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
"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當我遇見一個人》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一遍遍品讀,終於發現,當理解了這句話,我們會有足夠的智慧看見孩子,陪伴孩子。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作者李雪老師講述了作為母親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對自己進行二次成長,在和孩子陪伴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治癒自己曾經的傷痛。孩子是父母內心世界的鏡子,孩子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父母的行為特徵,父母總是會無意識的要求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在UP讀書會,跟隨子木的聲音,在走進了這本書,既是學習如何養育自己2歲多的孩子,也在不斷反思、重回自己的孩童時期,是育兒更是育己。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似乎,在這裡,我第一次理解了“看見”。

書中舉例說,一位男士小時候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之後身體暢快淋漓。他把這種快樂跟爸爸分享,爸爸說:“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鍊身體,培養意志力!”聽完這句話,他感覺身體裡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憤怒卻又無從發洩,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是啊,類似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我對朋友說的話,比比皆是。

讀高中時,有段時間感覺壓力很大,但是老師、父母都跟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再努力一些,要考個好大學啊……”

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覺到自己心底被封堵的感覺。

原來,這是因為“父母、老師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當我遇見一個人》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一遍遍品讀,終於發現,當理解了這句話,我們會有足夠的智慧看見孩子,陪伴孩子。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作者李雪老師講述了作為母親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對自己進行二次成長,在和孩子陪伴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治癒自己曾經的傷痛。孩子是父母內心世界的鏡子,孩子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父母的行為特徵,父母總是會無意識的要求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在UP讀書會,跟隨子木的聲音,在走進了這本書,既是學習如何養育自己2歲多的孩子,也在不斷反思、重回自己的孩童時期,是育兒更是育己。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似乎,在這裡,我第一次理解了“看見”。

書中舉例說,一位男士小時候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之後身體暢快淋漓。他把這種快樂跟爸爸分享,爸爸說:“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鍊身體,培養意志力!”聽完這句話,他感覺身體裡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憤怒卻又無從發洩,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是啊,類似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我對朋友說的話,比比皆是。

讀高中時,有段時間感覺壓力很大,但是老師、父母都跟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再努力一些,要考個好大學啊……”

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覺到自己心底被封堵的感覺。

原來,這是因為“父母、老師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看見,是真正的愛

記得老公在2008年考研結束後給我打電話說,感覺考試比較失敗,心情很沮喪。當時的我,想安慰他,想調整他的心情,所以說的是,“沒關係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先工作,再考研也是可以的”等等類似的話語。結果自然是沒有安慰到沮喪情緒中的他。

現在想來,我就是沒有看見老公本人,當時的我,不懂得先去走進他的情緒,先去分擔他的傷心,所以他感受不到愛。

看見,是真正的愛。

所以,現在面對2歲的孩子,當她看節目開心時,我會跟她一起大笑;當她為一個問題拋出問號時,我也會跟著做出思考的表情和手勢。

走進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情緒的流淌,讓孩子“成為她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正確的她,生命才有意義”。

由此,我也在學習“看見自己”,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做真實的自己。

"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當我遇見一個人》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一遍遍品讀,終於發現,當理解了這句話,我們會有足夠的智慧看見孩子,陪伴孩子。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作者李雪老師講述了作為母親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對自己進行二次成長,在和孩子陪伴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治癒自己曾經的傷痛。孩子是父母內心世界的鏡子,孩子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父母的行為特徵,父母總是會無意識的要求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在UP讀書會,跟隨子木的聲音,在走進了這本書,既是學習如何養育自己2歲多的孩子,也在不斷反思、重回自己的孩童時期,是育兒更是育己。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似乎,在這裡,我第一次理解了“看見”。

書中舉例說,一位男士小時候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之後身體暢快淋漓。他把這種快樂跟爸爸分享,爸爸說:“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鍊身體,培養意志力!”聽完這句話,他感覺身體裡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憤怒卻又無從發洩,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是啊,類似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我對朋友說的話,比比皆是。

讀高中時,有段時間感覺壓力很大,但是老師、父母都跟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再努力一些,要考個好大學啊……”

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覺到自己心底被封堵的感覺。

原來,這是因為“父母、老師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看見,是真正的愛

記得老公在2008年考研結束後給我打電話說,感覺考試比較失敗,心情很沮喪。當時的我,想安慰他,想調整他的心情,所以說的是,“沒關係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先工作,再考研也是可以的”等等類似的話語。結果自然是沒有安慰到沮喪情緒中的他。

現在想來,我就是沒有看見老公本人,當時的我,不懂得先去走進他的情緒,先去分擔他的傷心,所以他感受不到愛。

看見,是真正的愛。

所以,現在面對2歲的孩子,當她看節目開心時,我會跟她一起大笑;當她為一個問題拋出問號時,我也會跟著做出思考的表情和手勢。

走進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情緒的流淌,讓孩子“成為她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正確的她,生命才有意義”。

由此,我也在學習“看見自己”,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做真實的自己。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

