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的幾個新聞事件讓我很揪心。

章瑩穎事件、男子當街暴打女孩事件、浙江淳安9歲小女孩章子欣被兩名租客帶走失蹤並最終溺水身亡的事件.....

作為旁觀者,我為事件中弱勢受害的一方感到痛心和同情,對施暴的一方嚴厲的譴責與憤怒。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深受,但我也願意去理解受害人的處境併為受害者發出一些支持的聲音。

然而,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麼多惡魔啊?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可為什麼還是不能倖免於生活中的不幸呢?這些可恨的惡魔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啊?他們為什麼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說真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簡單的理解生硬的幾個字:心理扭曲或心理變態。我覺得這是一種辯解。

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不能善良呢?為什麼不能友好的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上呢?我不能理解。不能理解有很多惡的存在,到底是為什麼?

直到最近讀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讓我大概理解了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幸運也有不幸。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他於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心理治療學家錢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現於北上廣開辦了心樂土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百萬。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細微地揭示出中國家庭的運行機理,用細膩的語言和豐富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家庭這個小單位是產生眾多心理問題的地方。很多的心理問題都產生於原生家庭,我們對待世界和周圍人的方式就是小時候與父母關係的投射。

我們經常聽到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人格分裂、潔癖、暴力、偏執型人格等,大多是在幼年時期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留下的心理隱患並沒有消失,會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在成年後,當我們再次遇到同樣的傷害時,這些心理問題就會以一種方式爆發出來,這也就是很多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當然,書中講了大量的案例來分析各種心理問題,但我這裡不做闡述。

"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的幾個新聞事件讓我很揪心。

章瑩穎事件、男子當街暴打女孩事件、浙江淳安9歲小女孩章子欣被兩名租客帶走失蹤並最終溺水身亡的事件.....

作為旁觀者,我為事件中弱勢受害的一方感到痛心和同情,對施暴的一方嚴厲的譴責與憤怒。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深受,但我也願意去理解受害人的處境併為受害者發出一些支持的聲音。

然而,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麼多惡魔啊?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可為什麼還是不能倖免於生活中的不幸呢?這些可恨的惡魔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啊?他們為什麼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說真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簡單的理解生硬的幾個字:心理扭曲或心理變態。我覺得這是一種辯解。

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不能善良呢?為什麼不能友好的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上呢?我不能理解。不能理解有很多惡的存在,到底是為什麼?

直到最近讀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讓我大概理解了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幸運也有不幸。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他於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心理治療學家錢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現於北上廣開辦了心樂土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百萬。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細微地揭示出中國家庭的運行機理,用細膩的語言和豐富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家庭這個小單位是產生眾多心理問題的地方。很多的心理問題都產生於原生家庭,我們對待世界和周圍人的方式就是小時候與父母關係的投射。

我們經常聽到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人格分裂、潔癖、暴力、偏執型人格等,大多是在幼年時期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留下的心理隱患並沒有消失,會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在成年後,當我們再次遇到同樣的傷害時,這些心理問題就會以一種方式爆發出來,這也就是很多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當然,書中講了大量的案例來分析各種心理問題,但我這裡不做闡述。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武志紅 《為何家會傷人》

大多數生活中的問題都在親密關係中產生,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沒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無法為生活中出現和遇到的異常行為和衝突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升我們的療愈能力呢?

通過《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的觀點,我覺得有三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療愈能力?這三個行為分別是:去感受、去傾聽、去學習。

1.去感受

在日常的親密感關係的交際過程中,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很多矛盾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很好的去感受對方的感受。

在親子關係中,作為父母,我們要求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安排孩子的業餘生活,甚至按照我們的喜好給孩子選擇衣服和鞋子,我們考慮的多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孩子的感受。

在夫妻關係中,我們要求另一半事業有成,抱怨他們的懦弱,讓他們服從自己的安排,接受自己的控制,甚至更有甚者會檢查另一半的手機等行為,這些時候,我們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不是伴侶的感受。

在朋友關係中,我們習慣性的接受朋友的付出,隨便挑朋友的毛病,給出太多的建議,甚至佔朋友的便宜為自己服務,這些時候,我們考慮的同樣的自己的感受,不是朋友的感受。

什麼是感受對方的感受啊?

