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

文|末夏詩雨

編輯|末夏詩雨

又到升學季,最緊張的應該是幼小銜接小朋友的家長們。
暑假剛開始,就有很多家長朋友諮詢我,要不要給孩子去報名幼小銜接培訓班?孩子大字不識幾個,拼音基本不會,算數也只會簡單的1+1,怎麼辦?
家長們擔憂的多是孩子掌握了多少了知識,擔心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害怕自己的孩子一入小學就落後於其他小朋友。
"

文|末夏詩雨

編輯|末夏詩雨

又到升學季,最緊張的應該是幼小銜接小朋友的家長們。
暑假剛開始,就有很多家長朋友諮詢我,要不要給孩子去報名幼小銜接培訓班?孩子大字不識幾個,拼音基本不會,算數也只會簡單的1+1,怎麼辦?
家長們擔憂的多是孩子掌握了多少了知識,擔心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害怕自己的孩子一入小學就落後於其他小朋友。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01 掌握多少課本知識不是最重要的

關於這些學前知識,孩子掌握的程度家長完全不必過於擔心。為什麼?

因為學前孩子掌握的基礎知識難度都不大,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老師都會重溫一遍,所以,基本影響孩子的時間也就一年級,頂多二年級落後其他小朋友一點點。三年級以後,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前知識掌握程度優勢便不再顯現。

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女兒同時被美國六所名校錄取,他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裡面就專門提及關於孩子上幼兒園是否需要提前學習基礎知識的問題。

他的女兒只上過2個月幼兒園,剩下的時間全用在玩上。他的原則是:在孩子入學前堅決不學任何小學一年級才應該學的知識和課程。

所以,他的女兒應該是當年學校唯一一個連三加三等於幾都不知道的小學生。但是,這並不影響她日後成為高考全校第一名的優秀學生。

"

文|末夏詩雨

編輯|末夏詩雨

又到升學季,最緊張的應該是幼小銜接小朋友的家長們。
暑假剛開始,就有很多家長朋友諮詢我,要不要給孩子去報名幼小銜接培訓班?孩子大字不識幾個,拼音基本不會,算數也只會簡單的1+1,怎麼辦?
家長們擔憂的多是孩子掌握了多少了知識,擔心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害怕自己的孩子一入小學就落後於其他小朋友。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01 掌握多少課本知識不是最重要的

關於這些學前知識,孩子掌握的程度家長完全不必過於擔心。為什麼?

因為學前孩子掌握的基礎知識難度都不大,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老師都會重溫一遍,所以,基本影響孩子的時間也就一年級,頂多二年級落後其他小朋友一點點。三年級以後,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前知識掌握程度優勢便不再顯現。

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女兒同時被美國六所名校錄取,他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裡面就專門提及關於孩子上幼兒園是否需要提前學習基礎知識的問題。

他的女兒只上過2個月幼兒園,剩下的時間全用在玩上。他的原則是:在孩子入學前堅決不學任何小學一年級才應該學的知識和課程。

所以,他的女兒應該是當年學校唯一一個連三加三等於幾都不知道的小學生。但是,這並不影響她日後成為高考全校第一名的優秀學生。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去年,教育部曾下發通知,嚴格落實小學必須實行“零起點教學”。也就是,學前不允許再提前學習小學知識。

所以,對於幼升小的孩子來說,掌握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一是孩子的獨立能力;二是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02 上學前,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眾所周知,幼兒園幾乎相當於兒童託管班。一個班約25人,標配3名老師。

孩子人數少,老師多。這樣,老師基本可以照顧到每個孩子,孩子吃喝拉撒都有人管。

我見過到幼兒園大班了,還有小朋友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有小朋友不會自己上廁所;也有小朋友不會自己穿衣服等等。

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否則,進入小學後,家長面臨的問題將會非常多而且讓人頭疼。比如,不會穿衣等著家長幫助穿衣服,經常遲到;上小學後,孩子不會自己上廁所,經常憋尿;孩子不會整理書包,上學放學經常遺忘課本文具用品等等。

問題多了,一定會讓家長髮瘋的。所以,這項能力孩子必須在上小學前養成。

心理學上有“21天法則”,就是通過21天的正確重複練習,養成一個好習慣的一種方法。

"

文|末夏詩雨

編輯|末夏詩雨

又到升學季,最緊張的應該是幼小銜接小朋友的家長們。
暑假剛開始,就有很多家長朋友諮詢我,要不要給孩子去報名幼小銜接培訓班?孩子大字不識幾個,拼音基本不會,算數也只會簡單的1+1,怎麼辦?
家長們擔憂的多是孩子掌握了多少了知識,擔心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害怕自己的孩子一入小學就落後於其他小朋友。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01 掌握多少課本知識不是最重要的

關於這些學前知識,孩子掌握的程度家長完全不必過於擔心。為什麼?

