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母親的復仇》:千萬不要招惹一位母親

《一個母親的復仇》:千萬不要招惹一位母親

寫在前面

《請回答1988》裡面,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話,常常被用來作為母親節的告白,也用來做“母親”這個詞的最佳註解。

“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即使到了媽媽的年齡,媽媽的媽媽仍然是媽媽的守護神。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覺得喉間哽咽。媽媽,最有力量的名字。”

劇中成家長女成寶拉參與示威遊行被知道後,爸媽擔心她的人生履歷上出現汙點,就狠心將她關在了家裡,寶拉以絕食來抗議,爸爸成東日連班都不上了,沒日沒夜在門口守著。

但在一個大雨的夜晚,寶拉還是偷跑了出來,卻遇到了警察。在寶拉快要被抓走的時候,媽媽拼了命的跑過來跟警察糾纏,撕心裂肺地哭著向警察不斷訴說寶拉的好,試圖為寶拉脫罪。

當寶拉看到媽媽腳上還流著血的時候,她終於明白了父母的苦心。

“偶爾覺得媽媽很丟人,媽媽為什麼連起碼的臉面和自尊心都沒有呢,我都覺得上火。

比起她自己,她有更想守護的,那就是我。

但當時我並不知道,人真正變強大,不是因為守護著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的時候,所以媽媽很強大。”

一個母親到底能有多大的力量呢?

母親節前夕上映的這部電影會告訴你答案,它像是給母親的獻禮,明明白白地告訴所有人:你可以招惹一個女人,但千萬不要招惹一位母親。

<本文內容涉及劇透>

《一個母親的復仇》:千萬不要招惹一位母親

01

《一個母親的復仇》改編自幾年前震驚全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輪姦案。

一個女孩在參加完派對出門打車時,被幾個男人拖走施暴。

在經過調查取證之後,警察抓住了他們並帶上法庭審判。

本是板上釘釘的犯罪事實,卻因為這幫歹徒有權有錢而沒得到應有的結果,他們調換了證據、買通了證人,最後無罪釋放。

如果法律不能保護受害人,所謂的公平正義,又能從何處尋到呢?

海報上的一句話宛如點題之筆:正義到不了的地方,還有母親。

受害人阿莉婭的母親戴維琪本是一名生物老師,她象徵著榜樣、正直、善良。

她對自己的繼女阿莉婭視如己出,但阿莉婭並不接受這份愛,冷冰冰地把所有的關心拒之門外。

戴維琪卻一直相信總有一天阿莉婭會認可她這位母親,不聲不響地為女兒做著她能做的一切。

直到這一天,阿莉婭和同學外出參加派對,打完電話告知戴維琪大約四五十分鐘到家後便失去聯繫。

母親的敏銳和直覺讓她不得不去想到可怕的可能性,戴維琪慌張地跑到派對現場,向在場的學生打聽。

她是一位老師,從來不在學生面前示弱。但這次,她卻結巴、顫抖、懇求,神情脆弱。

捱過一個難熬的夜晚之後,奄奄一息的阿莉婭被發現在公路旁邊的水溝裡。

醫生告知戴維琪她的女兒可能遭遇了侵害,而且是殘暴的輪姦。

她崩潰了,她不知道怎麼去安慰這個遍體鱗傷的孩子,也無法拉進和她的距離像一位母親那樣給自己女兒懷抱。

她只能強忍著痛苦,打電話央求自己的丈夫快點趕回家來。

最開始,他們寄希望於法治,連受害的阿莉婭也勇敢地答應錄製視頻指證凶手。

但隨著案件審理的逐步推進,法官的審判逐漸偏向施暴者的一方,受害者的證詞不被採納,律師的辯駁無效,證據被造假,事實也被篡改。

施暴者就這樣毫髮無損地走出了法庭,走到陽光下面。

有一個鏡頭是,阿莉婭的父親悲痛地表示,那些壞人一定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但戴維琪卻說,對於阿莉婭,這件事會是她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噩夢,再沒有任何事情能比這更加殘酷了。

電影看到這裡,它講述了暴行,以及比暴行更加令人絕望的失衡的“公正”。

“在這個國家,強姦可以被判處無罪,卻不能打一個強姦犯耳光。”

更加令戴維琪心碎的是,對阿莉婭施暴的主犯也是她的學生,阿莉婭顫抖著告訴她那些人一直說的話,“給你媽媽打電話”。

當她再次回到學校,發現施暴的男生大搖大擺地走進校園,坐進課堂,連校長都表示無法對他做出任何懲罰的時候。

戴維琪終於憤怒了,她對這一切感到極度的失望,她不再依賴法治,也不再依賴男性。

她是一個被逼上絕路的弱女子,也是一位因為女兒的遭遇萬箭穿心的母親。

當這樣一位母親,懷揣著極度的憤怒和絕望,她會做出什麼?

