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

這個夏天彷彿和神劇相剋,一部《權遊》打頭,一部《長安》殿後,開場有多絢爛,落幕就有多遺憾。爛尾,這個只屬於頂尖作品的絕症陰魂不散,讓觀眾的情緒從精妙的劇情和諷刺的現實兩個層面激盪又悲傷。

不過凡事都怕比較,相比於至今不打算看,以後也不打算看的《權遊》大結局,《長安十二時辰》的結尾只能算是不完全爛尾,雖然有種種線索沒有交代清楚,但也算晚節得保,崩壞的沒有太難看。而這部劇崩壞的尾聲或許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在突破與妥協無數次的折中後,平靜的完結也算是一個勝利吧。

【1】 一場春夢憶長安

長安這個詞,無論是從發音還是寓意來說都體現出漢字與漢語的優美,而千百年來,尤其是唐代以降,加諸在它身上的種種華麗而飄渺的意象持續的撩撥著許多中華兒女的心。在近代晦暗的國運和苦難的現實面前,在現當代風起雲湧的世界潮流中,我們需要一個座標來為不安、懷疑的心指引方向。漢唐盛世,如夢長安便是最佳人選。長安,就好像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場春夢,熱烈而迷幻。

不過中國的古裝劇對於歷史的還原一向很差,清朝之前的題材在建築、服飾、器具上的槽點難以計數。看著日本的大河劇裡那考究的造型和裝束,中國觀眾的目光裡滿是豔羨的神情。在我剛開始接觸漢服的2011年前後,瘋狂補習服飾知識的網友除了翻古籍、拍文物、找報告之外,搬運日本的時代祭圖片和電影截圖也是一種常見現象。那部《大佛開眼》的截圖在漢服吧裡隔幾天就能翻到,那時的吧友滿懷憧憬,常常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一部細節如此到位的古裝劇。

好在那一批種下了漢服種子的人已經走向了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和聲音改變著現狀。這部劇的服飾妝容就有在漢服同袍中知名的“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參與。當我看到《長安十二時辰》前幾分鐘的畫面後,我知道,我們當年期待的那部劇終於出現了。

"

這個夏天彷彿和神劇相剋,一部《權遊》打頭,一部《長安》殿後,開場有多絢爛,落幕就有多遺憾。爛尾,這個只屬於頂尖作品的絕症陰魂不散,讓觀眾的情緒從精妙的劇情和諷刺的現實兩個層面激盪又悲傷。

不過凡事都怕比較,相比於至今不打算看,以後也不打算看的《權遊》大結局,《長安十二時辰》的結尾只能算是不完全爛尾,雖然有種種線索沒有交代清楚,但也算晚節得保,崩壞的沒有太難看。而這部劇崩壞的尾聲或許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在突破與妥協無數次的折中後,平靜的完結也算是一個勝利吧。

【1】 一場春夢憶長安

長安這個詞,無論是從發音還是寓意來說都體現出漢字與漢語的優美,而千百年來,尤其是唐代以降,加諸在它身上的種種華麗而飄渺的意象持續的撩撥著許多中華兒女的心。在近代晦暗的國運和苦難的現實面前,在現當代風起雲湧的世界潮流中,我們需要一個座標來為不安、懷疑的心指引方向。漢唐盛世,如夢長安便是最佳人選。長安,就好像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場春夢,熱烈而迷幻。

不過中國的古裝劇對於歷史的還原一向很差,清朝之前的題材在建築、服飾、器具上的槽點難以計數。看著日本的大河劇裡那考究的造型和裝束,中國觀眾的目光裡滿是豔羨的神情。在我剛開始接觸漢服的2011年前後,瘋狂補習服飾知識的網友除了翻古籍、拍文物、找報告之外,搬運日本的時代祭圖片和電影截圖也是一種常見現象。那部《大佛開眼》的截圖在漢服吧裡隔幾天就能翻到,那時的吧友滿懷憧憬,常常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一部細節如此到位的古裝劇。

好在那一批種下了漢服種子的人已經走向了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和聲音改變著現狀。這部劇的服飾妝容就有在漢服同袍中知名的“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參與。當我看到《長安十二時辰》前幾分鐘的畫面後,我知道,我們當年期待的那部劇終於出現了。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一般來說,唐代的圓領袍領緣很窄,而且多與袍身同色。底下的中衣也為圓領,少露或者不露出,袖口多為窄袖或中袖。廣袖圓領袍下襯交領中衣的形象多為宋代以後,在宋代諸帝畫像中便能清晰看到。)

從服飾到妝容,導演和劇組把那一場殘存於壁畫、古籍,飄蕩于思緒中的夢織成了現實。還需要繫結的黑色襆頭是它本來的模樣,圓領缺胯袍的暗紋在太陽下若隱若現,聯珠紋、對獸紋充滿西域的情調。半壁短襦搭配褲裝雲襪的林九郎,讓人明白古人日常並沒有想用廣繡長袍來當拖帕。挽發著男裝的檀棋,身著圓領袍腰佩蹀躞帶,手握唐橫刀的張小敬都給人一種英姿颯爽的感覺。李必的髮簪拓寬了普通大眾對於道教裝束的認識,而士兵的鎧甲更是至今為止最佳的復原,而且很有可能在以後的多年裡仍然是。

"

這個夏天彷彿和神劇相剋,一部《權遊》打頭,一部《長安》殿後,開場有多絢爛,落幕就有多遺憾。爛尾,這個只屬於頂尖作品的絕症陰魂不散,讓觀眾的情緒從精妙的劇情和諷刺的現實兩個層面激盪又悲傷。