因為學前孩子掌握的基礎知識難度都不大,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老師都會重溫一遍,所以,基本影響孩子的時間也就一年級,頂多二年級落後其他小朋友一點點。三年級以後,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前知識掌握程度優勢便不再顯現。

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女兒同時被美國六所名校錄取,他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裡面就專門提及關於孩子上幼兒園是否需要提前學習基礎知識的問題。

他的女兒只上過2個月幼兒園,剩下的時間全用在玩上。他的原則是:在孩子入學前堅決不學任何小學一年級才應該學的知識和課程。

所以,他的女兒應該是當年學校唯一一個連三加三等於幾都不知道的小學生。但是,這並不影響她日後成為高考全校第一名的優秀學生。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去年,教育部曾下發通知,嚴格落實小學必須實行“零起點教學”。也就是,學前不允許再提前學習小學知識。

所以,對於幼升小的孩子來說,掌握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一是孩子的獨立能力;二是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02 上學前,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眾所周知,幼兒園幾乎相當於兒童託管班。一個班約25人,標配3名老師。

孩子人數少,老師多。這樣,老師基本可以照顧到每個孩子,孩子吃喝拉撒都有人管。

我見過到幼兒園大班了,還有小朋友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有小朋友不會自己上廁所;也有小朋友不會自己穿衣服等等。

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否則,進入小學後,家長面臨的問題將會非常多而且讓人頭疼。比如,不會穿衣等著家長幫助穿衣服,經常遲到;上小學後,孩子不會自己上廁所,經常憋尿;孩子不會整理書包,上學放學經常遺忘課本文具用品等等。

問題多了,一定會讓家長髮瘋的。所以,這項能力孩子必須在上小學前養成。

心理學上有“21天法則”,就是通過21天的正確重複練習,養成一個好習慣的一種方法。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所以,家長可以利用幼小銜接的暑假這個重要的時間點,幫助孩子培養獨立自主能力。怎樣培養呢?

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基本不再像以前一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反而是在全家的寵愛下成長的。

很多孩子到6歲幼兒園畢業,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做任何事都有家長包辦。讓人擔憂的是,很多家長完全沒有想要讓孩子獨自處理事務的意識。

有些家長信奉“女兒要富養”,結果完全偏離了這句話本身想要傳遞的觀念,培養出一個嬌生慣養的“低能兒”。

之前在一檔電視節目《變形記》中就出現過一個人稱“巨嬰”的女孩劉思琪,她到16歲了,父母還時刻給她餵飯,這樣的現象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這能說是孩子的錯嗎?肯定不是的。

要知道,所有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家長造成的,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所以,家長務必要從小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家長必須清楚,也應該讓孩子明白,自他來到這個世上,他就是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從小學會獨自面對和承擔力所能及的事務。

二、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興趣

如果孩子做事畏畏縮縮、拖拖拉拉、行動力差,一定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扼殺了孩子對認識世界的好奇心。

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現象:

一歲的孩子想要下地自由行走,家長要麼擔心地上太髒,要麼擔心孩子摔倒,拒絕孩子下地,堅持抱著;

三歲了,孩子拿起家裡掃把,想要幫助媽媽打掃衛生,媽媽一句:“小心戳到自己。”便奪過孩子手中的掃把;

六歲的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想要去幫助媽媽洗碗,媽媽卻擔心孩子洗不乾淨或者把碗打碎拒絕孩子的熱心幫忙。

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次孩子向家長提出自己想要做點事的要求,卻被無情拒絕?

如此,孩子的獨立能力還怎樣提高?

