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

更多有趣好玩的文章請關注“舒航說經濟”微信公眾號

"

更多有趣好玩的文章請關注“舒航說經濟”微信公眾號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長安十二時辰》記錄了唐代長安城的繁華光鮮,那麼,從漢代就作為都城的長安,其衛生如何管理的呢?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呢?尤其是在唐代,長安人口突破百萬,每天產生的汙水、生產和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和塵土等,實在太龐大。關於古代長安城的垃圾問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

更多有趣好玩的文章請關注“舒航說經濟”微信公眾號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長安十二時辰》記錄了唐代長安城的繁華光鮮,那麼,從漢代就作為都城的長安,其衛生如何管理的呢?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呢?尤其是在唐代,長安人口突破百萬,每天產生的汙水、生產和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和塵土等,實在太龐大。關於古代長安城的垃圾問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與現代城市的分流制排水系統相反,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排洩雨水和生活汙水合流制系統。清代以前的溝渠大多為明溝,由於地面垃圾隨處堆放,糞便處理不當,它們有一部分會隨雨水進入溝渠。

在漢代,皇宮內和一些大型建築群內採用地下排水管網,通過排水渠從宮內排到城內,由城內排到城外,由城壕匯流到渭河。但長安城大部分居民區通過滲井、廢井、土質渠道、城壕等來處理各種垃圾,如汙水、生產與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這些垃圾腐爛之後,不斷下滲,地下水經過長期的“開採汲取——垃圾下滲”的循環,不斷髮生汙染,導致水質惡化。

此外,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都堆積有垃圾,小者成堆,大者成山,蚊蠅孳生,十分汙染城市環境。長安城內大多數是土路,少數是石路。來往的行人、車馬很多,道路上經常瀰漫著各種垃圾和塵土。所謂“長風一飄蕩,塵沙漲天飛”,“輪蹄紛往還,翳翳黃塵深”。

"

更多有趣好玩的文章請關注“舒航說經濟”微信公眾號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長安十二時辰》記錄了唐代長安城的繁華光鮮,那麼,從漢代就作為都城的長安,其衛生如何管理的呢?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呢?尤其是在唐代,長安人口突破百萬,每天產生的汙水、生產和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和塵土等,實在太龐大。關於古代長安城的垃圾問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與現代城市的分流制排水系統相反,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排洩雨水和生活汙水合流制系統。清代以前的溝渠大多為明溝,由於地面垃圾隨處堆放,糞便處理不當,它們有一部分會隨雨水進入溝渠。

在漢代,皇宮內和一些大型建築群內採用地下排水管網,通過排水渠從宮內排到城內,由城內排到城外,由城壕匯流到渭河。但長安城大部分居民區通過滲井、廢井、土質渠道、城壕等來處理各種垃圾,如汙水、生產與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這些垃圾腐爛之後,不斷下滲,地下水經過長期的“開採汲取——垃圾下滲”的循環,不斷髮生汙染,導致水質惡化。

此外,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都堆積有垃圾,小者成堆,大者成山,蚊蠅孳生,十分汙染城市環境。長安城內大多數是土路,少數是石路。來往的行人、車馬很多,道路上經常瀰漫著各種垃圾和塵土。所謂“長風一飄蕩,塵沙漲天飛”,“輪蹄紛往還,翳翳黃塵深”。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漢代長安城牆遺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創制了“灑水車”。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靈帝曾命令當時的掖庭令畢嵐,設計製作一種灑水車——翻車渴烏。畢嵐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據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可見這種灑水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用作貯盛河水,另一部分則是汲取河水。這一設置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衛生。

畢嵐是東平郡人,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十常侍朋比為奸,禍亂朝綱,製造出黨錮之禍。漢靈帝中平六年(189),他被袁紹誅殺。畢嵐雖然一輩子做壞事,禍害天下,卻也做了一點好事,如發明了灑水車這種造福民眾的工具。

"

更多有趣好玩的文章請關注“舒航說經濟”微信公眾號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長安十二時辰》記錄了唐代長安城的繁華光鮮,那麼,從漢代就作為都城的長安,其衛生如何管理的呢?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呢?尤其是在唐代,長安人口突破百萬,每天產生的汙水、生產和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和塵土等,實在太龐大。關於古代長安城的垃圾問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與現代城市的分流制排水系統相反,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排洩雨水和生活汙水合流制系統。清代以前的溝渠大多為明溝,由於地面垃圾隨處堆放,糞便處理不當,它們有一部分會隨雨水進入溝渠。