《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對弱者的可憐,但內心同時有一種我很好很強大的自戀。另一種是共情,即,我深深地觸碰到了你的感受,進入到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這段話雖然是對同情心的描述,但是我覺得更多的是對感受的詮釋,真正的感受是為對方“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書中還描述了,一個人精神分裂症的產生,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自己的感受不能被他人所感受。對一個人而因言,最可怕的是,他最為重要的感受,卻被周圍人紛紛說,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是相反的樣子。

我覺得一個具有“感受”能力的人自然具有很強的療愈能力,當你身邊親密的人有一些困惑、迷茫、要求等行為時,不要急著下結論,給指導,先問一問對方的感受,尊重他們的感受。這樣,對方的感受被你感受到,帶給對方的就是一種療愈效果,那麼後續的溝通大多可以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進行。

所以,我很贊同書中的一句話: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療

"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的幾個新聞事件讓我很揪心。

章瑩穎事件、男子當街暴打女孩事件、浙江淳安9歲小女孩章子欣被兩名租客帶走失蹤並最終溺水身亡的事件.....

作為旁觀者,我為事件中弱勢受害的一方感到痛心和同情,對施暴的一方嚴厲的譴責與憤怒。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深受,但我也願意去理解受害人的處境併為受害者發出一些支持的聲音。

然而,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麼多惡魔啊?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可為什麼還是不能倖免於生活中的不幸呢?這些可恨的惡魔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啊?他們為什麼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說真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簡單的理解生硬的幾個字:心理扭曲或心理變態。我覺得這是一種辯解。

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不能善良呢?為什麼不能友好的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上呢?我不能理解。不能理解有很多惡的存在,到底是為什麼?

直到最近讀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讓我大概理解了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幸運也有不幸。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他於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心理治療學家錢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現於北上廣開辦了心樂土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百萬。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細微地揭示出中國家庭的運行機理,用細膩的語言和豐富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家庭這個小單位是產生眾多心理問題的地方。很多的心理問題都產生於原生家庭,我們對待世界和周圍人的方式就是小時候與父母關係的投射。

我們經常聽到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人格分裂、潔癖、暴力、偏執型人格等,大多是在幼年時期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留下的心理隱患並沒有消失,會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在成年後,當我們再次遇到同樣的傷害時,這些心理問題就會以一種方式爆發出來,這也就是很多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當然,書中講了大量的案例來分析各種心理問題,但我這裡不做闡述。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武志紅 《為何家會傷人》

大多數生活中的問題都在親密關係中產生,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沒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無法為生活中出現和遇到的異常行為和衝突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升我們的療愈能力呢?

通過《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的觀點,我覺得有三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療愈能力?這三個行為分別是:去感受、去傾聽、去學習。

1.去感受

在日常的親密感關係的交際過程中,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很多矛盾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很好的去感受對方的感受。

在親子關係中,作為父母,我們要求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安排孩子的業餘生活,甚至按照我們的喜好給孩子選擇衣服和鞋子,我們考慮的多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孩子的感受。

在夫妻關係中,我們要求另一半事業有成,抱怨他們的懦弱,讓他們服從自己的安排,接受自己的控制,甚至更有甚者會檢查另一半的手機等行為,這些時候,我們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不是伴侶的感受。

在朋友關係中,我們習慣性的接受朋友的付出,隨便挑朋友的毛病,給出太多的建議,甚至佔朋友的便宜為自己服務,這些時候,我們考慮的同樣的自己的感受,不是朋友的感受。

什麼是感受對方的感受啊?