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僅不應該扼殺孩子自發做事的興趣,還應當主動多引導孩子去分擔家務事,做些在他能力範圍內可承擔的事務。

三、培養孩子獨立生活技能

想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技能其實很簡單。家長首先要轉變思想,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信任他。然後,將家庭裡孩子可以承擔的事務分類並分配給孩子。

比如,培養孩子自己起床的習慣,教會孩子自己設置鬧鐘,鬧鐘醒自己起床;前一天晚上讓孩子自己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在特定的位置;教會孩子自己穿衣,疊被,整理床單;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書桌等等。

當孩子完成家長分配的任務時,及時給予認可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

文|末夏詩雨

編輯|末夏詩雨

又到升學季,最緊張的應該是幼小銜接小朋友的家長們。
暑假剛開始,就有很多家長朋友諮詢我,要不要給孩子去報名幼小銜接培訓班?孩子大字不識幾個,拼音基本不會,算數也只會簡單的1+1,怎麼辦?
家長們擔憂的多是孩子掌握了多少了知識,擔心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害怕自己的孩子一入小學就落後於其他小朋友。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01 掌握多少課本知識不是最重要的

關於這些學前知識,孩子掌握的程度家長完全不必過於擔心。為什麼?

因為學前孩子掌握的基礎知識難度都不大,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老師都會重溫一遍,所以,基本影響孩子的時間也就一年級,頂多二年級落後其他小朋友一點點。三年級以後,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前知識掌握程度優勢便不再顯現。

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女兒同時被美國六所名校錄取,他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裡面就專門提及關於孩子上幼兒園是否需要提前學習基礎知識的問題。

他的女兒只上過2個月幼兒園,剩下的時間全用在玩上。他的原則是:在孩子入學前堅決不學任何小學一年級才應該學的知識和課程。

所以,他的女兒應該是當年學校唯一一個連三加三等於幾都不知道的小學生。但是,這並不影響她日後成為高考全校第一名的優秀學生。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去年,教育部曾下發通知,嚴格落實小學必須實行“零起點教學”。也就是,學前不允許再提前學習小學知識。

所以,對於幼升小的孩子來說,掌握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一是孩子的獨立能力;二是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02 上學前,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眾所周知,幼兒園幾乎相當於兒童託管班。一個班約25人,標配3名老師。

孩子人數少,老師多。這樣,老師基本可以照顧到每個孩子,孩子吃喝拉撒都有人管。

我見過到幼兒園大班了,還有小朋友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有小朋友不會自己上廁所;也有小朋友不會自己穿衣服等等。

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否則,進入小學後,家長面臨的問題將會非常多而且讓人頭疼。比如,不會穿衣等著家長幫助穿衣服,經常遲到;上小學後,孩子不會自己上廁所,經常憋尿;孩子不會整理書包,上學放學經常遺忘課本文具用品等等。

問題多了,一定會讓家長髮瘋的。所以,這項能力孩子必須在上小學前養成。

心理學上有“21天法則”,就是通過21天的正確重複練習,養成一個好習慣的一種方法。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所以,家長可以利用幼小銜接的暑假這個重要的時間點,幫助孩子培養獨立自主能力。怎樣培養呢?

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基本不再像以前一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反而是在全家的寵愛下成長的。

很多孩子到6歲幼兒園畢業,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做任何事都有家長包辦。讓人擔憂的是,很多家長完全沒有想要讓孩子獨自處理事務的意識。

有些家長信奉“女兒要富養”,結果完全偏離了這句話本身想要傳遞的觀念,培養出一個嬌生慣養的“低能兒”。

之前在一檔電視節目《變形記》中就出現過一個人稱“巨嬰”的女孩劉思琪,她到16歲了,父母還時刻給她餵飯,這樣的現象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這能說是孩子的錯嗎?肯定不是的。

要知道,所有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家長造成的,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所以,家長務必要從小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家長必須清楚,也應該讓孩子明白,自他來到這個世上,他就是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從小學會獨自面對和承擔力所能及的事務。

二、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興趣

如果孩子做事畏畏縮縮、拖拖拉拉、行動力差,一定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扼殺了孩子對認識世界的好奇心。

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現象:

一歲的孩子想要下地自由行走,家長要麼擔心地上太髒,要麼擔心孩子摔倒,拒絕孩子下地,堅持抱著;

三歲了,孩子拿起家裡掃把,想要幫助媽媽打掃衛生,媽媽一句:“小心戳到自己。”便奪過孩子手中的掃把;

六歲的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想要去幫助媽媽洗碗,媽媽卻擔心孩子洗不乾淨或者把碗打碎拒絕孩子的熱心幫忙。

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次孩子向家長提出自己想要做點事的要求,卻被無情拒絕?

如此,孩子的獨立能力還怎樣提高?

