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卻又迅即失敗。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明明有生的機會,卻偏偏選擇了死,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喚醒民眾,甘心受捕,被斬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

譚嗣同死後,他的一位好友悲痛欲絕,絕意為譚嗣同報仇,多次組織針對清廷的暗殺活動,終因寡不敵眾被捕,被八國聯軍槍殺。

"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卻又迅即失敗。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明明有生的機會,卻偏偏選擇了死,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喚醒民眾,甘心受捕,被斬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

譚嗣同死後,他的一位好友悲痛欲絕,絕意為譚嗣同報仇,多次組織針對清廷的暗殺活動,終因寡不敵眾被捕,被八國聯軍槍殺。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影視劇中的大刀王五(前)與譚嗣同

譚嗣同的這位朋友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無人為其入殮。一位大俠聞聽後,感念這位朋友的仗義之舉,隻身前來,冒險將其頭取下,安葬。

譚嗣同的這位朋友,便是人稱大刀王五的王正誼,滄州人。安葬大刀王五的大俠名霍元甲,天津人,祖籍滄州。

"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卻又迅即失敗。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明明有生的機會,卻偏偏選擇了死,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喚醒民眾,甘心受捕,被斬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

譚嗣同死後,他的一位好友悲痛欲絕,絕意為譚嗣同報仇,多次組織針對清廷的暗殺活動,終因寡不敵眾被捕,被八國聯軍槍殺。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影視劇中的大刀王五(前)與譚嗣同

譚嗣同的這位朋友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無人為其入殮。一位大俠聞聽後,感念這位朋友的仗義之舉,隻身前來,冒險將其頭取下,安葬。

譚嗣同的這位朋友,便是人稱大刀王五的王正誼,滄州人。安葬大刀王五的大俠名霍元甲,天津人,祖籍滄州。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大俠霍元甲祖籍滄州

大刀王五是滄州的一名武師。師從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幾年下來,王五功夫日益精深。後在師傅的推薦下,王五隨鏢局行走江湖。江湖經驗豐富以後,王五用自己的積蓄和朋友的幫助,於光緒三年在北京開了一家順源鏢局。

1876年,譚嗣同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王五。

其時,中國內有腐敗清廷,外有虎視列強,內外交困。

譚嗣同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仰慕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深重的民族災難時時焦灼其心。王五雖沒讀過書,但從小就深諳民族大義,是一個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俠客。兩人脾氣相投,一見如故,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大刀王五愛國、勇猛、仗義,其被捕之時,本有機會逃脫,但他的鏢局裡躲了一百多人避難。王五怕自己跑了以後,連累這些無辜之人,便把組織義和團、刀劈洋鬼子的事都擔了下來,等人來抓。其後,王五被交給德國軍營,被槍殺。

大刀王五,不管是武術水準還是江湖地位還是愛國情懷,都堪稱滄州人的典範。

滄州尚武,甚於保定。

滄州人自古就尚義任俠,據統計,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

滄州北依京津,東臨渤海,南接山東,京杭大運河貫穿市區,自古就是畿輔重地。由於地理、歷史條件關係,滄州一帶戰事頻繁,民生維艱,有遠惡郡州之稱,百姓不得不掌握格鬥之技以防身自救。逐漸形成滄州人強悍武風,因此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風”之說。

"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卻又迅即失敗。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明明有生的機會,卻偏偏選擇了死,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喚醒民眾,甘心受捕,被斬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

譚嗣同死後,他的一位好友悲痛欲絕,絕意為譚嗣同報仇,多次組織針對清廷的暗殺活動,終因寡不敵眾被捕,被八國聯軍槍殺。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影視劇中的大刀王五(前)與譚嗣同

譚嗣同的這位朋友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無人為其入殮。一位大俠聞聽後,感念這位朋友的仗義之舉,隻身前來,冒險將其頭取下,安葬。

譚嗣同的這位朋友,便是人稱大刀王五的王正誼,滄州人。安葬大刀王五的大俠名霍元甲,天津人,祖籍滄州。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大俠霍元甲祖籍滄州

大刀王五是滄州的一名武師。師從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幾年下來,王五功夫日益精深。後在師傅的推薦下,王五隨鏢局行走江湖。江湖經驗豐富以後,王五用自己的積蓄和朋友的幫助,於光緒三年在北京開了一家順源鏢局。

