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長安十二時辰小課堂 長安 玉妃真話 2019-08-16
"

《長安十二時辰》今天結局了,早在結局前四五集開始,這部驚豔出世的熱劇就陷入了爛尾爭論,聞染的死、蕭歸的死、徐賓的死都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以及毫無意義,還有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最後覺得李必這個人在劇中的存在感近乎消失。

到最後我能想起的一些角色竟然是丁瞳兒、葛爺、崔器、曹破延這些人,甚至覺得龐靈的故事都比某些主角吸睛多了。我對歷史權謀興趣不大,但我從中看到了鮮活的生活,全劇中我覺得最有幸福感的一幕就是,兩個人路人邊吃邊聊天,說:當官的又打架了,但跟我們沒什麼關係,眼前吃飽吃好最重要。

"

《長安十二時辰》今天結局了,早在結局前四五集開始,這部驚豔出世的熱劇就陷入了爛尾爭論,聞染的死、蕭歸的死、徐賓的死都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以及毫無意義,還有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最後覺得李必這個人在劇中的存在感近乎消失。

到最後我能想起的一些角色竟然是丁瞳兒、葛爺、崔器、曹破延這些人,甚至覺得龐靈的故事都比某些主角吸睛多了。我對歷史權謀興趣不大,但我從中看到了鮮活的生活,全劇中我覺得最有幸福感的一幕就是,兩個人路人邊吃邊聊天,說:當官的又打架了,但跟我們沒什麼關係,眼前吃飽吃好最重要。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我感覺我的生活心態就跟這個路人差不多,所以我無法理解張小敬那樣的人,姚汝能有過牆頭草的猶猶豫豫,徐賓為了讓聖人看見自己策劃驚天大案,蕭歸在仇恨的熱血中枉顧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崔器有過名利上帝小人幻想,李必不確定自己老師是否清白是意圖袒護……

所有人都懂得權衡利弊、順勢而為、能屈能伸,所有人都會失望、會憤怒、會仇恨,好像就張小敬不會,他覺得長安是他的家,無論長安多麼令他傷心失望過,他也誓死保衛長安,願意用漫長的時間去把自己千瘡百孔的心修修補補,從不放棄。隨著劇情的發展,我發現彈幕裡越來越多人理解蕭歸,越來越少人理解張小敬。我也是,我無法理解這種“不圖什麼”的人,聞染說做事要想想值不值得,張小敬只看是否符合他的信仰。

"

《長安十二時辰》今天結局了,早在結局前四五集開始,這部驚豔出世的熱劇就陷入了爛尾爭論,聞染的死、蕭歸的死、徐賓的死都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以及毫無意義,還有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最後覺得李必這個人在劇中的存在感近乎消失。

到最後我能想起的一些角色竟然是丁瞳兒、葛爺、崔器、曹破延這些人,甚至覺得龐靈的故事都比某些主角吸睛多了。我對歷史權謀興趣不大,但我從中看到了鮮活的生活,全劇中我覺得最有幸福感的一幕就是,兩個人路人邊吃邊聊天,說:當官的又打架了,但跟我們沒什麼關係,眼前吃飽吃好最重要。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我感覺我的生活心態就跟這個路人差不多,所以我無法理解張小敬那樣的人,姚汝能有過牆頭草的猶猶豫豫,徐賓為了讓聖人看見自己策劃驚天大案,蕭歸在仇恨的熱血中枉顧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崔器有過名利上帝小人幻想,李必不確定自己老師是否清白是意圖袒護……

所有人都懂得權衡利弊、順勢而為、能屈能伸,所有人都會失望、會憤怒、會仇恨,好像就張小敬不會,他覺得長安是他的家,無論長安多麼令他傷心失望過,他也誓死保衛長安,願意用漫長的時間去把自己千瘡百孔的心修修補補,從不放棄。隨著劇情的發展,我發現彈幕裡越來越多人理解蕭歸,越來越少人理解張小敬。我也是,我無法理解這種“不圖什麼”的人,聞染說做事要想想值不值得,張小敬只看是否符合他的信仰。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他查案,東奔西跑,刀山火海,上面還總有一群小人想抓他、殺他、問罪他,名利上毫無希望,甚至連被理解、被認可也很難,一邊死心塌地幹活一邊還各種被動背鍋,張小敬圖什麼呢?