親密是母嬰關係最自然的狀態

先來了解一個詞“全能自戀”。

嬰兒在出生的頭兩個月裡處於“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嬰兒的感覺裡,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嬰兒時期,“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迴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世界就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看到這句話時,我內心為之一振,嬰兒對父母的延遲迴應竟然有這麼可怕的感覺,幸虧,我當時拒絕了“哭聲免疫法、兩小時餵奶法”等方法,幸虧我採用了“按需餵養”,也幸虧我全身心陪伴迴應孩子。

子木說,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因為這是給予孩子安全感。

否則,如果破壞嬰兒的“全能自戀”,如果嬰兒在生命之初對獲得母親及時迴應感到絕望,那麼,他未來的人生會走向兩個極端:1、非常乖,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難以像別人表達需要,你說什麼她做什麼,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2、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經常無邊無界的索取,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在求關注、求點贊。

更可怕的是,精神分裂者、殺人狂,作出反人性事情的人,最深的根源是他在嬰兒時期,全能自戀被嚴重破壞,導致成長中走向反人類。

"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當我遇見一個人》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一遍遍品讀,終於發現,當理解了這句話,我們會有足夠的智慧看見孩子,陪伴孩子。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作者李雪老師講述了作為母親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對自己進行二次成長,在和孩子陪伴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治癒自己曾經的傷痛。孩子是父母內心世界的鏡子,孩子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父母的行為特徵,父母總是會無意識的要求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在UP讀書會,跟隨子木的聲音,在走進了這本書,既是學習如何養育自己2歲多的孩子,也在不斷反思、重回自己的孩童時期,是育兒更是育己。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似乎,在這裡,我第一次理解了“看見”。

書中舉例說,一位男士小時候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之後身體暢快淋漓。他把這種快樂跟爸爸分享,爸爸說:“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鍊身體,培養意志力!”聽完這句話,他感覺身體裡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憤怒卻又無從發洩,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是啊,類似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我對朋友說的話,比比皆是。

讀高中時,有段時間感覺壓力很大,但是老師、父母都跟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再努力一些,要考個好大學啊……”

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覺到自己心底被封堵的感覺。

原來,這是因為“父母、老師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看見,是真正的愛

記得老公在2008年考研結束後給我打電話說,感覺考試比較失敗,心情很沮喪。當時的我,想安慰他,想調整他的心情,所以說的是,“沒關係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先工作,再考研也是可以的”等等類似的話語。結果自然是沒有安慰到沮喪情緒中的他。

現在想來,我就是沒有看見老公本人,當時的我,不懂得先去走進他的情緒,先去分擔他的傷心,所以他感受不到愛。

看見,是真正的愛。

所以,現在面對2歲的孩子,當她看節目開心時,我會跟她一起大笑;當她為一個問題拋出問號時,我也會跟著做出思考的表情和手勢。

走進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情緒的流淌,讓孩子“成為她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正確的她,生命才有意義”。

由此,我也在學習“看見自己”,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做真實的自己。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

親密是母嬰關係最自然的狀態

先來了解一個詞“全能自戀”。

嬰兒在出生的頭兩個月裡處於“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嬰兒的感覺裡,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嬰兒時期,“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迴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世界就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看到這句話時,我內心為之一振,嬰兒對父母的延遲迴應竟然有這麼可怕的感覺,幸虧,我當時拒絕了“哭聲免疫法、兩小時餵奶法”等方法,幸虧我採用了“按需餵養”,也幸虧我全身心陪伴迴應孩子。

子木說,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因為這是給予孩子安全感。

否則,如果破壞嬰兒的“全能自戀”,如果嬰兒在生命之初對獲得母親及時迴應感到絕望,那麼,他未來的人生會走向兩個極端:1、非常乖,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難以像別人表達需要,你說什麼她做什麼,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2、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經常無邊無界的索取,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在求關注、求點贊。

更可怕的是,精神分裂者、殺人狂,作出反人性事情的人,最深的根源是他在嬰兒時期,全能自戀被嚴重破壞,導致成長中走向反人類。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並非並非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

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經常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

嬰兒的飢餓、微笑、哭鬧著尋找母親等情感表達,得到迴應越及時,越零延遲,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

雖然現在才接觸到《我遇到一個人》這本書,但很慶幸,我和家人做到了對孩子及時滿足,所以現在孩子2歲多,當她想吃蘋果時,會安心等著家人把蘋果削皮、切塊,然後給她吃。態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目前對孩子的甜食會限制,比如餅乾。但是爺爺陪她玩時,總會說,“等著,爺爺給你變個餅乾去”。孩子就會坐在沙發上,興高采烈地一邊學著爺爺“變變變”的樣子,一邊等待。

我們總結一下,真正的愛,表現在,

1、真正的陪伴孩子。這裡是指高質量的陪伴,身心臨在當下,可以跟隨嬰幼兒每個當下,不去控制她。

2、真正的分享來自真正的愛。

分享玩具,是每個小朋友都會遇到的課題。我家鄰居有個2歲的小朋友,每次一起玩時,他不允許任何人玩他的玩具,他的媽媽會感覺不好意思,我總是說,“沒關係沒關係的,不要強迫孩子。”當時我以為這是小孩子不想分享東西的一個階段,現在明白了,只有寶寶自己的內心被滿足後,才會真正的分享。