不過凡事都怕比較,相比於至今不打算看,以後也不打算看的《權遊》大結局,《長安十二時辰》的結尾只能算是不完全爛尾,雖然有種種線索沒有交代清楚,但也算晚節得保,崩壞的沒有太難看。而這部劇崩壞的尾聲或許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在突破與妥協無數次的折中後,平靜的完結也算是一個勝利吧。

【1】 一場春夢憶長安

長安這個詞,無論是從發音還是寓意來說都體現出漢字與漢語的優美,而千百年來,尤其是唐代以降,加諸在它身上的種種華麗而飄渺的意象持續的撩撥著許多中華兒女的心。在近代晦暗的國運和苦難的現實面前,在現當代風起雲湧的世界潮流中,我們需要一個座標來為不安、懷疑的心指引方向。漢唐盛世,如夢長安便是最佳人選。長安,就好像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場春夢,熱烈而迷幻。

不過中國的古裝劇對於歷史的還原一向很差,清朝之前的題材在建築、服飾、器具上的槽點難以計數。看著日本的大河劇裡那考究的造型和裝束,中國觀眾的目光裡滿是豔羨的神情。在我剛開始接觸漢服的2011年前後,瘋狂補習服飾知識的網友除了翻古籍、拍文物、找報告之外,搬運日本的時代祭圖片和電影截圖也是一種常見現象。那部《大佛開眼》的截圖在漢服吧裡隔幾天就能翻到,那時的吧友滿懷憧憬,常常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一部細節如此到位的古裝劇。

好在那一批種下了漢服種子的人已經走向了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和聲音改變著現狀。這部劇的服飾妝容就有在漢服同袍中知名的“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參與。當我看到《長安十二時辰》前幾分鐘的畫面後,我知道,我們當年期待的那部劇終於出現了。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一般來說,唐代的圓領袍領緣很窄,而且多與袍身同色。底下的中衣也為圓領,少露或者不露出,袖口多為窄袖或中袖。廣袖圓領袍下襯交領中衣的形象多為宋代以後,在宋代諸帝畫像中便能清晰看到。)

從服飾到妝容,導演和劇組把那一場殘存於壁畫、古籍,飄蕩于思緒中的夢織成了現實。還需要繫結的黑色襆頭是它本來的模樣,圓領缺胯袍的暗紋在太陽下若隱若現,聯珠紋、對獸紋充滿西域的情調。半壁短襦搭配褲裝雲襪的林九郎,讓人明白古人日常並沒有想用廣繡長袍來當拖帕。挽發著男裝的檀棋,身著圓領袍腰佩蹀躞帶,手握唐橫刀的張小敬都給人一種英姿颯爽的感覺。李必的髮簪拓寬了普通大眾對於道教裝束的認識,而士兵的鎧甲更是至今為止最佳的復原,而且很有可能在以後的多年裡仍然是。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除了這些服飾妝容的細節,劇集還生動的展現了長安市井的生活圖景。在西市前排隊的商旅,坊院裡的理髮店,街邊的小館子,還有灰色地帶——地下城,以及那些角色口中的長安日常,導演用比較豐富的細節讓長安重新復活了一天。這種復活不是僅僅盯著大明宮的金碧輝煌,而是尋常巷陌裡的煙熏火燎。那些奔波在長安大街小巷裡討生活的人像極了現在早上擠地鐵,中午為了外賣滿減湊單的普通人,守護這樣一個活生生的長安,不僅是張小敬的願望也是觀眾的願望。

【2】 大唐的平行時空

描繪長安生動的一天是一項了不起的工作,但卻並非是這部劇野心的全部。從小說到電視劇,從文字到影像,成功的基礎在於精良的服化道,而成功的內核則是優秀的故事本身。

馬伯庸的小說緣起於知乎上一個關於刺客信條若是發生在中國該怎樣的腦洞,而脫胎於小說的劇集則將賦予了這個天馬行空的故事以血肉。這個故事的舞臺已經打造的很逼真了,各色人物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原型。但既然是一次最狂野的腦洞大開,那肯定不是《唐書》裡本紀世家列傳人物的大串燒。而是在看起來最真實的、古老的長安發生的最不可思議的、充滿現代性的故事,介於戲說演義和架空之間,有一種類似於《高堡奇人》的平行宇宙之感。不知道是出於規避審查還是什麼原因,劇中的人物名字在配音和字幕製作時都被換過一輪,明明看嘴型聽發音是王忠嗣,字幕裡卻是王宗嗣。

逼真的場景保證了觀影的代入感,而全新的故事則避免了劇情重複傳統演繹的套路。可以說《長安十二時辰》既能夠腳踏實地,當需要時也可以天馬行空,例如劇中的望樓傳信系統、大數據推演等。而要在這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環境裡寫出新的世界確實太困難了,好在電視劇有馬伯庸的原著作為基礎。

追著劇集更新飢渴難耐的觀影很容易陷在局部之中,而看完48集之後才能明白,這部劇絕非像玩遊戲那樣驚險刺激,而是有著相當的思想性。

"

這個夏天彷彿和神劇相剋,一部《權遊》打頭,一部《長安》殿後,開場有多絢爛,落幕就有多遺憾。爛尾,這個只屬於頂尖作品的絕症陰魂不散,讓觀眾的情緒從精妙的劇情和諷刺的現實兩個層面激盪又悲傷。