《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對弱者的可憐,但內心同時有一種我很好很強大的自戀。另一種是共情,即,我深深地觸碰到了你的感受,進入到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這段話雖然是對同情心的描述,但是我覺得更多的是對感受的詮釋,真正的感受是為對方“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書中還描述了,一個人精神分裂症的產生,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自己的感受不能被他人所感受。對一個人而因言,最可怕的是,他最為重要的感受,卻被周圍人紛紛說,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是相反的樣子。

我覺得一個具有“感受”能力的人自然具有很強的療愈能力,當你身邊親密的人有一些困惑、迷茫、要求等行為時,不要急著下結論,給指導,先問一問對方的感受,尊重他們的感受。這樣,對方的感受被你感受到,帶給對方的就是一種療愈效果,那麼後續的溝通大多可以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進行。

所以,我很贊同書中的一句話: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療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2.去傾聽

我們剛談到了提升療愈能力的一個方法是去學會“感受”,與之相匹配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去傾聽”,從某種程度上講,去感受的方式,就是去傾聽。

我們在生活中的親密關係處理中,當聽了對方向我們講述某些事或向我們傳達某些訴求時,我們最習慣的做法,是給出建議。但是,其實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建議只會產生我們和對方的矛盾,最後大家都不愉快,我們還美其名曰:為對方好。

《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很贊同: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倒苦水時,我們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並不是去尋求那個人的幫助。如果那個人只是傾聽,並表達出對我們的理解,這就夠了。但假如那個人連珠炮似的給我們提出一系列建議,那麼不管那些建議多麼好,我們都會覺得孤單,甚至還有被傷害的感覺,於是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

生活中很多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問題,都是因為不會“傾聽”所致。

學會“傾聽”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建議,但是我們真正能夠做到的人並不多,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先學會“感受”,只有我們願意去為對方考慮,願意去感受對方的感受,我們才能更好的學會“傾聽”,所以,“感受”和“傾聽”,大多需要同時應用

"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的幾個新聞事件讓我很揪心。

章瑩穎事件、男子當街暴打女孩事件、浙江淳安9歲小女孩章子欣被兩名租客帶走失蹤並最終溺水身亡的事件.....

作為旁觀者,我為事件中弱勢受害的一方感到痛心和同情,對施暴的一方嚴厲的譴責與憤怒。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深受,但我也願意去理解受害人的處境併為受害者發出一些支持的聲音。

然而,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麼多惡魔啊?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可為什麼還是不能倖免於生活中的不幸呢?這些可恨的惡魔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啊?他們為什麼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說真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簡單的理解生硬的幾個字:心理扭曲或心理變態。我覺得這是一種辯解。

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不能善良呢?為什麼不能友好的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上呢?我不能理解。不能理解有很多惡的存在,到底是為什麼?

直到最近讀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讓我大概理解了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幸運也有不幸。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他於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心理治療學家錢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現於北上廣開辦了心樂土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百萬。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細微地揭示出中國家庭的運行機理,用細膩的語言和豐富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家庭這個小單位是產生眾多心理問題的地方。很多的心理問題都產生於原生家庭,我們對待世界和周圍人的方式就是小時候與父母關係的投射。

我們經常聽到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人格分裂、潔癖、暴力、偏執型人格等,大多是在幼年時期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留下的心理隱患並沒有消失,會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在成年後,當我們再次遇到同樣的傷害時,這些心理問題就會以一種方式爆發出來,這也就是很多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當然,書中講了大量的案例來分析各種心理問題,但我這裡不做闡述。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武志紅 《為何家會傷人》

大多數生活中的問題都在親密關係中產生,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沒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無法為生活中出現和遇到的異常行為和衝突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升我們的療愈能力呢?

通過《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的觀點,我覺得有三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療愈能力?這三個行為分別是:去感受、去傾聽、去學習。

1.去感受

在日常的親密感關係的交際過程中,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很多矛盾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很好的去感受對方的感受。

在親子關係中,作為父母,我們要求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安排孩子的業餘生活,甚至按照我們的喜好給孩子選擇衣服和鞋子,我們考慮的多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孩子的感受。

在夫妻關係中,我們要求另一半事業有成,抱怨他們的懦弱,讓他們服從自己的安排,接受自己的控制,甚至更有甚者會檢查另一半的手機等行為,這些時候,我們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不是伴侶的感受。

在朋友關係中,我們習慣性的接受朋友的付出,隨便挑朋友的毛病,給出太多的建議,甚至佔朋友的便宜為自己服務,這些時候,我們考慮的同樣的自己的感受,不是朋友的感受。

什麼是感受對方的感受啊?

