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

在很多父母眼裡,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時,玩耍也是一件沒什麼價值的事。除了讓孩子快樂,並不能帶給他更多。古人不是常說,“玩物喪志”嘛。

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遊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遊戲,孩子就不能發展自己的身體技能,無法學習概念和解決問題,社交能力和心理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就像學習是小學生的主導活動一樣。

"

在很多父母眼裡,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時,玩耍也是一件沒什麼價值的事。除了讓孩子快樂,並不能帶給他更多。古人不是常說,“玩物喪志”嘛。

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遊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遊戲,孩子就不能發展自己的身體技能,無法學習概念和解決問題,社交能力和心理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就像學習是小學生的主導活動一樣。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在6歲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家長們最關心的認知能力,都要依託遊戲這種形式才能得到發展。

不讓孩子玩,每天把他關在家裡背古詩、認字、學加法,不僅無法讓他贏在起跑線上,還會限制他的發展,給他未來的學習拖後腿。

所以今天,小樣媽想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孩子要玩遊戲,遊戲到底能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發展。

01 讓孩子頭腦聰明,寫字好

玩遊戲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促進孩子身體動作和技能的發展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會自發地蹬腿,把小手塞進嘴裡。大一點,他會練習爬行、走路。2歲開始,孩子會很喜歡玩追逐打鬧遊戲,爬家裡的沙發,走在路上也總是蹦蹦跳跳的。

這種自發的運動和遊戲,能夠幫助孩子鍛鍊肌肉,發展技能,提升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能力。

"

在很多父母眼裡,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時,玩耍也是一件沒什麼價值的事。除了讓孩子快樂,並不能帶給他更多。古人不是常說,“玩物喪志”嘛。

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遊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遊戲,孩子就不能發展自己的身體技能,無法學習概念和解決問題,社交能力和心理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就像學習是小學生的主導活動一樣。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在6歲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家長們最關心的認知能力,都要依託遊戲這種形式才能得到發展。

不讓孩子玩,每天把他關在家裡背古詩、認字、學加法,不僅無法讓他贏在起跑線上,還會限制他的發展,給他未來的學習拖後腿。

所以今天,小樣媽想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孩子要玩遊戲,遊戲到底能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發展。

01 讓孩子頭腦聰明,寫字好

玩遊戲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促進孩子身體動作和技能的發展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會自發地蹬腿,把小手塞進嘴裡。大一點,他會練習爬行、走路。2歲開始,孩子會很喜歡玩追逐打鬧遊戲,爬家裡的沙發,走在路上也總是蹦蹦跳跳的。

這種自發的運動和遊戲,能夠幫助孩子鍛鍊肌肉,發展技能,提升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能力。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由於運動時激活的腦區和負責認知功能的腦區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所以運動時,孩子同時也在活動頭腦。

精細動作,也就是鍛鍊小手的活動對大腦發育的促進作用就更顯著了。孩子用手擺弄玩具、搭積木、捏橡皮泥的時候,其實都在鍛鍊大腦,為將來的學習、寫字做準備。

只是這些練習如果不是通過有趣的遊戲,而是用枯燥的訓練來代替的話,孩子能堅持多久呢?

02 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遊戲的第二大功能,是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比如孩子搭積木時可以學到形狀、顏色等概念,培養空間感和創造力,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你可能不知道,玩遊戲還能促進孩子抽象思維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

發展抽象思維最典型的一類遊戲就是假裝遊戲,心理學家稱之為“象徵性遊戲”,而你可能會把它叫成“過家家遊戲”。

"

在很多父母眼裡,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時,玩耍也是一件沒什麼價值的事。除了讓孩子快樂,並不能帶給他更多。古人不是常說,“玩物喪志”嘛。

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遊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遊戲,孩子就不能發展自己的身體技能,無法學習概念和解決問題,社交能力和心理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就像學習是小學生的主導活動一樣。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在6歲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家長們最關心的認知能力,都要依託遊戲這種形式才能得到發展。

不讓孩子玩,每天把他關在家裡背古詩、認字、學加法,不僅無法讓他贏在起跑線上,還會限制他的發展,給他未來的學習拖後腿。

所以今天,小樣媽想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孩子要玩遊戲,遊戲到底能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發展。

