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財務看財務,回到財務做財務

財會 技術 經濟 中國會計視野網 2019-05-29

 財務部門為什麼在有些企業和單位會受到詬病,並造成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的矛盾?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的共同目標是為企業創造價值。只有這一點明確了,才具備解決問題的基礎,離開這一點,兩者根本就沒有解決問題的共同點,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一個企業確定戰略和目標後,層層分解到不同的部門和組成單元——問題產生了,分解後的部門目標可能會與初衷不一致,用詩意的語言來說就是:走著走著,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當初為什麼要出發,這樣就造成了部門目標與企業整體目標的偏離。

比如:財務部門為了合規而合規,為了制度而制度,但是沒有考慮合規和制度到底是為了什麼,合規和制度說到底是要與業務部門一起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個目標服務的;技術研發部門為了技術而技術,為了研發而研發,但是沒有考慮技術和研發到底是為了什麼,技術和研發說到底是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從而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個目標服務的;銷售部門為了銷售而銷售但不考慮資金回收的可能性、速度、對企業資金的影響等,銷售說到底還是要圍繞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個目標服務等等。

因此,企業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時刻把所有部門、所有人都捻成一股繩,圍繞著企業創造價值的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解決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矛盾的過程,就是捻成一股繩的過程。

那麼,財務部門在這個過程中怎麼能夠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呢?

要成為懂基本業務的財務部門要解決問題,首先財務部門要成為懂基本業務的財務部門。目前財務部門存在的問題是跟其他部門的分隔和界限太明顯,財務是財務,業務是業務,兩者之間交流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財務會計人員絕大多數接受的教育是財務會計知識,而對企業的業務知識懂得太少。

目前企業的財務部門可以分為三類:記賬型、控制型、價值創造型。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的財務部門是記賬型——業務部門完成業務,財務部門按照會計準則記賬、算賬、報賬,這種類型的財務部門在管理層眼中幾無價值,按照網絡流行語來說,不管你記還是不記,企業的資產就那麼多;不管你算還是不算,企業的利潤就那麼多;不管你報還是不報,企業的現金就那麼多。

企業的資產、利潤、現金流既不是你財務部門記出來來的,也不是你財務部門算出來的,你只是把情況進行彙總反映。財務人員自己也可以捫心自問:我們到底給企業帶來了什麼價值?記賬、算賬、報賬也具備基本的價值,但是附加值不夠高——這些基本的工作就像中國按白菜價賣給外國人的稀土。完全記賬型的財務部門跟業務部門的矛盾並不會很大,雖然財務部門有時候對業務部門心有不滿,但基本上以業務部門為主。

有很多企業在財政部《內部控制規範》的要求下,轉向控制型。很多企業在做內部控制的時候,目標定位就有問題——把合規目標放在首位而忘了其他目標,導致做內控制度和流程對企業來說得不償失——我們應該牢記:合規只是企業做內部控制順帶的初級目標,內部控制的高級目標是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和效果從而貫徹企業的戰略目標,對於制度、流程我們要搞清楚為什麼這麼做、好處在哪裡、壞處在哪裡。

而更恐怖的是,一旦制度和流程定型,執行者不考慮具體情形和企業變化而一成不變僵化執行,成了不拉馬的士兵。這一類型的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的矛盾最大。因此,財務部門要時刻從高級目標的角度來審視制度和流程,切忌為了制度而制度,為了流程而流程。

未來企業財務部門應該是記賬型、控制型,同時還是價值創造型,在控制型的基礎上通過發揮會計的管理功能為企業主動創造價值:為業務部門的決策提供支持,參與業務;通過財務數據,發現企業制度、流程和管理中的問題,指導業務部門如何做得更好;通過競爭者財務數據分析,掌握競爭對手動態,參與到企業的規劃中;通過標杆管理,幫助企業取長補短等等。這一類型的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能夠很好地實現融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業財融合,業務財務一體化,兩者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很好地解決。

如果一個企業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懂基本財務思維和知識,財務管理要想做不好也很難。因此,財務部門應該是一個企業財務思維和知識的培訓師、傳播者,這要求我們要不斷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要成為動態、發展的財務部門財務部門需要樹立動態和發展的競爭理論並在實踐中加以應用。財務部門最大的問題是,會計專業知識有餘,而動態和發展觀念不足。

有關公司財務的經典理論看來是太簡單、太蒼白了。它們已經談不上有什麼貢獻,反而成了進步和理解的障礙。這些理論並沒有立足於動態均衡,而是把競爭和決策視作靜態經濟中的靜態均衡現象。經典理論建立在抽象的成本行為模式基礎之上,而這些成本行為模式在現實生活中是幾乎不會出現的。

這些理論對企業競爭行為所做的種種假設在現實中根本觀測不到,也無助於競爭行為的預測。我們應該認識到,用會計理論來詮釋經濟行為並不恰當,因為會計理論是為其他目的而建立的。從現實出發,我們認為在動態競爭中,不應該以會計理論為基礎,而是現金流量為基礎——現金流量是一切的關鍵。

為什麼財務部門會受到很多詬病?因為很多經典的靜態財務理論運用到動態的環境中後會得出錯誤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引起不滿。

通常財務部門認為,產品定價要能彌補產品成本——這是靜態的觀念,是等於出賣未來獲得短期利潤——動態的考慮問題,如果我們先發制人地降價、率先擴大生產能力則能買到市場份額、降低相對成本,從而在初始時看來低於成本的定價在未來將足夠彌補降低後的成本,並使潛在的競爭者對所處的行業興趣大減,從而穩固我們的競爭地位。

對財務政策來說,經典理論認為,舉債將會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企業的總體風險隨之增加;但是,如果一個企業積極利用債務支持先發制人的降價和生產能力擴產行為,從而幫助企業獲取市場份額,最終將降低企業的總風險。

再例如,對於直接人工成本,財務部門習慣用定額人工成本或者標準人工成本來衡量,但是,現實中人工成本會隨著學習曲線或者經驗曲線而發生變化。經驗曲線成本是看得見的現象,在經典的財務和會計理論當中卻很少涉及到。

一般觀念中,所處的行業價格上漲對於企業是利好消息,但是,短期的提價將會加速新生產能力的引入,在市場需求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將減少行業的長期利潤,從而對於企業長遠發展來說是一個利空。戰略的真諦在於控制對手為擴充生產能力而進行資本投資的意願。

在投資決策中,我們習慣於用歷史數據和趨勢以及目前競爭格局下的價格成本信息等計算淨現值和內含報酬率。其實投資決策是一種市場份額決策——我們需要考慮競爭對手的反應。隨著行業內所有競爭者生產能力的擴產,一般會引起價格的下降。因此,投資決策對外所傳達的競爭信號,是否會影響行業市場份額等,是投資決策中我們需要動態考慮的問題。

傳統的財務和會計理論中,對於利潤過度重視。賬面利潤只不過是一個信號,只有當它代表了企業最終可能取得的競爭地位時才不至於造成誤導。現金是唯一有價值的東西,但只有當企業無須再為捍衛競爭地位進行投資時現金才能真正體現出其價值。好的CFO應該是一個企業的業務規劃者、控制者、培訓師,要具備技術專業知識、溝通能力和戰略視野,可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大多數企業裡的財務部門真正有價值的財務部門,實現財務和業務的真正通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