不過凡事都怕比較,相比於至今不打算看,以後也不打算看的《權遊》大結局,《長安十二時辰》的結尾只能算是不完全爛尾,雖然有種種線索沒有交代清楚,但也算晚節得保,崩壞的沒有太難看。而這部劇崩壞的尾聲或許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在突破與妥協無數次的折中後,平靜的完結也算是一個勝利吧。

【1】 一場春夢憶長安

長安這個詞,無論是從發音還是寓意來說都體現出漢字與漢語的優美,而千百年來,尤其是唐代以降,加諸在它身上的種種華麗而飄渺的意象持續的撩撥著許多中華兒女的心。在近代晦暗的國運和苦難的現實面前,在現當代風起雲湧的世界潮流中,我們需要一個座標來為不安、懷疑的心指引方向。漢唐盛世,如夢長安便是最佳人選。長安,就好像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場春夢,熱烈而迷幻。

不過中國的古裝劇對於歷史的還原一向很差,清朝之前的題材在建築、服飾、器具上的槽點難以計數。看著日本的大河劇裡那考究的造型和裝束,中國觀眾的目光裡滿是豔羨的神情。在我剛開始接觸漢服的2011年前後,瘋狂補習服飾知識的網友除了翻古籍、拍文物、找報告之外,搬運日本的時代祭圖片和電影截圖也是一種常見現象。那部《大佛開眼》的截圖在漢服吧裡隔幾天就能翻到,那時的吧友滿懷憧憬,常常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一部細節如此到位的古裝劇。

好在那一批種下了漢服種子的人已經走向了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和聲音改變著現狀。這部劇的服飾妝容就有在漢服同袍中知名的“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參與。當我看到《長安十二時辰》前幾分鐘的畫面後,我知道,我們當年期待的那部劇終於出現了。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一般來說,唐代的圓領袍領緣很窄,而且多與袍身同色。底下的中衣也為圓領,少露或者不露出,袖口多為窄袖或中袖。廣袖圓領袍下襯交領中衣的形象多為宋代以後,在宋代諸帝畫像中便能清晰看到。)

從服飾到妝容,導演和劇組把那一場殘存於壁畫、古籍,飄蕩于思緒中的夢織成了現實。還需要繫結的黑色襆頭是它本來的模樣,圓領缺胯袍的暗紋在太陽下若隱若現,聯珠紋、對獸紋充滿西域的情調。半壁短襦搭配褲裝雲襪的林九郎,讓人明白古人日常並沒有想用廣繡長袍來當拖帕。挽發著男裝的檀棋,身著圓領袍腰佩蹀躞帶,手握唐橫刀的張小敬都給人一種英姿颯爽的感覺。李必的髮簪拓寬了普通大眾對於道教裝束的認識,而士兵的鎧甲更是至今為止最佳的復原,而且很有可能在以後的多年裡仍然是。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除了這些服飾妝容的細節,劇集還生動的展現了長安市井的生活圖景。在西市前排隊的商旅,坊院裡的理髮店,街邊的小館子,還有灰色地帶——地下城,以及那些角色口中的長安日常,導演用比較豐富的細節讓長安重新復活了一天。這種復活不是僅僅盯著大明宮的金碧輝煌,而是尋常巷陌裡的煙熏火燎。那些奔波在長安大街小巷裡討生活的人像極了現在早上擠地鐵,中午為了外賣滿減湊單的普通人,守護這樣一個活生生的長安,不僅是張小敬的願望也是觀眾的願望。

【2】 大唐的平行時空

描繪長安生動的一天是一項了不起的工作,但卻並非是這部劇野心的全部。從小說到電視劇,從文字到影像,成功的基礎在於精良的服化道,而成功的內核則是優秀的故事本身。

馬伯庸的小說緣起於知乎上一個關於刺客信條若是發生在中國該怎樣的腦洞,而脫胎於小說的劇集則將賦予了這個天馬行空的故事以血肉。這個故事的舞臺已經打造的很逼真了,各色人物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原型。但既然是一次最狂野的腦洞大開,那肯定不是《唐書》裡本紀世家列傳人物的大串燒。而是在看起來最真實的、古老的長安發生的最不可思議的、充滿現代性的故事,介於戲說演義和架空之間,有一種類似於《高堡奇人》的平行宇宙之感。不知道是出於規避審查還是什麼原因,劇中的人物名字在配音和字幕製作時都被換過一輪,明明看嘴型聽發音是王忠嗣,字幕裡卻是王宗嗣。

逼真的場景保證了觀影的代入感,而全新的故事則避免了劇情重複傳統演繹的套路。可以說《長安十二時辰》既能夠腳踏實地,當需要時也可以天馬行空,例如劇中的望樓傳信系統、大數據推演等。而要在這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環境裡寫出新的世界確實太困難了,好在電視劇有馬伯庸的原著作為基礎。

