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


"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終於,播出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半月的《長安十二時辰》在今天收官!當一切懸念打開,與原著截然不同的結尾,又似乎有意無意的順手撩起另一些尚需解鎖的東西,這才是一部好劇理應擁有和留下的。而從一開始的幾乎毫無宣傳的“裸播”,到驚豔眾人盛讚無數,再到被質疑劇情注水,不得不說,在今夏,這部長安版的“反恐24小時”,已經是關注度最高,評價數最多的作品!而在我看來,這理應就是我們歷史題材國劇繼《大軍師司馬懿》後的又一個經典之作,同時,甚至還是古裝懸疑題材的扛鼎巔峰!《長安十二時辰》,絕對是一部難得的,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這部改編自青年“鬼才”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後簡稱《長安》),是一部極具其個人寫作特色的歷史題材小說。記得應該是大概兩三年前的樣子,很偶然的在網上看過一段《長安》的片段,覺得有趣,便隨著網頁看了大概有個七八章的樣子。細想一下,應該就是原著小說的上半部的一些橋段。僅僅是有個模糊的印象,但絲毫沒產生追讀下去的興趣。直到去年在高曉鬆的“曉說”節目中,看到馬伯庸和矮大緊坐談長安城,才又想起來。而在優酷看到時,也已經是更新到了十餘集後才知曉已經開播了,便看了起來。結果,從一開始的第一個鏡頭就被深深吸引,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在20集左右的時候,忍不住買來原著,大約三四天的光景,就如飢似渴的讀完了全篇,正如我在其他文章中所寫,真的是久來沒有如此大的閱讀量,也是由於對於劇集與原著相結合的嵌入感,直看得我不時心跳加速,每每關鍵之處不由倒吸涼氣。也正因如此,我才對此這部由原著改編的《長安》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覺。它不僅包含了猶如《紅樓夢》般對於佈景陳設乃至裝飾器物、人物衣著妝容等細節的大量白描特寫,還一改中國傳統歷史小說慣有的“時間觀念不強”,動輒數月數年的的“磅礴”,而使用了連時辰都要細分為半、刻、彈指等“小氣”的計時單位,生生把短短的一天時間,逼成了令人窒息的24小時,反倒更使得整部《長安》小說變得儘管長達五六十萬字,卻依舊架構縝密,情節緊湊,可以說,單獨從小說本身來講,在同題材類中,絕對能稱得上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了!然而,還是那句我愛說的話——平心而論,經過改編的這部48集的網劇,與馬親王的原著小說有著些許不同之處,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劇集似乎也比較原著小說更加撲朔,更具戲劇性,也更加精彩,更有情懷!


"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終於,播出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半月的《長安十二時辰》在今天收官!當一切懸念打開,與原著截然不同的結尾,又似乎有意無意的順手撩起另一些尚需解鎖的東西,這才是一部好劇理應擁有和留下的。而從一開始的幾乎毫無宣傳的“裸播”,到驚豔眾人盛讚無數,再到被質疑劇情注水,不得不說,在今夏,這部長安版的“反恐24小時”,已經是關注度最高,評價數最多的作品!而在我看來,這理應就是我們歷史題材國劇繼《大軍師司馬懿》後的又一個經典之作,同時,甚至還是古裝懸疑題材的扛鼎巔峰!《長安十二時辰》,絕對是一部難得的,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這部改編自青年“鬼才”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後簡稱《長安》),是一部極具其個人寫作特色的歷史題材小說。記得應該是大概兩三年前的樣子,很偶然的在網上看過一段《長安》的片段,覺得有趣,便隨著網頁看了大概有個七八章的樣子。細想一下,應該就是原著小說的上半部的一些橋段。僅僅是有個模糊的印象,但絲毫沒產生追讀下去的興趣。直到去年在高曉鬆的“曉說”節目中,看到馬伯庸和矮大緊坐談長安城,才又想起來。而在優酷看到時,也已經是更新到了十餘集後才知曉已經開播了,便看了起來。結果,從一開始的第一個鏡頭就被深深吸引,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在20集左右的時候,忍不住買來原著,大約三四天的光景,就如飢似渴的讀完了全篇,正如我在其他文章中所寫,真的是久來沒有如此大的閱讀量,也是由於對於劇集與原著相結合的嵌入感,直看得我不時心跳加速,每每關鍵之處不由倒吸涼氣。也正因如此,我才對此這部由原著改編的《長安》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覺。它不僅包含了猶如《紅樓夢》般對於佈景陳設乃至裝飾器物、人物衣著妝容等細節的大量白描特寫,還一改中國傳統歷史小說慣有的“時間觀念不強”,動輒數月數年的的“磅礴”,而使用了連時辰都要細分為半、刻、彈指等“小氣”的計時單位,生生把短短的一天時間,逼成了令人窒息的24小時,反倒更使得整部《長安》小說變得儘管長達五六十萬字,卻依舊架構縝密,情節緊湊,可以說,單獨從小說本身來講,在同題材類中,絕對能稱得上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了!然而,還是那句我愛說的話——平心而論,經過改編的這部48集的網劇,與馬親王的原著小說有著些許不同之處,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劇集似乎也比較原著小說更加撲朔,更具戲劇性,也更加精彩,更有情懷!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會講改編的會在一些地方更優於原著,那主要還是源於幾個緣故。首先,在原著中本身就有很大篇幅的對於盛唐時期長安的人情風貌有著極其詳盡的敘述,長安城108坊,其中幾個重要坊間的外觀、構造、功能、特性都有詳解,同時對於人物外形、衣冠、妝容、裝飾等也都做了很細緻的描寫。而這些東西,如果僅僅留於字面上,對於現今實際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極其匱乏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對其有一個概念的。而這點,恰恰是本次改編劇集的最值得稱讚之處!從開篇的開市長鏡頭,到長安城中遠近景的切換,再到市集,酒坊,店鋪乃至美食的細節,無不讓人有在看一部“大明宮”紀錄片與“舌尖上的中國”的感覺。隨後不同身份人物的衣著、配飾也是閃光不斷。甚至僅開場李必的一個玉髮簪的插法,其考究的程度就讓網友驚歎不已。再後來,隨著劇情發展,長安城中達官貴人的府邸與平民百姓的生活,各級各部官吏、軍人的服飾裝備,整個城市的治安、消防體系,甚至娛樂項目、下水系統,以及最後設計精妙的巨大登樓都無一不盡顯眼底!這些對於海量細節的重視與考究,可以說大大引起了人們對於故事本身以及真實歷史的興趣!其間還有一處,就是對於劇中前半段極其出彩的望樓情節,據馬伯庸自己所講,他都為劇組的用心程度所歎服。因為“望樓傳信”這個設置本身就是作者結合者烽火臺的功能和實際負責治安消防功能的望樓相結合做出的虛構情節,真實並不存在。而嚴謹的劇組竟然為了全劇的真實性和嚴謹性,真的將望樓傳信的鼓點和旗語信息給編輯了一套體系!也就是說,劇中的望樓,真的有自己一套獨有的傳信系統!從這點上,我們不得不為《長安》劇組由衷的深處大拇指!他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同時,全局的鏡頭感,尤其是前半部張小敬追擊狼衛的情景,令人不僅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電玩迷們則更是深刻,這簡直就是經典遊戲“刺客信條” 的現實長安版!這些,也與原著作者馬伯庸的資深遊戲玩家身份穩穩契合!