所以下次,當你的孩子不想分享玩具、不想分享食物時,對他說,“好的,如果你不想分享,那就下次吧”,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愛的滿足。

3、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當我遇見一個人》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一遍遍品讀,終於發現,當理解了這句話,我們會有足夠的智慧看見孩子,陪伴孩子。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作者李雪老師講述了作為母親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對自己進行二次成長,在和孩子陪伴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治癒自己曾經的傷痛。孩子是父母內心世界的鏡子,孩子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父母的行為特徵,父母總是會無意識的要求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在UP讀書會,跟隨子木的聲音,在走進了這本書,既是學習如何養育自己2歲多的孩子,也在不斷反思、重回自己的孩童時期,是育兒更是育己。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似乎,在這裡,我第一次理解了“看見”。

書中舉例說,一位男士小時候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之後身體暢快淋漓。他把這種快樂跟爸爸分享,爸爸說:“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鍊身體,培養意志力!”聽完這句話,他感覺身體裡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憤怒卻又無從發洩,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是啊,類似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我對朋友說的話,比比皆是。

讀高中時,有段時間感覺壓力很大,但是老師、父母都跟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再努力一些,要考個好大學啊……”

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覺到自己心底被封堵的感覺。

原來,這是因為“父母、老師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看見,是真正的愛

記得老公在2008年考研結束後給我打電話說,感覺考試比較失敗,心情很沮喪。當時的我,想安慰他,想調整他的心情,所以說的是,“沒關係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先工作,再考研也是可以的”等等類似的話語。結果自然是沒有安慰到沮喪情緒中的他。

現在想來,我就是沒有看見老公本人,當時的我,不懂得先去走進他的情緒,先去分擔他的傷心,所以他感受不到愛。

看見,是真正的愛。

所以,現在面對2歲的孩子,當她看節目開心時,我會跟她一起大笑;當她為一個問題拋出問號時,我也會跟著做出思考的表情和手勢。

走進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情緒的流淌,讓孩子“成為她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正確的她,生命才有意義”。

由此,我也在學習“看見自己”,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做真實的自己。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

親密是母嬰關係最自然的狀態

先來了解一個詞“全能自戀”。

嬰兒在出生的頭兩個月裡處於“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嬰兒的感覺裡,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嬰兒時期,“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迴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世界就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看到這句話時,我內心為之一振,嬰兒對父母的延遲迴應竟然有這麼可怕的感覺,幸虧,我當時拒絕了“哭聲免疫法、兩小時餵奶法”等方法,幸虧我採用了“按需餵養”,也幸虧我全身心陪伴迴應孩子。

子木說,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因為這是給予孩子安全感。

否則,如果破壞嬰兒的“全能自戀”,如果嬰兒在生命之初對獲得母親及時迴應感到絕望,那麼,他未來的人生會走向兩個極端:1、非常乖,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難以像別人表達需要,你說什麼她做什麼,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2、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經常無邊無界的索取,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在求關注、求點贊。

更可怕的是,精神分裂者、殺人狂,作出反人性事情的人,最深的根源是他在嬰兒時期,全能自戀被嚴重破壞,導致成長中走向反人類。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並非並非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

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經常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

嬰兒的飢餓、微笑、哭鬧著尋找母親等情感表達,得到迴應越及時,越零延遲,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

雖然現在才接觸到《我遇到一個人》這本書,但很慶幸,我和家人做到了對孩子及時滿足,所以現在孩子2歲多,當她想吃蘋果時,會安心等著家人把蘋果削皮、切塊,然後給她吃。態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目前對孩子的甜食會限制,比如餅乾。但是爺爺陪她玩時,總會說,“等著,爺爺給你變個餅乾去”。孩子就會坐在沙發上,興高采烈地一邊學著爺爺“變變變”的樣子,一邊等待。

我們總結一下,真正的愛,表現在,

1、真正的陪伴孩子。這裡是指高質量的陪伴,身心臨在當下,可以跟隨嬰幼兒每個當下,不去控制她。

2、真正的分享來自真正的愛。

分享玩具,是每個小朋友都會遇到的課題。我家鄰居有個2歲的小朋友,每次一起玩時,他不允許任何人玩他的玩具,他的媽媽會感覺不好意思,我總是說,“沒關係沒關係的,不要強迫孩子。”當時我以為這是小孩子不想分享東西的一個階段,現在明白了,只有寶寶自己的內心被滿足後,才會真正的分享。

所以下次,當你的孩子不想分享玩具、不想分享食物時,對他說,“好的,如果你不想分享,那就下次吧”,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愛的滿足。

3、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你對孩子的放縱,來自對孩子的絕對信任感

有一位媽媽分享說,在孩子6歲之前她曾承受很大壓力,因為她堅持讓孩子做自己,讓孩子想哭就哭,想鬧就鬧,不想分享就不分享。她希望孩子順其自然的度過這個階段。

在學習了《當我遇見一個人》後,我必須要為這個媽媽點贊!孩子能做自己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

