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不完美媽媽 服裝 敏感期 睡眠 愛貝育兒說 2019-08-30
"

一位媽媽說她很懷念孩子說話之前的日子,那時候寶寶很乖,很愛笑,也很黏媽媽。可是當孩子會說話之後,感覺很多都變了,經常掛在孩子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不行”“不吃”等等表示拒絕的話。這些也都成為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

“寶寶,媽媽幫你穿鞋”“不要”;

“寶寶,來吃點這個水果,很好吃的”“不吃”;

“寶寶,我們該睡覺了”“不睡”等等。

這位媽媽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孩子會說話了,就沒有以前聽話了呢?這可愁懷了媽媽。

"

一位媽媽說她很懷念孩子說話之前的日子,那時候寶寶很乖,很愛笑,也很黏媽媽。可是當孩子會說話之後,感覺很多都變了,經常掛在孩子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不行”“不吃”等等表示拒絕的話。這些也都成為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

“寶寶,媽媽幫你穿鞋”“不要”;

“寶寶,來吃點這個水果,很好吃的”“不吃”;

“寶寶,我們該睡覺了”“不睡”等等。

這位媽媽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孩子會說話了,就沒有以前聽話了呢?這可愁懷了媽媽。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其實不是因為孩子不乖,不聽媽媽的話,一歲多的孩子,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慢慢地懂得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當孩子第一次說了不,看到家人們驚恐的眼神,就意識到這個詞的強大力量,反覆幾次後,就會更加確定這一點。

而且孩子們會發現,當他們說完不之後,家長會重新審視自己提出的要求,會更加在意他們的想法,這也讓孩子們更加有存在感。

為什麼孩子會經常說不呢?

1、保護自己的權利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萌發出主權的概念,自我想法就會更加強烈。對孩子而言,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若是大人們去幫忙完成,孩子就會很不高興,自然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對大人說不。

當孩子剛學會穿衣服,穿鞋時,動作不熟練,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許折騰半天都沒有穿好。這時候家長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兩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孩子卻要折騰半天,就忍不住去幫孩子。結果得來的不是孩子高興的笑臉,而是強烈的反抗,對家長說不,甚至當家長強行幫忙後,孩子還會大哭大鬧,直到重新讓他自己穿才作罷。

對家長來說,給孩子幫忙是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對孩子來說,這個年齡段正是自主權利的敏感期,當權利被剝奪時,心理自然會抗拒,會哭鬧。

"

一位媽媽說她很懷念孩子說話之前的日子,那時候寶寶很乖,很愛笑,也很黏媽媽。可是當孩子會說話之後,感覺很多都變了,經常掛在孩子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不行”“不吃”等等表示拒絕的話。這些也都成為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

“寶寶,媽媽幫你穿鞋”“不要”;

“寶寶,來吃點這個水果,很好吃的”“不吃”;

“寶寶,我們該睡覺了”“不睡”等等。

這位媽媽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孩子會說話了,就沒有以前聽話了呢?這可愁懷了媽媽。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其實不是因為孩子不乖,不聽媽媽的話,一歲多的孩子,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慢慢地懂得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當孩子第一次說了不,看到家人們驚恐的眼神,就意識到這個詞的強大力量,反覆幾次後,就會更加確定這一點。

而且孩子們會發現,當他們說完不之後,家長會重新審視自己提出的要求,會更加在意他們的想法,這也讓孩子們更加有存在感。

為什麼孩子會經常說不呢?

1、保護自己的權利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萌發出主權的概念,自我想法就會更加強烈。對孩子而言,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若是大人們去幫忙完成,孩子就會很不高興,自然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對大人說不。

當孩子剛學會穿衣服,穿鞋時,動作不熟練,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許折騰半天都沒有穿好。這時候家長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兩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孩子卻要折騰半天,就忍不住去幫孩子。結果得來的不是孩子高興的笑臉,而是強烈的反抗,對家長說不,甚至當家長強行幫忙後,孩子還會大哭大鬧,直到重新讓他自己穿才作罷。

對家長來說,給孩子幫忙是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對孩子來說,這個年齡段正是自主權利的敏感期,當權利被剝奪時,心理自然會抗拒,會哭鬧。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2、家長的忽略

有時候,孩子喜歡說不,並不是他不聽你的話,反而是因為他在意你的看法,想得到家人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隨著二胎的開放,很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孩子,當家人正處於喜悅中時,卻發現原本活潑聽話的大寶,變得不乖了,甚至還會很叛逆,經常對家人說不。

