,第一時間就定下兩條計策:

第一條:詭詐之術。從郭府找了三個面目忠厚的家奴,套頭蒙面,當街押回衙門。此舉為暗示真凶:同夥已經落網。以此誘使對方在驚慌中露馬腳。第二條:擴大搜索範圍。傳喚郭府衛士,查問案發時日前來拜訪的可疑者,主動追查線索。

結果第二條計策生效:曾經有一個同樣從高句麗戰場的俘虜來訪,並給馬伕留了一封信。

不良人迅速展開行動,找到了信件,發現留了一句話:“金城坊空宅。”於是不良人立即前往金城坊搜索,果然在一所空宅內,抓獲了婢女玉素、馬伕和高句麗降人。三人合謀的行徑也因此偵破。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劇中的李必和張小敬

說到這裡,不良人的形象已經比較清晰了。他們生於市井,長於草根。非常熟悉基層的生存規則,瞭解各種潛規則和非正常手段。他們善於通過非常規的方法偵破案件。也許“不良”暗示著這群人自身也屬於市井無賴,或有著一些“前科”,只有罪犯最瞭解罪犯。

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不良人的“忠誠”,昭示了大唐·長安中每個人的結局

在劇中,不良人的作風也和歷史定位非常接近。比如被稱為五樽閻羅的張小敬似乎從來不懂什麼是規矩,別人走大道,他卻偏要走小門夜路。別人在明面上做事,他卻總要用“潛規則”。讓人意外的是,每次使用潛規則都異常順利。這就是在暗示我們,外表光鮮亮麗的長安,實際上有著一個地下世界,還有一套“地下規則”,而這個規則似乎才是長安的主流。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和徐賓

比如“大堪輿術”創立者徐賓勸說李必:

“為了太子著想,應該把心思放在捉拿狼衛的漏網之魚這件事,別主動去查‘闕勒霍多’,做多錯多,還會連累到太子。”

這是什麼意思?

忠誠=生命

不良人最強大的武器是什麼?是不守規矩?還是長安的三教九流?都不是。是那些暗樁自始至終的忠誠。

在一集中,張小敬為了換取情報,出賣了其他不良小武。但小武仍然慷慨赴死,沒有一絲怨言。當然,因為這個原因,不良人都背棄了張小敬,但他們都不曾背棄以及的忠誠。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崔器孤身守靖安司

徐賓明知李必要一查到底,仍然冒著危險勸誡。

崔器明知必死,仍然挺槍守護靖安司。

就連服侍太子的兩個小道童,都要俯首待死。

可見長安雖然危在旦夕,但是在這個圈子裡,在長安人的心中,這個地方值得他們有生命守護。不論是正是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生命也可拋棄,死得其所。

那麼,劇中一眾主角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我們不妨用“忠誠”解析一番。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

李必聰慧異於常人,又忠於太子,忠於長安百姓。然而,李必已經和“絕對忠誠”分道揚鑣了。太子幾次要求他停止追查,領功受賞,李必卻拒絕不受,堅持徹查“闕勒霍多”。徐賓明諫,他反而懷疑起來。就連皇上身邊的紅人郭利仕都勸不動他。顯然,雖然太子和人民都很重要,但他更看重百姓。

李必,只能當救長安的天才,卻做不了太子的宰相。


太子

太子是宮中的“兩面人”。一方面,他是林相的對手,“聖人”已然偏向林相,刀已在脖子上。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改革家,想要挽救開始走向陳腐的王朝。因此,他的心既不夠硬,也不夠狠。不硬,畏縮,手中有李必這把神劍,卻不敢上前,懼怕風險。不狠,不黑,也敵不過林相的官場權謀。

兩面下注,終於顧此失彼,一場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林相

林相是個能人,但也是個政治家。劇播到現在,“上帝視角”就是他了。李必、狼衛甚至龍波的每一步他都看在眼裡,兵不血刃奪了太子一眾的權。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另一面,靖安司入絕境,他洞若觀火。長安垂危,他仍然見縫插針,不忘培植黨羽、上下其手。

能人可以治世,但政治家看利益。政治家會在朝堂勝出,能人卻再難締造一個盛世。


龍波

有滅唐志,卻無滅唐器。現在看來,很多事情沒有偏離他的大計劃。但反過來看,“隱患重重”。他的權謀,林相看在眼裡。他的計劃,被李必漸漸探明。就連他本人和幫手,都和張小敬有莫大牽扯。他沒有所謂“忠誠”,只有不擇手段。

