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不完美媽媽 文化 跳槽那些事兒 蘭花教育 2019-09-16
"

為人父母的你,一定有幾本育兒書。它們會告訴你:孩子生病的時候該怎麼樣做護理,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解決,孩子上學以後如何最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等。

但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還是發現,有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法從育兒書上找到答案。

此時,或許你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了。因為決定你與孩子相處模式的因素中,童年時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佔了很大一部分。

"

為人父母的你,一定有幾本育兒書。它們會告訴你:孩子生病的時候該怎麼樣做護理,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解決,孩子上學以後如何最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等。

但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還是發現,有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法從育兒書上找到答案。

此時,或許你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了。因為決定你與孩子相處模式的因素中,童年時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佔了很大一部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來看幾個例子吧:

童年時期擁有暴虐父親的人,儘管自己做父母后,會痛下決心不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受虐待,但一旦觸發了憤怒的閥門,與當年自己暴虐的父親如出一轍,他很可能會繼續對孩子揮起棍棒。

擁有強勢母親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

同理,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否定的人,未來也很難發自內心地去認可自己的孩子。

你的身上,或多或少總有父母的影子。也許你並不想成為他們,但你還是變成了他們。即使是人性中隱藏最深的弱點,也會在有了孩子後暴露無遺。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理性程度,都會被身邊的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這時候,育兒書的力量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只有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相當於能夠“持證上崗”去教育下一代。

"

為人父母的你,一定有幾本育兒書。它們會告訴你:孩子生病的時候該怎麼樣做護理,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解決,孩子上學以後如何最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等。

但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還是發現,有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法從育兒書上找到答案。

此時,或許你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了。因為決定你與孩子相處模式的因素中,童年時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佔了很大一部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來看幾個例子吧:

童年時期擁有暴虐父親的人,儘管自己做父母后,會痛下決心不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受虐待,但一旦觸發了憤怒的閥門,與當年自己暴虐的父親如出一轍,他很可能會繼續對孩子揮起棍棒。

擁有強勢母親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

同理,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否定的人,未來也很難發自內心地去認可自己的孩子。

你的身上,或多或少總有父母的影子。也許你並不想成為他們,但你還是變成了他們。即使是人性中隱藏最深的弱點,也會在有了孩子後暴露無遺。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理性程度,都會被身邊的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這時候,育兒書的力量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只有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相當於能夠“持證上崗”去教育下一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1 被父母“催眠”的孩子

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瀰漫著否定、批評的氣息,而肯定、欣賞和讚揚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於是,我們自然地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很習慣地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但我們的行為和語言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複,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於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2 你接納你的孩子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樣?”

聰聰一生下來,眼睛清澈透亮,皮膚細嫩白皙,特別招人喜愛。但當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聰聰的肢體協調性與別的孩子不同,於是父母帶著聰聰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但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善,這讓聰聰媽媽特別焦慮。

後來,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但媽媽的焦慮卻絲毫未減,媽媽總在擔憂,孩子長大後怎麼生活。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把一切期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拼命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樣又過了一兩年,問題出現了,孩子出奇地喜歡《西遊記》,並且時常會自言自語,把自己當成孫悟空。

聰聰剛入園的時候,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我和聰聰媽媽做了深度的溝通。我驚訝地發現,原因並不只在於聰聰的肢體協調性不好,深層的原因,來自於他媽媽如此地不接納他,不認同他。

“我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個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別均稱。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樣,看不出有什麼大發展。”

但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跟聰聰媽媽敘述的,卻是完全不同。聰聰媽媽遠非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相絕對是中等之上。聰聰爸爸在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工作,職位優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體。

因為不認同自己,所以從根本上很難去認同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似乎是由於孩子的某個缺陷,造成我們不接納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原本就不接納我們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內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

為人父母的你,一定有幾本育兒書。它們會告訴你:孩子生病的時候該怎麼樣做護理,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解決,孩子上學以後如何最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等。

但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還是發現,有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法從育兒書上找到答案。

此時,或許你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了。因為決定你與孩子相處模式的因素中,童年時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佔了很大一部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來看幾個例子吧:

童年時期擁有暴虐父親的人,儘管自己做父母后,會痛下決心不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受虐待,但一旦觸發了憤怒的閥門,與當年自己暴虐的父親如出一轍,他很可能會繼續對孩子揮起棍棒。

擁有強勢母親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

同理,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否定的人,未來也很難發自內心地去認可自己的孩子。

你的身上,或多或少總有父母的影子。也許你並不想成為他們,但你還是變成了他們。即使是人性中隱藏最深的弱點,也會在有了孩子後暴露無遺。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理性程度,都會被身邊的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這時候,育兒書的力量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只有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相當於能夠“持證上崗”去教育下一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1 被父母“催眠”的孩子

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瀰漫著否定、批評的氣息,而肯定、欣賞和讚揚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於是,我們自然地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很習慣地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但我們的行為和語言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複,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於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2 你接納你的孩子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樣?”

聰聰一生下來,眼睛清澈透亮,皮膚細嫩白皙,特別招人喜愛。但當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聰聰的肢體協調性與別的孩子不同,於是父母帶著聰聰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但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善,這讓聰聰媽媽特別焦慮。

後來,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但媽媽的焦慮卻絲毫未減,媽媽總在擔憂,孩子長大後怎麼生活。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把一切期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拼命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樣又過了一兩年,問題出現了,孩子出奇地喜歡《西遊記》,並且時常會自言自語,把自己當成孫悟空。

聰聰剛入園的時候,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我和聰聰媽媽做了深度的溝通。我驚訝地發現,原因並不只在於聰聰的肢體協調性不好,深層的原因,來自於他媽媽如此地不接納他,不認同他。

“我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個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別均稱。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樣,看不出有什麼大發展。”

但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跟聰聰媽媽敘述的,卻是完全不同。聰聰媽媽遠非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相絕對是中等之上。聰聰爸爸在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工作,職位優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體。