其實,這不過是因為二寶的到來,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都在二寶身上,很容易忽略大寶的感受,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心,大寶的心裡自然就會不高興,不平衡。當家長要求大寶聽話時,大寶反而會很調皮,這些都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

"

一位媽媽說她很懷念孩子說話之前的日子,那時候寶寶很乖,很愛笑,也很黏媽媽。可是當孩子會說話之後,感覺很多都變了,經常掛在孩子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不行”“不吃”等等表示拒絕的話。這些也都成為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

“寶寶,媽媽幫你穿鞋”“不要”;

“寶寶,來吃點這個水果,很好吃的”“不吃”;

“寶寶,我們該睡覺了”“不睡”等等。

這位媽媽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孩子會說話了,就沒有以前聽話了呢?這可愁懷了媽媽。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其實不是因為孩子不乖,不聽媽媽的話,一歲多的孩子,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慢慢地懂得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當孩子第一次說了不,看到家人們驚恐的眼神,就意識到這個詞的強大力量,反覆幾次後,就會更加確定這一點。

而且孩子們會發現,當他們說完不之後,家長會重新審視自己提出的要求,會更加在意他們的想法,這也讓孩子們更加有存在感。

為什麼孩子會經常說不呢?

1、保護自己的權利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萌發出主權的概念,自我想法就會更加強烈。對孩子而言,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若是大人們去幫忙完成,孩子就會很不高興,自然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對大人說不。

當孩子剛學會穿衣服,穿鞋時,動作不熟練,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許折騰半天都沒有穿好。這時候家長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兩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孩子卻要折騰半天,就忍不住去幫孩子。結果得來的不是孩子高興的笑臉,而是強烈的反抗,對家長說不,甚至當家長強行幫忙後,孩子還會大哭大鬧,直到重新讓他自己穿才作罷。

對家長來說,給孩子幫忙是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對孩子來說,這個年齡段正是自主權利的敏感期,當權利被剝奪時,心理自然會抗拒,會哭鬧。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2、家長的忽略

有時候,孩子喜歡說不,並不是他不聽你的話,反而是因為他在意你的看法,想得到家人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隨著二胎的開放,很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孩子,當家人正處於喜悅中時,卻發現原本活潑聽話的大寶,變得不乖了,甚至還會很叛逆,經常對家人說不。

其實,這不過是因為二寶的到來,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都在二寶身上,很容易忽略大寶的感受,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心,大寶的心裡自然就會不高興,不平衡。當家長要求大寶聽話時,大寶反而會很調皮,這些都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3、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看到什麼都想去研究一番。孩子有了好奇心,才會想要去探索,去發現,開拓自己的創造力,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益的。

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矩,告訴孩子什麼東西不能玩,什麼東西不能碰。有規矩是好事,可是也要看具體情況。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了,不允許孩子去碰沙子,泥巴那些東西。有的家長擔心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便不允許孩子玩一些公共設施。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當然會跟家長說不,打破設定的規則。當家長強行引導時,孩子不願意配合,家長會以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挑戰自己的權威。其實這一切都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祟,想要更多的去發現,探索自己未知的領域。

"

一位媽媽說她很懷念孩子說話之前的日子,那時候寶寶很乖,很愛笑,也很黏媽媽。可是當孩子會說話之後,感覺很多都變了,經常掛在孩子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不行”“不吃”等等表示拒絕的話。這些也都成為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

“寶寶,媽媽幫你穿鞋”“不要”;

“寶寶,來吃點這個水果,很好吃的”“不吃”;

“寶寶,我們該睡覺了”“不睡”等等。

這位媽媽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孩子會說話了,就沒有以前聽話了呢?這可愁懷了媽媽。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其實不是因為孩子不乖,不聽媽媽的話,一歲多的孩子,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慢慢地懂得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當孩子第一次說了不,看到家人們驚恐的眼神,就意識到這個詞的強大力量,反覆幾次後,就會更加確定這一點。

而且孩子們會發現,當他們說完不之後,家長會重新審視自己提出的要求,會更加在意他們的想法,這也讓孩子們更加有存在感。

為什麼孩子會經常說不呢?