在漢代,皇宮內和一些大型建築群內採用地下排水管網,通過排水渠從宮內排到城內,由城內排到城外,由城壕匯流到渭河。但長安城大部分居民區通過滲井、廢井、土質渠道、城壕等來處理各種垃圾,如汙水、生產與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這些垃圾腐爛之後,不斷下滲,地下水經過長期的“開採汲取——垃圾下滲”的循環,不斷髮生汙染,導致水質惡化。

此外,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都堆積有垃圾,小者成堆,大者成山,蚊蠅孳生,十分汙染城市環境。長安城內大多數是土路,少數是石路。來往的行人、車馬很多,道路上經常瀰漫著各種垃圾和塵土。所謂“長風一飄蕩,塵沙漲天飛”,“輪蹄紛往還,翳翳黃塵深”。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漢代長安城牆遺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創制了“灑水車”。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靈帝曾命令當時的掖庭令畢嵐,設計製作一種灑水車——翻車渴烏。畢嵐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據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可見這種灑水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用作貯盛河水,另一部分則是汲取河水。這一設置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衛生。

畢嵐是東平郡人,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十常侍朋比為奸,禍亂朝綱,製造出黨錮之禍。漢靈帝中平六年(189),他被袁紹誅殺。畢嵐雖然一輩子做壞事,禍害天下,卻也做了一點好事,如發明了灑水車這種造福民眾的工具。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隋代,雖然長安城內街道兩邊已經有了排水溝、路溝或挖土而成的明溝,宮殿等建築群外也有了露天的排水渠,這些排水設施收納了城內的汙水之後,匯聚入城壕內。但是大部分地區的排水設施並不完善,排洩生活汙水的主要方法是挖掘滲井,同時,城內廢棄的枯井、溝渠、池沼等也成為生活汙水排放的主渠道,汙水通過直接下滲或者匯入地表水之後下滲到潛水層,汙染地下水。

生活與生產垃圾、人畜代謝物也是長安城地下水的主要汙染源。當時的長安城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面積約為84平方公里,城內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手工業、商業發達,商貿往來頻繁。如此眾多的人口生活在這裡,每天會產生堆積如山的生產和生活垃圾和人畜代謝物。

有的市民直接把垃圾傾倒在屋簷下。部分市民把生活垃圾,全部傾倒在門口,如爐灶灰燼、瓦片、碎瓷片、廚房廢棄物等,堆積如山。日積月累,部分街道比兩邊房屋高一丈多,人們從街道回家,要循臺階而下,如下坑谷中。

"

更多有趣好玩的文章請關注“舒航說經濟”微信公眾號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長安十二時辰》記錄了唐代長安城的繁華光鮮,那麼,從漢代就作為都城的長安,其衛生如何管理的呢?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呢?尤其是在唐代,長安人口突破百萬,每天產生的汙水、生產和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和塵土等,實在太龐大。關於古代長安城的垃圾問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與現代城市的分流制排水系統相反,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排洩雨水和生活汙水合流制系統。清代以前的溝渠大多為明溝,由於地面垃圾隨處堆放,糞便處理不當,它們有一部分會隨雨水進入溝渠。

在漢代,皇宮內和一些大型建築群內採用地下排水管網,通過排水渠從宮內排到城內,由城內排到城外,由城壕匯流到渭河。但長安城大部分居民區通過滲井、廢井、土質渠道、城壕等來處理各種垃圾,如汙水、生產與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這些垃圾腐爛之後,不斷下滲,地下水經過長期的“開採汲取——垃圾下滲”的循環,不斷髮生汙染,導致水質惡化。

此外,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都堆積有垃圾,小者成堆,大者成山,蚊蠅孳生,十分汙染城市環境。長安城內大多數是土路,少數是石路。來往的行人、車馬很多,道路上經常瀰漫著各種垃圾和塵土。所謂“長風一飄蕩,塵沙漲天飛”,“輪蹄紛往還,翳翳黃塵深”。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漢代長安城牆遺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創制了“灑水車”。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靈帝曾命令當時的掖庭令畢嵐,設計製作一種灑水車——翻車渴烏。畢嵐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據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可見這種灑水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用作貯盛河水,另一部分則是汲取河水。這一設置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衛生。

