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點擊關注“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點擊關注“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點擊關注“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國產劇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動起了一股“長安熱”。劇中的長安城是萬國來朝的富麗帝都,開篇一個長鏡頭,採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將朱門高樓、花鈿麗人、街市雜耍、作揖唱喏一一納入,甚至是紙紮的燈籠、滾圓的胡餅、唱彈的琵琶也在畫面中閃現,一鏡到底呈現了長安百姓的衣食住行,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點擊關注“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國產劇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動起了一股“長安熱”。劇中的長安城是萬國來朝的富麗帝都,開篇一個長鏡頭,採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將朱門高樓、花鈿麗人、街市雜耍、作揖唱喏一一納入,甚至是紙紮的燈籠、滾圓的胡餅、唱彈的琵琶也在畫面中閃現,一鏡到底呈現了長安百姓的衣食住行,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隨著劇情的展開,唐長安城的市坊佈局、酒肆勾欄、服飾兵器以及風土人情,也如畫卷一般徐徐展開,令人目不暇接。

故事發生在天保(應為“天寶”,劇中虛構為“天保”)三年上元佳節這天,街上懸掛著各色花燈,還有大師專門為唐皇打造的太上玄元巨燈。

觀燈是唐朝慶祝上元節的方式之一。據史料記載,上元節這天官方和民間都會組織各種盛大的演出,歌舞、雜耍、樂器表演不一而足。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點擊關注“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國產劇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動起了一股“長安熱”。劇中的長安城是萬國來朝的富麗帝都,開篇一個長鏡頭,採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將朱門高樓、花鈿麗人、街市雜耍、作揖唱喏一一納入,甚至是紙紮的燈籠、滾圓的胡餅、唱彈的琵琶也在畫面中閃現,一鏡到底呈現了長安百姓的衣食住行,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隨著劇情的展開,唐長安城的市坊佈局、酒肆勾欄、服飾兵器以及風土人情,也如畫卷一般徐徐展開,令人目不暇接。

故事發生在天保(應為“天寶”,劇中虛構為“天保”)三年上元佳節這天,街上懸掛著各色花燈,還有大師專門為唐皇打造的太上玄元巨燈。

觀燈是唐朝慶祝上元節的方式之一。據史料記載,上元節這天官方和民間都會組織各種盛大的演出,歌舞、雜耍、樂器表演不一而足。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特別是賞燈時分,平時長安城有宵禁,上元節這天特例“金吾不禁”,所有民眾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文人雅士、外來客商皆可自由出入街巷,通宵達旦觀賞花燈。據說當時長安城有一百餘萬人,幾乎全部觀燈遊樂,可謂盛況空前。

正如唐詩中的描繪: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銀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上元佳節,金吾不禁。

記時用的玉漏和銀壺暫且停下吧,催促也沒用,你看那城門上的金鎖會一直開到天亮。正月十五慶佳節,誰家看著圓圓的明月,還能坐著什麼都不做呢?哪裡的人聽說有花燈會不過來看呢?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點擊關注“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國產劇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動起了一股“長安熱”。劇中的長安城是萬國來朝的富麗帝都,開篇一個長鏡頭,採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將朱門高樓、花鈿麗人、街市雜耍、作揖唱喏一一納入,甚至是紙紮的燈籠、滾圓的胡餅、唱彈的琵琶也在畫面中閃現,一鏡到底呈現了長安百姓的衣食住行,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隨著劇情的展開,唐長安城的市坊佈局、酒肆勾欄、服飾兵器以及風土人情,也如畫卷一般徐徐展開,令人目不暇接。

故事發生在天保(應為“天寶”,劇中虛構為“天保”)三年上元佳節這天,街上懸掛著各色花燈,還有大師專門為唐皇打造的太上玄元巨燈。

觀燈是唐朝慶祝上元節的方式之一。據史料記載,上元節這天官方和民間都會組織各種盛大的演出,歌舞、雜耍、樂器表演不一而足。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特別是賞燈時分,平時長安城有宵禁,上元節這天特例“金吾不禁”,所有民眾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文人雅士、外來客商皆可自由出入街巷,通宵達旦觀賞花燈。據說當時長安城有一百餘萬人,幾乎全部觀燈遊樂,可謂盛況空前。

正如唐詩中的描繪: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銀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上元佳節,金吾不禁。