1、保護自己的權利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萌發出主權的概念,自我想法就會更加強烈。對孩子而言,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若是大人們去幫忙完成,孩子就會很不高興,自然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對大人說不。

當孩子剛學會穿衣服,穿鞋時,動作不熟練,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許折騰半天都沒有穿好。這時候家長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兩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孩子卻要折騰半天,就忍不住去幫孩子。結果得來的不是孩子高興的笑臉,而是強烈的反抗,對家長說不,甚至當家長強行幫忙後,孩子還會大哭大鬧,直到重新讓他自己穿才作罷。

對家長來說,給孩子幫忙是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對孩子來說,這個年齡段正是自主權利的敏感期,當權利被剝奪時,心理自然會抗拒,會哭鬧。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2、家長的忽略

有時候,孩子喜歡說不,並不是他不聽你的話,反而是因為他在意你的看法,想得到家人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隨著二胎的開放,很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孩子,當家人正處於喜悅中時,卻發現原本活潑聽話的大寶,變得不乖了,甚至還會很叛逆,經常對家人說不。

其實,這不過是因為二寶的到來,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都在二寶身上,很容易忽略大寶的感受,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心,大寶的心裡自然就會不高興,不平衡。當家長要求大寶聽話時,大寶反而會很調皮,這些都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3、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看到什麼都想去研究一番。孩子有了好奇心,才會想要去探索,去發現,開拓自己的創造力,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益的。

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矩,告訴孩子什麼東西不能玩,什麼東西不能碰。有規矩是好事,可是也要看具體情況。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了,不允許孩子去碰沙子,泥巴那些東西。有的家長擔心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便不允許孩子玩一些公共設施。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當然會跟家長說不,打破設定的規則。當家長強行引導時,孩子不願意配合,家長會以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挑戰自己的權威。其實這一切都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祟,想要更多的去發現,探索自己未知的領域。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每個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強行去糾正,並不會得到好的效果,還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當孩子抗拒後,家長沒有及時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反而指責孩子不懂事的話,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容易叛逆,還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想要糾正孩子愛說不的習慣,家長只要用對方法,就能輕鬆搞定小頑童。

1、家長跟孩子平等溝通,自己也要少說不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喜歡跟孩子說不。比如:“這個不能碰”,“這個不能玩”“你不能這樣做”等等,家長有了喜歡說不的習慣,孩子自然也會學到,養成愛說不的習慣。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要本著平等的關係,不能去要求孩子不能幹什麼,可以選擇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孩子。比如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可以跟孩子多溝通,瞭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後,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這些都比直接否定效果好得多。

當家長一味地去強化孩子的錯誤,孩子反而會抗拒,倒不如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後,自然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

一位媽媽說她很懷念孩子說話之前的日子,那時候寶寶很乖,很愛笑,也很黏媽媽。可是當孩子會說話之後,感覺很多都變了,經常掛在孩子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不行”“不吃”等等表示拒絕的話。這些也都成為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

“寶寶,媽媽幫你穿鞋”“不要”;

“寶寶,來吃點這個水果,很好吃的”“不吃”;

“寶寶,我們該睡覺了”“不睡”等等。

這位媽媽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孩子會說話了,就沒有以前聽話了呢?這可愁懷了媽媽。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其實不是因為孩子不乖,不聽媽媽的話,一歲多的孩子,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慢慢地懂得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當孩子第一次說了不,看到家人們驚恐的眼神,就意識到這個詞的強大力量,反覆幾次後,就會更加確定這一點。

而且孩子們會發現,當他們說完不之後,家長會重新審視自己提出的要求,會更加在意他們的想法,這也讓孩子們更加有存在感。

為什麼孩子會經常說不呢?

1、保護自己的權利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萌發出主權的概念,自我想法就會更加強烈。對孩子而言,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若是大人們去幫忙完成,孩子就會很不高興,自然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對大人說不。

當孩子剛學會穿衣服,穿鞋時,動作不熟練,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許折騰半天都沒有穿好。這時候家長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兩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孩子卻要折騰半天,就忍不住去幫孩子。結果得來的不是孩子高興的笑臉,而是強烈的反抗,對家長說不,甚至當家長強行幫忙後,孩子還會大哭大鬧,直到重新讓他自己穿才作罷。

對家長來說,給孩子幫忙是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對孩子來說,這個年齡段正是自主權利的敏感期,當權利被剝奪時,心理自然會抗拒,會哭鬧。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2、家長的忽略