其次,就是對於故事情節的改編上,在我看來可以說是相當巧妙。原本在原著中,最後的終極BOSS,在劇集中也變成了一顆棋子,而且還是一顆悲慘的棄子!也許這個我們新的審查制度有關,要求不能擅自改變真實歷史人物的歷史事件。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原本代入感更強的歷史背景和人物被一些事實上也是一窺便知的化名所替代!但這也恰恰為全劇增加了更多的懸疑色彩!原本在原著中早早死去的人物,橫跨十餘集後神祕迴歸,十足吊起人們的胃口!在前半部的結尾,看似毫無節操的“長安”崔器,與蚍蜉的搏命之戰也成為了中篇的高潮!這都是編劇對於原著改編的出彩之處!而實際上,原著中我個人認為最薄弱的章節,恰恰是後半部中段對於案情發展到每每差一環就雲開日出的時候,就在改編的劇集中,則被一層層抽絲剝繭,將相關的每一個人都赤裸裸的審視一番,環環相扣,撲朔迷離!甚至真的有一度,會讓人們認為那一切,真的就是為了信仰——龍波的信仰!蕭規的信仰!第八團的信仰!而那些皇親與權相令人作嘔的權力之爭,各方勢力勾心鬥角的斡旋權衡,也都讓人感受到了,盛世光環下的陰影之處,究竟有多麼骯髒下流!可誰又想到,最終,真的甘心不惜葬送無數平民性命的,居然是看似不求名利、踏實木訥的老好人!而同時,在原著中僅是一個“道具”的聖人,也通過劇集的改編成了一位更生動、更鮮活的體現了一個半輩子都“英明神武”的老人的真實狀態!他可以記得每一個為國捐軀英雄的名字,也能被一葉遮目認為世間遍是繁華!