追著劇集更新飢渴難耐的觀影很容易陷在局部之中,而看完48集之後才能明白,這部劇絕非像玩遊戲那樣驚險刺激,而是有著相當的思想性。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說起來上元節當天籠罩長安的恐怖襲擊威脅只是表象,劇中的幕後主使徐賓熟稔大數據推演,身為八品吏員有著自己的宏大的政治抱負。而在玄宗寵信右相,放任其對太子的政治打壓中,朝堂分裂為兩派,右相權勢通天。從高層的撕裂與鬥爭到邊塞戰爭的巨大損耗,再到底層土地兼併、租庸調稅制和府兵制崩壞,整個唐朝國家機器的運轉出現失靈的危機。徐賓洞察到這些社會問題,尋找到各個階層的“受害者”或者“不滿者”,例如在政治鬥爭中失去親人的何孚,在邊塞戰事中因高層不作為而被拋棄的第八團倖存者聞無忌、龍波等人,以及對自己助長帝王奢靡行為感到愧疚的毛順。徐賓抓住每個人,每個群體對朝廷的憤恨和不滿,推動他們結成一個連環,以境外滅國遺民的復國恐怖主義行為做掩護,以毛順為內應,以何孚為煙霧彈,以龍波作為主要行動人,讓其對玄宗實行精確襲擊或者綁架。可以說這一切都在其大數據的算計之中。

而張小敬這一條線除了帶領觀眾以第一視角感受長安的煙火,在前半段劇情中擾亂大家的注意力之外,還擔負起補充徐賓形象的重任。正是因為有像張小敬這類對長安懷著純粹的熱愛的人,拯救他們才能顯出徐賓在精明算計和瘋狂的恐怖主義行為背後的樸素動力。

張小敬、龍波和徐賓這三個人物大致對應了本劇的三個層次,懷著對長安淳樸熱愛的張小敬選擇按捺住內心的血性與憤怒,在為聞無忌復仇之後選擇束手就擒。龍波和他戰友在遭遇現實的重擊之後拋棄了曾經的理想與熱愛,選擇了一種同歸於盡的方式向朝廷向皇帝復仇。徐賓看似操縱著一切,為了改變現狀鋌而走險,想要拼接迎駕之功晉升權力中心,然後推動改革。然而他們的悲劇之處就在於,張小敬沒能保護得了他的戰友聞無忌,也沒能保住聞染的女兒,更是在一路追查的過程中失去了數名兄弟。而龍波這一條線的詭吊之處在於滿腔的復仇怒火在最後莫名其妙的不了了之,觀眾看得如同一記重拳打在了空氣上,一口氣憋在胸口差點憋出內傷。而徐賓這條線雖然也說得通但更像是臨時抓來頂包的,前期對何監種種行為的描寫已經把他當作刺殺林九郎的主謀,或者同謀了。更何況徐賓差點被陸三掐死,難道這種失誤純粹是為了擾亂觀眾視線嗎?而在原著中何監就是大BOSS,劇中改為徐賓,從小說到電視劇角色的改寫上,轉變的並不自然。

從41、42集開始爛尾的聲音陡然高漲,回過頭去看,很有可能是在劇情行進到景寺暗殺行動之後節奏突然放慢導致的。從前期飛車追逐的緊張刺激變成了隔幾集便大量回憶的小碎步,觀眾一邊喊著注水一邊沉浸在關於第八團的悲劇故事中。當第38集用一整集的回憶拼上了第八團故事的最後一塊拼圖之後,觀眾的注意力便從前期對於長安煙火氣的喜愛和同張小敬一同跑酷的擔心中轉移到了對第八團遭遇的悲傷和同情之中。而且隨著繁華表象下黑暗的揭露開始,觀眾對於守護長安的興趣逐漸減淡,彈幕裡不時出現“長安不值得”“讓龍波炸了吧”等字樣。龍波的行動邏輯已經完全得到了觀眾認可,而這個時候的張小敬跑出來卻白白讓聞染送了人頭。面對害死兄弟和親人的敵人,觀眾更喜歡龍波那樣同歸於盡的復仇。相較之下,身負死罪還在體制內艱難周旋的張小敬則更像一個豬隊友。

張小敬對於長安的愛太深沉宏大了,宏大到讓他失去了血性和憤怒,失去了選擇絕望的可能。他也想一走了之,但是一通不退鼓之後,他還是留下來了。以常理來度之,張小敬這個角色在當時處境下有多艱難,觀眾就有多失望和難以理解。

當然,總體來說《長安十二時辰》依舊是一部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作品,如果說它爛尾了,很大一部分責任必須要歸結於它在一開始給自己設定的高標準之上,驚豔的開場把後續和結尾襯托得潦草和無力。

"

這個夏天彷彿和神劇相剋,一部《權遊》打頭,一部《長安》殿後,開場有多絢爛,落幕就有多遺憾。爛尾,這個只屬於頂尖作品的絕症陰魂不散,讓觀眾的情緒從精妙的劇情和諷刺的現實兩個層面激盪又悲傷。

不過凡事都怕比較,相比於至今不打算看,以後也不打算看的《權遊》大結局,《長安十二時辰》的結尾只能算是不完全爛尾,雖然有種種線索沒有交代清楚,但也算晚節得保,崩壞的沒有太難看。而這部劇崩壞的尾聲或許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在突破與妥協無數次的折中後,平靜的完結也算是一個勝利吧。

【1】 一場春夢憶長安

長安這個詞,無論是從發音還是寓意來說都體現出漢字與漢語的優美,而千百年來,尤其是唐代以降,加諸在它身上的種種華麗而飄渺的意象持續的撩撥著許多中華兒女的心。在近代晦暗的國運和苦難的現實面前,在現當代風起雲湧的世界潮流中,我們需要一個座標來為不安、懷疑的心指引方向。漢唐盛世,如夢長安便是最佳人選。長安,就好像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場春夢,熱烈而迷幻。