01 讓孩子頭腦聰明,寫字好

玩遊戲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促進孩子身體動作和技能的發展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會自發地蹬腿,把小手塞進嘴裡。大一點,他會練習爬行、走路。2歲開始,孩子會很喜歡玩追逐打鬧遊戲,爬家裡的沙發,走在路上也總是蹦蹦跳跳的。

這種自發的運動和遊戲,能夠幫助孩子鍛鍊肌肉,發展技能,提升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能力。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由於運動時激活的腦區和負責認知功能的腦區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所以運動時,孩子同時也在活動頭腦。

精細動作,也就是鍛鍊小手的活動對大腦發育的促進作用就更顯著了。孩子用手擺弄玩具、搭積木、捏橡皮泥的時候,其實都在鍛鍊大腦,為將來的學習、寫字做準備。

只是這些練習如果不是通過有趣的遊戲,而是用枯燥的訓練來代替的話,孩子能堅持多久呢?

02 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遊戲的第二大功能,是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比如孩子搭積木時可以學到形狀、顏色等概念,培養空間感和創造力,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你可能不知道,玩遊戲還能促進孩子抽象思維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

發展抽象思維最典型的一類遊戲就是假裝遊戲,心理學家稱之為“象徵性遊戲”,而你可能會把它叫成“過家家遊戲”。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孩子2歲左右,就會自發地開始玩這類遊戲。他們會拿一根長條形的積木假裝打電話,用橡皮泥代替麵條,還會在玩偶身上蓋一塊手帕,假裝是在哄寶寶睡覺。

當孩子能夠“以物代物”,用一件物品代替另一件物品時,就是在創造和使用符號,逐漸發展出抽象學習的能力。要知道孩子上學後學習文字和數學,也都是在學習符號,這不就是在通過遊戲打基礎嗎?

再說一下爸爸媽媽們格外關心的數學學習。我們可能從孩子2、3歲起就開始教他們數數,在上小學前,希望他們能工整地書寫數字,做簡單的加減法。

在我們的觀念裡,這就是學習,和玩遊戲完全是兩碼事。

可是亞利桑那大學教授拉納爾德,一位專門研究幼兒數學思維發展的專家告訴我們:

玩對孩子的數學思維發展極為重要。因為數學知識的本質在於討論物體之間的關係,這種知識是無法靠聽別人說就可以懂的。”

這讓我想到很多媽媽在輔導孩子做加法題時的無奈。我們覺得1+2=3是多簡單的題啊,記住就可以了,怎麼教了這麼多遍,孩子還是會反覆的錯呢?

"

在很多父母眼裡,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時,玩耍也是一件沒什麼價值的事。除了讓孩子快樂,並不能帶給他更多。古人不是常說,“玩物喪志”嘛。

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遊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遊戲,孩子就不能發展自己的身體技能,無法學習概念和解決問題,社交能力和心理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就像學習是小學生的主導活動一樣。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在6歲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家長們最關心的認知能力,都要依託遊戲這種形式才能得到發展。

不讓孩子玩,每天把他關在家裡背古詩、認字、學加法,不僅無法讓他贏在起跑線上,還會限制他的發展,給他未來的學習拖後腿。

所以今天,小樣媽想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孩子要玩遊戲,遊戲到底能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發展。

01 讓孩子頭腦聰明,寫字好

玩遊戲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促進孩子身體動作和技能的發展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會自發地蹬腿,把小手塞進嘴裡。大一點,他會練習爬行、走路。2歲開始,孩子會很喜歡玩追逐打鬧遊戲,爬家裡的沙發,走在路上也總是蹦蹦跳跳的。

這種自發的運動和遊戲,能夠幫助孩子鍛鍊肌肉,發展技能,提升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能力。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由於運動時激活的腦區和負責認知功能的腦區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所以運動時,孩子同時也在活動頭腦。

精細動作,也就是鍛鍊小手的活動對大腦發育的促進作用就更顯著了。孩子用手擺弄玩具、搭積木、捏橡皮泥的時候,其實都在鍛鍊大腦,為將來的學習、寫字做準備。

只是這些練習如果不是通過有趣的遊戲,而是用枯燥的訓練來代替的話,孩子能堅持多久呢?