"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終於,播出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半月的《長安十二時辰》在今天收官!當一切懸念打開,與原著截然不同的結尾,又似乎有意無意的順手撩起另一些尚需解鎖的東西,這才是一部好劇理應擁有和留下的。而從一開始的幾乎毫無宣傳的“裸播”,到驚豔眾人盛讚無數,再到被質疑劇情注水,不得不說,在今夏,這部長安版的“反恐24小時”,已經是關注度最高,評價數最多的作品!而在我看來,這理應就是我們歷史題材國劇繼《大軍師司馬懿》後的又一個經典之作,同時,甚至還是古裝懸疑題材的扛鼎巔峰!《長安十二時辰》,絕對是一部難得的,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這部改編自青年“鬼才”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後簡稱《長安》),是一部極具其個人寫作特色的歷史題材小說。記得應該是大概兩三年前的樣子,很偶然的在網上看過一段《長安》的片段,覺得有趣,便隨著網頁看了大概有個七八章的樣子。細想一下,應該就是原著小說的上半部的一些橋段。僅僅是有個模糊的印象,但絲毫沒產生追讀下去的興趣。直到去年在高曉鬆的“曉說”節目中,看到馬伯庸和矮大緊坐談長安城,才又想起來。而在優酷看到時,也已經是更新到了十餘集後才知曉已經開播了,便看了起來。結果,從一開始的第一個鏡頭就被深深吸引,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在20集左右的時候,忍不住買來原著,大約三四天的光景,就如飢似渴的讀完了全篇,正如我在其他文章中所寫,真的是久來沒有如此大的閱讀量,也是由於對於劇集與原著相結合的嵌入感,直看得我不時心跳加速,每每關鍵之處不由倒吸涼氣。也正因如此,我才對此這部由原著改編的《長安》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覺。它不僅包含了猶如《紅樓夢》般對於佈景陳設乃至裝飾器物、人物衣著妝容等細節的大量白描特寫,還一改中國傳統歷史小說慣有的“時間觀念不強”,動輒數月數年的的“磅礴”,而使用了連時辰都要細分為半、刻、彈指等“小氣”的計時單位,生生把短短的一天時間,逼成了令人窒息的24小時,反倒更使得整部《長安》小說變得儘管長達五六十萬字,卻依舊架構縝密,情節緊湊,可以說,單獨從小說本身來講,在同題材類中,絕對能稱得上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了!然而,還是那句我愛說的話——平心而論,經過改編的這部48集的網劇,與馬親王的原著小說有著些許不同之處,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劇集似乎也比較原著小說更加撲朔,更具戲劇性,也更加精彩,更有情懷!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會講改編的會在一些地方更優於原著,那主要還是源於幾個緣故。首先,在原著中本身就有很大篇幅的對於盛唐時期長安的人情風貌有著極其詳盡的敘述,長安城108坊,其中幾個重要坊間的外觀、構造、功能、特性都有詳解,同時對於人物外形、衣冠、妝容、裝飾等也都做了很細緻的描寫。而這些東西,如果僅僅留於字面上,對於現今實際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極其匱乏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對其有一個概念的。而這點,恰恰是本次改編劇集的最值得稱讚之處!從開篇的開市長鏡頭,到長安城中遠近景的切換,再到市集,酒坊,店鋪乃至美食的細節,無不讓人有在看一部“大明宮”紀錄片與“舌尖上的中國”的感覺。隨後不同身份人物的衣著、配飾也是閃光不斷。甚至僅開場李必的一個玉髮簪的插法,其考究的程度就讓網友驚歎不已。再後來,隨著劇情發展,長安城中達官貴人的府邸與平民百姓的生活,各級各部官吏、軍人的服飾裝備,整個城市的治安、消防體系,甚至娛樂項目、下水系統,以及最後設計精妙的巨大登樓都無一不盡顯眼底!這些對於海量細節的重視與考究,可以說大大引起了人們對於故事本身以及真實歷史的興趣!其間還有一處,就是對於劇中前半段極其出彩的望樓情節,據馬伯庸自己所講,他都為劇組的用心程度所歎服。因為“望樓傳信”這個設置本身就是作者結合者烽火臺的功能和實際負責治安消防功能的望樓相結合做出的虛構情節,真實並不存在。而嚴謹的劇組竟然為了全劇的真實性和嚴謹性,真的將望樓傳信的鼓點和旗語信息給編輯了一套體系!也就是說,劇中的望樓,真的有自己一套獨有的傳信系統!從這點上,我們不得不為《長安》劇組由衷的深處大拇指!他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同時,全局的鏡頭感,尤其是前半部張小敬追擊狼衛的情景,令人不僅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電玩迷們則更是深刻,這簡直就是經典遊戲“刺客信條” 的現實長安版!這些,也與原著作者馬伯庸的資深遊戲玩家身份穩穩契合!

其次,就是對於故事情節的改編上,在我看來可以說是相當巧妙。原本在原著中,最後的終極BOSS,在劇集中也變成了一顆棋子,而且還是一顆悲慘的棄子!也許這個我們新的審查制度有關,要求不能擅自改變真實歷史人物的歷史事件。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原本代入感更強的歷史背景和人物被一些事實上也是一窺便知的化名所替代!但這也恰恰為全劇增加了更多的懸疑色彩!原本在原著中早早死去的人物,橫跨十餘集後神祕迴歸,十足吊起人們的胃口!在前半部的結尾,看似毫無節操的“長安”崔器,與蚍蜉的搏命之戰也成為了中篇的高潮!這都是編劇對於原著改編的出彩之處!而實際上,原著中我個人認為最薄弱的章節,恰恰是後半部中段對於案情發展到每每差一環就雲開日出的時候,就在改編的劇集中,則被一層層抽絲剝繭,將相關的每一個人都赤裸裸的審視一番,環環相扣,撲朔迷離!甚至真的有一度,會讓人們認為那一切,真的就是為了信仰——龍波的信仰!蕭規的信仰!第八團的信仰!而那些皇親與權相令人作嘔的權力之爭,各方勢力勾心鬥角的斡旋權衡,也都讓人感受到了,盛世光環下的陰影之處,究竟有多麼骯髒下流!可誰又想到,最終,真的甘心不惜葬送無數平民性命的,居然是看似不求名利、踏實木訥的老好人!而同時,在原著中僅是一個“道具”的聖人,也通過劇集的改編成了一位更生動、更鮮活的體現了一個半輩子都“英明神武”的老人的真實狀態!他可以記得每一個為國捐軀英雄的名字,也能被一葉遮目認為世間遍是繁華!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還有就是,劇集版的《長安》,在人物情感上的處理,確實要明顯好於原著。這個上面,恐怕凡是讀過原著,或者是看過馬親王其他作品的人們都會有同感。對於情感上的處理,尤其是對於男女之間情感上的描述,或許是鬼才馬伯庸最大的軟肋!而正是在這個上面,我認為劇集的改編做的相當到位。我們的國劇,曾一度有了“戲不夠愛情湊”的尷尬局面,而即便近年來口碑不錯的片子,比如前一段大熱的《破冰行動》,也因為有個被稱為“帶貨進組”的女主而備受非議。而反觀《長安》,幾對男女之間的情感處理在我看來都是恰到好處,無論是張小敬與聞染、與徐鶴子,與檀棋、還是檀棋與李必,聞染與龍波、龍波與魚腸、甚至是元載與王韞秀、聖人與嚴太真、與徐鶴子......這一對對充滿了親情、愛情、友情的關係,在我看來每一段都絲毫沒有違和感。尤其是聞染這個角色,在原著中,甚至就可以認為她就是作為一面旗幟,一個道具似的存在。但在改編的劇集中,則是個不願逆來順受生活,卻又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殉道者!還有魚腸,這個原本在書中僅佔極小篇幅的男性冷酷殺手角色,經過改編,也變得更加有血有肉,讓所謂的那些“事業”,添加了更加濃厚的情感!至於愛情,沒人提,我們也都看得出來,少,不代表沒有,更不能說明不深!