不過中國的古裝劇對於歷史的還原一向很差,清朝之前的題材在建築、服飾、器具上的槽點難以計數。看著日本的大河劇裡那考究的造型和裝束,中國觀眾的目光裡滿是豔羨的神情。在我剛開始接觸漢服的2011年前後,瘋狂補習服飾知識的網友除了翻古籍、拍文物、找報告之外,搬運日本的時代祭圖片和電影截圖也是一種常見現象。那部《大佛開眼》的截圖在漢服吧裡隔幾天就能翻到,那時的吧友滿懷憧憬,常常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一部細節如此到位的古裝劇。

好在那一批種下了漢服種子的人已經走向了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和聲音改變著現狀。這部劇的服飾妝容就有在漢服同袍中知名的“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參與。當我看到《長安十二時辰》前幾分鐘的畫面後,我知道,我們當年期待的那部劇終於出現了。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一般來說,唐代的圓領袍領緣很窄,而且多與袍身同色。底下的中衣也為圓領,少露或者不露出,袖口多為窄袖或中袖。廣袖圓領袍下襯交領中衣的形象多為宋代以後,在宋代諸帝畫像中便能清晰看到。)

從服飾到妝容,導演和劇組把那一場殘存於壁畫、古籍,飄蕩于思緒中的夢織成了現實。還需要繫結的黑色襆頭是它本來的模樣,圓領缺胯袍的暗紋在太陽下若隱若現,聯珠紋、對獸紋充滿西域的情調。半壁短襦搭配褲裝雲襪的林九郎,讓人明白古人日常並沒有想用廣繡長袍來當拖帕。挽發著男裝的檀棋,身著圓領袍腰佩蹀躞帶,手握唐橫刀的張小敬都給人一種英姿颯爽的感覺。李必的髮簪拓寬了普通大眾對於道教裝束的認識,而士兵的鎧甲更是至今為止最佳的復原,而且很有可能在以後的多年裡仍然是。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除了這些服飾妝容的細節,劇集還生動的展現了長安市井的生活圖景。在西市前排隊的商旅,坊院裡的理髮店,街邊的小館子,還有灰色地帶——地下城,以及那些角色口中的長安日常,導演用比較豐富的細節讓長安重新復活了一天。這種復活不是僅僅盯著大明宮的金碧輝煌,而是尋常巷陌裡的煙熏火燎。那些奔波在長安大街小巷裡討生活的人像極了現在早上擠地鐵,中午為了外賣滿減湊單的普通人,守護這樣一個活生生的長安,不僅是張小敬的願望也是觀眾的願望。

【2】 大唐的平行時空

描繪長安生動的一天是一項了不起的工作,但卻並非是這部劇野心的全部。從小說到電視劇,從文字到影像,成功的基礎在於精良的服化道,而成功的內核則是優秀的故事本身。

馬伯庸的小說緣起於知乎上一個關於刺客信條若是發生在中國該怎樣的腦洞,而脫胎於小說的劇集則將賦予了這個天馬行空的故事以血肉。這個故事的舞臺已經打造的很逼真了,各色人物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原型。但既然是一次最狂野的腦洞大開,那肯定不是《唐書》裡本紀世家列傳人物的大串燒。而是在看起來最真實的、古老的長安發生的最不可思議的、充滿現代性的故事,介於戲說演義和架空之間,有一種類似於《高堡奇人》的平行宇宙之感。不知道是出於規避審查還是什麼原因,劇中的人物名字在配音和字幕製作時都被換過一輪,明明看嘴型聽發音是王忠嗣,字幕裡卻是王宗嗣。

逼真的場景保證了觀影的代入感,而全新的故事則避免了劇情重複傳統演繹的套路。可以說《長安十二時辰》既能夠腳踏實地,當需要時也可以天馬行空,例如劇中的望樓傳信系統、大數據推演等。而要在這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環境裡寫出新的世界確實太困難了,好在電視劇有馬伯庸的原著作為基礎。

追著劇集更新飢渴難耐的觀影很容易陷在局部之中,而看完48集之後才能明白,這部劇絕非像玩遊戲那樣驚險刺激,而是有著相當的思想性。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說起來上元節當天籠罩長安的恐怖襲擊威脅只是表象,劇中的幕後主使徐賓熟稔大數據推演,身為八品吏員有著自己的宏大的政治抱負。而在玄宗寵信右相,放任其對太子的政治打壓中,朝堂分裂為兩派,右相權勢通天。從高層的撕裂與鬥爭到邊塞戰爭的巨大損耗,再到底層土地兼併、租庸調稅制和府兵制崩壞,整個唐朝國家機器的運轉出現失靈的危機。徐賓洞察到這些社會問題,尋找到各個階層的“受害者”或者“不滿者”,例如在政治鬥爭中失去親人的何孚,在邊塞戰事中因高層不作為而被拋棄的第八團倖存者聞無忌、龍波等人,以及對自己助長帝王奢靡行為感到愧疚的毛順。徐賓抓住每個人,每個群體對朝廷的憤恨和不滿,推動他們結成一個連環,以境外滅國遺民的復國恐怖主義行為做掩護,以毛順為內應,以何孚為煙霧彈,以龍波作為主要行動人,讓其對玄宗實行精確襲擊或者綁架。可以說這一切都在其大數據的算計之中。

而張小敬這一條線除了帶領觀眾以第一視角感受長安的煙火,在前半段劇情中擾亂大家的注意力之外,還擔負起補充徐賓形象的重任。正是因為有像張小敬這類對長安懷著純粹的熱愛的人,拯救他們才能顯出徐賓在精明算計和瘋狂的恐怖主義行為背後的樸素動力。