因為不認同自己,所以從根本上很難去認同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似乎是由於孩子的某個缺陷,造成我們不接納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原本就不接納我們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內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在我們的周圍,不認同孩子是個普遍現象。

孩子出生,我們關注孩子的長相;孩子稍大一點,我們關注孩子是否聰明;上了學,我們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最致命的是,我們習慣性地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整個生命。

孩子相貌有一點不滿,我們就不接納孩子;孩子語文不好,我們就否定孩子的所有。我們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並把它放大為孩子的全部。於是,孩子從我們這裡接收到的信息,總是自己這裡不行,那裡不好。

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文化中的這個弱點,不能認識到我們這種負向的慣性行為,我們的孩子依舊會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在否定聲中成長,最後自己否定自己。

3 “我的孩子像花兒一樣”

幸福的像花兒一樣

“女兒出生下來,我有些失望。我覺得她長得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我的女兒應該長得更漂亮。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內心真的不接納她,覺得怎麼就不如周圍的幾個小女孩好看呢。雖然我嘴上也說,露露,你真漂亮,但心裡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露露似乎有些膽小,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很膽怯,遇事特別容易退縮,根本不敢拒絕別人。露露三歲的時候,我看周圍小女孩都穿紗裙,所以也給她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白色紗裙,但露露一直不穿。現在想想,那時候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配穿這麼漂亮的裙子。其實孩子一直是能感受到我的內心對她的評價的。我認為女兒不漂亮的內在信息被女兒感受到了,於是她認為自己不漂亮,甚至哪兒都不好,所以在小朋友面前膽小自卑。”

談起這些,露露媽媽有些後悔。

“‘媽媽認為我不漂亮,認為我沒有周圍的小朋友好。’如果一個孩子不斷從媽媽這裡接受著這樣的信息,你能想象孩子的感受會怎樣?”

"

為人父母的你,一定有幾本育兒書。它們會告訴你:孩子生病的時候該怎麼樣做護理,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解決,孩子上學以後如何最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等。

但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還是發現,有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法從育兒書上找到答案。

此時,或許你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了。因為決定你與孩子相處模式的因素中,童年時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佔了很大一部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來看幾個例子吧:

童年時期擁有暴虐父親的人,儘管自己做父母后,會痛下決心不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受虐待,但一旦觸發了憤怒的閥門,與當年自己暴虐的父親如出一轍,他很可能會繼續對孩子揮起棍棒。

擁有強勢母親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

同理,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否定的人,未來也很難發自內心地去認可自己的孩子。

你的身上,或多或少總有父母的影子。也許你並不想成為他們,但你還是變成了他們。即使是人性中隱藏最深的弱點,也會在有了孩子後暴露無遺。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理性程度,都會被身邊的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這時候,育兒書的力量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只有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相當於能夠“持證上崗”去教育下一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1 被父母“催眠”的孩子

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瀰漫著否定、批評的氣息,而肯定、欣賞和讚揚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於是,我們自然地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很習慣地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但我們的行為和語言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複,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於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2 你接納你的孩子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樣?”

聰聰一生下來,眼睛清澈透亮,皮膚細嫩白皙,特別招人喜愛。但當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聰聰的肢體協調性與別的孩子不同,於是父母帶著聰聰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但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善,這讓聰聰媽媽特別焦慮。

後來,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但媽媽的焦慮卻絲毫未減,媽媽總在擔憂,孩子長大後怎麼生活。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把一切期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拼命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樣又過了一兩年,問題出現了,孩子出奇地喜歡《西遊記》,並且時常會自言自語,把自己當成孫悟空。

聰聰剛入園的時候,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我和聰聰媽媽做了深度的溝通。我驚訝地發現,原因並不只在於聰聰的肢體協調性不好,深層的原因,來自於他媽媽如此地不接納他,不認同他。

“我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個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別均稱。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樣,看不出有什麼大發展。”

但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跟聰聰媽媽敘述的,卻是完全不同。聰聰媽媽遠非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相絕對是中等之上。聰聰爸爸在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工作,職位優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體。

因為不認同自己,所以從根本上很難去認同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似乎是由於孩子的某個缺陷,造成我們不接納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原本就不接納我們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內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在我們的周圍,不認同孩子是個普遍現象。

孩子出生,我們關注孩子的長相;孩子稍大一點,我們關注孩子是否聰明;上了學,我們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最致命的是,我們習慣性地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整個生命。

孩子相貌有一點不滿,我們就不接納孩子;孩子語文不好,我們就否定孩子的所有。我們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並把它放大為孩子的全部。於是,孩子從我們這裡接收到的信息,總是自己這裡不行,那裡不好。

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文化中的這個弱點,不能認識到我們這種負向的慣性行為,我們的孩子依舊會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在否定聲中成長,最後自己否定自己。

3 “我的孩子像花兒一樣”

幸福的像花兒一樣

“女兒出生下來,我有些失望。我覺得她長得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我的女兒應該長得更漂亮。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內心真的不接納她,覺得怎麼就不如周圍的幾個小女孩好看呢。雖然我嘴上也說,露露,你真漂亮,但心裡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露露似乎有些膽小,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很膽怯,遇事特別容易退縮,根本不敢拒絕別人。露露三歲的時候,我看周圍小女孩都穿紗裙,所以也給她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白色紗裙,但露露一直不穿。現在想想,那時候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配穿這麼漂亮的裙子。其實孩子一直是能感受到我的內心對她的評價的。我認為女兒不漂亮的內在信息被女兒感受到了,於是她認為自己不漂亮,甚至哪兒都不好,所以在小朋友面前膽小自卑。”

談起這些,露露媽媽有些後悔。

“‘媽媽認為我不漂亮,認為我沒有周圍的小朋友好。’如果一個孩子不斷從媽媽這裡接受著這樣的信息,你能想象孩子的感受會怎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露露媽媽反省自己過去的做法,當然,也有對自己改變及時的欣慰。

露露四歲生日的時候,她媽媽認真地告訴她:“露露,不管你穿不穿裙子,你都是公主,媽媽覺得你很好,在媽媽眼裡你是最漂亮的。”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就問媽媽:“媽媽,你真的覺得我很好、很漂亮嗎?”