孩子的起跑線不在於他上了什麼樣的學校,不在於遇到了什麼好的老師,而在於父母的智慧和格局。作為父母,你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引導孩子生命的成長;是否有智慧看到,你給予孩子的規則背後是焦慮、不安、對孩子的不信任;還是說,你對孩子的放縱,來自對孩子的絕對的信任感。

下一次,如果你看到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請你多給他一些關心、溝通交流,看看這懂事的背後有沒有傷口在那裡,有沒有需要用愛去療愈的地方。如果可以看到這背後的一切的話,任何一段關係,親子關係、親密關係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愈。

"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當我遇見一個人》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一遍遍品讀,終於發現,當理解了這句話,我們會有足夠的智慧看見孩子,陪伴孩子。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作者李雪老師講述了作為母親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對自己進行二次成長,在和孩子陪伴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治癒自己曾經的傷痛。孩子是父母內心世界的鏡子,孩子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父母的行為特徵,父母總是會無意識的要求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在UP讀書會,跟隨子木的聲音,在走進了這本書,既是學習如何養育自己2歲多的孩子,也在不斷反思、重回自己的孩童時期,是育兒更是育己。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似乎,在這裡,我第一次理解了“看見”。

書中舉例說,一位男士小時候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之後身體暢快淋漓。他把這種快樂跟爸爸分享,爸爸說:“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鍊身體,培養意志力!”聽完這句話,他感覺身體裡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憤怒卻又無從發洩,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是啊,類似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我對朋友說的話,比比皆是。

讀高中時,有段時間感覺壓力很大,但是老師、父母都跟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再努力一些,要考個好大學啊……”

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覺到自己心底被封堵的感覺。

原來,這是因為“父母、老師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看見,是真正的愛

記得老公在2008年考研結束後給我打電話說,感覺考試比較失敗,心情很沮喪。當時的我,想安慰他,想調整他的心情,所以說的是,“沒關係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先工作,再考研也是可以的”等等類似的話語。結果自然是沒有安慰到沮喪情緒中的他。

現在想來,我就是沒有看見老公本人,當時的我,不懂得先去走進他的情緒,先去分擔他的傷心,所以他感受不到愛。

看見,是真正的愛。

所以,現在面對2歲的孩子,當她看節目開心時,我會跟她一起大笑;當她為一個問題拋出問號時,我也會跟著做出思考的表情和手勢。

走進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情緒的流淌,讓孩子“成為她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正確的她,生命才有意義”。

由此,我也在學習“看見自己”,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做真實的自己。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

親密是母嬰關係最自然的狀態

先來了解一個詞“全能自戀”。

嬰兒在出生的頭兩個月裡處於“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嬰兒的感覺裡,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嬰兒時期,“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迴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世界就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看到這句話時,我內心為之一振,嬰兒對父母的延遲迴應竟然有這麼可怕的感覺,幸虧,我當時拒絕了“哭聲免疫法、兩小時餵奶法”等方法,幸虧我採用了“按需餵養”,也幸虧我全身心陪伴迴應孩子。

子木說,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因為這是給予孩子安全感。

否則,如果破壞嬰兒的“全能自戀”,如果嬰兒在生命之初對獲得母親及時迴應感到絕望,那麼,他未來的人生會走向兩個極端:1、非常乖,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難以像別人表達需要,你說什麼她做什麼,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2、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經常無邊無界的索取,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在求關注、求點贊。

更可怕的是,精神分裂者、殺人狂,作出反人性事情的人,最深的根源是他在嬰兒時期,全能自戀被嚴重破壞,導致成長中走向反人類。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並非並非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

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經常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

嬰兒的飢餓、微笑、哭鬧著尋找母親等情感表達,得到迴應越及時,越零延遲,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

雖然現在才接觸到《我遇到一個人》這本書,但很慶幸,我和家人做到了對孩子及時滿足,所以現在孩子2歲多,當她想吃蘋果時,會安心等著家人把蘋果削皮、切塊,然後給她吃。態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目前對孩子的甜食會限制,比如餅乾。但是爺爺陪她玩時,總會說,“等著,爺爺給你變個餅乾去”。孩子就會坐在沙發上,興高采烈地一邊學著爺爺“變變變”的樣子,一邊等待。

我們總結一下,真正的愛,表現在,

1、真正的陪伴孩子。這裡是指高質量的陪伴,身心臨在當下,可以跟隨嬰幼兒每個當下,不去控制她。

2、真正的分享來自真正的愛。

分享玩具,是每個小朋友都會遇到的課題。我家鄰居有個2歲的小朋友,每次一起玩時,他不允許任何人玩他的玩具,他的媽媽會感覺不好意思,我總是說,“沒關係沒關係的,不要強迫孩子。”當時我以為這是小孩子不想分享東西的一個階段,現在明白了,只有寶寶自己的內心被滿足後,才會真正的分享。