有時候,孩子喜歡說不,並不是他不聽你的話,反而是因為他在意你的看法,想得到家人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隨著二胎的開放,很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孩子,當家人正處於喜悅中時,卻發現原本活潑聽話的大寶,變得不乖了,甚至還會很叛逆,經常對家人說不。

其實,這不過是因為二寶的到來,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都在二寶身上,很容易忽略大寶的感受,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心,大寶的心裡自然就會不高興,不平衡。當家長要求大寶聽話時,大寶反而會很調皮,這些都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3、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看到什麼都想去研究一番。孩子有了好奇心,才會想要去探索,去發現,開拓自己的創造力,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益的。

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矩,告訴孩子什麼東西不能玩,什麼東西不能碰。有規矩是好事,可是也要看具體情況。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了,不允許孩子去碰沙子,泥巴那些東西。有的家長擔心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便不允許孩子玩一些公共設施。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當然會跟家長說不,打破設定的規則。當家長強行引導時,孩子不願意配合,家長會以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挑戰自己的權威。其實這一切都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祟,想要更多的去發現,探索自己未知的領域。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每個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強行去糾正,並不會得到好的效果,還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當孩子抗拒後,家長沒有及時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反而指責孩子不懂事的話,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容易叛逆,還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想要糾正孩子愛說不的習慣,家長只要用對方法,就能輕鬆搞定小頑童。

1、家長跟孩子平等溝通,自己也要少說不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喜歡跟孩子說不。比如:“這個不能碰”,“這個不能玩”“你不能這樣做”等等,家長有了喜歡說不的習慣,孩子自然也會學到,養成愛說不的習慣。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要本著平等的關係,不能去要求孩子不能幹什麼,可以選擇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孩子。比如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可以跟孩子多溝通,瞭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後,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這些都比直接否定效果好得多。

當家長一味地去強化孩子的錯誤,孩子反而會抗拒,倒不如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後,自然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2、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懂,不管大事小事,肯定需要家長來做主。家長不知道的事,孩子雖小,也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情也希望能夠做主。

當家長用命令的語氣告訴孩子,要做什麼事時,孩子會本能地拒絕,甚至很強烈地反抗。因為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肯定不會心甘情願地去配合。

這時候,家長不妨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比如,讓孩子穿衣服時,得到的回答是“不穿”,這時候,家長可以換一種方式,說:“寶寶今天穿紅色的衣服,還是藍色的衣服呀?”,孩子聽到後就會開始選擇,有了選擇的權利,自然就不會說不了。

"

一位媽媽說她很懷念孩子說話之前的日子,那時候寶寶很乖,很愛笑,也很黏媽媽。可是當孩子會說話之後,感覺很多都變了,經常掛在孩子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不行”“不吃”等等表示拒絕的話。這些也都成為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

“寶寶,媽媽幫你穿鞋”“不要”;

“寶寶,來吃點這個水果,很好吃的”“不吃”;

“寶寶,我們該睡覺了”“不睡”等等。

這位媽媽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孩子會說話了,就沒有以前聽話了呢?這可愁懷了媽媽。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其實不是因為孩子不乖,不聽媽媽的話,一歲多的孩子,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慢慢地懂得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當孩子第一次說了不,看到家人們驚恐的眼神,就意識到這個詞的強大力量,反覆幾次後,就會更加確定這一點。

而且孩子們會發現,當他們說完不之後,家長會重新審視自己提出的要求,會更加在意他們的想法,這也讓孩子們更加有存在感。

為什麼孩子會經常說不呢?

1、保護自己的權利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萌發出主權的概念,自我想法就會更加強烈。對孩子而言,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若是大人們去幫忙完成,孩子就會很不高興,自然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對大人說不。

當孩子剛學會穿衣服,穿鞋時,動作不熟練,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許折騰半天都沒有穿好。這時候家長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兩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孩子卻要折騰半天,就忍不住去幫孩子。結果得來的不是孩子高興的笑臉,而是強烈的反抗,對家長說不,甚至當家長強行幫忙後,孩子還會大哭大鬧,直到重新讓他自己穿才作罷。

對家長來說,給孩子幫忙是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對孩子來說,這個年齡段正是自主權利的敏感期,當權利被剝奪時,心理自然會抗拒,會哭鬧。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2、家長的忽略

有時候,孩子喜歡說不,並不是他不聽你的話,反而是因為他在意你的看法,想得到家人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隨著二胎的開放,很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孩子,當家人正處於喜悅中時,卻發現原本活潑聽話的大寶,變得不乖了,甚至還會很叛逆,經常對家人說不。

