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屬於你的多重人格

不完美媽媽 24重人格 簡愛淼 2019-06-22
談一談屬於你的多重人格

有時候覺得我挺好的,值得一個更好的人。有時候覺得我挺差的,覺得這輩子能有個人願意要我就不錯了。

有時候覺得你挺好的,三生有幸,好感激有你。有時候覺得你挺糟糕的,悔不及當年眼瞎,好想換掉你。

有時候覺得單身挺好的,自由自在。有時候覺得挺絕望的,好想找個人來疼愛。

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祕密花園。我們守口如瓶,我們想去遺忘。可是,某些深藏的記憶,卻擁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有些人就會把投注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開來承受。”——《24個比利》

談一談屬於你的多重人格


《24重人格》寫到,自己時而是成年男子,時而是幼年男童,時而是青春期少女,甚至還有不會說話的原始人等等。這些人分享著同一具身體,但他們說話的聲音、動作、神態都截然不同,而他自己無法控制在他們之間轉換。

甚至,他一開始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DID患者,只是感到自己的記憶很不連貫。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他逐漸認識自己的分身(通過錄像和筆記)。

在書中他寫道:“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分裂的傾向。比方說,你開車沿著高速公路行駛,突然一顆心不知飄蕩到何方,當你清醒過來時,你發現你已經把車子開到了高速公路的出口。這是一種普通的人格分裂(解離狀態)”

談一談屬於你的多重人格


一個人是怎樣產生多重人格的呢?

DID的成因不在家庭內部遺傳,通常認為和外部環境有關,尤其是早年生活中的創傷。

卡梅倫在《分離障礙手冊》中羅列了其他人的研究,在所有的研究中都有90%左右的DID患者有過童年創傷,遭受身體虐待或性虐待,創傷經歷通常發生在9歲之前。

卡梅倫在書中寫道:

“譬如說,一個小孩第一次遭受性虐待,而施虐者竟然是他的母親——生他、養他、幫他穿衣服、臨睡前坐在他旁邊講故事給她聽的母親。孩子沒有能力理解和接受這種行為。對他來說,這是一種恐怖的、甚至痛苦的經歷。這個孩子會怎樣應付這樣的狀況呢?通常,他的意識會和眼前這一切保持距離,讓心靈的另一部分出面,承擔這些虐待事件帶來的衝擊、痛苦和記憶。如此一來,這個孩子就不會被髮生在他身上的事實壓垮,而能夠繼續過他的生活,照常上學讀書,照常和朋友們出去玩耍。虐待的事情再次發生,這個孩子又會採用同樣的防衛攻略。也許,他會讓先前那個分身再度出現,也許他會創造出一個新的分身。久而久之,這些分身發展處各自的特徵,跟這個孩子的人格分離出來。他們變成了這個孩子的另一個自我。”

談一談屬於你的多重人格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3種人格狀態

我們跟DIDI患者最大的不同,他們分裂出不同人格的時候,沒有理性能力整合。而我們分裂出不同人格的時候,我們知道這還是我,是同一個人,有理性能整合。

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3種人格狀態:內在父母、內在小孩、內在成人。這3種人格同時住在你的身體裡,並且會交替出現。

(1)人在感受沒有壓力的時候,容易出現內在父母。

內在父母喜歡照顧人,有很多愛。

這時候的你,最懂得別人需要什麼。當別人不開心的時候,你總能哄好他。當別人犯錯的時候,你能原諒他。這時候的付出並不讓你委屈,而是讓你開心。

(2)人在感受到超支壓力的時候,容易出現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喜歡索取,非常需要被愛。

這時候的你需要被愛,但又無法直接表達。好想有個人來哄你,寵你,保護你,支持你,照顧你,理解你。這時候的你,像極了一個又哭又鬧又委屈又可憐的寶寶。

(3)當人體驗到適中的壓力的時候,容易出現內在成人。

內在成人比較獨立,喜歡做事,有很多夢想和興趣。

你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有很多鬥志,想做很多事情。有很多夢想,想去自我實現。這時候的你最渴望對面的人三觀一致,擁有共同興趣和話題。

所以,在每段親密關係中,感受總是流動的。兩個人的身體在一起,其實就是六個人交替在一起。

想要在這種變化中,不錯過愛你的人或者你愛的人,前提是我們真的懂愛、會愛、有能力經營愛:

當內在小孩出現的時候,不委屈自己,懂得如何聰明地表達,讓自己被愛;當對方虛弱的時候,索取愛的時候,懂得如何滿足對方,讓彼此的心更近;當雙方人格衝突、狀態非常糟糕時,懂得如何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地表達。

有這般能力的人,我們稱讚他們具有超高“愛商”。他們知進退,懂拿捏,知道如何去愛,如何表達愛,能獲得想要的寵愛,而不是在感情中不快樂。

談一談屬於你的多重人格

寫在最後

多重人格是罕見的,也許你我不會遇到,但我們每個人的人格都不是單一的,所有人格展現出的特徵,我們的身體裡都有,就像自戀和自卑可以毫無排斥地共存於同一顆心中。

那些具有差異性的特徵是我們自身人格的一個個側面,這些側面組成了完整的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