我一直覺得,那種全情投入追求精神和信仰的人,一定是因為物質基礎足夠充裕,沒有什麼其他現實苟且之類的壓力和擔憂,所以他有資本、有空間、有閒情、也輸得起。但張小敬這樣的人,一無所有,一無所得,還要把自己最後一條命也要獻給自己想做的事情。聞染勸過他,蕭歸以命勸過他,但都被張小敬的堅持擋回來了,甚至蕭歸死之前說,讓張小敬去證明他是對的,其實這是一種妥協,他終究槓不過這個執拗的大頭,他選擇了支持張小敬。

"

《長安十二時辰》今天結局了,早在結局前四五集開始,這部驚豔出世的熱劇就陷入了爛尾爭論,聞染的死、蕭歸的死、徐賓的死都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以及毫無意義,還有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最後覺得李必這個人在劇中的存在感近乎消失。

到最後我能想起的一些角色竟然是丁瞳兒、葛爺、崔器、曹破延這些人,甚至覺得龐靈的故事都比某些主角吸睛多了。我對歷史權謀興趣不大,但我從中看到了鮮活的生活,全劇中我覺得最有幸福感的一幕就是,兩個人路人邊吃邊聊天,說:當官的又打架了,但跟我們沒什麼關係,眼前吃飽吃好最重要。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我感覺我的生活心態就跟這個路人差不多,所以我無法理解張小敬那樣的人,姚汝能有過牆頭草的猶猶豫豫,徐賓為了讓聖人看見自己策劃驚天大案,蕭歸在仇恨的熱血中枉顧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崔器有過名利上帝小人幻想,李必不確定自己老師是否清白是意圖袒護……

所有人都懂得權衡利弊、順勢而為、能屈能伸,所有人都會失望、會憤怒、會仇恨,好像就張小敬不會,他覺得長安是他的家,無論長安多麼令他傷心失望過,他也誓死保衛長安,願意用漫長的時間去把自己千瘡百孔的心修修補補,從不放棄。隨著劇情的發展,我發現彈幕裡越來越多人理解蕭歸,越來越少人理解張小敬。我也是,我無法理解這種“不圖什麼”的人,聞染說做事要想想值不值得,張小敬只看是否符合他的信仰。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他查案,東奔西跑,刀山火海,上面還總有一群小人想抓他、殺他、問罪他,名利上毫無希望,甚至連被理解、被認可也很難,一邊死心塌地幹活一邊還各種被動背鍋,張小敬圖什麼呢?

我一直覺得,那種全情投入追求精神和信仰的人,一定是因為物質基礎足夠充裕,沒有什麼其他現實苟且之類的壓力和擔憂,所以他有資本、有空間、有閒情、也輸得起。但張小敬這樣的人,一無所有,一無所得,還要把自己最後一條命也要獻給自己想做的事情。聞染勸過他,蕭歸以命勸過他,但都被張小敬的堅持擋回來了,甚至蕭歸死之前說,讓張小敬去證明他是對的,其實這是一種妥協,他終究槓不過這個執拗的大頭,他選擇了支持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我無法理解支撐張小敬的這種力量。

不過張小敬這個人物,倒是跟小時候看過的很多電視劇角色挺像的,那時候的熱血赤誠,在當今似乎被稱之為“聖母”。也許是因為小時候從未真正理解過英雄的不容易,所以會覺得贊成英雄、想成為英雄。長大以後,我只想成為一個與這個世界仁至義盡的人,在多數時候帶著自己的求生欲,談不上精緻地利己,至於“奉獻”這種東西,越看越覺得遙遠,這個詞都很少在我的生活和溝通裡出現了,而現在流行的詞彙是“共贏”、“賦能”。