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僅不應該扼殺孩子自發做事的興趣,還應當主動多引導孩子去分擔家務事,做些在他能力範圍內可承擔的事務。

三、培養孩子獨立生活技能

想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技能其實很簡單。家長首先要轉變思想,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信任他。然後,將家庭裡孩子可以承擔的事務分類並分配給孩子。

比如,培養孩子自己起床的習慣,教會孩子自己設置鬧鐘,鬧鐘醒自己起床;前一天晚上讓孩子自己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在特定的位置;教會孩子自己穿衣,疊被,整理床單;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書桌等等。

當孩子完成家長分配的任務時,及時給予認可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通過一個暑假的引導和培養,基本可以幫助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等到真正進入小學以後,家長再不斷強化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樣,孩子在小學把習慣養好,就不擔心成績會差了。

03 上學後,家長要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勒德《兒童成長心理學:兒童性格的形成及其培養》​一書明確指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好社會情感,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或者道路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否則就難以適應學校或者社會。

很多家長缺少這樣的意識,導致孩子從幼兒園舒適的環境突然進入到小學一個班級60人的大環境,很難適應。孩子會因為害怕陌生人、缺少關愛而失去安全感。

有的孩子天生膽小,即便之前家長做足了努力,引導孩子適應陌生環境,當孩子真正身處這樣的環境下,仍然會感覺不適應。

雖然我很早就在鍛鍊孩子開朗的性格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但是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時,仍然連續哭了一個星期。

他就屬於那種膽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幼小銜接暑假我們溝通的很好,他表現也不錯,但是當他真正進入那樣的環境,仍然感覺不適應。

第一天去接他放學,他就問我:“媽媽,怎樣才能變得更勇敢?”我就發現他在學校哭了,但是,不嚴重,只是默默地流眼淚。

我告訴他,流眼淚是正常的現象,每個人都會流眼淚,只是有些人淚腺發達,流的多一點而已。讓他不要擔心,然後,回家給他一本書《愛哭也能變勇敢》,他第二天帶到學校課間讀。

第二天放學,他比前一天狀態好一點,他的同桌卻跟我說:“他今天又哭了。”

孩子尷尬地笑了笑,但明顯不像昨天那樣頹廢。接著,我就用了下面這三個方法,幫助孩子在一週內快速適應小學新環境。

"

文|末夏詩雨

編輯|末夏詩雨

又到升學季,最緊張的應該是幼小銜接小朋友的家長們。
暑假剛開始,就有很多家長朋友諮詢我,要不要給孩子去報名幼小銜接培訓班?孩子大字不識幾個,拼音基本不會,算數也只會簡單的1+1,怎麼辦?
家長們擔憂的多是孩子掌握了多少了知識,擔心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害怕自己的孩子一入小學就落後於其他小朋友。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01 掌握多少課本知識不是最重要的

關於這些學前知識,孩子掌握的程度家長完全不必過於擔心。為什麼?

因為學前孩子掌握的基礎知識難度都不大,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老師都會重溫一遍,所以,基本影響孩子的時間也就一年級,頂多二年級落後其他小朋友一點點。三年級以後,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前知識掌握程度優勢便不再顯現。

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女兒同時被美國六所名校錄取,他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裡面就專門提及關於孩子上幼兒園是否需要提前學習基礎知識的問題。

他的女兒只上過2個月幼兒園,剩下的時間全用在玩上。他的原則是:在孩子入學前堅決不學任何小學一年級才應該學的知識和課程。

所以,他的女兒應該是當年學校唯一一個連三加三等於幾都不知道的小學生。但是,這並不影響她日後成為高考全校第一名的優秀學生。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去年,教育部曾下發通知,嚴格落實小學必須實行“零起點教學”。也就是,學前不允許再提前學習小學知識。

所以,對於幼升小的孩子來說,掌握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一是孩子的獨立能力;二是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02 上學前,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眾所周知,幼兒園幾乎相當於兒童託管班。一個班約25人,標配3名老師。

孩子人數少,老師多。這樣,老師基本可以照顧到每個孩子,孩子吃喝拉撒都有人管。

我見過到幼兒園大班了,還有小朋友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有小朋友不會自己上廁所;也有小朋友不會自己穿衣服等等。

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否則,進入小學後,家長面臨的問題將會非常多而且讓人頭疼。比如,不會穿衣等著家長幫助穿衣服,經常遲到;上小學後,孩子不會自己上廁所,經常憋尿;孩子不會整理書包,上學放學經常遺忘課本文具用品等等。

問題多了,一定會讓家長髮瘋的。所以,這項能力孩子必須在上小學前養成。

心理學上有“21天法則”,就是通過21天的正確重複練習,養成一個好習慣的一種方法。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所以,家長可以利用幼小銜接的暑假這個重要的時間點,幫助孩子培養獨立自主能力。怎樣培養呢?