記時用的玉漏和銀壺暫且停下吧,催促也沒用,你看那城門上的金鎖會一直開到天亮。正月十五慶佳節,誰家看著圓圓的明月,還能坐著什麼都不做呢?哪裡的人聽說有花燈會不過來看呢?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唐詩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唐朝的長安城繁華無比,體現了大國氣度。當時社會風氣開放,中外往來頻繁,特別是連接東西方商貿的絲綢之路在唐朝達到巔峰。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駱駝、胡餅、葡萄酒等外來風物,正是通過絲綢之路進到中原,悄悄地影響著長安民眾的服飾裝扮和飲食習慣。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點擊關注“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國產劇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動起了一股“長安熱”。劇中的長安城是萬國來朝的富麗帝都,開篇一個長鏡頭,採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將朱門高樓、花鈿麗人、街市雜耍、作揖唱喏一一納入,甚至是紙紮的燈籠、滾圓的胡餅、唱彈的琵琶也在畫面中閃現,一鏡到底呈現了長安百姓的衣食住行,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隨著劇情的展開,唐長安城的市坊佈局、酒肆勾欄、服飾兵器以及風土人情,也如畫卷一般徐徐展開,令人目不暇接。

故事發生在天保(應為“天寶”,劇中虛構為“天保”)三年上元佳節這天,街上懸掛著各色花燈,還有大師專門為唐皇打造的太上玄元巨燈。

觀燈是唐朝慶祝上元節的方式之一。據史料記載,上元節這天官方和民間都會組織各種盛大的演出,歌舞、雜耍、樂器表演不一而足。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特別是賞燈時分,平時長安城有宵禁,上元節這天特例“金吾不禁”,所有民眾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文人雅士、外來客商皆可自由出入街巷,通宵達旦觀賞花燈。據說當時長安城有一百餘萬人,幾乎全部觀燈遊樂,可謂盛況空前。

正如唐詩中的描繪: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銀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上元佳節,金吾不禁。

記時用的玉漏和銀壺暫且停下吧,催促也沒用,你看那城門上的金鎖會一直開到天亮。正月十五慶佳節,誰家看著圓圓的明月,還能坐著什麼都不做呢?哪裡的人聽說有花燈會不過來看呢?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唐詩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唐朝的長安城繁華無比,體現了大國氣度。當時社會風氣開放,中外往來頻繁,特別是連接東西方商貿的絲綢之路在唐朝達到巔峰。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駱駝、胡餅、葡萄酒等外來風物,正是通過絲綢之路進到中原,悄悄地影響著長安民眾的服飾裝扮和飲食習慣。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除了有外商往來的熱鬧,物產交換的豐饒,長安城裡勾欄酒肆、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更有寫詩作對獲得聖人青睞,從而位極人臣的巨大誘惑,可謂時人的“夢之城”

長安城裡有金榜題名的暢快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有什麼能比金榜題名更讓人欣喜呢?

46歲的孟郊一生三次應試才終得進士及第,那種狂喜的暢快,透過詩詞躍然紙上,彷彿我們跟著詩人一起,在春風和煦的時節,策馬揚鞭飛馳在長安城的街道上,一路賞花看景放聲高歌,一掃之前的萎靡困頓:往事休要再提,人生得意須盡歡!

長安城裡有縱情歌舞的淋漓

《少年行》

唐·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東,

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

笑入胡姬酒肆中。

“五陵少年”是指長安城裡的“富少天團”,他們出身豪門,家財萬貫,常結伴而行,白馬銀鞍是標配,結伴而行,爭相鬥雞走狗,無拘無束,過著他們的聲色犬馬的快意生活,待到繁花落盡春去了,便仰天大笑在胡姬的酒肆中繼續醉夢長安。

長安城裡有帝王后妃的愛情傳說

《長恨歌》(節選)

唐·白居易

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詩中正面描寫愛情的詩作並不多見,更何況是光明正大的寫“帝妃之戀”。詩人白居易不僅寫了,還流傳了千年,催生出無數描繪愛情的專用名詞,比如“比翼鳥”“連理枝”。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傳說是非常重要的線索,如劇情開篇引用李白詩作《清平樂》中雲:“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在另外兩首《清平樂》中,李太白分別用“雲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傾國兩相歡”,將楊貴妃的美貌與牡丹花相媲美,這兩句詩也成為後世對美人容顏的最高讚美。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點擊關注“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國產劇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動起了一股“長安熱”。劇中的長安城是萬國來朝的富麗帝都,開篇一個長鏡頭,採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將朱門高樓、花鈿麗人、街市雜耍、作揖唱喏一一納入,甚至是紙紮的燈籠、滾圓的胡餅、唱彈的琵琶也在畫面中閃現,一鏡到底呈現了長安百姓的衣食住行,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隨著劇情的展開,唐長安城的市坊佈局、酒肆勾欄、服飾兵器以及風土人情,也如畫卷一般徐徐展開,令人目不暇接。