02 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遊戲的第二大功能,是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比如孩子搭積木時可以學到形狀、顏色等概念,培養空間感和創造力,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你可能不知道,玩遊戲還能促進孩子抽象思維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

發展抽象思維最典型的一類遊戲就是假裝遊戲,心理學家稱之為“象徵性遊戲”,而你可能會把它叫成“過家家遊戲”。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孩子2歲左右,就會自發地開始玩這類遊戲。他們會拿一根長條形的積木假裝打電話,用橡皮泥代替麵條,還會在玩偶身上蓋一塊手帕,假裝是在哄寶寶睡覺。

當孩子能夠“以物代物”,用一件物品代替另一件物品時,就是在創造和使用符號,逐漸發展出抽象學習的能力。要知道孩子上學後學習文字和數學,也都是在學習符號,這不就是在通過遊戲打基礎嗎?

再說一下爸爸媽媽們格外關心的數學學習。我們可能從孩子2、3歲起就開始教他們數數,在上小學前,希望他們能工整地書寫數字,做簡單的加減法。

在我們的觀念裡,這就是學習,和玩遊戲完全是兩碼事。

可是亞利桑那大學教授拉納爾德,一位專門研究幼兒數學思維發展的專家告訴我們:

玩對孩子的數學思維發展極為重要。因為數學知識的本質在於討論物體之間的關係,這種知識是無法靠聽別人說就可以懂的。”

這讓我想到很多媽媽在輔導孩子做加法題時的無奈。我們覺得1+2=3是多簡單的題啊,記住就可以了,怎麼教了這麼多遍,孩子還是會反覆的錯呢?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原因就是孩子玩得不夠,缺少實際操作的經驗,所以他很難理解這個抽象的等式到底是什麼含義,也沒辦法有效地記住它。

但如果另一個孩子經常玩橡皮泥,他把橡皮泥搓成一個個小球,當成是小麵包賣給他的動物玩偶。他就會更容易理解上面這個等式背後的含義:

我賣給小兔子1個麵包,賣給小熊2個麵包,一共賣掉了3個麵包。

現在,你還會覺得過家家是小兒科的遊戲,對孩子的智力發展一點用都沒有嗎?

03 讓孩子人緣好,情商高

玩遊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促進孩子情緒和社交能力的發展。這點其實也很好理解。

除了年齡較小的孩子在玩遊戲時會各玩各的,也就是心理學裡常說的“平行遊戲”。

稍大一點的孩子,比如3、4歲左右,或者是平時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的時候,孩子都會和其他人有互動和交流。

"

在很多父母眼裡,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時,玩耍也是一件沒什麼價值的事。除了讓孩子快樂,並不能帶給他更多。古人不是常說,“玩物喪志”嘛。

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遊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遊戲,孩子就不能發展自己的身體技能,無法學習概念和解決問題,社交能力和心理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就像學習是小學生的主導活動一樣。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在6歲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家長們最關心的認知能力,都要依託遊戲這種形式才能得到發展。

不讓孩子玩,每天把他關在家裡背古詩、認字、學加法,不僅無法讓他贏在起跑線上,還會限制他的發展,給他未來的學習拖後腿。

所以今天,小樣媽想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孩子要玩遊戲,遊戲到底能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發展。

01 讓孩子頭腦聰明,寫字好

玩遊戲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促進孩子身體動作和技能的發展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會自發地蹬腿,把小手塞進嘴裡。大一點,他會練習爬行、走路。2歲開始,孩子會很喜歡玩追逐打鬧遊戲,爬家裡的沙發,走在路上也總是蹦蹦跳跳的。

這種自發的運動和遊戲,能夠幫助孩子鍛鍊肌肉,發展技能,提升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能力。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由於運動時激活的腦區和負責認知功能的腦區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所以運動時,孩子同時也在活動頭腦。

精細動作,也就是鍛鍊小手的活動對大腦發育的促進作用就更顯著了。孩子用手擺弄玩具、搭積木、捏橡皮泥的時候,其實都在鍛鍊大腦,為將來的學習、寫字做準備。

只是這些練習如果不是通過有趣的遊戲,而是用枯燥的訓練來代替的話,孩子能堅持多久呢?

02 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遊戲的第二大功能,是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比如孩子搭積木時可以學到形狀、顏色等概念,培養空間感和創造力,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你可能不知道,玩遊戲還能促進孩子抽象思維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

發展抽象思維最典型的一類遊戲就是假裝遊戲,心理學家稱之為“象徵性遊戲”,而你可能會把它叫成“過家家遊戲”。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孩子2歲左右,就會自發地開始玩這類遊戲。他們會拿一根長條形的積木假裝打電話,用橡皮泥代替麵條,還會在玩偶身上蓋一塊手帕,假裝是在哄寶寶睡覺。

當孩子能夠“以物代物”,用一件物品代替另一件物品時,就是在創造和使用符號,逐漸發展出抽象學習的能力。要知道孩子上學後學習文字和數學,也都是在學習符號,這不就是在通過遊戲打基礎嗎?