“是的。”媽媽看著女兒的眼睛很確定地告訴她。

“我也覺得我挺好的。”女兒看著媽媽說。

從那以後,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並且,她也真切地感受到女兒身上無數的優點和美好。“我的女兒像花兒一樣,多美好的生命呀!”

有一次,同事說:“你女兒真漂亮,比你好看多了。”

“真的嗎?你真的這麼看?”

“當然了。”

讓露露媽媽驚喜的是,女兒一天天地變化,開始主動提出讓媽媽給她買裙子穿。前段時間,審美的敏感期出現了,她天天都要穿紗裙或長連衣裙,要自己化妝。看著孩子全身心地欣賞自己,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喜悅。

當我們敞開心靈,發自內心地真正接納孩子、欣賞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能接收到我們這種正向的能量,獲得生命的滋養。

"

為人父母的你,一定有幾本育兒書。它們會告訴你:孩子生病的時候該怎麼樣做護理,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解決,孩子上學以後如何最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等。

但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還是發現,有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法從育兒書上找到答案。

此時,或許你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了。因為決定你與孩子相處模式的因素中,童年時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佔了很大一部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來看幾個例子吧:

童年時期擁有暴虐父親的人,儘管自己做父母后,會痛下決心不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受虐待,但一旦觸發了憤怒的閥門,與當年自己暴虐的父親如出一轍,他很可能會繼續對孩子揮起棍棒。

擁有強勢母親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

同理,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否定的人,未來也很難發自內心地去認可自己的孩子。

你的身上,或多或少總有父母的影子。也許你並不想成為他們,但你還是變成了他們。即使是人性中隱藏最深的弱點,也會在有了孩子後暴露無遺。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理性程度,都會被身邊的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這時候,育兒書的力量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只有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相當於能夠“持證上崗”去教育下一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1 被父母“催眠”的孩子

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瀰漫著否定、批評的氣息,而肯定、欣賞和讚揚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於是,我們自然地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很習慣地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但我們的行為和語言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複,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於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2 你接納你的孩子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樣?”

聰聰一生下來,眼睛清澈透亮,皮膚細嫩白皙,特別招人喜愛。但當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聰聰的肢體協調性與別的孩子不同,於是父母帶著聰聰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但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善,這讓聰聰媽媽特別焦慮。

後來,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但媽媽的焦慮卻絲毫未減,媽媽總在擔憂,孩子長大後怎麼生活。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把一切期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拼命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樣又過了一兩年,問題出現了,孩子出奇地喜歡《西遊記》,並且時常會自言自語,把自己當成孫悟空。

聰聰剛入園的時候,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我和聰聰媽媽做了深度的溝通。我驚訝地發現,原因並不只在於聰聰的肢體協調性不好,深層的原因,來自於他媽媽如此地不接納他,不認同他。

“我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個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別均稱。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樣,看不出有什麼大發展。”

但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跟聰聰媽媽敘述的,卻是完全不同。聰聰媽媽遠非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相絕對是中等之上。聰聰爸爸在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工作,職位優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體。

因為不認同自己,所以從根本上很難去認同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似乎是由於孩子的某個缺陷,造成我們不接納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原本就不接納我們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內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在我們的周圍,不認同孩子是個普遍現象。

孩子出生,我們關注孩子的長相;孩子稍大一點,我們關注孩子是否聰明;上了學,我們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最致命的是,我們習慣性地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整個生命。

孩子相貌有一點不滿,我們就不接納孩子;孩子語文不好,我們就否定孩子的所有。我們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並把它放大為孩子的全部。於是,孩子從我們這裡接收到的信息,總是自己這裡不行,那裡不好。

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文化中的這個弱點,不能認識到我們這種負向的慣性行為,我們的孩子依舊會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在否定聲中成長,最後自己否定自己。

3 “我的孩子像花兒一樣”

幸福的像花兒一樣

“女兒出生下來,我有些失望。我覺得她長得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我的女兒應該長得更漂亮。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內心真的不接納她,覺得怎麼就不如周圍的幾個小女孩好看呢。雖然我嘴上也說,露露,你真漂亮,但心裡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露露似乎有些膽小,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很膽怯,遇事特別容易退縮,根本不敢拒絕別人。露露三歲的時候,我看周圍小女孩都穿紗裙,所以也給她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白色紗裙,但露露一直不穿。現在想想,那時候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配穿這麼漂亮的裙子。其實孩子一直是能感受到我的內心對她的評價的。我認為女兒不漂亮的內在信息被女兒感受到了,於是她認為自己不漂亮,甚至哪兒都不好,所以在小朋友面前膽小自卑。”

談起這些,露露媽媽有些後悔。

“‘媽媽認為我不漂亮,認為我沒有周圍的小朋友好。’如果一個孩子不斷從媽媽這裡接受著這樣的信息,你能想象孩子的感受會怎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露露媽媽反省自己過去的做法,當然,也有對自己改變及時的欣慰。

露露四歲生日的時候,她媽媽認真地告訴她:“露露,不管你穿不穿裙子,你都是公主,媽媽覺得你很好,在媽媽眼裡你是最漂亮的。”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就問媽媽:“媽媽,你真的覺得我很好、很漂亮嗎?”

“是的。”媽媽看著女兒的眼睛很確定地告訴她。

“我也覺得我挺好的。”女兒看著媽媽說。

從那以後,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並且,她也真切地感受到女兒身上無數的優點和美好。“我的女兒像花兒一樣,多美好的生命呀!”

有一次,同事說:“你女兒真漂亮,比你好看多了。”

“真的嗎?你真的這麼看?”