張小敬、龍波和徐賓這三個人物大致對應了本劇的三個層次,懷著對長安淳樸熱愛的張小敬選擇按捺住內心的血性與憤怒,在為聞無忌復仇之後選擇束手就擒。龍波和他戰友在遭遇現實的重擊之後拋棄了曾經的理想與熱愛,選擇了一種同歸於盡的方式向朝廷向皇帝復仇。徐賓看似操縱著一切,為了改變現狀鋌而走險,想要拼接迎駕之功晉升權力中心,然後推動改革。然而他們的悲劇之處就在於,張小敬沒能保護得了他的戰友聞無忌,也沒能保住聞染的女兒,更是在一路追查的過程中失去了數名兄弟。而龍波這一條線的詭吊之處在於滿腔的復仇怒火在最後莫名其妙的不了了之,觀眾看得如同一記重拳打在了空氣上,一口氣憋在胸口差點憋出內傷。而徐賓這條線雖然也說得通但更像是臨時抓來頂包的,前期對何監種種行為的描寫已經把他當作刺殺林九郎的主謀,或者同謀了。更何況徐賓差點被陸三掐死,難道這種失誤純粹是為了擾亂觀眾視線嗎?而在原著中何監就是大BOSS,劇中改為徐賓,從小說到電視劇角色的改寫上,轉變的並不自然。

從41、42集開始爛尾的聲音陡然高漲,回過頭去看,很有可能是在劇情行進到景寺暗殺行動之後節奏突然放慢導致的。從前期飛車追逐的緊張刺激變成了隔幾集便大量回憶的小碎步,觀眾一邊喊著注水一邊沉浸在關於第八團的悲劇故事中。當第38集用一整集的回憶拼上了第八團故事的最後一塊拼圖之後,觀眾的注意力便從前期對於長安煙火氣的喜愛和同張小敬一同跑酷的擔心中轉移到了對第八團遭遇的悲傷和同情之中。而且隨著繁華表象下黑暗的揭露開始,觀眾對於守護長安的興趣逐漸減淡,彈幕裡不時出現“長安不值得”“讓龍波炸了吧”等字樣。龍波的行動邏輯已經完全得到了觀眾認可,而這個時候的張小敬跑出來卻白白讓聞染送了人頭。面對害死兄弟和親人的敵人,觀眾更喜歡龍波那樣同歸於盡的復仇。相較之下,身負死罪還在體制內艱難周旋的張小敬則更像一個豬隊友。

張小敬對於長安的愛太深沉宏大了,宏大到讓他失去了血性和憤怒,失去了選擇絕望的可能。他也想一走了之,但是一通不退鼓之後,他還是留下來了。以常理來度之,張小敬這個角色在當時處境下有多艱難,觀眾就有多失望和難以理解。

當然,總體來說《長安十二時辰》依舊是一部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作品,如果說它爛尾了,很大一部分責任必須要歸結於它在一開始給自己設定的高標準之上,驚豔的開場把後續和結尾襯托得潦草和無力。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3】 歷史是一堵難以逾越的高牆

依託於歷史背景的藝術創作還有另一個難以規避的障礙——歷史事實。故事既要戲劇性十足,最終的走向和結局又不能太偏離史實。

歷史已經發生,後人無法改變結局於是便退而求其次,來探討背後的動因和細節。這些事情歷史學領域的學者在思考,藝術家和普通人也在根據自己的認知給出解釋。雖然近年來的穿越網文不乏回到過去逆天改命的情節,但這些作品可能更加執著於一個理想的結果。我們站在幾千年歷史的末端,就像一個年近古稀的老者回想起他的一生,遺憾於曾經在人生節點沒有做出最佳的選擇而耿耿於懷。既然可以改變一個朝代的命運那是否可以把所有的故事都變成完美結局呢?

而馬伯庸曾說過他的創作理念不是改變歷史和穿越,而是在既定的歷史軌跡裡重敘人生,在正史文本沒有記錄到的細節裡衍生出傳奇的故事。他以當代的手法,用等同於平視的視角在自己的書中賦予了歷史角色新的生命,如同調整裝備重開一局遊戲那樣。從劇中的朋黨之爭、邊塞戰爭、稅法改革等情節來看,對於安史之亂前夜的唐朝景象,他在不斷的提問,並試圖通過角色的行為給出答案。

"

這個夏天彷彿和神劇相剋,一部《權遊》打頭,一部《長安》殿後,開場有多絢爛,落幕就有多遺憾。爛尾,這個只屬於頂尖作品的絕症陰魂不散,讓觀眾的情緒從精妙的劇情和諷刺的現實兩個層面激盪又悲傷。

不過凡事都怕比較,相比於至今不打算看,以後也不打算看的《權遊》大結局,《長安十二時辰》的結尾只能算是不完全爛尾,雖然有種種線索沒有交代清楚,但也算晚節得保,崩壞的沒有太難看。而這部劇崩壞的尾聲或許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在突破與妥協無數次的折中後,平靜的完結也算是一個勝利吧。

【1】 一場春夢憶長安

長安這個詞,無論是從發音還是寓意來說都體現出漢字與漢語的優美,而千百年來,尤其是唐代以降,加諸在它身上的種種華麗而飄渺的意象持續的撩撥著許多中華兒女的心。在近代晦暗的國運和苦難的現實面前,在現當代風起雲湧的世界潮流中,我們需要一個座標來為不安、懷疑的心指引方向。漢唐盛世,如夢長安便是最佳人選。長安,就好像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場春夢,熱烈而迷幻。