所以下次,當你的孩子不想分享玩具、不想分享食物時,對他說,“好的,如果你不想分享,那就下次吧”,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愛的滿足。

3、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你對孩子的放縱,來自對孩子的絕對信任感

有一位媽媽分享說,在孩子6歲之前她曾承受很大壓力,因為她堅持讓孩子做自己,讓孩子想哭就哭,想鬧就鬧,不想分享就不分享。她希望孩子順其自然的度過這個階段。

在學習了《當我遇見一個人》後,我必須要為這個媽媽點贊!孩子能做自己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

孩子的起跑線不在於他上了什麼樣的學校,不在於遇到了什麼好的老師,而在於父母的智慧和格局。作為父母,你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引導孩子生命的成長;是否有智慧看到,你給予孩子的規則背後是焦慮、不安、對孩子的不信任;還是說,你對孩子的放縱,來自對孩子的絕對的信任感。

下一次,如果你看到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請你多給他一些關心、溝通交流,看看這懂事的背後有沒有傷口在那裡,有沒有需要用愛去療愈的地方。如果可以看到這背後的一切的話,任何一段關係,親子關係、親密關係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愈。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壞習慣是在呼喚愛

任何頑固的壞習慣都是在呼喚愛

當孩子獲得有智慧的愛的時候,就會愛滿自溢。

《爸爸去哪兒》中,黃磊的女兒多多給每個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有很好的習慣,懂得用舒服的方式照顧別人。她可以真實表達情感,做真心想做的事情。而這背後,是她有一對非常恩愛的父母,給了她足夠多的愛。所以她的一切都很自然,她的懂事來自內心的愛。

李雪老師說,好習慣根本沒辦法培養,任何頑固的壞習慣都是來自愛匱乏的痛苦吶喊。

有一個家庭曾求救說,孩子每到一個時候就會嘔吐,醫學檢查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學老師觀察後說,孩子沒有問題,他只是需要這種方式讓你們關注,他太缺乏愛了。

每一個被貼上“這些孩子有非常頑固的壞習慣”標籤的孩子,都是來自愛的匱乏背後的痛苦的吶喊。

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孩子,我們可以轉念一想:他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喊出愛的匱乏。我們這時候要做的不是苛責,而是給予足夠的愛。

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療愈的契機,如果在養育的過程中,媽媽能堅持向內看,覺知內心感受,那麼自己當年遭受的創傷也會被療愈。愛孩子,就是療愈自己內在的嬰兒。親密育兒,受益最大的其實是媽媽。”


"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當我遇見一個人》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一遍遍品讀,終於發現,當理解了這句話,我們會有足夠的智慧看見孩子,陪伴孩子。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作者李雪老師講述了作為母親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對自己進行二次成長,在和孩子陪伴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治癒自己曾經的傷痛。孩子是父母內心世界的鏡子,孩子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父母的行為特徵,父母總是會無意識的要求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在UP讀書會,跟隨子木的聲音,在走進了這本書,既是學習如何養育自己2歲多的孩子,也在不斷反思、重回自己的孩童時期,是育兒更是育己。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似乎,在這裡,我第一次理解了“看見”。

書中舉例說,一位男士小時候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之後身體暢快淋漓。他把這種快樂跟爸爸分享,爸爸說:“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鍊身體,培養意志力!”聽完這句話,他感覺身體裡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憤怒卻又無從發洩,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是啊,類似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我對朋友說的話,比比皆是。

讀高中時,有段時間感覺壓力很大,但是老師、父母都跟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再努力一些,要考個好大學啊……”

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覺到自己心底被封堵的感覺。

原來,這是因為“父母、老師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看見,是真正的愛

記得老公在2008年考研結束後給我打電話說,感覺考試比較失敗,心情很沮喪。當時的我,想安慰他,想調整他的心情,所以說的是,“沒關係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先工作,再考研也是可以的”等等類似的話語。結果自然是沒有安慰到沮喪情緒中的他。

現在想來,我就是沒有看見老公本人,當時的我,不懂得先去走進他的情緒,先去分擔他的傷心,所以他感受不到愛。

看見,是真正的愛。

所以,現在面對2歲的孩子,當她看節目開心時,我會跟她一起大笑;當她為一個問題拋出問號時,我也會跟著做出思考的表情和手勢。

走進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情緒的流淌,讓孩子“成為她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正確的她,生命才有意義”。

由此,我也在學習“看見自己”,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做真實的自己。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

親密是母嬰關係最自然的狀態

先來了解一個詞“全能自戀”。

嬰兒在出生的頭兩個月裡處於“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嬰兒的感覺裡,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嬰兒時期,“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迴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世界就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看到這句話時,我內心為之一振,嬰兒對父母的延遲迴應竟然有這麼可怕的感覺,幸虧,我當時拒絕了“哭聲免疫法、兩小時餵奶法”等方法,幸虧我採用了“按需餵養”,也幸虧我全身心陪伴迴應孩子。