在劇集更新的時候,也是不斷有各類的質疑聲層出不窮。主要就是圍繞著後半部分的情節顯得“拖拉”與張小敬的不斷“背叛”有關!在我看來,相對於前半部追擊狼衛阻攔闕勒霍多的快打旋風似的節奏感而言,後半部分的情節確實過於緩慢。但這恰恰是我認為這部劇的精彩之處!我們可記得馮小剛的《集結號》這部電影,前半部是極其真實慘烈的戰爭場面,而後半部,則用緩慢的方式陳述時光得逝去,那正是用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凸顯了全片需要表達的意義與情懷!而《長安》的後半部正和其相似!我們以情節推進來看,長安被恐怖襲擊,那追擊捕殺狼衛,是刻不容緩!但是在所有狼衛都被消滅之後,明知背後還有更大的陰謀,卻毫無線索,此時又怎麼可能還是僅僅保持體力上的全速運轉?這個時候,需要的就是思考,就是細緻入微的分析與查證,而整個故事背景中的而權力之爭,也即將和追查闕勒霍一同成為全局的雙主線被推向最終的高潮,在這種時刻裡,又怎能允許更多的簡單粗暴?所以,靜下心來,看狼衛之後的情節,是另一種緊張與精彩!而第八團死守烽燧堡的情節,無論怎麼看都是全劇中既點題又能解釋什麼才是所謂的“兵”的意義!實在想不通竟會有人覺得這是在注水?至於張小敬......記得在我看《美國隊長3內戰》時,也見過類似的評論,在一切看起來都有充足的的理由時候,為什麼偏偏我們的男主角就要偏執的像個傻子?可,更多的事情,不都是因為那份偏執而生嗎?更多偉大的事情,不也都是因為那些偏執的傻子而偉大嗎?