再說一下爸爸媽媽們格外關心的數學學習。我們可能從孩子2、3歲起就開始教他們數數,在上小學前,希望他們能工整地書寫數字,做簡單的加減法。

在我們的觀念裡,這就是學習,和玩遊戲完全是兩碼事。

可是亞利桑那大學教授拉納爾德,一位專門研究幼兒數學思維發展的專家告訴我們:

玩對孩子的數學思維發展極為重要。因為數學知識的本質在於討論物體之間的關係,這種知識是無法靠聽別人說就可以懂的。”

這讓我想到很多媽媽在輔導孩子做加法題時的無奈。我們覺得1+2=3是多簡單的題啊,記住就可以了,怎麼教了這麼多遍,孩子還是會反覆的錯呢?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原因就是孩子玩得不夠,缺少實際操作的經驗,所以他很難理解這個抽象的等式到底是什麼含義,也沒辦法有效地記住它。

但如果另一個孩子經常玩橡皮泥,他把橡皮泥搓成一個個小球,當成是小麵包賣給他的動物玩偶。他就會更容易理解上面這個等式背後的含義:

我賣給小兔子1個麵包,賣給小熊2個麵包,一共賣掉了3個麵包。

現在,你還會覺得過家家是小兒科的遊戲,對孩子的智力發展一點用都沒有嗎?

03 讓孩子人緣好,情商高

玩遊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促進孩子情緒和社交能力的發展。這點其實也很好理解。

除了年齡較小的孩子在玩遊戲時會各玩各的,也就是心理學裡常說的“平行遊戲”。

稍大一點的孩子,比如3、4歲左右,或者是平時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的時候,孩子都會和其他人有互動和交流。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不管是想加入遊戲,交換玩具,一起搭建一個作品,還是解決遊戲中的衝突和分歧,孩子都在練習表達和溝通,學習並採用一些社交策略

這些經驗的積累、能力的提升也是沒辦法靠大人教會的,孩子必須有這個機會和同齡人玩耍,才能發展出這些能力,幫助他在未來更好地融入集體,處理好人際交往的問題

除此以外,孩子還可以在遊戲中宣洩負面情緒,應對成長中的挑戰,找回自信和勇氣。

比如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們靠講道理是沒用的,但可以模擬幼兒園的情境,和孩子玩假裝遊戲。

在遊戲中,孩子可以決定遊戲情節的走向,克服恐懼,和假想的小夥伴交朋友。我們也可以通過扮演的方式,把想要教給孩子的社交方法演示給他看。

"

在很多父母眼裡,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時,玩耍也是一件沒什麼價值的事。除了讓孩子快樂,並不能帶給他更多。古人不是常說,“玩物喪志”嘛。

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遊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遊戲,孩子就不能發展自己的身體技能,無法學習概念和解決問題,社交能力和心理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就像學習是小學生的主導活動一樣。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在6歲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家長們最關心的認知能力,都要依託遊戲這種形式才能得到發展。

不讓孩子玩,每天把他關在家裡背古詩、認字、學加法,不僅無法讓他贏在起跑線上,還會限制他的發展,給他未來的學習拖後腿。

所以今天,小樣媽想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孩子要玩遊戲,遊戲到底能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發展。

01 讓孩子頭腦聰明,寫字好

玩遊戲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促進孩子身體動作和技能的發展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會自發地蹬腿,把小手塞進嘴裡。大一點,他會練習爬行、走路。2歲開始,孩子會很喜歡玩追逐打鬧遊戲,爬家裡的沙發,走在路上也總是蹦蹦跳跳的。

這種自發的運動和遊戲,能夠幫助孩子鍛鍊肌肉,發展技能,提升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能力。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由於運動時激活的腦區和負責認知功能的腦區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所以運動時,孩子同時也在活動頭腦。

精細動作,也就是鍛鍊小手的活動對大腦發育的促進作用就更顯著了。孩子用手擺弄玩具、搭積木、捏橡皮泥的時候,其實都在鍛鍊大腦,為將來的學習、寫字做準備。

只是這些練習如果不是通過有趣的遊戲,而是用枯燥的訓練來代替的話,孩子能堅持多久呢?