復仇。

以暴制暴。

為了報復惡,將自己降格於惡。

這是她的強大,以一己之力去抗衡暴行,以一種孤注一擲的自甘墮落去進行復仇。

我無意探討這樣的行為究竟是否是法治上的正確,但我知道,大概沒有人會反抗這樣的“錯誤”。

《一個母親的復仇》:千萬不要招惹一位母親

02

電影本身的情節其實沒有太多的出人意料,但一路的復仇進程讓人覺得酣暢淋漓又不覺後怕。

比起探討整部電影的價值正確,我更傾向於聊一聊那些讓我印象深刻的點。

這是一場極度殘暴的犯罪,性侵害加上虐待毆打,甚至是扼殺險些致死,但它卻不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犯罪。

在阿莉婭剛剛到達派對現場的時候,一直喜歡她的同學莫西特想來邀請她跳舞,但他騷擾不斷甚至是下流的行為讓阿莉婭十分反感。

追求被拒惱羞成怒的莫西特回到自己座位上大發雷霆,他的表哥“貼心”地幫他準備了下過藥的酒。

但阿莉婭同樣拒絕了這個陌生的人。

丟了臉面的表哥神情陰鬱,他發誓要讓這個不識好歹的女孩嚐到教訓。

於是一場暴行就這樣產生了。

人性裡面的惡就像隱藏在清水裡的化學物質,無色無味,但在某一個時刻加入催化劑,惡就被瘋狂地催發出來。

那些暴行甚至不是早有預謀,而是一瞬間的惡念。

從貪圖美色想要佔便宜,發展成為下藥,下藥不成變成強擄,最後變成輪姦,再演變成為殺人拋屍。

就像一排多米諾骨牌,從第一塊牌倒下去的時候,一切就已經無法控制了。

在暴行的最開始,女孩站在夜店門外被兩名男性捂住嘴往車上拖,她還在拼命掙扎。

這時,夜店的男保安剛巧打開門看到了這一幕。

他用力扔掉煙,快速地跑過來……

他會阻止這樣的暴行嗎?

錯了。

他手腳利落地幫忙把女孩塞進車裡。

......

永遠不要寄希望於人性的善良。

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一個母親的復仇》:千萬不要招惹一位母親

03

當法律無法將壞人繩之以法,我們能做的又是什麼?

電影看似給了我們一個較為完美的結局,戴維琪憑藉一己之力手刃仇人,在強勁的凶手反擊之下也僥倖生還,最終成功為女兒報仇。

但這終究只是電影。

能夠對戴維琪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警官少見,能有如此膽識和智謀並且在手刃仇人之後還能全身而退的人也很少見。

當一件惡行發生的時候,所有人第一反應都是依靠法律來解決問題,這是正常的教育告訴我們應該去做的事情,用法律去維護正義。

但現實往往讓人無法相信這種“正義”。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面有一段話,我曾經在一篇熱點事件的評論裡提起過,但其形容的現實,實在是有無過之而不及。

“為什麼這個世界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所謂教養就是受苦的人該閉嘴?

為什麼打人的人上電視上廣告廣告牌?姐姐,我好失望,但我不是對你失望,這個世界,或者是生活,命運,或叫它神,或無論叫它什麼,它好差勁,我現在讀小說,如果讀到賞善罰惡的好結果,我就會哭,我寧願大家承認人間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

施暴者佔據上風的劇情,實在沉重到令人不忍卒讀。

但更殘酷的是,我們所面對的現實,好像從來沒有一刻停止上演這種劇情。

“用口罩遮住大半張臉,再戴上帽子,22歲的王曉菲在親屬的陪伴下出了門。只有這樣,才能讓她感覺到那麼一丁點的安全。

當初騷擾自己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了——去年7月11日的雨夜,她和父母在自家的院子裡進行了一場反擊,導致對方因顱腦損傷合併失血性休克死亡。8月18日,她被取保候審,父親王新元、母親趙印芝被批捕。

但被跟蹤的幻覺還一直纏繞著她。一路上,她不停回頭,“老是感覺後面有人看著我。”公交車來了,她走到車廂尾部的一個角落坐下——這是個好位置,能夠看到整個車廂,卻很難讓別人注意到自己。”

這是每日人物關於淶源反殺案的報道片段。

從北京到老家,這個叫王磊的男人一直反覆糾纏她,她的父母做了能夠保護女兒的一切努力,辭職專門回家保護女兒,買狗看家,裝攝像頭,報警,協商。

但那個男人得意地說:“我對你們騷擾、恐嚇,我不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的話,我這個刑事責任也不會太大,我就是在精神上折磨你們。”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又能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呢?

騷擾永無盡頭,他們無法用法律制止這種行為,也無法強迫其停止,直到忍無可忍的父親舉起刀殺了那個人。

他的女兒終於安寧了。

他殺了人,他是有罪的,可是拋去法治上的對錯,誰能保證自己面對這樣的事件時不會舉起那把刀呢?

事件結束之後,當事人的哥哥王歡發出的公開信裡寫道:“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路還需要我們自己走,我們也堅信我們一定能走的很好。”

或許我是一個悲觀的人,但我誠然認為,這個世界上很多痛苦就是無法和解的,無論後來它被掩飾的多麼漂亮,它就是無法過去的溝壑。

只有真正的當事人才能明白那種痛苦。

那麼回到這個話題上,如果法律無法保護人們,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我不知道。

《一個母親的復仇》:千萬不要招惹一位母親

寫在後面

在電影的結尾,已經完成復仇的母親跪倒在地大喊:“這樣的事情還會發生的。”

沒用的,這樣的事情還會發生的,而你們仍然做不了什麼。

她這樣說。

案件的結束並沒有帶來希望。

“那些沒那麼刺眼的犯罪繼續在發生,那些沒有被曝光的暴徒繼續逍遙法外,那迫使邪惡滋養的土壤繼續製造著邪惡。”

就在此刻,那些事情可能也正在發生,受害者被迫閉嘴,施暴者逍遙法外。

我們能做什麼呢?

好像什麼也做不了。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話題是:假如女生被拐賣到大山裡應該如何逃出來。

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個人回答道:逃不出來的,你應該問問女生如何避免被拐賣。

很多事是沒有迴轉餘地的,與其去設想壞事發生後如何解決,不如盡最大努力避免它發生,因為很多事情真的太可怕太可怕。

這個世界要怎樣保護我們,找不到答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