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最近最火的國產劇,必屬《長安十二時辰》無疑。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劇情主要講述在上元節前夕,長安城混入可疑人員,身陷囫圇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天才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這是25集的《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梗概,所有的起承轉合都在上元節這一天內進行。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而其背後的歷史設定,也有史實可查,當時正是唐玄宗的天寶三年,時年60歲的唐玄宗納原壽王妃楊玉環於宮中。

皇帝計劃攜楊太真(劇中為嚴太真)去驪山享樂,擬將權交給宰相李林甫(劇中為林江郎),削奪太子權力。為了太子的將來,和太子私交甚好的李泌(劇中為李必)希望勸誡皇上。

另一方面,另一股勢力也在悄悄湧動,上元節當天,長安城潛伏進狼衛(即恐怖分子),企圖在燈亮之時大鬧長安。拯救長安的希望,落在了李必和張小敬的身上。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劇中,李必的原型正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謀臣、學者李泌。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則是虛構的人物,按照劇中的說法,曾是“手挽狂瀾,怒破絕境,五尊閻羅唯念生民。十年西域兵,九年長安帥”,其職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刑警隊隊長。然而,不按理出牌的張小敬卻因為殺死自己的上司被關進大牢,成了死囚。

節奏明快是《長安十二時辰》的一大特色,所有的故事都在一天之內發生,僅僅前兩集就交代了大的歷史背景,朝堂上的明爭暗鬥,長安城面對的危機,被稱為中國版的《24小時》

媲美電影質感的畫面處理、製作精良的服化道、緊湊密集的故事情節收穫了一眾好評,對古長安的還原也成了電視劇的一大看點,電視劇參考了過去長安城的地圖和史料,展現了長安城108坊的有序、整齊和對稱。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禮儀方面,《長安十二時辰》邀請到《琅琊榜》、《羋月傳》、《天盛長歌》擔任禮儀指導的李斌。事實上,每個朝代的禮儀都根據其地域、文化、傳統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而唐朝最與眾不同的禮節就是叉手禮。執此禮儀時,雙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非常優雅。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在細節上的處理也非常用心,包括李沁頭上道家芙蓉冠子午簪的特色插法(唐朝時期只有道士的簪子是豎著插,很少有劇組會注意到這點)。所以這部劇的道具組是真的用心,可見是下了功夫研究的。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以至於該劇播出後好評不斷,好評率高達81%,在豆瓣收穫了8.7的高評分,在國產劇中,也算是很高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除了上述諸多因素外,《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根本還是因為其小說原作者馬伯庸。

馬伯庸被稱為是網紅作家,雖然其本人並不認同這個標籤,但是其作品最初流傳開來,的確是從網絡開始。並且在網上馬伯庸還有一個特殊的稱號,叫祥瑞親王。

據說此人非常奇特,與他有接觸的人常會遇到黴運,就算與朋友一起遇車禍,朋友多受傷,輕重不一,而他卻是多次毫髮無傷,類似於國寶熊貓般的幸運,所以人稱祥瑞親王,而遭受劫難的稱為“被祥瑞了”,類似被吸取好運的意思。朋友間就是提到他的名頭,都要說聲“祥瑞御免”才能逃過一劫。

此外,他是滿人,與他有接觸的人常會遇到黴運,而他卻是多次毫髮無傷,加之其自稱“ 西肅慎代天啟運後清諸上神聖千年上等開明大帝國太祖威武文聖德仁昭明高賢景匡弘皇帝馬伯庸”,故被稱作“祥瑞御兔”或“祥瑞親王”。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馬伯庸發表過大量評論、雜文、歷史普及、幽默小品文以及一些短、中篇小說,範圍涵蓋科幻、奇幻、歷史、靈異、推理、動漫等多個領域,其中一些作品如《從機器貓看階級鬥爭殘酷本質》、《寂靜之城》、《冷酷仙境與世界盡頭—葫蘆兄弟人物賞析》、《陌生人的情人節》、《奇幻金庸》等在網上廣為流傳,並被各大論壇及平面媒體轉載。

其文無不奇思妙想,亦莊亦諧,莊而不致嚴肅,諧而不致油滑。作品的情節輕鬆有趣,甚至有點惡搞,但背後往往有詳實的資料作為支撐。

包括《長安十二時辰》的構思,最初也是由網絡而來。

馬伯庸在接受採訪時候說道,2016年的時候,有一款自由度極高的國外動作遊戲叫《刺客信條》挺火的,裡面的主角刺客需要在一座城市裡跑來跑去。當時有人在網上問了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刺客信條》發生在中國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當時我就開了一個腦洞,我說如果發生在唐朝的話,那麼在長安城裡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情形?於是,據此我就寫了一個短篇。但是寫完以後,我覺得這個東西光寫這麼一點點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我乾脆將腦洞一開到底,開始往下擴成一部小說,結果越寫越長,最後也就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腦洞大開的文字鬼才,極為深厚的文史修養,這是讀者眼裡的馬伯庸。

寫作近20年,他嘗試過各種文體——雜糅、科幻、歷史、懸疑等等,但一部小說的靈感可能只是來自一次剎不住腳的“瞎琢磨”。

這種思考已經成為了他的日常習慣,只需要拋給自己一個思維命題,便能沉浸在自我世界裡,並找到各種樂趣。

比如,在去機場的路上、擁擠的地鐵裡,他會想象自己在沙漠中發現了一塊一噸重的黃金。尋常小說裡,這個場景可能是故事的結局——主人公終於找到了寶藏,從此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在馬伯庸的構思裡,從找到黃金到發財之間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想象。

馬伯庸對歷史細節的把控能力非常之強,但也因此,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把讀者攔在了門外。

在一次採訪中,他提到《風起隴西》和《三國機密》的市場反應雖然不錯,但“始終還是小眾寫作,題材和創作的方式,都是圈內人很喜歡,再往外擴,朋友的爸媽看了就會覺得文筆挺好,但是看不懂。”

其實,讀者把他的小說當簡單的故事看,他不介意,但如果能看懂文字間藏著的歷史彩蛋,他會更有成就感。他的寫作文體總在變化,但並不為了追逐熱點或討更多人喜歡。

《古董局中局》是流傳度比較高的一部長篇小說,拍成的電視劇風評也很好,在這部小說寫完四部後,有讀者催第五部,但馬伯庸就此打住。“我害怕會不會我也變成一個隨波逐流的、追逐熱點的作家?天天想著市場,這個賣不出去,不寫;那個橋段受歡迎,我寫。我怕自己變成這樣一個人。”所以,去年他特意寫了一本“冷門”書《顯微鏡下的大明》。

“宮鬥”、“穿越”等題材大熱時,馬伯庸也不為所動,他只寫自己擅長的。比如他最喜歡寫的一種品質是“堅持”——在逆境中,為了自己的信念,硬著頭皮也要把事情辦好——就像《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張小敬,一直被壓迫卻不改初心。

《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主要是因為祥瑞親王!不接受反駁

提到文學,他話語中還是有一個寫作者的警惕和自覺。“我對文學的敬畏程度是很高的。我只是個通俗文學作家,不是個嚴肅的純文學作家,我也認為自己沒達到文學的程度,我只是寫了一些好看的故事而已。在故事之上,還有一些更高的東西,我欣賞那些東西,但目前我覺得我達不到。比如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叉的花園》,其實它的故事本身已經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表達出的那種氛圍,閱讀的美感、主題表達的優雅、作品的完整性,都是一致的。這個東西是我做不到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