畢嵐是東平郡人,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十常侍朋比為奸,禍亂朝綱,製造出黨錮之禍。漢靈帝中平六年(189),他被袁紹誅殺。畢嵐雖然一輩子做壞事,禍害天下,卻也做了一點好事,如發明了灑水車這種造福民眾的工具。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隋代,雖然長安城內街道兩邊已經有了排水溝、路溝或挖土而成的明溝,宮殿等建築群外也有了露天的排水渠,這些排水設施收納了城內的汙水之後,匯聚入城壕內。但是大部分地區的排水設施並不完善,排洩生活汙水的主要方法是挖掘滲井,同時,城內廢棄的枯井、溝渠、池沼等也成為生活汙水排放的主渠道,汙水通過直接下滲或者匯入地表水之後下滲到潛水層,汙染地下水。

生活與生產垃圾、人畜代謝物也是長安城地下水的主要汙染源。當時的長安城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面積約為84平方公里,城內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手工業、商業發達,商貿往來頻繁。如此眾多的人口生活在這裡,每天會產生堆積如山的生產和生活垃圾和人畜代謝物。

有的市民直接把垃圾傾倒在屋簷下。部分市民把生活垃圾,全部傾倒在門口,如爐灶灰燼、瓦片、碎瓷片、廚房廢棄物等,堆積如山。日積月累,部分街道比兩邊房屋高一丈多,人們從街道回家,要循臺階而下,如下坑谷中。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有的市民挖掘大土坑掩埋垃圾,任由它們壅滯地下,腐爛分解,結果產生大量硝酸鹽之類的毒素,溶於水並下滲,導致地下水中的硝態氮含量上升,地下水由此變得鹹苦,不可食用。據《隋書·庾季才傳》記載:長安城“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京師地大人眾,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洩,則水多鹹鹵。”

由於長安城的地下水遭到汙染,水質惡化,變得鹹苦,不可食用,導致市民的生活用水嚴重短缺。為了擺脫已汙染的水源區。開皇二年(582),隋文帝楊堅在漢長安城東南部龍首原南坡(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花了9個月時間,新建了大興城。之所以命名為大興城,那是因為隋文帝在北周時被封為大興公。

同時,挖掘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並引滻水、皁水、潏水入城,以解決城區用水問題。

"

更多有趣好玩的文章請關注“舒航說經濟”微信公眾號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長安十二時辰》記錄了唐代長安城的繁華光鮮,那麼,從漢代就作為都城的長安,其衛生如何管理的呢?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呢?尤其是在唐代,長安人口突破百萬,每天產生的汙水、生產和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和塵土等,實在太龐大。關於古代長安城的垃圾問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與現代城市的分流制排水系統相反,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排洩雨水和生活汙水合流制系統。清代以前的溝渠大多為明溝,由於地面垃圾隨處堆放,糞便處理不當,它們有一部分會隨雨水進入溝渠。

在漢代,皇宮內和一些大型建築群內採用地下排水管網,通過排水渠從宮內排到城內,由城內排到城外,由城壕匯流到渭河。但長安城大部分居民區通過滲井、廢井、土質渠道、城壕等來處理各種垃圾,如汙水、生產與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這些垃圾腐爛之後,不斷下滲,地下水經過長期的“開採汲取——垃圾下滲”的循環,不斷髮生汙染,導致水質惡化。

此外,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都堆積有垃圾,小者成堆,大者成山,蚊蠅孳生,十分汙染城市環境。長安城內大多數是土路,少數是石路。來往的行人、車馬很多,道路上經常瀰漫著各種垃圾和塵土。所謂“長風一飄蕩,塵沙漲天飛”,“輪蹄紛往還,翳翳黃塵深”。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漢代長安城牆遺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創制了“灑水車”。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靈帝曾命令當時的掖庭令畢嵐,設計製作一種灑水車——翻車渴烏。畢嵐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據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可見這種灑水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用作貯盛河水,另一部分則是汲取河水。這一設置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衛生。

畢嵐是東平郡人,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十常侍朋比為奸,禍亂朝綱,製造出黨錮之禍。漢靈帝中平六年(189),他被袁紹誅殺。畢嵐雖然一輩子做壞事,禍害天下,卻也做了一點好事,如發明了灑水車這種造福民眾的工具。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隋代,雖然長安城內街道兩邊已經有了排水溝、路溝或挖土而成的明溝,宮殿等建築群外也有了露天的排水渠,這些排水設施收納了城內的汙水之後,匯聚入城壕內。但是大部分地區的排水設施並不完善,排洩生活汙水的主要方法是挖掘滲井,同時,城內廢棄的枯井、溝渠、池沼等也成為生活汙水排放的主渠道,汙水通過直接下滲或者匯入地表水之後下滲到潛水層,汙染地下水。