《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對弱者的可憐,但內心同時有一種我很好很強大的自戀。另一種是共情,即,我深深地觸碰到了你的感受,進入到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這段話雖然是對同情心的描述,但是我覺得更多的是對感受的詮釋,真正的感受是為對方“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書中還描述了,一個人精神分裂症的產生,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自己的感受不能被他人所感受。對一個人而因言,最可怕的是,他最為重要的感受,卻被周圍人紛紛說,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是相反的樣子。

我覺得一個具有“感受”能力的人自然具有很強的療愈能力,當你身邊親密的人有一些困惑、迷茫、要求等行為時,不要急著下結論,給指導,先問一問對方的感受,尊重他們的感受。這樣,對方的感受被你感受到,帶給對方的就是一種療愈效果,那麼後續的溝通大多可以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進行。

所以,我很贊同書中的一句話: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療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2.去傾聽

我們剛談到了提升療愈能力的一個方法是去學會“感受”,與之相匹配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去傾聽”,從某種程度上講,去感受的方式,就是去傾聽。

我們在生活中的親密關係處理中,當聽了對方向我們講述某些事或向我們傳達某些訴求時,我們最習慣的做法,是給出建議。但是,其實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建議只會產生我們和對方的矛盾,最後大家都不愉快,我們還美其名曰:為對方好。

《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很贊同: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倒苦水時,我們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並不是去尋求那個人的幫助。如果那個人只是傾聽,並表達出對我們的理解,這就夠了。但假如那個人連珠炮似的給我們提出一系列建議,那麼不管那些建議多麼好,我們都會覺得孤單,甚至還有被傷害的感覺,於是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

生活中很多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問題,都是因為不會“傾聽”所致。

學會“傾聽”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建議,但是我們真正能夠做到的人並不多,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先學會“感受”,只有我們願意去為對方考慮,願意去感受對方的感受,我們才能更好的學會“傾聽”,所以,“感受”和“傾聽”,大多需要同時應用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3.去學習

“感受”和“傾聽”是兩個很基本的提升療愈能力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大多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者說比較嚴重的衝突及心理問題,我們還需要更專業的方法去處理。這時,我們就需要去學習,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去理解各種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去找到應對措施。可以去找心理醫生,去學習和了解治癒的方法。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幾件事件,我們去譴責施暴者同時,我們其實還可以探索為什麼會有這些施暴者。很多的施暴者都有心理問題,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心理問題呢?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些離我們很遠,但是我覺得,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一些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不僅可以化解自己的一些困惑和生活中的難題,更能在大概率上避免培養出一個施暴的後代。

學習,永遠是治癒最好的方法。現在,我們知道很多事情都有方法可循,比如育兒有一套方法,寫作有一套方法,教育有一套方法,同樣的,對於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有一套專業的應對方法,這些我們可以習得的,只需要你去學習。

"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的幾個新聞事件讓我很揪心。

章瑩穎事件、男子當街暴打女孩事件、浙江淳安9歲小女孩章子欣被兩名租客帶走失蹤並最終溺水身亡的事件.....

作為旁觀者,我為事件中弱勢受害的一方感到痛心和同情,對施暴的一方嚴厲的譴責與憤怒。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深受,但我也願意去理解受害人的處境併為受害者發出一些支持的聲音。

然而,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麼多惡魔啊?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可為什麼還是不能倖免於生活中的不幸呢?這些可恨的惡魔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啊?他們為什麼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說真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簡單的理解生硬的幾個字:心理扭曲或心理變態。我覺得這是一種辯解。

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不能善良呢?為什麼不能友好的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上呢?我不能理解。不能理解有很多惡的存在,到底是為什麼?

直到最近讀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讓我大概理解了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幸運也有不幸。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他於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心理治療學家錢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現於北上廣開辦了心樂土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百萬。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細微地揭示出中國家庭的運行機理,用細膩的語言和豐富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家庭這個小單位是產生眾多心理問題的地方。很多的心理問題都產生於原生家庭,我們對待世界和周圍人的方式就是小時候與父母關係的投射。

我們經常聽到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人格分裂、潔癖、暴力、偏執型人格等,大多是在幼年時期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留下的心理隱患並沒有消失,會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在成年後,當我們再次遇到同樣的傷害時,這些心理問題就會以一種方式爆發出來,這也就是很多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當然,書中講了大量的案例來分析各種心理問題,但我這裡不做闡述。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武志紅 《為何家會傷人》

大多數生活中的問題都在親密關係中產生,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沒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無法為生活中出現和遇到的異常行為和衝突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升我們的療愈能力呢?