1876年,譚嗣同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王五。

其時,中國內有腐敗清廷,外有虎視列強,內外交困。

譚嗣同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仰慕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深重的民族災難時時焦灼其心。王五雖沒讀過書,但從小就深諳民族大義,是一個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俠客。兩人脾氣相投,一見如故,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大刀王五愛國、勇猛、仗義,其被捕之時,本有機會逃脫,但他的鏢局裡躲了一百多人避難。王五怕自己跑了以後,連累這些無辜之人,便把組織義和團、刀劈洋鬼子的事都擔了下來,等人來抓。其後,王五被交給德國軍營,被槍殺。

大刀王五,不管是武術水準還是江湖地位還是愛國情懷,都堪稱滄州人的典範。

滄州尚武,甚於保定。

滄州人自古就尚義任俠,據統計,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

滄州北依京津,東臨渤海,南接山東,京杭大運河貫穿市區,自古就是畿輔重地。由於地理、歷史條件關係,滄州一帶戰事頻繁,民生維艱,有遠惡郡州之稱,百姓不得不掌握格鬥之技以防身自救。逐漸形成滄州人強悍武風,因此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風”之說。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滄州武風

但歷史上的滄州,和現在的建制區劃並不相同,建國前,滄州屬於中共晉察冀邊區冀中、津南行署和山東渤海區行署轄。建國後才作為一個整體而成為一個地區,1983年才成為河北省轄的一個地級市。

滄州的吳橋雜技也是滄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滄州武術同根,也是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之時,為了生計生存不、養家餬口而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民謠說:“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藝兒,人人有一手”。可見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

"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卻又迅即失敗。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明明有生的機會,卻偏偏選擇了死,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喚醒民眾,甘心受捕,被斬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

譚嗣同死後,他的一位好友悲痛欲絕,絕意為譚嗣同報仇,多次組織針對清廷的暗殺活動,終因寡不敵眾被捕,被八國聯軍槍殺。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影視劇中的大刀王五(前)與譚嗣同

譚嗣同的這位朋友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無人為其入殮。一位大俠聞聽後,感念這位朋友的仗義之舉,隻身前來,冒險將其頭取下,安葬。

譚嗣同的這位朋友,便是人稱大刀王五的王正誼,滄州人。安葬大刀王五的大俠名霍元甲,天津人,祖籍滄州。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大俠霍元甲祖籍滄州

大刀王五是滄州的一名武師。師從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幾年下來,王五功夫日益精深。後在師傅的推薦下,王五隨鏢局行走江湖。江湖經驗豐富以後,王五用自己的積蓄和朋友的幫助,於光緒三年在北京開了一家順源鏢局。

1876年,譚嗣同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王五。

其時,中國內有腐敗清廷,外有虎視列強,內外交困。

譚嗣同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仰慕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深重的民族災難時時焦灼其心。王五雖沒讀過書,但從小就深諳民族大義,是一個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俠客。兩人脾氣相投,一見如故,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大刀王五愛國、勇猛、仗義,其被捕之時,本有機會逃脫,但他的鏢局裡躲了一百多人避難。王五怕自己跑了以後,連累這些無辜之人,便把組織義和團、刀劈洋鬼子的事都擔了下來,等人來抓。其後,王五被交給德國軍營,被槍殺。

大刀王五,不管是武術水準還是江湖地位還是愛國情懷,都堪稱滄州人的典範。

滄州尚武,甚於保定。

滄州人自古就尚義任俠,據統計,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

滄州北依京津,東臨渤海,南接山東,京杭大運河貫穿市區,自古就是畿輔重地。由於地理、歷史條件關係,滄州一帶戰事頻繁,民生維艱,有遠惡郡州之稱,百姓不得不掌握格鬥之技以防身自救。逐漸形成滄州人強悍武風,因此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風”之說。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滄州武風

但歷史上的滄州,和現在的建制區劃並不相同,建國前,滄州屬於中共晉察冀邊區冀中、津南行署和山東渤海區行署轄。建國後才作為一個整體而成為一個地區,1983年才成為河北省轄的一個地級市。

滄州的吳橋雜技也是滄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滄州武術同根,也是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之時,為了生計生存不、養家餬口而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民謠說:“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藝兒,人人有一手”。可見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

我是河北人之八——滄州:尚義任俠,披肝膽,出死力

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與滄州武術實際上都是滄州地區人民生存智慧的體現,在歷史的動盪中,滄州人隱忍、頑強,不服輸。正如乾隆年間《滄州志》所載:“滄邑俗勁武尚氣力,輕生死,自古以氣節著聞。承平之世,家給人足,趾高氣揚,泱泱乎表海之雄風。一旦有事,披肝膽,出死力,以捍衛鄉間,雖捐棄頂踵而不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