生活與生產垃圾、人畜代謝物也是長安城地下水的主要汙染源。當時的長安城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面積約為84平方公里,城內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手工業、商業發達,商貿往來頻繁。如此眾多的人口生活在這裡,每天會產生堆積如山的生產和生活垃圾和人畜代謝物。

有的市民直接把垃圾傾倒在屋簷下。部分市民把生活垃圾,全部傾倒在門口,如爐灶灰燼、瓦片、碎瓷片、廚房廢棄物等,堆積如山。日積月累,部分街道比兩邊房屋高一丈多,人們從街道回家,要循臺階而下,如下坑谷中。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有的市民挖掘大土坑掩埋垃圾,任由它們壅滯地下,腐爛分解,結果產生大量硝酸鹽之類的毒素,溶於水並下滲,導致地下水中的硝態氮含量上升,地下水由此變得鹹苦,不可食用。據《隋書·庾季才傳》記載:長安城“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京師地大人眾,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洩,則水多鹹鹵。”

由於長安城的地下水遭到汙染,水質惡化,變得鹹苦,不可食用,導致市民的生活用水嚴重短缺。為了擺脫已汙染的水源區。開皇二年(582),隋文帝楊堅在漢長安城東南部龍首原南坡(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花了9個月時間,新建了大興城。之所以命名為大興城,那是因為隋文帝在北周時被封為大興公。

同時,挖掘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並引滻水、皁水、潏水入城,以解決城區用水問題。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唐帝國誕生後,沿用大興城,將其更名為長安城,到了武則天時期,人口達到100萬左右。但是垃圾問題依然未解決,環境問題十分惡劣,為此唐朝為之制定了法律,皇帝也下發了加強環境管理的詔書。

針對亂倒垃圾、人畜代謝物的現象,唐帝國在《唐律疏議》中規定:“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汙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併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座。”唐帝國對隨便傾倒垃圾者,處以刑罰,有關管理部門如不作為,將會被“行政問責”,同樣獲罪,並受處罰。

"

更多有趣好玩的文章請關注“舒航說經濟”微信公眾號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長安十二時辰》記錄了唐代長安城的繁華光鮮,那麼,從漢代就作為都城的長安,其衛生如何管理的呢?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呢?尤其是在唐代,長安人口突破百萬,每天產生的汙水、生產和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和塵土等,實在太龐大。關於古代長安城的垃圾問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與現代城市的分流制排水系統相反,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排洩雨水和生活汙水合流制系統。清代以前的溝渠大多為明溝,由於地面垃圾隨處堆放,糞便處理不當,它們有一部分會隨雨水進入溝渠。

在漢代,皇宮內和一些大型建築群內採用地下排水管網,通過排水渠從宮內排到城內,由城內排到城外,由城壕匯流到渭河。但長安城大部分居民區通過滲井、廢井、土質渠道、城壕等來處理各種垃圾,如汙水、生產與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這些垃圾腐爛之後,不斷下滲,地下水經過長期的“開採汲取——垃圾下滲”的循環,不斷髮生汙染,導致水質惡化。

此外,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都堆積有垃圾,小者成堆,大者成山,蚊蠅孳生,十分汙染城市環境。長安城內大多數是土路,少數是石路。來往的行人、車馬很多,道路上經常瀰漫著各種垃圾和塵土。所謂“長風一飄蕩,塵沙漲天飛”,“輪蹄紛往還,翳翳黃塵深”。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漢代長安城牆遺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創制了“灑水車”。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靈帝曾命令當時的掖庭令畢嵐,設計製作一種灑水車——翻車渴烏。畢嵐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據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可見這種灑水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用作貯盛河水,另一部分則是汲取河水。這一設置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衛生。