故事發生在天保(應為“天寶”,劇中虛構為“天保”)三年上元佳節這天,街上懸掛著各色花燈,還有大師專門為唐皇打造的太上玄元巨燈。

觀燈是唐朝慶祝上元節的方式之一。據史料記載,上元節這天官方和民間都會組織各種盛大的演出,歌舞、雜耍、樂器表演不一而足。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特別是賞燈時分,平時長安城有宵禁,上元節這天特例“金吾不禁”,所有民眾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文人雅士、外來客商皆可自由出入街巷,通宵達旦觀賞花燈。據說當時長安城有一百餘萬人,幾乎全部觀燈遊樂,可謂盛況空前。

正如唐詩中的描繪: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銀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上元佳節,金吾不禁。

記時用的玉漏和銀壺暫且停下吧,催促也沒用,你看那城門上的金鎖會一直開到天亮。正月十五慶佳節,誰家看著圓圓的明月,還能坐著什麼都不做呢?哪裡的人聽說有花燈會不過來看呢?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唐詩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唐朝的長安城繁華無比,體現了大國氣度。當時社會風氣開放,中外往來頻繁,特別是連接東西方商貿的絲綢之路在唐朝達到巔峰。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駱駝、胡餅、葡萄酒等外來風物,正是通過絲綢之路進到中原,悄悄地影響著長安民眾的服飾裝扮和飲食習慣。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除了有外商往來的熱鬧,物產交換的豐饒,長安城裡勾欄酒肆、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更有寫詩作對獲得聖人青睞,從而位極人臣的巨大誘惑,可謂時人的“夢之城”

長安城裡有金榜題名的暢快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有什麼能比金榜題名更讓人欣喜呢?

46歲的孟郊一生三次應試才終得進士及第,那種狂喜的暢快,透過詩詞躍然紙上,彷彿我們跟著詩人一起,在春風和煦的時節,策馬揚鞭飛馳在長安城的街道上,一路賞花看景放聲高歌,一掃之前的萎靡困頓:往事休要再提,人生得意須盡歡!

長安城裡有縱情歌舞的淋漓

《少年行》

唐·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東,

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

笑入胡姬酒肆中。

“五陵少年”是指長安城裡的“富少天團”,他們出身豪門,家財萬貫,常結伴而行,白馬銀鞍是標配,結伴而行,爭相鬥雞走狗,無拘無束,過著他們的聲色犬馬的快意生活,待到繁花落盡春去了,便仰天大笑在胡姬的酒肆中繼續醉夢長安。

長安城裡有帝王后妃的愛情傳說

《長恨歌》(節選)

唐·白居易

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詩中正面描寫愛情的詩作並不多見,更何況是光明正大的寫“帝妃之戀”。詩人白居易不僅寫了,還流傳了千年,催生出無數描繪愛情的專用名詞,比如“比翼鳥”“連理枝”。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傳說是非常重要的線索,如劇情開篇引用李白詩作《清平樂》中雲:“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在另外兩首《清平樂》中,李太白分別用“雲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傾國兩相歡”,將楊貴妃的美貌與牡丹花相媲美,這兩句詩也成為後世對美人容顏的最高讚美。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唐詩因唐朝而得以盛放,唐朝因唐詩而充滿浪漫。

追劇讀詩,瞭解唐詩,才能更好的瞭解唐朝。十二時辰之外,真正的盛唐長安,在唐詩中一一得見。

讀唐詩,品盛唐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點擊關注“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國產劇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動起了一股“長安熱”。劇中的長安城是萬國來朝的富麗帝都,開篇一個長鏡頭,採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將朱門高樓、花鈿麗人、街市雜耍、作揖唱喏一一納入,甚至是紙紮的燈籠、滾圓的胡餅、唱彈的琵琶也在畫面中閃現,一鏡到底呈現了長安百姓的衣食住行,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隨著劇情的展開,唐長安城的市坊佈局、酒肆勾欄、服飾兵器以及風土人情,也如畫卷一般徐徐展開,令人目不暇接。