“當然了。”

讓露露媽媽驚喜的是,女兒一天天地變化,開始主動提出讓媽媽給她買裙子穿。前段時間,審美的敏感期出現了,她天天都要穿紗裙或長連衣裙,要自己化妝。看著孩子全身心地欣賞自己,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喜悅。

當我們敞開心靈,發自內心地真正接納孩子、欣賞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能接收到我們這種正向的能量,獲得生命的滋養。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4 “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在認同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認同自己、肯定自己,懂得客觀地認知自己,不會輕易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顯得無所適從。

瑞瑞一直不願意出去理髮,他只接受媽媽給他剪,但媽媽給他理的發看上去總會長長短短不整齊。有一次媽媽給他剪完之後,發現後腦勺的頭髮參差不齊,有點兒難看。

媽媽比較在意這些,於是說:“瑞瑞,你看媽媽給你剪得不好看,要不咱們去外面修一修,那個叔叔很快就給你修好了。”瑞瑞不同意,媽媽想盡各種辦法哄他:“如果媽媽帶著你出去,別人會說,你看這個小朋友的頭髮多難看啊!”

瑞瑞當時正在畫畫兒,回過頭來說:“媽媽,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瑞瑞媽媽當時特別吃驚,然後是驚喜。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並不會在意別人怎樣看他。

媽媽發現,孩子確實是這樣的,他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有時候,爸爸媽媽帶他去爺爺奶奶家,對於爺爺奶奶的稱讚、誇獎,瑞瑞顯得特別淡定。媽媽問他為什麼,瑞瑞說:“我知道媽媽是愛我的,爸爸是愛我的。”媽媽明白,孩子是在表達:我很確定,爸爸媽媽很愛我,很接納我,我很滿足,我不在意別人怎麼說。

"

為人父母的你,一定有幾本育兒書。它們會告訴你:孩子生病的時候該怎麼樣做護理,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解決,孩子上學以後如何最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等。

但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還是發現,有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法從育兒書上找到答案。

此時,或許你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了。因為決定你與孩子相處模式的因素中,童年時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佔了很大一部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來看幾個例子吧:

童年時期擁有暴虐父親的人,儘管自己做父母后,會痛下決心不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受虐待,但一旦觸發了憤怒的閥門,與當年自己暴虐的父親如出一轍,他很可能會繼續對孩子揮起棍棒。

擁有強勢母親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

同理,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否定的人,未來也很難發自內心地去認可自己的孩子。

你的身上,或多或少總有父母的影子。也許你並不想成為他們,但你還是變成了他們。即使是人性中隱藏最深的弱點,也會在有了孩子後暴露無遺。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理性程度,都會被身邊的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這時候,育兒書的力量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只有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相當於能夠“持證上崗”去教育下一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1 被父母“催眠”的孩子

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瀰漫著否定、批評的氣息,而肯定、欣賞和讚揚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於是,我們自然地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很習慣地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但我們的行為和語言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複,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於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2 你接納你的孩子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樣?”

聰聰一生下來,眼睛清澈透亮,皮膚細嫩白皙,特別招人喜愛。但當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聰聰的肢體協調性與別的孩子不同,於是父母帶著聰聰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但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善,這讓聰聰媽媽特別焦慮。

後來,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但媽媽的焦慮卻絲毫未減,媽媽總在擔憂,孩子長大後怎麼生活。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把一切期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拼命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樣又過了一兩年,問題出現了,孩子出奇地喜歡《西遊記》,並且時常會自言自語,把自己當成孫悟空。

聰聰剛入園的時候,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我和聰聰媽媽做了深度的溝通。我驚訝地發現,原因並不只在於聰聰的肢體協調性不好,深層的原因,來自於他媽媽如此地不接納他,不認同他。

“我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個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別均稱。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樣,看不出有什麼大發展。”

但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跟聰聰媽媽敘述的,卻是完全不同。聰聰媽媽遠非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相絕對是中等之上。聰聰爸爸在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工作,職位優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體。

因為不認同自己,所以從根本上很難去認同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似乎是由於孩子的某個缺陷,造成我們不接納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原本就不接納我們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內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在我們的周圍,不認同孩子是個普遍現象。

孩子出生,我們關注孩子的長相;孩子稍大一點,我們關注孩子是否聰明;上了學,我們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最致命的是,我們習慣性地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整個生命。

孩子相貌有一點不滿,我們就不接納孩子;孩子語文不好,我們就否定孩子的所有。我們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並把它放大為孩子的全部。於是,孩子從我們這裡接收到的信息,總是自己這裡不行,那裡不好。

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文化中的這個弱點,不能認識到我們這種負向的慣性行為,我們的孩子依舊會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在否定聲中成長,最後自己否定自己。

3 “我的孩子像花兒一樣”

幸福的像花兒一樣

“女兒出生下來,我有些失望。我覺得她長得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我的女兒應該長得更漂亮。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內心真的不接納她,覺得怎麼就不如周圍的幾個小女孩好看呢。雖然我嘴上也說,露露,你真漂亮,但心裡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露露似乎有些膽小,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很膽怯,遇事特別容易退縮,根本不敢拒絕別人。露露三歲的時候,我看周圍小女孩都穿紗裙,所以也給她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白色紗裙,但露露一直不穿。現在想想,那時候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配穿這麼漂亮的裙子。其實孩子一直是能感受到我的內心對她的評價的。我認為女兒不漂亮的內在信息被女兒感受到了,於是她認為自己不漂亮,甚至哪兒都不好,所以在小朋友面前膽小自卑。”

談起這些,露露媽媽有些後悔。

“‘媽媽認為我不漂亮,認為我沒有周圍的小朋友好。’如果一個孩子不斷從媽媽這裡接受著這樣的信息,你能想象孩子的感受會怎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露露媽媽反省自己過去的做法,當然,也有對自己改變及時的欣慰。

露露四歲生日的時候,她媽媽認真地告訴她:“露露,不管你穿不穿裙子,你都是公主,媽媽覺得你很好,在媽媽眼裡你是最漂亮的。”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就問媽媽:“媽媽,你真的覺得我很好、很漂亮嗎?”