"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終於,播出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半月的《長安十二時辰》在今天收官!當一切懸念打開,與原著截然不同的結尾,又似乎有意無意的順手撩起另一些尚需解鎖的東西,這才是一部好劇理應擁有和留下的。而從一開始的幾乎毫無宣傳的“裸播”,到驚豔眾人盛讚無數,再到被質疑劇情注水,不得不說,在今夏,這部長安版的“反恐24小時”,已經是關注度最高,評價數最多的作品!而在我看來,這理應就是我們歷史題材國劇繼《大軍師司馬懿》後的又一個經典之作,同時,甚至還是古裝懸疑題材的扛鼎巔峰!《長安十二時辰》,絕對是一部難得的,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這部改編自青年“鬼才”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後簡稱《長安》),是一部極具其個人寫作特色的歷史題材小說。記得應該是大概兩三年前的樣子,很偶然的在網上看過一段《長安》的片段,覺得有趣,便隨著網頁看了大概有個七八章的樣子。細想一下,應該就是原著小說的上半部的一些橋段。僅僅是有個模糊的印象,但絲毫沒產生追讀下去的興趣。直到去年在高曉鬆的“曉說”節目中,看到馬伯庸和矮大緊坐談長安城,才又想起來。而在優酷看到時,也已經是更新到了十餘集後才知曉已經開播了,便看了起來。結果,從一開始的第一個鏡頭就被深深吸引,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在20集左右的時候,忍不住買來原著,大約三四天的光景,就如飢似渴的讀完了全篇,正如我在其他文章中所寫,真的是久來沒有如此大的閱讀量,也是由於對於劇集與原著相結合的嵌入感,直看得我不時心跳加速,每每關鍵之處不由倒吸涼氣。也正因如此,我才對此這部由原著改編的《長安》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覺。它不僅包含了猶如《紅樓夢》般對於佈景陳設乃至裝飾器物、人物衣著妝容等細節的大量白描特寫,還一改中國傳統歷史小說慣有的“時間觀念不強”,動輒數月數年的的“磅礴”,而使用了連時辰都要細分為半、刻、彈指等“小氣”的計時單位,生生把短短的一天時間,逼成了令人窒息的24小時,反倒更使得整部《長安》小說變得儘管長達五六十萬字,卻依舊架構縝密,情節緊湊,可以說,單獨從小說本身來講,在同題材類中,絕對能稱得上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了!然而,還是那句我愛說的話——平心而論,經過改編的這部48集的網劇,與馬親王的原著小說有著些許不同之處,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劇集似乎也比較原著小說更加撲朔,更具戲劇性,也更加精彩,更有情懷!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會講改編的會在一些地方更優於原著,那主要還是源於幾個緣故。首先,在原著中本身就有很大篇幅的對於盛唐時期長安的人情風貌有著極其詳盡的敘述,長安城108坊,其中幾個重要坊間的外觀、構造、功能、特性都有詳解,同時對於人物外形、衣冠、妝容、裝飾等也都做了很細緻的描寫。而這些東西,如果僅僅留於字面上,對於現今實際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極其匱乏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對其有一個概念的。而這點,恰恰是本次改編劇集的最值得稱讚之處!從開篇的開市長鏡頭,到長安城中遠近景的切換,再到市集,酒坊,店鋪乃至美食的細節,無不讓人有在看一部“大明宮”紀錄片與“舌尖上的中國”的感覺。隨後不同身份人物的衣著、配飾也是閃光不斷。甚至僅開場李必的一個玉髮簪的插法,其考究的程度就讓網友驚歎不已。再後來,隨著劇情發展,長安城中達官貴人的府邸與平民百姓的生活,各級各部官吏、軍人的服飾裝備,整個城市的治安、消防體系,甚至娛樂項目、下水系統,以及最後設計精妙的巨大登樓都無一不盡顯眼底!這些對於海量細節的重視與考究,可以說大大引起了人們對於故事本身以及真實歷史的興趣!其間還有一處,就是對於劇中前半段極其出彩的望樓情節,據馬伯庸自己所講,他都為劇組的用心程度所歎服。因為“望樓傳信”這個設置本身就是作者結合者烽火臺的功能和實際負責治安消防功能的望樓相結合做出的虛構情節,真實並不存在。而嚴謹的劇組竟然為了全劇的真實性和嚴謹性,真的將望樓傳信的鼓點和旗語信息給編輯了一套體系!也就是說,劇中的望樓,真的有自己一套獨有的傳信系統!從這點上,我們不得不為《長安》劇組由衷的深處大拇指!他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同時,全局的鏡頭感,尤其是前半部張小敬追擊狼衛的情景,令人不僅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電玩迷們則更是深刻,這簡直就是經典遊戲“刺客信條” 的現實長安版!這些,也與原著作者馬伯庸的資深遊戲玩家身份穩穩契合!

其次,就是對於故事情節的改編上,在我看來可以說是相當巧妙。原本在原著中,最後的終極BOSS,在劇集中也變成了一顆棋子,而且還是一顆悲慘的棄子!也許這個我們新的審查制度有關,要求不能擅自改變真實歷史人物的歷史事件。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原本代入感更強的歷史背景和人物被一些事實上也是一窺便知的化名所替代!但這也恰恰為全劇增加了更多的懸疑色彩!原本在原著中早早死去的人物,橫跨十餘集後神祕迴歸,十足吊起人們的胃口!在前半部的結尾,看似毫無節操的“長安”崔器,與蚍蜉的搏命之戰也成為了中篇的高潮!這都是編劇對於原著改編的出彩之處!而實際上,原著中我個人認為最薄弱的章節,恰恰是後半部中段對於案情發展到每每差一環就雲開日出的時候,就在改編的劇集中,則被一層層抽絲剝繭,將相關的每一個人都赤裸裸的審視一番,環環相扣,撲朔迷離!甚至真的有一度,會讓人們認為那一切,真的就是為了信仰——龍波的信仰!蕭規的信仰!第八團的信仰!而那些皇親與權相令人作嘔的權力之爭,各方勢力勾心鬥角的斡旋權衡,也都讓人感受到了,盛世光環下的陰影之處,究竟有多麼骯髒下流!可誰又想到,最終,真的甘心不惜葬送無數平民性命的,居然是看似不求名利、踏實木訥的老好人!而同時,在原著中僅是一個“道具”的聖人,也通過劇集的改編成了一位更生動、更鮮活的體現了一個半輩子都“英明神武”的老人的真實狀態!他可以記得每一個為國捐軀英雄的名字,也能被一葉遮目認為世間遍是繁華!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還有就是,劇集版的《長安》,在人物情感上的處理,確實要明顯好於原著。這個上面,恐怕凡是讀過原著,或者是看過馬親王其他作品的人們都會有同感。對於情感上的處理,尤其是對於男女之間情感上的描述,或許是鬼才馬伯庸最大的軟肋!而正是在這個上面,我認為劇集的改編做的相當到位。我們的國劇,曾一度有了“戲不夠愛情湊”的尷尬局面,而即便近年來口碑不錯的片子,比如前一段大熱的《破冰行動》,也因為有個被稱為“帶貨進組”的女主而備受非議。而反觀《長安》,幾對男女之間的情感處理在我看來都是恰到好處,無論是張小敬與聞染、與徐鶴子,與檀棋、還是檀棋與李必,聞染與龍波、龍波與魚腸、甚至是元載與王韞秀、聖人與嚴太真、與徐鶴子......這一對對充滿了親情、愛情、友情的關係,在我看來每一段都絲毫沒有違和感。尤其是聞染這個角色,在原著中,甚至就可以認為她就是作為一面旗幟,一個道具似的存在。但在改編的劇集中,則是個不願逆來順受生活,卻又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殉道者!還有魚腸,這個原本在書中僅佔極小篇幅的男性冷酷殺手角色,經過改編,也變得更加有血有肉,讓所謂的那些“事業”,添加了更加濃厚的情感!至於愛情,沒人提,我們也都看得出來,少,不代表沒有,更不能說明不深!