子木說,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因為這是給予孩子安全感。

否則,如果破壞嬰兒的“全能自戀”,如果嬰兒在生命之初對獲得母親及時迴應感到絕望,那麼,他未來的人生會走向兩個極端:1、非常乖,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難以像別人表達需要,你說什麼她做什麼,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2、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經常無邊無界的索取,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在求關注、求點贊。

更可怕的是,精神分裂者、殺人狂,作出反人性事情的人,最深的根源是他在嬰兒時期,全能自戀被嚴重破壞,導致成長中走向反人類。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並非並非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

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經常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

嬰兒的飢餓、微笑、哭鬧著尋找母親等情感表達,得到迴應越及時,越零延遲,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

雖然現在才接觸到《我遇到一個人》這本書,但很慶幸,我和家人做到了對孩子及時滿足,所以現在孩子2歲多,當她想吃蘋果時,會安心等著家人把蘋果削皮、切塊,然後給她吃。態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目前對孩子的甜食會限制,比如餅乾。但是爺爺陪她玩時,總會說,“等著,爺爺給你變個餅乾去”。孩子就會坐在沙發上,興高采烈地一邊學著爺爺“變變變”的樣子,一邊等待。

我們總結一下,真正的愛,表現在,

1、真正的陪伴孩子。這裡是指高質量的陪伴,身心臨在當下,可以跟隨嬰幼兒每個當下,不去控制她。

2、真正的分享來自真正的愛。

分享玩具,是每個小朋友都會遇到的課題。我家鄰居有個2歲的小朋友,每次一起玩時,他不允許任何人玩他的玩具,他的媽媽會感覺不好意思,我總是說,“沒關係沒關係的,不要強迫孩子。”當時我以為這是小孩子不想分享東西的一個階段,現在明白了,只有寶寶自己的內心被滿足後,才會真正的分享。

所以下次,當你的孩子不想分享玩具、不想分享食物時,對他說,“好的,如果你不想分享,那就下次吧”,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愛的滿足。

3、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你對孩子的放縱,來自對孩子的絕對信任感

有一位媽媽分享說,在孩子6歲之前她曾承受很大壓力,因為她堅持讓孩子做自己,讓孩子想哭就哭,想鬧就鬧,不想分享就不分享。她希望孩子順其自然的度過這個階段。

在學習了《當我遇見一個人》後,我必須要為這個媽媽點贊!孩子能做自己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

孩子的起跑線不在於他上了什麼樣的學校,不在於遇到了什麼好的老師,而在於父母的智慧和格局。作為父母,你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引導孩子生命的成長;是否有智慧看到,你給予孩子的規則背後是焦慮、不安、對孩子的不信任;還是說,你對孩子的放縱,來自對孩子的絕對的信任感。

下一次,如果你看到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請你多給他一些關心、溝通交流,看看這懂事的背後有沒有傷口在那裡,有沒有需要用愛去療愈的地方。如果可以看到這背後的一切的話,任何一段關係,親子關係、親密關係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愈。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壞習慣是在呼喚愛

任何頑固的壞習慣都是在呼喚愛

當孩子獲得有智慧的愛的時候,就會愛滿自溢。

《爸爸去哪兒》中,黃磊的女兒多多給每個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有很好的習慣,懂得用舒服的方式照顧別人。她可以真實表達情感,做真心想做的事情。而這背後,是她有一對非常恩愛的父母,給了她足夠多的愛。所以她的一切都很自然,她的懂事來自內心的愛。

李雪老師說,好習慣根本沒辦法培養,任何頑固的壞習慣都是來自愛匱乏的痛苦吶喊。

有一個家庭曾求救說,孩子每到一個時候就會嘔吐,醫學檢查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學老師觀察後說,孩子沒有問題,他只是需要這種方式讓你們關注,他太缺乏愛了。

每一個被貼上“這些孩子有非常頑固的壞習慣”標籤的孩子,都是來自愛的匱乏背後的痛苦的吶喊。

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孩子,我們可以轉念一想:他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喊出愛的匱乏。我們這時候要做的不是苛責,而是給予足夠的愛。

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療愈的契機,如果在養育的過程中,媽媽能堅持向內看,覺知內心感受,那麼自己當年遭受的創傷也會被療愈。愛孩子,就是療愈自己內在的嬰兒。親密育兒,受益最大的其實是媽媽。”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如何給孩子創造豐盛的人生

如何給孩子創造豐盛的人生?是不是需要父母很有錢呢?需要父母高學歷、高智商呢?好消息是:這些都不用。給孩子豐盛的人生,下面幾條就夠了:

①聽見孩子的欲求;

②及時迴應;

③誠實迴應;

④無條件給予。

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說一下什麼是“誠實迴應”?

誠實非常不容易做到。

“媽媽,我要那輛玩具車。”

“你已經有很多玩具車了,為什麼還要?買的新玩具車,你玩兩天就不玩了,多浪費錢!”