“是的。”媽媽看著女兒的眼睛很確定地告訴她。

“我也覺得我挺好的。”女兒看著媽媽說。

從那以後,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並且,她也真切地感受到女兒身上無數的優點和美好。“我的女兒像花兒一樣,多美好的生命呀!”

有一次,同事說:“你女兒真漂亮,比你好看多了。”

“真的嗎?你真的這麼看?”

“當然了。”

讓露露媽媽驚喜的是,女兒一天天地變化,開始主動提出讓媽媽給她買裙子穿。前段時間,審美的敏感期出現了,她天天都要穿紗裙或長連衣裙,要自己化妝。看著孩子全身心地欣賞自己,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喜悅。

當我們敞開心靈,發自內心地真正接納孩子、欣賞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能接收到我們這種正向的能量,獲得生命的滋養。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4 “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在認同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認同自己、肯定自己,懂得客觀地認知自己,不會輕易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顯得無所適從。

瑞瑞一直不願意出去理髮,他只接受媽媽給他剪,但媽媽給他理的發看上去總會長長短短不整齊。有一次媽媽給他剪完之後,發現後腦勺的頭髮參差不齊,有點兒難看。

媽媽比較在意這些,於是說:“瑞瑞,你看媽媽給你剪得不好看,要不咱們去外面修一修,那個叔叔很快就給你修好了。”瑞瑞不同意,媽媽想盡各種辦法哄他:“如果媽媽帶著你出去,別人會說,你看這個小朋友的頭髮多難看啊!”

瑞瑞當時正在畫畫兒,回過頭來說:“媽媽,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瑞瑞媽媽當時特別吃驚,然後是驚喜。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並不會在意別人怎樣看他。

媽媽發現,孩子確實是這樣的,他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有時候,爸爸媽媽帶他去爺爺奶奶家,對於爺爺奶奶的稱讚、誇獎,瑞瑞顯得特別淡定。媽媽問他為什麼,瑞瑞說:“我知道媽媽是愛我的,爸爸是愛我的。”媽媽明白,孩子是在表達:我很確定,爸爸媽媽很愛我,很接納我,我很滿足,我不在意別人怎麼說。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5 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

我們不太願意,也很少能靜下心來回憶我們的童年往事。我們總想,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反正已經無法改變了。我們總會想當然地以為我們的成長經歷就那樣了,但孩子不會和我們一樣,他們的生命將是全新的開始。

但事實上卻未必如此。

當我看過張以慶導演拍攝的《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後,我感到,我們自身的改變,是我們必須做出的選擇。

這是中國第一部反應幼兒園生活的紀錄片。導演在幼兒園實地守候三年,拍下五千多個鏡頭,深刻地展現了孩子們的心理成長狀態。

影片的開始,伴隨著《茉莉花》悠揚的音樂,出現了兩行字幕:

“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是我們自己!”

這是一所某省會最好的寄宿制幼兒園。第一個鏡頭是,孩子們在週一的早晨來到幼兒園,哭聲一片,孩子們死死地拉著媽媽的手不放。

緊接著,孩子們開始了一週有規律的生活。眾所周知,在成人的眼中,全託是鍛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方法,所以孩子們學習自己處理事情就變成了重要的課程。

一箇中班的小男孩,他在午睡後要穿衣服。裡邊是一件小半袖體恤,外邊要穿一件襯衣。男孩無論怎樣都穿不好,許久之後,他終於氣急敗壞地將衣服扔在床上,並且煩躁地大哭起來。可是,幫助並沒有來臨,於是他只得在無奈中拿起衣服,再次邊哭邊穿。終於,他把衣服穿上了,打著噴嚏離開了房間。

孩子們被要求將每兩個小椅凳上下互扣地擺放,但有一個孩子怎麼都擺不好,他惆悵萬分。然後,他獲得的唯一指導,就是老師的一句不耐煩的話外音:“調個面,調一個面。”語調之外的潛臺詞:“你真笨啊!”孩子放棄了,無奈地看著窗外。

"

為人父母的你,一定有幾本育兒書。它們會告訴你:孩子生病的時候該怎麼樣做護理,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解決,孩子上學以後如何最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等。

但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還是發現,有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法從育兒書上找到答案。

此時,或許你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了。因為決定你與孩子相處模式的因素中,童年時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佔了很大一部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來看幾個例子吧:

童年時期擁有暴虐父親的人,儘管自己做父母后,會痛下決心不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受虐待,但一旦觸發了憤怒的閥門,與當年自己暴虐的父親如出一轍,他很可能會繼續對孩子揮起棍棒。

擁有強勢母親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

同理,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否定的人,未來也很難發自內心地去認可自己的孩子。

你的身上,或多或少總有父母的影子。也許你並不想成為他們,但你還是變成了他們。即使是人性中隱藏最深的弱點,也會在有了孩子後暴露無遺。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理性程度,都會被身邊的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這時候,育兒書的力量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只有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相當於能夠“持證上崗”去教育下一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1 被父母“催眠”的孩子

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瀰漫著否定、批評的氣息,而肯定、欣賞和讚揚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於是,我們自然地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很習慣地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但我們的行為和語言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複,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於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2 你接納你的孩子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樣?”

聰聰一生下來,眼睛清澈透亮,皮膚細嫩白皙,特別招人喜愛。但當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聰聰的肢體協調性與別的孩子不同,於是父母帶著聰聰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但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善,這讓聰聰媽媽特別焦慮。

後來,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但媽媽的焦慮卻絲毫未減,媽媽總在擔憂,孩子長大後怎麼生活。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把一切期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拼命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樣又過了一兩年,問題出現了,孩子出奇地喜歡《西遊記》,並且時常會自言自語,把自己當成孫悟空。

聰聰剛入園的時候,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我和聰聰媽媽做了深度的溝通。我驚訝地發現,原因並不只在於聰聰的肢體協調性不好,深層的原因,來自於他媽媽如此地不接納他,不認同他。

“我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個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別均稱。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樣,看不出有什麼大發展。”

但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跟聰聰媽媽敘述的,卻是完全不同。聰聰媽媽遠非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相絕對是中等之上。聰聰爸爸在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工作,職位優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體。