在劇集更新的時候,也是不斷有各類的質疑聲層出不窮。主要就是圍繞著後半部分的情節顯得“拖拉”與張小敬的不斷“背叛”有關!在我看來,相對於前半部追擊狼衛阻攔闕勒霍多的快打旋風似的節奏感而言,後半部分的情節確實過於緩慢。但這恰恰是我認為這部劇的精彩之處!我們可記得馮小剛的《集結號》這部電影,前半部是極其真實慘烈的戰爭場面,而後半部,則用緩慢的方式陳述時光得逝去,那正是用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凸顯了全片需要表達的意義與情懷!而《長安》的後半部正和其相似!我們以情節推進來看,長安被恐怖襲擊,那追擊捕殺狼衛,是刻不容緩!但是在所有狼衛都被消滅之後,明知背後還有更大的陰謀,卻毫無線索,此時又怎麼可能還是僅僅保持體力上的全速運轉?這個時候,需要的就是思考,就是細緻入微的分析與查證,而整個故事背景中的而權力之爭,也即將和追查闕勒霍一同成為全局的雙主線被推向最終的高潮,在這種時刻裡,又怎能允許更多的簡單粗暴?所以,靜下心來,看狼衛之後的情節,是另一種緊張與精彩!而第八團死守烽燧堡的情節,無論怎麼看都是全劇中既點題又能解釋什麼才是所謂的“兵”的意義!實在想不通竟會有人覺得這是在注水?至於張小敬......記得在我看《美國隊長3內戰》時,也見過類似的評論,在一切看起來都有充足的的理由時候,為什麼偏偏我們的男主角就要偏執的像個傻子?可,更多的事情,不都是因為那份偏執而生嗎?更多偉大的事情,不也都是因為那些偏執的傻子而偉大嗎?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有,是在我心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也是我認為本劇改編之中最令我感動的一點,那就是更突出和強調了情懷,從而弱化了原著之中那瀰漫著濃厚的味道——殘忍!或許這僅是我個人看法與一家之言。在我看來,在原著之中,張小敬的追擊之旅,自始至終都過於慘烈,無論是與狼衛和生死之搏,還是被右驍衛堵在晁分的院內時的大開殺戒,還是最後時刻與蕭規之間的“同袍相殘”,這些對於張小敬來講,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打擊!而改編的劇版,似乎刻意的將這些環節安排的儘量鬆散,好讓張小敬還能堅持著,他只要能堅持著,長安就還有希望!而我們也都需要這樣的希望!更何況,那樣似乎看起來,會更加現實些!

《長安十二時辰》,在我看來無論如何也能稱得上一部好劇!如果你沒有看過,還是別錯過的好!而至於原著,更是推薦有心情和耐心的人們,也去好好讀一下,或許和我一樣,也有另一種感覺!而關於劇中眾多人物的來龍去脈,以及身前身後事,恐怕也只能從原著書中窺得究竟了!

安史之亂評定後,民間突然出現一本書,名叫《安祿山事蹟》,署名為華陰縣尉姚汝能...... 這本書記錄的是安祿山的生平......其中在下卷,姚汝能提及了這樣一件事: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五日,叛軍接近京城,玄宗率眾倉皇逃離長安。行至馬嵬坡,太子李亨、龍虎大將軍陳玄禮等人密謀發動兵變,剷除奸相楊國忠...... 在隊伍中衝出一名叫張小敬的騎士,先一箭把楊國忠射下馬,然後割下榻的腦袋......有了張小敬帶頭,士兵士氣大振,要求天子處死楊貴妃......這即是著名的馬嵬坡兵變!這次兵變,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而那位首開先聲的究竟是誰?什麼來歷後來命運如何,書中卻沒有提及,僅留下一個名字,宛如橫空出世一般!