龍波必敗。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背後還有沒有人?按道理來說是有的:他如何聯繫瞭解塞外狼衛?如何用鏢局把火材運入長安?目前來看,龍波的財力和資源都不是普通的身份能說通的。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張小敬和檀棋,代表了長安過去的榮耀

張小敬&檀棋

這倆人適合一起說,因為劇情已把他們連在一起。張小敬從“五尊閻羅”變成長安守護者,始終堅持自己。而檀棋和張小敬的形象是差不多的,堅持自我。

因此長安容不下張小敬。

張小敬就算不死,也會離開長安。當然,死是更符合劇情走向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本劇最大的的隱藏路線,就是長安的衰落。太子一黨,林相一黨,聖人自己,朝堂上的這三方,只要有任何一方放棄自身利益,和其他人合作,龍波將無處藏身。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不良人”惹人好奇

最近,文字鬼才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被搬上了大熒幕。唯美的畫面,絲絲入扣的劇情,精緻的設計引起一陣熱捧。尤其是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不拘一格,飄逸灑脫,圈粉無數。“不良人”這個神祕團體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表面上來看,不良人似乎屬於官府,抓凶緝盜。但是從穿著打扮到行事風格,在他們身上沒有一點“正規軍”的影子。歷史上真的有這個組織嗎?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什麼是不良人?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歷史上的確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們一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名字有問題。“不良”,實際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稱謂錄》,也就是一本記錄官名的書中記載:

“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

不良人的職責,主要是管理長安的基層治安。在清朝人看來,他們職責主要是從事一些刑訊,偵查,緝捕工作,而且大多時候會打“擦邊球”。簡單來說,不良人是政府的“陰影”,很多見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們解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不良人”是陰影,需要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僉載》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件。

武則天年間,有一位朝廷官員名喚郭正一。他軍功卓著,曾參加唐軍攻滅高句[gōu]麗一戰。在征戰途中,郭正一從平壤擄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長安,溫婉清麗,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寵信。

當時,郭正一有個養生習慣,每晚喝上一盅漿水粥,益氣補脾,調整多年戰陣生涯的殺氣。有趣的是,這個粥卻必須由玉素烹飪,也許只有來自高句麗戰場的氣息,才能讓郭正一心安。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隋朝曾有過幾次對高句麗的征討

然而玉素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溫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裡下了毒。郭正一這邊剛吃下去,毒藥就發作了。剛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藥,郭正一併沒有毒發身亡,而是緊急吃一些解藥,緩了過來。這時,玉素已經不見蹤影。同她一起消失的,還有府裡十幾件貴重的金銀器。

顯然,玉素是見謀殺未遂,便捲了財物逃跑。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傳開,一時間,長安官宦人心惶惶,許多人家甚至開始處死高句麗的婢女。朝廷只得發下死命令:要求長安地面上的縣官限期破案。命令雖死,但幾天過去了,案件卻沒有任何鬆動。別無他法,長安只得啟用了不良帥魏昶[chǎng]。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李必

這魏昶不知什麼來頭,只聽完案情,第一時間就定下兩條計策:

第一條:詭詐之術。從郭府找了三個面目忠厚的家奴,套頭蒙面,當街押回衙門。此舉為暗示真凶:同夥已經落網。以此誘使對方在驚慌中露馬腳。第二條:擴大搜索範圍。傳喚郭府衛士,查問案發時日前來拜訪的可疑者,主動追查線索。

結果第二條計策生效:曾經有一個同樣從高句麗戰場的俘虜來訪,並給馬伕留了一封信。

不良人迅速展開行動,找到了信件,發現留了一句話:“金城坊空宅。”於是不良人立即前往金城坊搜索,果然在一所空宅內,抓獲了婢女玉素、馬伕和高句麗降人。三人合謀的行徑也因此偵破。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劇中的李必和張小敬

說到這裡,不良人的形象已經比較清晰了。他們生於市井,長於草根。非常熟悉基層的生存規則,瞭解各種潛規則和非正常手段。他們善於通過非常規的方法偵破案件。也許“不良”暗示著這群人自身也屬於市井無賴,或有著一些“前科”,只有罪犯最瞭解罪犯。

盜亦有道,賊喊捉賊。


不良人的“忠誠”,昭示了大唐·長安中每個人的結局

在劇中,不良人的作風也和歷史定位非常接近。比如被稱為五樽閻羅的張小敬似乎從來不懂什麼是規矩,別人走大道,他卻偏要走小門夜路。別人在明面上做事,他卻總要用“潛規則”。讓人意外的是,每次使用潛規則都異常順利。這就是在暗示我們,外表光鮮亮麗的長安,實際上有著一個地下世界,還有一套“地下規則”,而這個規則似乎才是長安的主流。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和徐賓

比如“大堪輿術”創立者徐賓勸說李必:

“為了太子著想,應該把心思放在捉拿狼衛的漏網之魚這件事,別主動去查‘闕勒霍多’,做多錯多,還會連累到太子。”

這是什麼意思?