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基本不再像以前一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反而是在全家的寵愛下成長的。

很多孩子到6歲幼兒園畢業,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做任何事都有家長包辦。讓人擔憂的是,很多家長完全沒有想要讓孩子獨自處理事務的意識。

有些家長信奉“女兒要富養”,結果完全偏離了這句話本身想要傳遞的觀念,培養出一個嬌生慣養的“低能兒”。

之前在一檔電視節目《變形記》中就出現過一個人稱“巨嬰”的女孩劉思琪,她到16歲了,父母還時刻給她餵飯,這樣的現象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這能說是孩子的錯嗎?肯定不是的。

要知道,所有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家長造成的,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所以,家長務必要從小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家長必須清楚,也應該讓孩子明白,自他來到這個世上,他就是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從小學會獨自面對和承擔力所能及的事務。

二、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興趣

如果孩子做事畏畏縮縮、拖拖拉拉、行動力差,一定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扼殺了孩子對認識世界的好奇心。

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現象:

一歲的孩子想要下地自由行走,家長要麼擔心地上太髒,要麼擔心孩子摔倒,拒絕孩子下地,堅持抱著;

三歲了,孩子拿起家裡掃把,想要幫助媽媽打掃衛生,媽媽一句:“小心戳到自己。”便奪過孩子手中的掃把;

六歲的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想要去幫助媽媽洗碗,媽媽卻擔心孩子洗不乾淨或者把碗打碎拒絕孩子的熱心幫忙。

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次孩子向家長提出自己想要做點事的要求,卻被無情拒絕?

如此,孩子的獨立能力還怎樣提高?

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僅不應該扼殺孩子自發做事的興趣,還應當主動多引導孩子去分擔家務事,做些在他能力範圍內可承擔的事務。

三、培養孩子獨立生活技能

想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技能其實很簡單。家長首先要轉變思想,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信任他。然後,將家庭裡孩子可以承擔的事務分類並分配給孩子。

比如,培養孩子自己起床的習慣,教會孩子自己設置鬧鐘,鬧鐘醒自己起床;前一天晚上讓孩子自己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在特定的位置;教會孩子自己穿衣,疊被,整理床單;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書桌等等。

當孩子完成家長分配的任務時,及時給予認可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通過一個暑假的引導和培養,基本可以幫助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等到真正進入小學以後,家長再不斷強化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樣,孩子在小學把習慣養好,就不擔心成績會差了。

03 上學後,家長要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勒德《兒童成長心理學:兒童性格的形成及其培養》​一書明確指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好社會情感,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或者道路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否則就難以適應學校或者社會。

很多家長缺少這樣的意識,導致孩子從幼兒園舒適的環境突然進入到小學一個班級60人的大環境,很難適應。孩子會因為害怕陌生人、缺少關愛而失去安全感。

有的孩子天生膽小,即便之前家長做足了努力,引導孩子適應陌生環境,當孩子真正身處這樣的環境下,仍然會感覺不適應。

雖然我很早就在鍛鍊孩子開朗的性格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但是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時,仍然連續哭了一個星期。

他就屬於那種膽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幼小銜接暑假我們溝通的很好,他表現也不錯,但是當他真正進入那樣的環境,仍然感覺不適應。

第一天去接他放學,他就問我:“媽媽,怎樣才能變得更勇敢?”我就發現他在學校哭了,但是,不嚴重,只是默默地流眼淚。

我告訴他,流眼淚是正常的現象,每個人都會流眼淚,只是有些人淚腺發達,流的多一點而已。讓他不要擔心,然後,回家給他一本書《愛哭也能變勇敢》,他第二天帶到學校課間讀。

第二天放學,他比前一天狀態好一點,他的同桌卻跟我說:“他今天又哭了。”

孩子尷尬地笑了笑,但明顯不像昨天那樣頹廢。接著,我就用了下面這三個方法,幫助孩子在一週內快速適應小學新環境。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一、引導孩子每天保證與上課老師有一次交流