不過中國的古裝劇對於歷史的還原一向很差,清朝之前的題材在建築、服飾、器具上的槽點難以計數。看著日本的大河劇裡那考究的造型和裝束,中國觀眾的目光裡滿是豔羨的神情。在我剛開始接觸漢服的2011年前後,瘋狂補習服飾知識的網友除了翻古籍、拍文物、找報告之外,搬運日本的時代祭圖片和電影截圖也是一種常見現象。那部《大佛開眼》的截圖在漢服吧裡隔幾天就能翻到,那時的吧友滿懷憧憬,常常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一部細節如此到位的古裝劇。

好在那一批種下了漢服種子的人已經走向了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和聲音改變著現狀。這部劇的服飾妝容就有在漢服同袍中知名的“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參與。當我看到《長安十二時辰》前幾分鐘的畫面後,我知道,我們當年期待的那部劇終於出現了。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一般來說,唐代的圓領袍領緣很窄,而且多與袍身同色。底下的中衣也為圓領,少露或者不露出,袖口多為窄袖或中袖。廣袖圓領袍下襯交領中衣的形象多為宋代以後,在宋代諸帝畫像中便能清晰看到。)

從服飾到妝容,導演和劇組把那一場殘存於壁畫、古籍,飄蕩于思緒中的夢織成了現實。還需要繫結的黑色襆頭是它本來的模樣,圓領缺胯袍的暗紋在太陽下若隱若現,聯珠紋、對獸紋充滿西域的情調。半壁短襦搭配褲裝雲襪的林九郎,讓人明白古人日常並沒有想用廣繡長袍來當拖帕。挽發著男裝的檀棋,身著圓領袍腰佩蹀躞帶,手握唐橫刀的張小敬都給人一種英姿颯爽的感覺。李必的髮簪拓寬了普通大眾對於道教裝束的認識,而士兵的鎧甲更是至今為止最佳的復原,而且很有可能在以後的多年裡仍然是。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除了這些服飾妝容的細節,劇集還生動的展現了長安市井的生活圖景。在西市前排隊的商旅,坊院裡的理髮店,街邊的小館子,還有灰色地帶——地下城,以及那些角色口中的長安日常,導演用比較豐富的細節讓長安重新復活了一天。這種復活不是僅僅盯著大明宮的金碧輝煌,而是尋常巷陌裡的煙熏火燎。那些奔波在長安大街小巷裡討生活的人像極了現在早上擠地鐵,中午為了外賣滿減湊單的普通人,守護這樣一個活生生的長安,不僅是張小敬的願望也是觀眾的願望。

【2】 大唐的平行時空

描繪長安生動的一天是一項了不起的工作,但卻並非是這部劇野心的全部。從小說到電視劇,從文字到影像,成功的基礎在於精良的服化道,而成功的內核則是優秀的故事本身。

馬伯庸的小說緣起於知乎上一個關於刺客信條若是發生在中國該怎樣的腦洞,而脫胎於小說的劇集則將賦予了這個天馬行空的故事以血肉。這個故事的舞臺已經打造的很逼真了,各色人物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原型。但既然是一次最狂野的腦洞大開,那肯定不是《唐書》裡本紀世家列傳人物的大串燒。而是在看起來最真實的、古老的長安發生的最不可思議的、充滿現代性的故事,介於戲說演義和架空之間,有一種類似於《高堡奇人》的平行宇宙之感。不知道是出於規避審查還是什麼原因,劇中的人物名字在配音和字幕製作時都被換過一輪,明明看嘴型聽發音是王忠嗣,字幕裡卻是王宗嗣。

逼真的場景保證了觀影的代入感,而全新的故事則避免了劇情重複傳統演繹的套路。可以說《長安十二時辰》既能夠腳踏實地,當需要時也可以天馬行空,例如劇中的望樓傳信系統、大數據推演等。而要在這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環境裡寫出新的世界確實太困難了,好在電視劇有馬伯庸的原著作為基礎。

追著劇集更新飢渴難耐的觀影很容易陷在局部之中,而看完48集之後才能明白,這部劇絕非像玩遊戲那樣驚險刺激,而是有著相當的思想性。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說起來上元節當天籠罩長安的恐怖襲擊威脅只是表象,劇中的幕後主使徐賓熟稔大數據推演,身為八品吏員有著自己的宏大的政治抱負。而在玄宗寵信右相,放任其對太子的政治打壓中,朝堂分裂為兩派,右相權勢通天。從高層的撕裂與鬥爭到邊塞戰爭的巨大損耗,再到底層土地兼併、租庸調稅制和府兵制崩壞,整個唐朝國家機器的運轉出現失靈的危機。徐賓洞察到這些社會問題,尋找到各個階層的“受害者”或者“不滿者”,例如在政治鬥爭中失去親人的何孚,在邊塞戰事中因高層不作為而被拋棄的第八團倖存者聞無忌、龍波等人,以及對自己助長帝王奢靡行為感到愧疚的毛順。徐賓抓住每個人,每個群體對朝廷的憤恨和不滿,推動他們結成一個連環,以境外滅國遺民的復國恐怖主義行為做掩護,以毛順為內應,以何孚為煙霧彈,以龍波作為主要行動人,讓其對玄宗實行精確襲擊或者綁架。可以說這一切都在其大數據的算計之中。