畢嵐是東平郡人,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十常侍朋比為奸,禍亂朝綱,製造出黨錮之禍。漢靈帝中平六年(189),他被袁紹誅殺。畢嵐雖然一輩子做壞事,禍害天下,卻也做了一點好事,如發明了灑水車這種造福民眾的工具。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隋代,雖然長安城內街道兩邊已經有了排水溝、路溝或挖土而成的明溝,宮殿等建築群外也有了露天的排水渠,這些排水設施收納了城內的汙水之後,匯聚入城壕內。但是大部分地區的排水設施並不完善,排洩生活汙水的主要方法是挖掘滲井,同時,城內廢棄的枯井、溝渠、池沼等也成為生活汙水排放的主渠道,汙水通過直接下滲或者匯入地表水之後下滲到潛水層,汙染地下水。

生活與生產垃圾、人畜代謝物也是長安城地下水的主要汙染源。當時的長安城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面積約為84平方公里,城內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手工業、商業發達,商貿往來頻繁。如此眾多的人口生活在這裡,每天會產生堆積如山的生產和生活垃圾和人畜代謝物。

有的市民直接把垃圾傾倒在屋簷下。部分市民把生活垃圾,全部傾倒在門口,如爐灶灰燼、瓦片、碎瓷片、廚房廢棄物等,堆積如山。日積月累,部分街道比兩邊房屋高一丈多,人們從街道回家,要循臺階而下,如下坑谷中。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有的市民挖掘大土坑掩埋垃圾,任由它們壅滯地下,腐爛分解,結果產生大量硝酸鹽之類的毒素,溶於水並下滲,導致地下水中的硝態氮含量上升,地下水由此變得鹹苦,不可食用。據《隋書·庾季才傳》記載:長安城“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京師地大人眾,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洩,則水多鹹鹵。”

由於長安城的地下水遭到汙染,水質惡化,變得鹹苦,不可食用,導致市民的生活用水嚴重短缺。為了擺脫已汙染的水源區。開皇二年(582),隋文帝楊堅在漢長安城東南部龍首原南坡(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花了9個月時間,新建了大興城。之所以命名為大興城,那是因為隋文帝在北周時被封為大興公。

同時,挖掘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並引滻水、皁水、潏水入城,以解決城區用水問題。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唐帝國誕生後,沿用大興城,將其更名為長安城,到了武則天時期,人口達到100萬左右。但是垃圾問題依然未解決,環境問題十分惡劣,為此唐朝為之制定了法律,皇帝也下發了加強環境管理的詔書。

針對亂倒垃圾、人畜代謝物的現象,唐帝國在《唐律疏議》中規定:“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汙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併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座。”唐帝國對隨便傾倒垃圾者,處以刑罰,有關管理部門如不作為,將會被“行政問責”,同樣獲罪,並受處罰。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唐玄宗針對長安、洛陽的環境衛生問題,下過專門的詔令,責令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唐會要·街巷》記載了這條叫做《修整街衢坊市詔》的詔令:“京洛兩都,是唯帝宅,街衢坊市,固須修整。比聞取穿掘,因作穢汙阮塹,四方遠近,何以瞻矚?頃雖處分,仍或有違,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於街巷穿坑取土。其舊溝渠,令當界乘間整頓疏決。牆宇橋道,亦當界見修。不得廣有勞役。”

長安、洛陽兩城市中由於有人隨便取土挖坑,造成汙穢之物壅滯其間,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環境,於是唐玄宗命令主管部門進行管理。

"

更多有趣好玩的文章請關注“舒航說經濟”微信公眾號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長安十二時辰》記錄了唐代長安城的繁華光鮮,那麼,從漢代就作為都城的長安,其衛生如何管理的呢?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呢?尤其是在唐代,長安人口突破百萬,每天產生的汙水、生產和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和塵土等,實在太龐大。關於古代長安城的垃圾問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與現代城市的分流制排水系統相反,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排洩雨水和生活汙水合流制系統。清代以前的溝渠大多為明溝,由於地面垃圾隨處堆放,糞便處理不當,它們有一部分會隨雨水進入溝渠。

在漢代,皇宮內和一些大型建築群內採用地下排水管網,通過排水渠從宮內排到城內,由城內排到城外,由城壕匯流到渭河。但長安城大部分居民區通過滲井、廢井、土質渠道、城壕等來處理各種垃圾,如汙水、生產與生活垃圾、人畜代謝物。這些垃圾腐爛之後,不斷下滲,地下水經過長期的“開採汲取——垃圾下滲”的循環,不斷髮生汙染,導致水質惡化。