我讓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量保證每天都與上課老師有至少一次交流。

初入小學,基本上課都是一個老師管60個小朋友,怎樣讓老師快速記住孩子,讓孩子跟老師建立起正常的溝通交流機會?必須得孩子主動出擊。

所以,我跟孩子說,跟老師保證至少每天一次交流怎樣做到呢?首先,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打招呼,次數多了,老師自然記住了;其次,課間老師如果在教室,主動跟老師請教課堂問題或者聊聊天;最後,如果實在沒機會,上課多舉手回答問題也算,這樣,不僅能讓孩子跟著老師課堂思路走,防止上課走神,也可以加深老師對孩子的印象。

孩子與老師熟悉了,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就會增加一份安全感。

二、引導孩子每天認識一個新同學

我還跟孩子約定,讓他每天去主動認識一個新同學。如果實在不好意思,就只是問問別人的姓名,記住他就好。

對於這一點,孩子很樂意,也很開心。我們達成共識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今天認識了誰誰誰,而且認識了不止一個新同學。

隨後幾天,每天放學路上聊天,我們都會聊一些他認識的新同學,以及班上同學間發生的趣聞趣事。

這個效果也別好,會讓孩子在新環境快速找到新朋友,減輕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幫助孩子快速適應新環境。

三、邀請附近的同學一起學習玩耍

當然,我也會主動幫助孩子打聽小區內有哪些小朋友是同班的,然後,邀請他們一起到家裡或者小區內玩耍。

很幸運,孩子班裡有好幾個同學都是我們一個小區的,大家上學放學都可以結伴而行,假期可以一起玩耍。

這樣的方式,也幫助孩子找到一些新夥伴,讓他更快地適應了小學生活。

不到一週,有一天孩子放學主動跟我說:“媽媽,我不用再看《愛哭也能變勇敢》了,因為我現在在學校已經不哭了。”

"

文|末夏詩雨

編輯|末夏詩雨

又到升學季,最緊張的應該是幼小銜接小朋友的家長們。
暑假剛開始,就有很多家長朋友諮詢我,要不要給孩子去報名幼小銜接培訓班?孩子大字不識幾個,拼音基本不會,算數也只會簡單的1+1,怎麼辦?
家長們擔憂的多是孩子掌握了多少了知識,擔心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害怕自己的孩子一入小學就落後於其他小朋友。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01 掌握多少課本知識不是最重要的

關於這些學前知識,孩子掌握的程度家長完全不必過於擔心。為什麼?

因為學前孩子掌握的基礎知識難度都不大,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老師都會重溫一遍,所以,基本影響孩子的時間也就一年級,頂多二年級落後其他小朋友一點點。三年級以後,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前知識掌握程度優勢便不再顯現。

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女兒同時被美國六所名校錄取,他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裡面就專門提及關於孩子上幼兒園是否需要提前學習基礎知識的問題。

他的女兒只上過2個月幼兒園,剩下的時間全用在玩上。他的原則是:在孩子入學前堅決不學任何小學一年級才應該學的知識和課程。

所以,他的女兒應該是當年學校唯一一個連三加三等於幾都不知道的小學生。但是,這並不影響她日後成為高考全校第一名的優秀學生。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去年,教育部曾下發通知,嚴格落實小學必須實行“零起點教學”。也就是,學前不允許再提前學習小學知識。

所以,對於幼升小的孩子來說,掌握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一是孩子的獨立能力;二是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02 上學前,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眾所周知,幼兒園幾乎相當於兒童託管班。一個班約25人,標配3名老師。

孩子人數少,老師多。這樣,老師基本可以照顧到每個孩子,孩子吃喝拉撒都有人管。

我見過到幼兒園大班了,還有小朋友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有小朋友不會自己上廁所;也有小朋友不會自己穿衣服等等。

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否則,進入小學後,家長面臨的問題將會非常多而且讓人頭疼。比如,不會穿衣等著家長幫助穿衣服,經常遲到;上小學後,孩子不會自己上廁所,經常憋尿;孩子不會整理書包,上學放學經常遺忘課本文具用品等等。

問題多了,一定會讓家長髮瘋的。所以,這項能力孩子必須在上小學前養成。

心理學上有“21天法則”,就是通過21天的正確重複練習,養成一個好習慣的一種方法。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所以,家長可以利用幼小銜接的暑假這個重要的時間點,幫助孩子培養獨立自主能力。怎樣培養呢?