其實,這不過是因為二寶的到來,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都在二寶身上,很容易忽略大寶的感受,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心,大寶的心裡自然就會不高興,不平衡。當家長要求大寶聽話時,大寶反而會很調皮,這些都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3、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看到什麼都想去研究一番。孩子有了好奇心,才會想要去探索,去發現,開拓自己的創造力,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益的。

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矩,告訴孩子什麼東西不能玩,什麼東西不能碰。有規矩是好事,可是也要看具體情況。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了,不允許孩子去碰沙子,泥巴那些東西。有的家長擔心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便不允許孩子玩一些公共設施。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當然會跟家長說不,打破設定的規則。當家長強行引導時,孩子不願意配合,家長會以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挑戰自己的權威。其實這一切都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祟,想要更多的去發現,探索自己未知的領域。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每個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強行去糾正,並不會得到好的效果,還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當孩子抗拒後,家長沒有及時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反而指責孩子不懂事的話,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容易叛逆,還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想要糾正孩子愛說不的習慣,家長只要用對方法,就能輕鬆搞定小頑童。

1、家長跟孩子平等溝通,自己也要少說不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喜歡跟孩子說不。比如:“這個不能碰”,“這個不能玩”“你不能這樣做”等等,家長有了喜歡說不的習慣,孩子自然也會學到,養成愛說不的習慣。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要本著平等的關係,不能去要求孩子不能幹什麼,可以選擇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孩子。比如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可以跟孩子多溝通,瞭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後,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這些都比直接否定效果好得多。

當家長一味地去強化孩子的錯誤,孩子反而會抗拒,倒不如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後,自然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2、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懂,不管大事小事,肯定需要家長來做主。家長不知道的事,孩子雖小,也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情也希望能夠做主。

當家長用命令的語氣告訴孩子,要做什麼事時,孩子會本能地拒絕,甚至很強烈地反抗。因為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肯定不會心甘情願地去配合。

這時候,家長不妨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比如,讓孩子穿衣服時,得到的回答是“不穿”,這時候,家長可以換一種方式,說:“寶寶今天穿紅色的衣服,還是藍色的衣服呀?”,孩子聽到後就會開始選擇,有了選擇的權利,自然就不會說不了。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3、家長要適當示弱

有的家長,在給孩子提出要求,孩子說不後,家長會認為是孩子不聽話,還會覺得這麼小就不聽話,長大了還得了,就一直僵持著,等到孩子妥協。當孩子一直不妥協時,有的家長還會用武力來解決,也許孩子會怕捱打,忍著壞情緒妥協,卻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倒不如換一種方式,被孩子拒絕後,家長不妨主動示弱。比如,讓孩子吃飯時,孩子不願意吃,家長可以說:“寶寶,媽媽跟你一起吃,看誰先吃完好嗎?”,這樣孩子就會很高興地配合媽媽,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媽媽需要了,會很有存在感和滿足感。

"

一位媽媽說她很懷念孩子說話之前的日子,那時候寶寶很乖,很愛笑,也很黏媽媽。可是當孩子會說話之後,感覺很多都變了,經常掛在孩子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不行”“不吃”等等表示拒絕的話。這些也都成為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

“寶寶,媽媽幫你穿鞋”“不要”;

“寶寶,來吃點這個水果,很好吃的”“不吃”;

“寶寶,我們該睡覺了”“不睡”等等。

這位媽媽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孩子會說話了,就沒有以前聽話了呢?這可愁懷了媽媽。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其實不是因為孩子不乖,不聽媽媽的話,一歲多的孩子,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慢慢地懂得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當孩子第一次說了不,看到家人們驚恐的眼神,就意識到這個詞的強大力量,反覆幾次後,就會更加確定這一點。

而且孩子們會發現,當他們說完不之後,家長會重新審視自己提出的要求,會更加在意他們的想法,這也讓孩子們更加有存在感。

為什麼孩子會經常說不呢?