02 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遊戲的第二大功能,是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比如孩子搭積木時可以學到形狀、顏色等概念,培養空間感和創造力,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你可能不知道,玩遊戲還能促進孩子抽象思維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

發展抽象思維最典型的一類遊戲就是假裝遊戲,心理學家稱之為“象徵性遊戲”,而你可能會把它叫成“過家家遊戲”。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孩子2歲左右,就會自發地開始玩這類遊戲。他們會拿一根長條形的積木假裝打電話,用橡皮泥代替麵條,還會在玩偶身上蓋一塊手帕,假裝是在哄寶寶睡覺。

當孩子能夠“以物代物”,用一件物品代替另一件物品時,就是在創造和使用符號,逐漸發展出抽象學習的能力。要知道孩子上學後學習文字和數學,也都是在學習符號,這不就是在通過遊戲打基礎嗎?

再說一下爸爸媽媽們格外關心的數學學習。我們可能從孩子2、3歲起就開始教他們數數,在上小學前,希望他們能工整地書寫數字,做簡單的加減法。

在我們的觀念裡,這就是學習,和玩遊戲完全是兩碼事。

可是亞利桑那大學教授拉納爾德,一位專門研究幼兒數學思維發展的專家告訴我們:

玩對孩子的數學思維發展極為重要。因為數學知識的本質在於討論物體之間的關係,這種知識是無法靠聽別人說就可以懂的。”

這讓我想到很多媽媽在輔導孩子做加法題時的無奈。我們覺得1+2=3是多簡單的題啊,記住就可以了,怎麼教了這麼多遍,孩子還是會反覆的錯呢?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原因就是孩子玩得不夠,缺少實際操作的經驗,所以他很難理解這個抽象的等式到底是什麼含義,也沒辦法有效地記住它。

但如果另一個孩子經常玩橡皮泥,他把橡皮泥搓成一個個小球,當成是小麵包賣給他的動物玩偶。他就會更容易理解上面這個等式背後的含義:

我賣給小兔子1個麵包,賣給小熊2個麵包,一共賣掉了3個麵包。

現在,你還會覺得過家家是小兒科的遊戲,對孩子的智力發展一點用都沒有嗎?

03 讓孩子人緣好,情商高

玩遊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促進孩子情緒和社交能力的發展。這點其實也很好理解。

除了年齡較小的孩子在玩遊戲時會各玩各的,也就是心理學裡常說的“平行遊戲”。

稍大一點的孩子,比如3、4歲左右,或者是平時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的時候,孩子都會和其他人有互動和交流。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不管是想加入遊戲,交換玩具,一起搭建一個作品,還是解決遊戲中的衝突和分歧,孩子都在練習表達和溝通,學習並採用一些社交策略

這些經驗的積累、能力的提升也是沒辦法靠大人教會的,孩子必須有這個機會和同齡人玩耍,才能發展出這些能力,幫助他在未來更好地融入集體,處理好人際交往的問題

除此以外,孩子還可以在遊戲中宣洩負面情緒,應對成長中的挑戰,找回自信和勇氣。

比如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們靠講道理是沒用的,但可以模擬幼兒園的情境,和孩子玩假裝遊戲。

在遊戲中,孩子可以決定遊戲情節的走向,克服恐懼,和假想的小夥伴交朋友。我們也可以通過扮演的方式,把想要教給孩子的社交方法演示給他看。

6歲前不讓孩子玩,就像1歲前不讓他喝奶一樣,毀的是孩子的潛能

通過這樣的表演和練習,孩子能找回自信和掌控感,回到幼兒園後,也更有可能把遊戲中學到的東西展現出來。

限於篇幅原因,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遊戲的這三大功能。希望爸爸媽媽能重新看待玩耍這件事。

就像小嬰兒只能喝奶,無法吸收其他食物的營養一樣。遊戲是0-6歲孩子學習和發展的主要方式,能給他們提供最需要的養分。就讓他們在這個年齡盡情地玩耍吧。

我是小樣媽,兒童心理學博士,中科院尹文剛教授認證的腦功能培訓師。

歡迎加入早教遊戲圈,每天1個早教遊戲,幫孩子開發大腦,培養“學習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