而張小敬這一條線除了帶領觀眾以第一視角感受長安的煙火,在前半段劇情中擾亂大家的注意力之外,還擔負起補充徐賓形象的重任。正是因為有像張小敬這類對長安懷著純粹的熱愛的人,拯救他們才能顯出徐賓在精明算計和瘋狂的恐怖主義行為背後的樸素動力。

張小敬、龍波和徐賓這三個人物大致對應了本劇的三個層次,懷著對長安淳樸熱愛的張小敬選擇按捺住內心的血性與憤怒,在為聞無忌復仇之後選擇束手就擒。龍波和他戰友在遭遇現實的重擊之後拋棄了曾經的理想與熱愛,選擇了一種同歸於盡的方式向朝廷向皇帝復仇。徐賓看似操縱著一切,為了改變現狀鋌而走險,想要拼接迎駕之功晉升權力中心,然後推動改革。然而他們的悲劇之處就在於,張小敬沒能保護得了他的戰友聞無忌,也沒能保住聞染的女兒,更是在一路追查的過程中失去了數名兄弟。而龍波這一條線的詭吊之處在於滿腔的復仇怒火在最後莫名其妙的不了了之,觀眾看得如同一記重拳打在了空氣上,一口氣憋在胸口差點憋出內傷。而徐賓這條線雖然也說得通但更像是臨時抓來頂包的,前期對何監種種行為的描寫已經把他當作刺殺林九郎的主謀,或者同謀了。更何況徐賓差點被陸三掐死,難道這種失誤純粹是為了擾亂觀眾視線嗎?而在原著中何監就是大BOSS,劇中改為徐賓,從小說到電視劇角色的改寫上,轉變的並不自然。

從41、42集開始爛尾的聲音陡然高漲,回過頭去看,很有可能是在劇情行進到景寺暗殺行動之後節奏突然放慢導致的。從前期飛車追逐的緊張刺激變成了隔幾集便大量回憶的小碎步,觀眾一邊喊著注水一邊沉浸在關於第八團的悲劇故事中。當第38集用一整集的回憶拼上了第八團故事的最後一塊拼圖之後,觀眾的注意力便從前期對於長安煙火氣的喜愛和同張小敬一同跑酷的擔心中轉移到了對第八團遭遇的悲傷和同情之中。而且隨著繁華表象下黑暗的揭露開始,觀眾對於守護長安的興趣逐漸減淡,彈幕裡不時出現“長安不值得”“讓龍波炸了吧”等字樣。龍波的行動邏輯已經完全得到了觀眾認可,而這個時候的張小敬跑出來卻白白讓聞染送了人頭。面對害死兄弟和親人的敵人,觀眾更喜歡龍波那樣同歸於盡的復仇。相較之下,身負死罪還在體制內艱難周旋的張小敬則更像一個豬隊友。

張小敬對於長安的愛太深沉宏大了,宏大到讓他失去了血性和憤怒,失去了選擇絕望的可能。他也想一走了之,但是一通不退鼓之後,他還是留下來了。以常理來度之,張小敬這個角色在當時處境下有多艱難,觀眾就有多失望和難以理解。

當然,總體來說《長安十二時辰》依舊是一部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作品,如果說它爛尾了,很大一部分責任必須要歸結於它在一開始給自己設定的高標準之上,驚豔的開場把後續和結尾襯托得潦草和無力。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3】 歷史是一堵難以逾越的高牆

依託於歷史背景的藝術創作還有另一個難以規避的障礙——歷史事實。故事既要戲劇性十足,最終的走向和結局又不能太偏離史實。

歷史已經發生,後人無法改變結局於是便退而求其次,來探討背後的動因和細節。這些事情歷史學領域的學者在思考,藝術家和普通人也在根據自己的認知給出解釋。雖然近年來的穿越網文不乏回到過去逆天改命的情節,但這些作品可能更加執著於一個理想的結果。我們站在幾千年歷史的末端,就像一個年近古稀的老者回想起他的一生,遺憾於曾經在人生節點沒有做出最佳的選擇而耿耿於懷。既然可以改變一個朝代的命運那是否可以把所有的故事都變成完美結局呢?

而馬伯庸曾說過他的創作理念不是改變歷史和穿越,而是在既定的歷史軌跡裡重敘人生,在正史文本沒有記錄到的細節裡衍生出傳奇的故事。他以當代的手法,用等同於平視的視角在自己的書中賦予了歷史角色新的生命,如同調整裝備重開一局遊戲那樣。從劇中的朋黨之爭、邊塞戰爭、稅法改革等情節來看,對於安史之亂前夜的唐朝景象,他在不斷的提問,並試圖通過角色的行為給出答案。

不完全爛尾,《長安十二時辰》的野心與無奈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的作品沒有開過上帝視角,他畢竟站在21世紀的今天,坐擁著易於獲取的歷史學和考古學材料和成果難免受到影響。在《長安十二時辰》裡隨處可見他以上帝視角故意拋給觀眾的歷史彩蛋,並且還賦予了那些角色以超越歷史環境的自我意識。劇中的危機與問題,人物的行事邏輯和性格與其說是再現古人,不如說是映照今人。

但無論如何,歷史的高牆就矗立在原野上,雖然可以閃轉騰挪、窺探內心,但終歸是要從唯一的關口通行。

《長安十二時辰》如同戴著鐐銬跳舞,不但從創作理念上要遵循馬親王自己的標準,在可視化上也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並且基本保證了劇情邏輯的自洽,能夠做到這些已經是一種超越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