聽起來,以上的對話多麼熟悉。

媽媽講一大堆“提這個要求太過分了”“你怎麼要這麼多”,其實就是捨不得花錢,但是承認捨不得花錢又會讓父母感到羞愧,父母為了避免羞愧,就會偽裝自己,說孩子不懂事。父母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才會評價孩子。

所以,媽媽評價孩子“要玩具車”的欲求不合理,不合理的欲求堅決不滿足,這就是不誠實。不誠實的迴應,孩子就會認為:“我錯了,我有需要本身就是錯的”,形成無意識的信念:欲求可恥。帶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的孩子,當未來遇到可以爭取加薪、升職時,以前父母的聲音就會跳出來:你不應該要求這麼多,你的慾望不會被滿足。

誠實的媽媽會說:“哦,我聽到了,你想要玩具車,你有你的要求很好,但是我捨不得買給你,這個錢我還要給自己買東西呢。”這就是誠實。

誠實的迴應,孩子會知道自己沒問題,自己的需要也沒問題。媽媽不捨得買,可以找爸爸買,或者自己賺錢買,通過別的途徑滿足自己。

下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心底響起不誠實的話語模式時,我們或許可以停頓一下,換個思路,給予孩子誠實的迴應。

"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當我遇見一個人》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一遍遍品讀,終於發現,當理解了這句話,我們會有足夠的智慧看見孩子,陪伴孩子。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作者李雪老師講述了作為母親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對自己進行二次成長,在和孩子陪伴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治癒自己曾經的傷痛。孩子是父母內心世界的鏡子,孩子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父母的行為特徵,父母總是會無意識的要求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在UP讀書會,跟隨子木的聲音,在走進了這本書,既是學習如何養育自己2歲多的孩子,也在不斷反思、重回自己的孩童時期,是育兒更是育己。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似乎,在這裡,我第一次理解了“看見”。

書中舉例說,一位男士小時候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之後身體暢快淋漓。他把這種快樂跟爸爸分享,爸爸說:“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鍊身體,培養意志力!”聽完這句話,他感覺身體裡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憤怒卻又無從發洩,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是啊,類似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我對朋友說的話,比比皆是。

讀高中時,有段時間感覺壓力很大,但是老師、父母都跟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啊,再努力一些,要考個好大學啊……”

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覺到自己心底被封堵的感覺。

原來,這是因為“父母、老師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看見,是真正的愛

記得老公在2008年考研結束後給我打電話說,感覺考試比較失敗,心情很沮喪。當時的我,想安慰他,想調整他的心情,所以說的是,“沒關係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先工作,再考研也是可以的”等等類似的話語。結果自然是沒有安慰到沮喪情緒中的他。

現在想來,我就是沒有看見老公本人,當時的我,不懂得先去走進他的情緒,先去分擔他的傷心,所以他感受不到愛。

看見,是真正的愛。

所以,現在面對2歲的孩子,當她看節目開心時,我會跟她一起大笑;當她為一個問題拋出問號時,我也會跟著做出思考的表情和手勢。

走進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情緒的流淌,讓孩子“成為她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正確的她,生命才有意義”。

由此,我也在學習“看見自己”,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做真實的自己。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

親密是母嬰關係最自然的狀態

先來了解一個詞“全能自戀”。

嬰兒在出生的頭兩個月裡處於“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嬰兒的感覺裡,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嬰兒時期,“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迴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世界就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看到這句話時,我內心為之一振,嬰兒對父母的延遲迴應竟然有這麼可怕的感覺,幸虧,我當時拒絕了“哭聲免疫法、兩小時餵奶法”等方法,幸虧我採用了“按需餵養”,也幸虧我全身心陪伴迴應孩子。

子木說,一歲內的孩子,給予他再多的寵愛都不過分,因為這是給予孩子安全感。

否則,如果破壞嬰兒的“全能自戀”,如果嬰兒在生命之初對獲得母親及時迴應感到絕望,那麼,他未來的人生會走向兩個極端:1、非常乖,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難以像別人表達需要,你說什麼她做什麼,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2、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經常無邊無界的索取,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在求關注、求點贊。

更可怕的是,精神分裂者、殺人狂,作出反人性事情的人,最深的根源是他在嬰兒時期,全能自戀被嚴重破壞,導致成長中走向反人類。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並非並非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

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經常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

嬰兒的飢餓、微笑、哭鬧著尋找母親等情感表達,得到迴應越及時,越零延遲,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

雖然現在才接觸到《我遇到一個人》這本書,但很慶幸,我和家人做到了對孩子及時滿足,所以現在孩子2歲多,當她想吃蘋果時,會安心等著家人把蘋果削皮、切塊,然後給她吃。態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目前對孩子的甜食會限制,比如餅乾。但是爺爺陪她玩時,總會說,“等著,爺爺給你變個餅乾去”。孩子就會坐在沙發上,興高采烈地一邊學著爺爺“變變變”的樣子,一邊等待。

我們總結一下,真正的愛,表現在,

1、真正的陪伴孩子。這裡是指高質量的陪伴,身心臨在當下,可以跟隨嬰幼兒每個當下,不去控制她。

2、真正的分享來自真正的愛。

分享玩具,是每個小朋友都會遇到的課題。我家鄰居有個2歲的小朋友,每次一起玩時,他不允許任何人玩他的玩具,他的媽媽會感覺不好意思,我總是說,“沒關係沒關係的,不要強迫孩子。”當時我以為這是小孩子不想分享東西的一個階段,現在明白了,只有寶寶自己的內心被滿足後,才會真正的分享。