"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終於,播出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半月的《長安十二時辰》在今天收官!當一切懸念打開,與原著截然不同的結尾,又似乎有意無意的順手撩起另一些尚需解鎖的東西,這才是一部好劇理應擁有和留下的。而從一開始的幾乎毫無宣傳的“裸播”,到驚豔眾人盛讚無數,再到被質疑劇情注水,不得不說,在今夏,這部長安版的“反恐24小時”,已經是關注度最高,評價數最多的作品!而在我看來,這理應就是我們歷史題材國劇繼《大軍師司馬懿》後的又一個經典之作,同時,甚至還是古裝懸疑題材的扛鼎巔峰!《長安十二時辰》,絕對是一部難得的,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這部改編自青年“鬼才”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後簡稱《長安》),是一部極具其個人寫作特色的歷史題材小說。記得應該是大概兩三年前的樣子,很偶然的在網上看過一段《長安》的片段,覺得有趣,便隨著網頁看了大概有個七八章的樣子。細想一下,應該就是原著小說的上半部的一些橋段。僅僅是有個模糊的印象,但絲毫沒產生追讀下去的興趣。直到去年在高曉鬆的“曉說”節目中,看到馬伯庸和矮大緊坐談長安城,才又想起來。而在優酷看到時,也已經是更新到了十餘集後才知曉已經開播了,便看了起來。結果,從一開始的第一個鏡頭就被深深吸引,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在20集左右的時候,忍不住買來原著,大約三四天的光景,就如飢似渴的讀完了全篇,正如我在其他文章中所寫,真的是久來沒有如此大的閱讀量,也是由於對於劇集與原著相結合的嵌入感,直看得我不時心跳加速,每每關鍵之處不由倒吸涼氣。也正因如此,我才對此這部由原著改編的《長安》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覺。它不僅包含了猶如《紅樓夢》般對於佈景陳設乃至裝飾器物、人物衣著妝容等細節的大量白描特寫,還一改中國傳統歷史小說慣有的“時間觀念不強”,動輒數月數年的的“磅礴”,而使用了連時辰都要細分為半、刻、彈指等“小氣”的計時單位,生生把短短的一天時間,逼成了令人窒息的24小時,反倒更使得整部《長安》小說變得儘管長達五六十萬字,卻依舊架構縝密,情節緊湊,可以說,單獨從小說本身來講,在同題材類中,絕對能稱得上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了!然而,還是那句我愛說的話——平心而論,經過改編的這部48集的網劇,與馬親王的原著小說有著些許不同之處,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劇集似乎也比較原著小說更加撲朔,更具戲劇性,也更加精彩,更有情懷!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會講改編的會在一些地方更優於原著,那主要還是源於幾個緣故。首先,在原著中本身就有很大篇幅的對於盛唐時期長安的人情風貌有著極其詳盡的敘述,長安城108坊,其中幾個重要坊間的外觀、構造、功能、特性都有詳解,同時對於人物外形、衣冠、妝容、裝飾等也都做了很細緻的描寫。而這些東西,如果僅僅留於字面上,對於現今實際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極其匱乏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對其有一個概念的。而這點,恰恰是本次改編劇集的最值得稱讚之處!從開篇的開市長鏡頭,到長安城中遠近景的切換,再到市集,酒坊,店鋪乃至美食的細節,無不讓人有在看一部“大明宮”紀錄片與“舌尖上的中國”的感覺。隨後不同身份人物的衣著、配飾也是閃光不斷。甚至僅開場李必的一個玉髮簪的插法,其考究的程度就讓網友驚歎不已。再後來,隨著劇情發展,長安城中達官貴人的府邸與平民百姓的生活,各級各部官吏、軍人的服飾裝備,整個城市的治安、消防體系,甚至娛樂項目、下水系統,以及最後設計精妙的巨大登樓都無一不盡顯眼底!這些對於海量細節的重視與考究,可以說大大引起了人們對於故事本身以及真實歷史的興趣!其間還有一處,就是對於劇中前半段極其出彩的望樓情節,據馬伯庸自己所講,他都為劇組的用心程度所歎服。因為“望樓傳信”這個設置本身就是作者結合者烽火臺的功能和實際負責治安消防功能的望樓相結合做出的虛構情節,真實並不存在。而嚴謹的劇組竟然為了全劇的真實性和嚴謹性,真的將望樓傳信的鼓點和旗語信息給編輯了一套體系!也就是說,劇中的望樓,真的有自己一套獨有的傳信系統!從這點上,我們不得不為《長安》劇組由衷的深處大拇指!他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同時,全局的鏡頭感,尤其是前半部張小敬追擊狼衛的情景,令人不僅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電玩迷們則更是深刻,這簡直就是經典遊戲“刺客信條” 的現實長安版!這些,也與原著作者馬伯庸的資深遊戲玩家身份穩穩契合!

其次,就是對於故事情節的改編上,在我看來可以說是相當巧妙。原本在原著中,最後的終極BOSS,在劇集中也變成了一顆棋子,而且還是一顆悲慘的棄子!也許這個我們新的審查制度有關,要求不能擅自改變真實歷史人物的歷史事件。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原本代入感更強的歷史背景和人物被一些事實上也是一窺便知的化名所替代!但這也恰恰為全劇增加了更多的懸疑色彩!原本在原著中早早死去的人物,橫跨十餘集後神祕迴歸,十足吊起人們的胃口!在前半部的結尾,看似毫無節操的“長安”崔器,與蚍蜉的搏命之戰也成為了中篇的高潮!這都是編劇對於原著改編的出彩之處!而實際上,原著中我個人認為最薄弱的章節,恰恰是後半部中段對於案情發展到每每差一環就雲開日出的時候,就在改編的劇集中,則被一層層抽絲剝繭,將相關的每一個人都赤裸裸的審視一番,環環相扣,撲朔迷離!甚至真的有一度,會讓人們認為那一切,真的就是為了信仰——龍波的信仰!蕭規的信仰!第八團的信仰!而那些皇親與權相令人作嘔的權力之爭,各方勢力勾心鬥角的斡旋權衡,也都讓人感受到了,盛世光環下的陰影之處,究竟有多麼骯髒下流!可誰又想到,最終,真的甘心不惜葬送無數平民性命的,居然是看似不求名利、踏實木訥的老好人!而同時,在原著中僅是一個“道具”的聖人,也通過劇集的改編成了一位更生動、更鮮活的體現了一個半輩子都“英明神武”的老人的真實狀態!他可以記得每一個為國捐軀英雄的名字,也能被一葉遮目認為世間遍是繁華!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還有就是,劇集版的《長安》,在人物情感上的處理,確實要明顯好於原著。這個上面,恐怕凡是讀過原著,或者是看過馬親王其他作品的人們都會有同感。對於情感上的處理,尤其是對於男女之間情感上的描述,或許是鬼才馬伯庸最大的軟肋!而正是在這個上面,我認為劇集的改編做的相當到位。我們的國劇,曾一度有了“戲不夠愛情湊”的尷尬局面,而即便近年來口碑不錯的片子,比如前一段大熱的《破冰行動》,也因為有個被稱為“帶貨進組”的女主而備受非議。而反觀《長安》,幾對男女之間的情感處理在我看來都是恰到好處,無論是張小敬與聞染、與徐鶴子,與檀棋、還是檀棋與李必,聞染與龍波、龍波與魚腸、甚至是元載與王韞秀、聖人與嚴太真、與徐鶴子......這一對對充滿了親情、愛情、友情的關係,在我看來每一段都絲毫沒有違和感。尤其是聞染這個角色,在原著中,甚至就可以認為她就是作為一面旗幟,一個道具似的存在。但在改編的劇集中,則是個不願逆來順受生活,卻又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殉道者!還有魚腸,這個原本在書中僅佔極小篇幅的男性冷酷殺手角色,經過改編,也變得更加有血有肉,讓所謂的那些“事業”,添加了更加濃厚的情感!至於愛情,沒人提,我們也都看得出來,少,不代表沒有,更不能說明不深!