此外,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都堆積有垃圾,小者成堆,大者成山,蚊蠅孳生,十分汙染城市環境。長安城內大多數是土路,少數是石路。來往的行人、車馬很多,道路上經常瀰漫著各種垃圾和塵土。所謂“長風一飄蕩,塵沙漲天飛”,“輪蹄紛往還,翳翳黃塵深”。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漢代長安城牆遺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創制了“灑水車”。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靈帝曾命令當時的掖庭令畢嵐,設計製作一種灑水車——翻車渴烏。畢嵐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據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可見這種灑水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用作貯盛河水,另一部分則是汲取河水。這一設置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衛生。

畢嵐是東平郡人,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十常侍朋比為奸,禍亂朝綱,製造出黨錮之禍。漢靈帝中平六年(189),他被袁紹誅殺。畢嵐雖然一輩子做壞事,禍害天下,卻也做了一點好事,如發明了灑水車這種造福民眾的工具。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隋代,雖然長安城內街道兩邊已經有了排水溝、路溝或挖土而成的明溝,宮殿等建築群外也有了露天的排水渠,這些排水設施收納了城內的汙水之後,匯聚入城壕內。但是大部分地區的排水設施並不完善,排洩生活汙水的主要方法是挖掘滲井,同時,城內廢棄的枯井、溝渠、池沼等也成為生活汙水排放的主渠道,汙水通過直接下滲或者匯入地表水之後下滲到潛水層,汙染地下水。

生活與生產垃圾、人畜代謝物也是長安城地下水的主要汙染源。當時的長安城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面積約為84平方公里,城內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手工業、商業發達,商貿往來頻繁。如此眾多的人口生活在這裡,每天會產生堆積如山的生產和生活垃圾和人畜代謝物。

有的市民直接把垃圾傾倒在屋簷下。部分市民把生活垃圾,全部傾倒在門口,如爐灶灰燼、瓦片、碎瓷片、廚房廢棄物等,堆積如山。日積月累,部分街道比兩邊房屋高一丈多,人們從街道回家,要循臺階而下,如下坑谷中。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有的市民挖掘大土坑掩埋垃圾,任由它們壅滯地下,腐爛分解,結果產生大量硝酸鹽之類的毒素,溶於水並下滲,導致地下水中的硝態氮含量上升,地下水由此變得鹹苦,不可食用。據《隋書·庾季才傳》記載:長安城“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京師地大人眾,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洩,則水多鹹鹵。”

由於長安城的地下水遭到汙染,水質惡化,變得鹹苦,不可食用,導致市民的生活用水嚴重短缺。為了擺脫已汙染的水源區。開皇二年(582),隋文帝楊堅在漢長安城東南部龍首原南坡(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花了9個月時間,新建了大興城。之所以命名為大興城,那是因為隋文帝在北周時被封為大興公。

同時,挖掘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並引滻水、皁水、潏水入城,以解決城區用水問題。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唐帝國誕生後,沿用大興城,將其更名為長安城,到了武則天時期,人口達到100萬左右。但是垃圾問題依然未解決,環境問題十分惡劣,為此唐朝為之制定了法律,皇帝也下發了加強環境管理的詔書。

針對亂倒垃圾、人畜代謝物的現象,唐帝國在《唐律疏議》中規定:“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汙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併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座。”唐帝國對隨便傾倒垃圾者,處以刑罰,有關管理部門如不作為,將會被“行政問責”,同樣獲罪,並受處罰。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唐玄宗針對長安、洛陽的環境衛生問題,下過專門的詔令,責令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唐會要·街巷》記載了這條叫做《修整街衢坊市詔》的詔令:“京洛兩都,是唯帝宅,街衢坊市,固須修整。比聞取穿掘,因作穢汙阮塹,四方遠近,何以瞻矚?頃雖處分,仍或有違,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於街巷穿坑取土。其舊溝渠,令當界乘間整頓疏決。牆宇橋道,亦當界見修。不得廣有勞役。”

長安、洛陽兩城市中由於有人隨便取土挖坑,造成汙穢之物壅滯其間,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環境,於是唐玄宗命令主管部門進行管理。

古代長安城繁華光鮮,百萬人口的垃圾去了哪裡?也曾大傷腦筋


唐代長安城普遍修有排水溝。溝寬均在2.5米以上。溝壁呈76度斜坡,斷面上寬下窄為梯形。除大道路旁修有排水溝外,裡坊與兩市之間的街道路旁,也修築有排水溝。排水設施如果出現問題,城市環境也將不堪。為此,唐玄宗對於排水設施的修繕作出了規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