忠誠=生命

不良人最強大的武器是什麼?是不守規矩?還是長安的三教九流?都不是。是那些暗樁自始至終的忠誠。

在一集中,張小敬為了換取情報,出賣了其他不良小武。但小武仍然慷慨赴死,沒有一絲怨言。當然,因為這個原因,不良人都背棄了張小敬,但他們都不曾背棄以及的忠誠。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崔器孤身守靖安司

徐賓明知李必要一查到底,仍然冒著危險勸誡。

崔器明知必死,仍然挺槍守護靖安司。

就連服侍太子的兩個小道童,都要俯首待死。

可見長安雖然危在旦夕,但是在這個圈子裡,在長安人的心中,這個地方值得他們有生命守護。不論是正是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生命也可拋棄,死得其所。

那麼,劇中一眾主角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我們不妨用“忠誠”解析一番。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李必

李必聰慧異於常人,又忠於太子,忠於長安百姓。然而,李必已經和“絕對忠誠”分道揚鑣了。太子幾次要求他停止追查,領功受賞,李必卻拒絕不受,堅持徹查“闕勒霍多”。徐賓明諫,他反而懷疑起來。就連皇上身邊的紅人郭利仕都勸不動他。顯然,雖然太子和人民都很重要,但他更看重百姓。

李必,只能當救長安的天才,卻做不了太子的宰相。


太子

太子是宮中的“兩面人”。一方面,他是林相的對手,“聖人”已然偏向林相,刀已在脖子上。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改革家,想要挽救開始走向陳腐的王朝。因此,他的心既不夠硬,也不夠狠。不硬,畏縮,手中有李必這把神劍,卻不敢上前,懼怕風險。不狠,不黑,也敵不過林相的官場權謀。

兩面下注,終於顧此失彼,一場空。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林相

林相是個能人,但也是個政治家。劇播到現在,“上帝視角”就是他了。李必、狼衛甚至龍波的每一步他都看在眼裡,兵不血刃奪了太子一眾的權。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另一面,靖安司入絕境,他洞若觀火。長安垂危,他仍然見縫插針,不忘培植黨羽、上下其手。

能人可以治世,但政治家看利益。政治家會在朝堂勝出,能人卻再難締造一個盛世。


龍波

有滅唐志,卻無滅唐器。現在看來,很多事情沒有偏離他的大計劃。但反過來看,“隱患重重”。他的權謀,林相看在眼裡。他的計劃,被李必漸漸探明。就連他本人和幫手,都和張小敬有莫大牽扯。他沒有所謂“忠誠”,只有不擇手段。

龍波必敗。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背後還有沒有人?按道理來說是有的:他如何聯繫瞭解塞外狼衛?如何用鏢局把火材運入長安?目前來看,龍波的財力和資源都不是普通的身份能說通的。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張小敬和檀棋,代表了長安過去的榮耀

張小敬&檀棋

這倆人適合一起說,因為劇情已把他們連在一起。張小敬從“五尊閻羅”變成長安守護者,始終堅持自己。而檀棋和張小敬的形象是差不多的,堅持自我。

因此長安容不下張小敬。

張小敬就算不死,也會離開長安。當然,死是更符合劇情走向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本劇最大的的隱藏路線,就是長安的衰落。太子一黨,林相一黨,聖人自己,朝堂上的這三方,只要有任何一方放棄自身利益,和其他人合作,龍波將無處藏身。

《長安十二時辰》:“賊喊捉賊”的不良人,揭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唐朝自身問題,劇中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而張小敬和檀棋就代表了長安過去的榮耀,這次“闕勒霍多”將是長安由盛轉衰的節點。因此,《長安十二時辰》有一條叫最大的暗線,就是一個偉大政權的腐朽,一座輝煌城市的衰落。衰落在官員的內鬥中,衰落在百姓的哀嚎裡。

這部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行善作惡的理由,每個人也沒有絕對的“惡”。這恰恰反映了一個關鍵問題:壞的體制,會把好人變壞。

當長安開始腐朽,長安的人便無路可逃。當長安辜負了人們的忠誠,《十二時辰》中,便沒有贏家。

輸掉的是天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