"

《長安十二時辰》今天結局了,早在結局前四五集開始,這部驚豔出世的熱劇就陷入了爛尾爭論,聞染的死、蕭歸的死、徐賓的死都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以及毫無意義,還有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最後覺得李必這個人在劇中的存在感近乎消失。

到最後我能想起的一些角色竟然是丁瞳兒、葛爺、崔器、曹破延這些人,甚至覺得龐靈的故事都比某些主角吸睛多了。我對歷史權謀興趣不大,但我從中看到了鮮活的生活,全劇中我覺得最有幸福感的一幕就是,兩個人路人邊吃邊聊天,說:當官的又打架了,但跟我們沒什麼關係,眼前吃飽吃好最重要。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我感覺我的生活心態就跟這個路人差不多,所以我無法理解張小敬那樣的人,姚汝能有過牆頭草的猶猶豫豫,徐賓為了讓聖人看見自己策劃驚天大案,蕭歸在仇恨的熱血中枉顧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崔器有過名利上帝小人幻想,李必不確定自己老師是否清白是意圖袒護……

所有人都懂得權衡利弊、順勢而為、能屈能伸,所有人都會失望、會憤怒、會仇恨,好像就張小敬不會,他覺得長安是他的家,無論長安多麼令他傷心失望過,他也誓死保衛長安,願意用漫長的時間去把自己千瘡百孔的心修修補補,從不放棄。隨著劇情的發展,我發現彈幕裡越來越多人理解蕭歸,越來越少人理解張小敬。我也是,我無法理解這種“不圖什麼”的人,聞染說做事要想想值不值得,張小敬只看是否符合他的信仰。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他查案,東奔西跑,刀山火海,上面還總有一群小人想抓他、殺他、問罪他,名利上毫無希望,甚至連被理解、被認可也很難,一邊死心塌地幹活一邊還各種被動背鍋,張小敬圖什麼呢?

我一直覺得,那種全情投入追求精神和信仰的人,一定是因為物質基礎足夠充裕,沒有什麼其他現實苟且之類的壓力和擔憂,所以他有資本、有空間、有閒情、也輸得起。但張小敬這樣的人,一無所有,一無所得,還要把自己最後一條命也要獻給自己想做的事情。聞染勸過他,蕭歸以命勸過他,但都被張小敬的堅持擋回來了,甚至蕭歸死之前說,讓張小敬去證明他是對的,其實這是一種妥協,他終究槓不過這個執拗的大頭,他選擇了支持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我無法理解支撐張小敬的這種力量。

不過張小敬這個人物,倒是跟小時候看過的很多電視劇角色挺像的,那時候的熱血赤誠,在當今似乎被稱之為“聖母”。也許是因為小時候從未真正理解過英雄的不容易,所以會覺得贊成英雄、想成為英雄。長大以後,我只想成為一個與這個世界仁至義盡的人,在多數時候帶著自己的求生欲,談不上精緻地利己,至於“奉獻”這種東西,越看越覺得遙遠,這個詞都很少在我的生活和溝通裡出現了,而現在流行的詞彙是“共贏”、“賦能”。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我終究活成了不理解張小敬的那種人

當我發現我不理解張小敬的時候,我已經知道,已經沒什麼事情會讓我“拋頭顱、灑熱血”了,我是個世俗現實的成年人,沒有什麼崇高偉岸的使命感,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是不給這世界添亂。

在《長安十二時辰》結尾,李必對張小敬做了八個字評價“道心堅定,靈臺無塵”,他把張小敬這個曾經的死囚作為自己人生學習的對象,作為當時前途無量、聰明智慧的年輕人,李必想成為的是張小敬的樣子。但,世間已無張小敬,只有我這麼覺得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