因為不認同自己,所以從根本上很難去認同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似乎是由於孩子的某個缺陷,造成我們不接納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原本就不接納我們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內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在我們的周圍,不認同孩子是個普遍現象。

孩子出生,我們關注孩子的長相;孩子稍大一點,我們關注孩子是否聰明;上了學,我們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最致命的是,我們習慣性地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整個生命。

孩子相貌有一點不滿,我們就不接納孩子;孩子語文不好,我們就否定孩子的所有。我們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並把它放大為孩子的全部。於是,孩子從我們這裡接收到的信息,總是自己這裡不行,那裡不好。

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文化中的這個弱點,不能認識到我們這種負向的慣性行為,我們的孩子依舊會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在否定聲中成長,最後自己否定自己。

3 “我的孩子像花兒一樣”

幸福的像花兒一樣

“女兒出生下來,我有些失望。我覺得她長得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我的女兒應該長得更漂亮。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內心真的不接納她,覺得怎麼就不如周圍的幾個小女孩好看呢。雖然我嘴上也說,露露,你真漂亮,但心裡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露露似乎有些膽小,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很膽怯,遇事特別容易退縮,根本不敢拒絕別人。露露三歲的時候,我看周圍小女孩都穿紗裙,所以也給她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白色紗裙,但露露一直不穿。現在想想,那時候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配穿這麼漂亮的裙子。其實孩子一直是能感受到我的內心對她的評價的。我認為女兒不漂亮的內在信息被女兒感受到了,於是她認為自己不漂亮,甚至哪兒都不好,所以在小朋友面前膽小自卑。”

談起這些,露露媽媽有些後悔。

“‘媽媽認為我不漂亮,認為我沒有周圍的小朋友好。’如果一個孩子不斷從媽媽這裡接受著這樣的信息,你能想象孩子的感受會怎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露露媽媽反省自己過去的做法,當然,也有對自己改變及時的欣慰。

露露四歲生日的時候,她媽媽認真地告訴她:“露露,不管你穿不穿裙子,你都是公主,媽媽覺得你很好,在媽媽眼裡你是最漂亮的。”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就問媽媽:“媽媽,你真的覺得我很好、很漂亮嗎?”

“是的。”媽媽看著女兒的眼睛很確定地告訴她。

“我也覺得我挺好的。”女兒看著媽媽說。

從那以後,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並且,她也真切地感受到女兒身上無數的優點和美好。“我的女兒像花兒一樣,多美好的生命呀!”

有一次,同事說:“你女兒真漂亮,比你好看多了。”

“真的嗎?你真的這麼看?”

“當然了。”

讓露露媽媽驚喜的是,女兒一天天地變化,開始主動提出讓媽媽給她買裙子穿。前段時間,審美的敏感期出現了,她天天都要穿紗裙或長連衣裙,要自己化妝。看著孩子全身心地欣賞自己,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喜悅。

當我們敞開心靈,發自內心地真正接納孩子、欣賞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能接收到我們這種正向的能量,獲得生命的滋養。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4 “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在認同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認同自己、肯定自己,懂得客觀地認知自己,不會輕易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顯得無所適從。

瑞瑞一直不願意出去理髮,他只接受媽媽給他剪,但媽媽給他理的發看上去總會長長短短不整齊。有一次媽媽給他剪完之後,發現後腦勺的頭髮參差不齊,有點兒難看。

媽媽比較在意這些,於是說:“瑞瑞,你看媽媽給你剪得不好看,要不咱們去外面修一修,那個叔叔很快就給你修好了。”瑞瑞不同意,媽媽想盡各種辦法哄他:“如果媽媽帶著你出去,別人會說,你看這個小朋友的頭髮多難看啊!”

瑞瑞當時正在畫畫兒,回過頭來說:“媽媽,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瑞瑞媽媽當時特別吃驚,然後是驚喜。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並不會在意別人怎樣看他。

媽媽發現,孩子確實是這樣的,他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有時候,爸爸媽媽帶他去爺爺奶奶家,對於爺爺奶奶的稱讚、誇獎,瑞瑞顯得特別淡定。媽媽問他為什麼,瑞瑞說:“我知道媽媽是愛我的,爸爸是愛我的。”媽媽明白,孩子是在表達:我很確定,爸爸媽媽很愛我,很接納我,我很滿足,我不在意別人怎麼說。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5 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

我們不太願意,也很少能靜下心來回憶我們的童年往事。我們總想,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反正已經無法改變了。我們總會想當然地以為我們的成長經歷就那樣了,但孩子不會和我們一樣,他們的生命將是全新的開始。

但事實上卻未必如此。

當我看過張以慶導演拍攝的《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後,我感到,我們自身的改變,是我們必須做出的選擇。

這是中國第一部反應幼兒園生活的紀錄片。導演在幼兒園實地守候三年,拍下五千多個鏡頭,深刻地展現了孩子們的心理成長狀態。

影片的開始,伴隨著《茉莉花》悠揚的音樂,出現了兩行字幕:

“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是我們自己!”

這是一所某省會最好的寄宿制幼兒園。第一個鏡頭是,孩子們在週一的早晨來到幼兒園,哭聲一片,孩子們死死地拉著媽媽的手不放。

緊接著,孩子們開始了一週有規律的生活。眾所周知,在成人的眼中,全託是鍛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方法,所以孩子們學習自己處理事情就變成了重要的課程。

一箇中班的小男孩,他在午睡後要穿衣服。裡邊是一件小半袖體恤,外邊要穿一件襯衣。男孩無論怎樣都穿不好,許久之後,他終於氣急敗壞地將衣服扔在床上,並且煩躁地大哭起來。可是,幫助並沒有來臨,於是他只得在無奈中拿起衣服,再次邊哭邊穿。終於,他把衣服穿上了,打著噴嚏離開了房間。

孩子們被要求將每兩個小椅凳上下互扣地擺放,但有一個孩子怎麼都擺不好,他惆悵萬分。然後,他獲得的唯一指導,就是老師的一句不耐煩的話外音:“調個面,調一個面。”語調之外的潛臺詞:“你真笨啊!”孩子放棄了,無奈地看著窗外。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在成人認為這一切很正常的同時,我想孩子內心已經對自己有了一個潛意識的判斷:我是不行的!

