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造”進入科技創新“國之重器”裝備庫,項目數全國第二

長江日報融媒體9月12日訊(記者 李佳 通訊員 張智 丘劍山)12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近日公佈2017年度項目評審結果,武漢人才類項目創歷史最好成績,在被稱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領域“明珠”的“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中,武漢5個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批,立項數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國家資助基礎研究的主要渠道,是我國設立的最高水平的基金項目之一,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學術水平和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

“武漢造”進入科技創新“國之重器”裝備庫,項目數全國第二

“武漢造”進入科技創新“國之重器”裝備庫,項目數全國第二

“武漢造”進入科技創新“國之重器”裝備庫,項目數全國第二

“武漢造”進入科技創新“國之重器”裝備庫,項目數全國第二

“武漢造”進入科技創新“國之重器”裝備庫,項目數全國第二

武漢黑科技進入科技創新“國之重器”裝備庫

其中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被譽為“明珠”級項目,說個數字你就明白。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資助各類大小項目共18136項,除了重大項目外,資助數量最少的,就是這個項目,想要列入必是頂級。她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培養計劃的最高層次計劃,也是支持力度最大、時間最長的專項,旨在穩定支持我國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培養造就能在國際科學前沿佔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體。打個比方,入選該項目,意味著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國之重器”的裝備庫。2017年度,該類基金在全國僅立項資助38個項目,我省獲批5項,立項數佔到全國的1/8強,僅次於北京,排名全國第2位,是歷年來立項獲批最多的一年。

“武漢造”進入科技創新“國之重器”裝備庫,項目數全國第二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胡煒研究員在做題為“魚類生殖發育調控研究”的學術報告(網上資料圖片)

其中,武漢5顆“明珠”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陳建國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神經精神藥物藥理”研究群體、該校基礎醫學院魯友明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記憶神經環路”研究群體,武大化學學院周翔教授領銜的“核酸識別和調控的化學生物學研究”團隊、該校測繪學院李建成院士領銜的“衛星大地測量學理論與方法及其應用”團隊,以及中科院水生所胡煒研究員領銜的“魚類分子遺傳育種”團隊。

他們的“黑科技”有多厲害,記者給你舉幾個例子——

今年,華中科大陳建國揭示抑鬱症發生新機制的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同校魯友明研究組發現記憶新環路可治療老年痴呆,魯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合作,還在自閉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武大周翔教授致力的“核酸識別”領域,已出現通過痰液核酸檢測、進行肺癌臨床診斷的案例,癌症早期診斷或許能在武漢結出創新之果;

武大李建成院士相關研究,在國家空天戰略領域將大有作為,這位理工男曾感性地說:“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科學時代,大量人做了很多基礎性科研工作,鋪墊了現代科學的基礎。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技術時代,技術超前於科學,基礎研究在弱化。”而獲得“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將會使包括李建成在內的科學家獲得基礎研究的極大動力。

水生所胡煒研究員團隊,曾將草魚生長因子的基因轉入黃河鯉,選育出生長速度比黃河鯉快一倍的鯉魚。

同時,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是我國風向標式的高端人才資助計劃,是評價高校院所人才隊伍水平的重要指標,全國年均僅資助200項,立項率低於10%,競爭異常激烈。今年,武漢共有12人獲批,其中武漢大學5人,在全國高校中位居第六位。

武漢生命健康領域科研實力強大

總體來看,武漢承擔國家項目課題數量和經費均位居全國前列。這批項目主要集中於高端製造、新材料、光電子信息、能源交通等高新技術領域,項目的實施必將突破一批制約武漢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加快武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促進武漢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從金額來看,在鄂高校科研院所累計獲批項目2417項,經費12.34億元,獲得資助的在漢單位中,獲批經費過億元的單位有3家,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分別在全國排名第四、第十二和第三十四。

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和附屬協和醫院分別以150項和128項的立項數分列全國醫院立項排名第一和第三;華中農業大學獲批立項177項,在生命科學部中排名第一。武漢在生命健康領域實力強大。

【編輯:田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