在劇集更新的時候,也是不斷有各類的質疑聲層出不窮。主要就是圍繞著後半部分的情節顯得“拖拉”與張小敬的不斷“背叛”有關!在我看來,相對於前半部追擊狼衛阻攔闕勒霍多的快打旋風似的節奏感而言,後半部分的情節確實過於緩慢。但這恰恰是我認為這部劇的精彩之處!我們可記得馮小剛的《集結號》這部電影,前半部是極其真實慘烈的戰爭場面,而後半部,則用緩慢的方式陳述時光得逝去,那正是用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凸顯了全片需要表達的意義與情懷!而《長安》的後半部正和其相似!我們以情節推進來看,長安被恐怖襲擊,那追擊捕殺狼衛,是刻不容緩!但是在所有狼衛都被消滅之後,明知背後還有更大的陰謀,卻毫無線索,此時又怎麼可能還是僅僅保持體力上的全速運轉?這個時候,需要的就是思考,就是細緻入微的分析與查證,而整個故事背景中的而權力之爭,也即將和追查闕勒霍一同成為全局的雙主線被推向最終的高潮,在這種時刻裡,又怎能允許更多的簡單粗暴?所以,靜下心來,看狼衛之後的情節,是另一種緊張與精彩!而第八團死守烽燧堡的情節,無論怎麼看都是全劇中既點題又能解釋什麼才是所謂的“兵”的意義!實在想不通竟會有人覺得這是在注水?至於張小敬......記得在我看《美國隊長3內戰》時,也見過類似的評論,在一切看起來都有充足的的理由時候,為什麼偏偏我們的男主角就要偏執的像個傻子?可,更多的事情,不都是因為那份偏執而生嗎?更多偉大的事情,不也都是因為那些偏執的傻子而偉大嗎?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有,是在我心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也是我認為本劇改編之中最令我感動的一點,那就是更突出和強調了情懷,從而弱化了原著之中那瀰漫著濃厚的味道——殘忍!或許這僅是我個人看法與一家之言。在我看來,在原著之中,張小敬的追擊之旅,自始至終都過於慘烈,無論是與狼衛和生死之搏,還是被右驍衛堵在晁分的院內時的大開殺戒,還是最後時刻與蕭規之間的“同袍相殘”,這些對於張小敬來講,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打擊!而改編的劇版,似乎刻意的將這些環節安排的儘量鬆散,好讓張小敬還能堅持著,他只要能堅持著,長安就還有希望!而我們也都需要這樣的希望!更何況,那樣似乎看起來,會更加現實些!

《長安十二時辰》,在我看來無論如何也能稱得上一部好劇!如果你沒有看過,還是別錯過的好!而至於原著,更是推薦有心情和耐心的人們,也去好好讀一下,或許和我一樣,也有另一種感覺!而關於劇中眾多人物的來龍去脈,以及身前身後事,恐怕也只能從原著書中窺得究竟了!

安史之亂評定後,民間突然出現一本書,名叫《安祿山事蹟》,署名為華陰縣尉姚汝能...... 這本書記錄的是安祿山的生平......其中在下卷,姚汝能提及了這樣一件事: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五日,叛軍接近京城,玄宗率眾倉皇逃離長安。行至馬嵬坡,太子李亨、龍虎大將軍陳玄禮等人密謀發動兵變,剷除奸相楊國忠...... 在隊伍中衝出一名叫張小敬的騎士,先一箭把楊國忠射下馬,然後割下榻的腦袋......有了張小敬帶頭,士兵士氣大振,要求天子處死楊貴妃......這即是著名的馬嵬坡兵變!這次兵變,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而那位首開先聲的究竟是誰?什麼來歷後來命運如何,書中卻沒有提及,僅留下一個名字,宛如橫空出世一般!



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與原著不同的感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