影片中,對孩子們之間從身體到語言的暴力攻擊都做了記錄,並有愈演愈烈的勢頭。打人的孩子被全班圍攻,柔弱的孩子被強勢的孩子冷漠與蔑視:“你這個人好煩,我好討厭你,不要和我坐在一塊!”

這些現象,成人也許並不覺得是成長中的問題。因為在家裡成人沒有給兒童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往往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我討厭你,你怎麼就這麼煩人,別跟我在一起。”恰恰是我們的語言模式,幫助孩子建構了同樣的語言模式。

強勢的孩子以這樣的模式去對待柔弱的孩子;當然,柔弱的孩子沒有力量去面對和拒絕這種狀態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將自己麻木掉。同時,這種感覺也深深地將一種信念留在心裡:我不夠好!

片中對孩子做了一些採訪。

記者問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把你送到這裡嗎?”

孩子略帶遺憾地說:“他們說很忙,要賺錢養活我!”

頓了一下,孩子繼續說:“我媽媽要去美容院,我爸爸是房地產的老闆,要去請別人吃飯。”說完,他若有所思地想了很久。我想,他會認為在爸媽心中,比起吃飯和上美容院,自己不夠重要。

我們對待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多年來固化的行為方式,以及對待孩子的態度卻是何其相似。

"

為人父母的你,一定有幾本育兒書。它們會告訴你:孩子生病的時候該怎麼樣做護理,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地解決,孩子上學以後如何最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等等。

但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還是發現,有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法從育兒書上找到答案。

此時,或許你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了。因為決定你與孩子相處模式的因素中,童年時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佔了很大一部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來看幾個例子吧:

童年時期擁有暴虐父親的人,儘管自己做父母后,會痛下決心不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受虐待,但一旦觸發了憤怒的閥門,與當年自己暴虐的父親如出一轍,他很可能會繼續對孩子揮起棍棒。

擁有強勢母親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

同理,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否定的人,未來也很難發自內心地去認可自己的孩子。

你的身上,或多或少總有父母的影子。也許你並不想成為他們,但你還是變成了他們。即使是人性中隱藏最深的弱點,也會在有了孩子後暴露無遺。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理性程度,都會被身邊的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這時候,育兒書的力量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只有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相當於能夠“持證上崗”去教育下一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1 被父母“催眠”的孩子

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瀰漫著否定、批評的氣息,而肯定、欣賞和讚揚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於是,我們自然地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很習慣地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但我們的行為和語言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複,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於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2 你接納你的孩子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樣?”

聰聰一生下來,眼睛清澈透亮,皮膚細嫩白皙,特別招人喜愛。但當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聰聰的肢體協調性與別的孩子不同,於是父母帶著聰聰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但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善,這讓聰聰媽媽特別焦慮。

後來,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但媽媽的焦慮卻絲毫未減,媽媽總在擔憂,孩子長大後怎麼生活。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把一切期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拼命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樣又過了一兩年,問題出現了,孩子出奇地喜歡《西遊記》,並且時常會自言自語,把自己當成孫悟空。

聰聰剛入園的時候,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我和聰聰媽媽做了深度的溝通。我驚訝地發現,原因並不只在於聰聰的肢體協調性不好,深層的原因,來自於他媽媽如此地不接納他,不認同他。

“我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個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別均稱。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樣,看不出有什麼大發展。”

但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跟聰聰媽媽敘述的,卻是完全不同。聰聰媽媽遠非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相絕對是中等之上。聰聰爸爸在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工作,職位優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體。

因為不認同自己,所以從根本上很難去認同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似乎是由於孩子的某個缺陷,造成我們不接納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原本就不接納我們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內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在我們的周圍,不認同孩子是個普遍現象。

孩子出生,我們關注孩子的長相;孩子稍大一點,我們關注孩子是否聰明;上了學,我們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最致命的是,我們習慣性地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整個生命。

孩子相貌有一點不滿,我們就不接納孩子;孩子語文不好,我們就否定孩子的所有。我們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並把它放大為孩子的全部。於是,孩子從我們這裡接收到的信息,總是自己這裡不行,那裡不好。

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文化中的這個弱點,不能認識到我們這種負向的慣性行為,我們的孩子依舊會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在否定聲中成長,最後自己否定自己。

3 “我的孩子像花兒一樣”

幸福的像花兒一樣

“女兒出生下來,我有些失望。我覺得她長得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我的女兒應該長得更漂亮。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內心真的不接納她,覺得怎麼就不如周圍的幾個小女孩好看呢。雖然我嘴上也說,露露,你真漂亮,但心裡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露露似乎有些膽小,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很膽怯,遇事特別容易退縮,根本不敢拒絕別人。露露三歲的時候,我看周圍小女孩都穿紗裙,所以也給她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白色紗裙,但露露一直不穿。現在想想,那時候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配穿這麼漂亮的裙子。其實孩子一直是能感受到我的內心對她的評價的。我認為女兒不漂亮的內在信息被女兒感受到了,於是她認為自己不漂亮,甚至哪兒都不好,所以在小朋友面前膽小自卑。”

談起這些,露露媽媽有些後悔。

“‘媽媽認為我不漂亮,認為我沒有周圍的小朋友好。’如果一個孩子不斷從媽媽這裡接受著這樣的信息,你能想象孩子的感受會怎樣?”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露露媽媽反省自己過去的做法,當然,也有對自己改變及時的欣慰。

露露四歲生日的時候,她媽媽認真地告訴她:“露露,不管你穿不穿裙子,你都是公主,媽媽覺得你很好,在媽媽眼裡你是最漂亮的。”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就問媽媽:“媽媽,你真的覺得我很好、很漂亮嗎?”