1、保護自己的權利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萌發出主權的概念,自我想法就會更加強烈。對孩子而言,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若是大人們去幫忙完成,孩子就會很不高興,自然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對大人說不。

當孩子剛學會穿衣服,穿鞋時,動作不熟練,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許折騰半天都沒有穿好。這時候家長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兩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孩子卻要折騰半天,就忍不住去幫孩子。結果得來的不是孩子高興的笑臉,而是強烈的反抗,對家長說不,甚至當家長強行幫忙後,孩子還會大哭大鬧,直到重新讓他自己穿才作罷。

對家長來說,給孩子幫忙是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對孩子來說,這個年齡段正是自主權利的敏感期,當權利被剝奪時,心理自然會抗拒,會哭鬧。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2、家長的忽略

有時候,孩子喜歡說不,並不是他不聽你的話,反而是因為他在意你的看法,想得到家人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隨著二胎的開放,很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孩子,當家人正處於喜悅中時,卻發現原本活潑聽話的大寶,變得不乖了,甚至還會很叛逆,經常對家人說不。

其實,這不過是因為二寶的到來,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都在二寶身上,很容易忽略大寶的感受,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心,大寶的心裡自然就會不高興,不平衡。當家長要求大寶聽話時,大寶反而會很調皮,這些都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3、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看到什麼都想去研究一番。孩子有了好奇心,才會想要去探索,去發現,開拓自己的創造力,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益的。

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矩,告訴孩子什麼東西不能玩,什麼東西不能碰。有規矩是好事,可是也要看具體情況。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了,不允許孩子去碰沙子,泥巴那些東西。有的家長擔心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便不允許孩子玩一些公共設施。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當然會跟家長說不,打破設定的規則。當家長強行引導時,孩子不願意配合,家長會以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挑戰自己的權威。其實這一切都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祟,想要更多的去發現,探索自己未知的領域。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每個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強行去糾正,並不會得到好的效果,還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當孩子抗拒後,家長沒有及時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反而指責孩子不懂事的話,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容易叛逆,還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想要糾正孩子愛說不的習慣,家長只要用對方法,就能輕鬆搞定小頑童。

1、家長跟孩子平等溝通,自己也要少說不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喜歡跟孩子說不。比如:“這個不能碰”,“這個不能玩”“你不能這樣做”等等,家長有了喜歡說不的習慣,孩子自然也會學到,養成愛說不的習慣。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要本著平等的關係,不能去要求孩子不能幹什麼,可以選擇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孩子。比如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可以跟孩子多溝通,瞭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後,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這些都比直接否定效果好得多。

當家長一味地去強化孩子的錯誤,孩子反而會抗拒,倒不如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後,自然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2、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懂,不管大事小事,肯定需要家長來做主。家長不知道的事,孩子雖小,也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情也希望能夠做主。

當家長用命令的語氣告訴孩子,要做什麼事時,孩子會本能地拒絕,甚至很強烈地反抗。因為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肯定不會心甘情願地去配合。

這時候,家長不妨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比如,讓孩子穿衣服時,得到的回答是“不穿”,這時候,家長可以換一種方式,說:“寶寶今天穿紅色的衣服,還是藍色的衣服呀?”,孩子聽到後就會開始選擇,有了選擇的權利,自然就不會說不了。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3、家長要適當示弱

有的家長,在給孩子提出要求,孩子說不後,家長會認為是孩子不聽話,還會覺得這麼小就不聽話,長大了還得了,就一直僵持著,等到孩子妥協。當孩子一直不妥協時,有的家長還會用武力來解決,也許孩子會怕捱打,忍著壞情緒妥協,卻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倒不如換一種方式,被孩子拒絕後,家長不妨主動示弱。比如,讓孩子吃飯時,孩子不願意吃,家長可以說:“寶寶,媽媽跟你一起吃,看誰先吃完好嗎?”,這樣孩子就會很高興地配合媽媽,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媽媽需要了,會很有存在感和滿足感。

孩子愛說“不”就是不聽話?其實是你不瞭解孩子

4、說十次,不如一次實際行動

有時候孩子說不,並不是在拒絕,而是一種無意識地習慣。當你讓孩子吃某樣東西時,孩子會說不,換一種東西后,孩子依舊會說不。所以,我們不用去跟孩子死磕,讓孩子主動妥協。

比如,讓孩子自己坐好時,孩子會說不,你連續說十次,孩子也會說十次不,你氣得不行,孩子卻玩得不亦樂乎。這時候,你倒不如直接抱著孩子坐好,用其他的東西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孩子並不會產生什麼壞情緒。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叛逆。家長要做的不是生氣,打罵,強行管教。而是用積極正向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多一點細心,多一點耐心,你就會發現,孩子給你帶來的歡樂遠遠多於苦惱。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希望家長們多多珍惜,多多享受跟孩子相處的時光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