故事發生在天保(應為“天寶”,劇中虛構為“天保”)三年上元佳節這天,街上懸掛著各色花燈,還有大師專門為唐皇打造的太上玄元巨燈。

觀燈是唐朝慶祝上元節的方式之一。據史料記載,上元節這天官方和民間都會組織各種盛大的演出,歌舞、雜耍、樂器表演不一而足。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特別是賞燈時分,平時長安城有宵禁,上元節這天特例“金吾不禁”,所有民眾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文人雅士、外來客商皆可自由出入街巷,通宵達旦觀賞花燈。據說當時長安城有一百餘萬人,幾乎全部觀燈遊樂,可謂盛況空前。

正如唐詩中的描繪: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銀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上元佳節,金吾不禁。

記時用的玉漏和銀壺暫且停下吧,催促也沒用,你看那城門上的金鎖會一直開到天亮。正月十五慶佳節,誰家看著圓圓的明月,還能坐著什麼都不做呢?哪裡的人聽說有花燈會不過來看呢?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唐詩中的長安城是怎樣的?

唐朝的長安城繁華無比,體現了大國氣度。當時社會風氣開放,中外往來頻繁,特別是連接東西方商貿的絲綢之路在唐朝達到巔峰。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駱駝、胡餅、葡萄酒等外來風物,正是通過絲綢之路進到中原,悄悄地影響著長安民眾的服飾裝扮和飲食習慣。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除了有外商往來的熱鬧,物產交換的豐饒,長安城裡勾欄酒肆、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更有寫詩作對獲得聖人青睞,從而位極人臣的巨大誘惑,可謂時人的“夢之城”

長安城裡有金榜題名的暢快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有什麼能比金榜題名更讓人欣喜呢?

46歲的孟郊一生三次應試才終得進士及第,那種狂喜的暢快,透過詩詞躍然紙上,彷彿我們跟著詩人一起,在春風和煦的時節,策馬揚鞭飛馳在長安城的街道上,一路賞花看景放聲高歌,一掃之前的萎靡困頓:往事休要再提,人生得意須盡歡!

長安城裡有縱情歌舞的淋漓

《少年行》

唐·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東,

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

笑入胡姬酒肆中。

“五陵少年”是指長安城裡的“富少天團”,他們出身豪門,家財萬貫,常結伴而行,白馬銀鞍是標配,結伴而行,爭相鬥雞走狗,無拘無束,過著他們的聲色犬馬的快意生活,待到繁花落盡春去了,便仰天大笑在胡姬的酒肆中繼續醉夢長安。

長安城裡有帝王后妃的愛情傳說

《長恨歌》(節選)

唐·白居易

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詩中正面描寫愛情的詩作並不多見,更何況是光明正大的寫“帝妃之戀”。詩人白居易不僅寫了,還流傳了千年,催生出無數描繪愛情的專用名詞,比如“比翼鳥”“連理枝”。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傳說是非常重要的線索,如劇情開篇引用李白詩作《清平樂》中雲:“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在另外兩首《清平樂》中,李太白分別用“雲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傾國兩相歡”,將楊貴妃的美貌與牡丹花相媲美,這兩句詩也成為後世對美人容顏的最高讚美。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唐詩因唐朝而得以盛放,唐朝因唐詩而充滿浪漫。

追劇讀詩,瞭解唐詩,才能更好的瞭解唐朝。十二時辰之外,真正的盛唐長安,在唐詩中一一得見。

讀唐詩,品盛唐

十二時辰道不盡的富麗長安,在唐詩中得見

《莫礪鋒講唐詩課》

作者:莫礪鋒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本書收錄了古代文學研究家、百家講壇“詩歌唐朝”主講人莫礪鋒的四十堂唐詩課。這四十堂課,聚焦了從初唐到晚唐的主要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韓愈、高適、李商隱;重要名篇詩作:《春江花月夜》《秋興八首》《燕歌行》《哀江頭》《琵琶行》《錦瑟》等;探討了包括:誰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著名詩人之間的唱酬問題、唐詩意象的密度、唐詩中的主要主題、唐詩和宋詩的比較等問題。可謂堂堂精彩,堂堂讓人愛不釋手!

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