“是的。”媽媽看著女兒的眼睛很確定地告訴她。

“我也覺得我挺好的。”女兒看著媽媽說。

從那以後,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並且,她也真切地感受到女兒身上無數的優點和美好。“我的女兒像花兒一樣,多美好的生命呀!”

有一次,同事說:“你女兒真漂亮,比你好看多了。”

“真的嗎?你真的這麼看?”

“當然了。”

讓露露媽媽驚喜的是,女兒一天天地變化,開始主動提出讓媽媽給她買裙子穿。前段時間,審美的敏感期出現了,她天天都要穿紗裙或長連衣裙,要自己化妝。看著孩子全身心地欣賞自己,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喜悅。

當我們敞開心靈,發自內心地真正接納孩子、欣賞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能接收到我們這種正向的能量,獲得生命的滋養。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4 “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在認同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認同自己、肯定自己,懂得客觀地認知自己,不會輕易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顯得無所適從。

瑞瑞一直不願意出去理髮,他只接受媽媽給他剪,但媽媽給他理的發看上去總會長長短短不整齊。有一次媽媽給他剪完之後,發現後腦勺的頭髮參差不齊,有點兒難看。

媽媽比較在意這些,於是說:“瑞瑞,你看媽媽給你剪得不好看,要不咱們去外面修一修,那個叔叔很快就給你修好了。”瑞瑞不同意,媽媽想盡各種辦法哄他:“如果媽媽帶著你出去,別人會說,你看這個小朋友的頭髮多難看啊!”

瑞瑞當時正在畫畫兒,回過頭來說:“媽媽,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瑞瑞媽媽當時特別吃驚,然後是驚喜。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並不會在意別人怎樣看他。

媽媽發現,孩子確實是這樣的,他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有時候,爸爸媽媽帶他去爺爺奶奶家,對於爺爺奶奶的稱讚、誇獎,瑞瑞顯得特別淡定。媽媽問他為什麼,瑞瑞說:“我知道媽媽是愛我的,爸爸是愛我的。”媽媽明白,孩子是在表達:我很確定,爸爸媽媽很愛我,很接納我,我很滿足,我不在意別人怎麼說。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5 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

我們不太願意,也很少能靜下心來回憶我們的童年往事。我們總想,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反正已經無法改變了。我們總會想當然地以為我們的成長經歷就那樣了,但孩子不會和我們一樣,他們的生命將是全新的開始。

但事實上卻未必如此。

當我看過張以慶導演拍攝的《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後,我感到,我們自身的改變,是我們必須做出的選擇。

這是中國第一部反應幼兒園生活的紀錄片。導演在幼兒園實地守候三年,拍下五千多個鏡頭,深刻地展現了孩子們的心理成長狀態。

影片的開始,伴隨著《茉莉花》悠揚的音樂,出現了兩行字幕:

“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是我們自己!”

這是一所某省會最好的寄宿制幼兒園。第一個鏡頭是,孩子們在週一的早晨來到幼兒園,哭聲一片,孩子們死死地拉著媽媽的手不放。

緊接著,孩子們開始了一週有規律的生活。眾所周知,在成人的眼中,全託是鍛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方法,所以孩子們學習自己處理事情就變成了重要的課程。

一箇中班的小男孩,他在午睡後要穿衣服。裡邊是一件小半袖體恤,外邊要穿一件襯衣。男孩無論怎樣都穿不好,許久之後,他終於氣急敗壞地將衣服扔在床上,並且煩躁地大哭起來。可是,幫助並沒有來臨,於是他只得在無奈中拿起衣服,再次邊哭邊穿。終於,他把衣服穿上了,打著噴嚏離開了房間。

孩子們被要求將每兩個小椅凳上下互扣地擺放,但有一個孩子怎麼都擺不好,他惆悵萬分。然後,他獲得的唯一指導,就是老師的一句不耐煩的話外音:“調個面,調一個面。”語調之外的潛臺詞:“你真笨啊!”孩子放棄了,無奈地看著窗外。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在成人認為這一切很正常的同時,我想孩子內心已經對自己有了一個潛意識的判斷:我是不行的!

影片中,對孩子們之間從身體到語言的暴力攻擊都做了記錄,並有愈演愈烈的勢頭。打人的孩子被全班圍攻,柔弱的孩子被強勢的孩子冷漠與蔑視:“你這個人好煩,我好討厭你,不要和我坐在一塊!”

這些現象,成人也許並不覺得是成長中的問題。因為在家裡成人沒有給兒童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往往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我討厭你,你怎麼就這麼煩人,別跟我在一起。”恰恰是我們的語言模式,幫助孩子建構了同樣的語言模式。

強勢的孩子以這樣的模式去對待柔弱的孩子;當然,柔弱的孩子沒有力量去面對和拒絕這種狀態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將自己麻木掉。同時,這種感覺也深深地將一種信念留在心裡:我不夠好!

片中對孩子做了一些採訪。

記者問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把你送到這裡嗎?”

孩子略帶遺憾地說:“他們說很忙,要賺錢養活我!”

頓了一下,孩子繼續說:“我媽媽要去美容院,我爸爸是房地產的老闆,要去請別人吃飯。”說完,他若有所思地想了很久。我想,他會認為在爸媽心中,比起吃飯和上美容院,自己不夠重要。

我們對待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多年來固化的行為方式,以及對待孩子的態度卻是何其相似。

親子教育:不要一直否定你的孩子

我們在那種舊體制舊觀念下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我們失去了良好的自我認同與實現自我的價值感。即使成功,我們也並不能坦然地認為自己很好。

然後,我們的孩子又開始繼續在這種依舊盛行的舊觀念下成長,他們又將迎來什麼樣的明天?

揭開傷痕,總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但是今天當我們面對我們的孩子時,我們必須有所改變。正如世界的改變、中國的改變一樣,我們不僅要為自己療傷,更要通過我們的改變來為孩子們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在被愛、被認同、被接納和被欣賞的環境中成長。

來源:小學三年級數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