通過《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的觀點,我覺得有三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療愈能力?這三個行為分別是:去感受、去傾聽、去學習。

1.去感受

在日常的親密感關係的交際過程中,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很多矛盾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很好的去感受對方的感受。

在親子關係中,作為父母,我們要求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安排孩子的業餘生活,甚至按照我們的喜好給孩子選擇衣服和鞋子,我們考慮的多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孩子的感受。

在夫妻關係中,我們要求另一半事業有成,抱怨他們的懦弱,讓他們服從自己的安排,接受自己的控制,甚至更有甚者會檢查另一半的手機等行為,這些時候,我們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不是伴侶的感受。

在朋友關係中,我們習慣性的接受朋友的付出,隨便挑朋友的毛病,給出太多的建議,甚至佔朋友的便宜為自己服務,這些時候,我們考慮的同樣的自己的感受,不是朋友的感受。

什麼是感受對方的感受啊?

《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對弱者的可憐,但內心同時有一種我很好很強大的自戀。另一種是共情,即,我深深地觸碰到了你的感受,進入到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這段話雖然是對同情心的描述,但是我覺得更多的是對感受的詮釋,真正的感受是為對方“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書中還描述了,一個人精神分裂症的產生,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自己的感受不能被他人所感受。對一個人而因言,最可怕的是,他最為重要的感受,卻被周圍人紛紛說,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是相反的樣子。

我覺得一個具有“感受”能力的人自然具有很強的療愈能力,當你身邊親密的人有一些困惑、迷茫、要求等行為時,不要急著下結論,給指導,先問一問對方的感受,尊重他們的感受。這樣,對方的感受被你感受到,帶給對方的就是一種療愈效果,那麼後續的溝通大多可以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進行。

所以,我很贊同書中的一句話: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療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2.去傾聽

我們剛談到了提升療愈能力的一個方法是去學會“感受”,與之相匹配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去傾聽”,從某種程度上講,去感受的方式,就是去傾聽。

我們在生活中的親密關係處理中,當聽了對方向我們講述某些事或向我們傳達某些訴求時,我們最習慣的做法,是給出建議。但是,其實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建議只會產生我們和對方的矛盾,最後大家都不愉快,我們還美其名曰:為對方好。

《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很贊同: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倒苦水時,我們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並不是去尋求那個人的幫助。如果那個人只是傾聽,並表達出對我們的理解,這就夠了。但假如那個人連珠炮似的給我們提出一系列建議,那麼不管那些建議多麼好,我們都會覺得孤單,甚至還有被傷害的感覺,於是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

生活中很多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問題,都是因為不會“傾聽”所致。

學會“傾聽”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建議,但是我們真正能夠做到的人並不多,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先學會“感受”,只有我們願意去為對方考慮,願意去感受對方的感受,我們才能更好的學會“傾聽”,所以,“感受”和“傾聽”,大多需要同時應用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3.去學習

“感受”和“傾聽”是兩個很基本的提升療愈能力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大多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者說比較嚴重的衝突及心理問題,我們還需要更專業的方法去處理。這時,我們就需要去學習,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去理解各種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去找到應對措施。可以去找心理醫生,去學習和了解治癒的方法。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幾件事件,我們去譴責施暴者同時,我們其實還可以探索為什麼會有這些施暴者。很多的施暴者都有心理問題,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心理問題呢?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些離我們很遠,但是我覺得,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一些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不僅可以化解自己的一些困惑和生活中的難題,更能在大概率上避免培養出一個施暴的後代。

學習,永遠是治癒最好的方法。現在,我們知道很多事情都有方法可循,比如育兒有一套方法,寫作有一套方法,教育有一套方法,同樣的,對於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有一套專業的應對方法,這些我們可以習得的,只需要你去學習。

《為何家會傷人》:三個方法提升自己的療愈能力

《為何家會傷人》提到了很多適用的方法去理解家庭中各種關係模式,推薦大家一讀。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最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去感受、去傾聽、去學習。只要你願意,這些都可以做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