所以下次,當你的孩子不想分享玩具、不想分享食物時,對他說,“好的,如果你不想分享,那就下次吧”,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愛的滿足。

3、真正的延遲滿足來自真正的愛。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你對孩子的放縱,來自對孩子的絕對信任感

有一位媽媽分享說,在孩子6歲之前她曾承受很大壓力,因為她堅持讓孩子做自己,讓孩子想哭就哭,想鬧就鬧,不想分享就不分享。她希望孩子順其自然的度過這個階段。

在學習了《當我遇見一個人》後,我必須要為這個媽媽點贊!孩子能做自己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

孩子的起跑線不在於他上了什麼樣的學校,不在於遇到了什麼好的老師,而在於父母的智慧和格局。作為父母,你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引導孩子生命的成長;是否有智慧看到,你給予孩子的規則背後是焦慮、不安、對孩子的不信任;還是說,你對孩子的放縱,來自對孩子的絕對的信任感。

下一次,如果你看到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請你多給他一些關心、溝通交流,看看這懂事的背後有沒有傷口在那裡,有沒有需要用愛去療愈的地方。如果可以看到這背後的一切的話,任何一段關係,親子關係、親密關係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愈。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壞習慣是在呼喚愛

任何頑固的壞習慣都是在呼喚愛

當孩子獲得有智慧的愛的時候,就會愛滿自溢。

《爸爸去哪兒》中,黃磊的女兒多多給每個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有很好的習慣,懂得用舒服的方式照顧別人。她可以真實表達情感,做真心想做的事情。而這背後,是她有一對非常恩愛的父母,給了她足夠多的愛。所以她的一切都很自然,她的懂事來自內心的愛。

李雪老師說,好習慣根本沒辦法培養,任何頑固的壞習慣都是來自愛匱乏的痛苦吶喊。

有一個家庭曾求救說,孩子每到一個時候就會嘔吐,醫學檢查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學老師觀察後說,孩子沒有問題,他只是需要這種方式讓你們關注,他太缺乏愛了。

每一個被貼上“這些孩子有非常頑固的壞習慣”標籤的孩子,都是來自愛的匱乏背後的痛苦的吶喊。

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孩子,我們可以轉念一想:他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喊出愛的匱乏。我們這時候要做的不是苛責,而是給予足夠的愛。

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療愈的契機,如果在養育的過程中,媽媽能堅持向內看,覺知內心感受,那麼自己當年遭受的創傷也會被療愈。愛孩子,就是療愈自己內在的嬰兒。親密育兒,受益最大的其實是媽媽。”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如何給孩子創造豐盛的人生

如何給孩子創造豐盛的人生?是不是需要父母很有錢呢?需要父母高學歷、高智商呢?好消息是:這些都不用。給孩子豐盛的人生,下面幾條就夠了:

①聽見孩子的欲求;

②及時迴應;

③誠實迴應;

④無條件給予。

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說一下什麼是“誠實迴應”?

誠實非常不容易做到。

“媽媽,我要那輛玩具車。”

“你已經有很多玩具車了,為什麼還要?買的新玩具車,你玩兩天就不玩了,多浪費錢!”

聽起來,以上的對話多麼熟悉。

媽媽講一大堆“提這個要求太過分了”“你怎麼要這麼多”,其實就是捨不得花錢,但是承認捨不得花錢又會讓父母感到羞愧,父母為了避免羞愧,就會偽裝自己,說孩子不懂事。父母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才會評價孩子。

所以,媽媽評價孩子“要玩具車”的欲求不合理,不合理的欲求堅決不滿足,這就是不誠實。不誠實的迴應,孩子就會認為:“我錯了,我有需要本身就是錯的”,形成無意識的信念:欲求可恥。帶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的孩子,當未來遇到可以爭取加薪、升職時,以前父母的聲音就會跳出來:你不應該要求這麼多,你的慾望不會被滿足。

誠實的媽媽會說:“哦,我聽到了,你想要玩具車,你有你的要求很好,但是我捨不得買給你,這個錢我還要給自己買東西呢。”這就是誠實。

誠實的迴應,孩子會知道自己沒問題,自己的需要也沒問題。媽媽不捨得買,可以找爸爸買,或者自己賺錢買,通過別的途徑滿足自己。

下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心底響起不誠實的話語模式時,我們或許可以停頓一下,換個思路,給予孩子誠實的迴應。

《當我遇見一個人》丨孩子,請盡情如你所示成長

無為就是最好的“為”

親子關係中,當我們遇見一個人,放棄對他的期望、限制、一切的評判,只是在一邊守護著他,安靜地等待他成長,給予足夠的正確引導。這就是放棄瞭如我所願的執念,讓他展現如他所示的面貌。

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最好?李雪老師說,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最好的“為”。不給他任何信念、任由他全然自由地發展,他就會擁有最豐盛的人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