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基本不再像以前一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反而是在全家的寵愛下成長的。

很多孩子到6歲幼兒園畢業,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做任何事都有家長包辦。讓人擔憂的是,很多家長完全沒有想要讓孩子獨自處理事務的意識。

有些家長信奉“女兒要富養”,結果完全偏離了這句話本身想要傳遞的觀念,培養出一個嬌生慣養的“低能兒”。

之前在一檔電視節目《變形記》中就出現過一個人稱“巨嬰”的女孩劉思琪,她到16歲了,父母還時刻給她餵飯,這樣的現象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這能說是孩子的錯嗎?肯定不是的。

要知道,所有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家長造成的,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所以,家長務必要從小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家長必須清楚,也應該讓孩子明白,自他來到這個世上,他就是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從小學會獨自面對和承擔力所能及的事務。

二、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興趣

如果孩子做事畏畏縮縮、拖拖拉拉、行動力差,一定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扼殺了孩子對認識世界的好奇心。

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現象:

一歲的孩子想要下地自由行走,家長要麼擔心地上太髒,要麼擔心孩子摔倒,拒絕孩子下地,堅持抱著;

三歲了,孩子拿起家裡掃把,想要幫助媽媽打掃衛生,媽媽一句:“小心戳到自己。”便奪過孩子手中的掃把;

六歲的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想要去幫助媽媽洗碗,媽媽卻擔心孩子洗不乾淨或者把碗打碎拒絕孩子的熱心幫忙。

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次孩子向家長提出自己想要做點事的要求,卻被無情拒絕?

如此,孩子的獨立能力還怎樣提高?

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僅不應該扼殺孩子自發做事的興趣,還應當主動多引導孩子去分擔家務事,做些在他能力範圍內可承擔的事務。

三、培養孩子獨立生活技能

想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技能其實很簡單。家長首先要轉變思想,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信任他。然後,將家庭裡孩子可以承擔的事務分類並分配給孩子。

比如,培養孩子自己起床的習慣,教會孩子自己設置鬧鐘,鬧鐘醒自己起床;前一天晚上讓孩子自己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在特定的位置;教會孩子自己穿衣,疊被,整理床單;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書桌等等。

當孩子完成家長分配的任務時,及時給予認可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通過一個暑假的引導和培養,基本可以幫助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等到真正進入小學以後,家長再不斷強化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樣,孩子在小學把習慣養好,就不擔心成績會差了。

03 上學後,家長要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勒德《兒童成長心理學:兒童性格的形成及其培養》​一書明確指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好社會情感,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或者道路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否則就難以適應學校或者社會。

很多家長缺少這樣的意識,導致孩子從幼兒園舒適的環境突然進入到小學一個班級60人的大環境,很難適應。孩子會因為害怕陌生人、缺少關愛而失去安全感。

有的孩子天生膽小,即便之前家長做足了努力,引導孩子適應陌生環境,當孩子真正身處這樣的環境下,仍然會感覺不適應。

雖然我很早就在鍛鍊孩子開朗的性格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但是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時,仍然連續哭了一個星期。

他就屬於那種膽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幼小銜接暑假我們溝通的很好,他表現也不錯,但是當他真正進入那樣的環境,仍然感覺不適應。

第一天去接他放學,他就問我:“媽媽,怎樣才能變得更勇敢?”我就發現他在學校哭了,但是,不嚴重,只是默默地流眼淚。

我告訴他,流眼淚是正常的現象,每個人都會流眼淚,只是有些人淚腺發達,流的多一點而已。讓他不要擔心,然後,回家給他一本書《愛哭也能變勇敢》,他第二天帶到學校課間讀。

第二天放學,他比前一天狀態好一點,他的同桌卻跟我說:“他今天又哭了。”

孩子尷尬地笑了笑,但明顯不像昨天那樣頹廢。接著,我就用了下面這三個方法,幫助孩子在一週內快速適應小學新環境。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一、引導孩子每天保證與上課老師有一次交流

我讓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量保證每天都與上課老師有至少一次交流。

初入小學,基本上課都是一個老師管60個小朋友,怎樣讓老師快速記住孩子,讓孩子跟老師建立起正常的溝通交流機會?必須得孩子主動出擊。

所以,我跟孩子說,跟老師保證至少每天一次交流怎樣做到呢?首先,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打招呼,次數多了,老師自然記住了;其次,課間老師如果在教室,主動跟老師請教課堂問題或者聊聊天;最後,如果實在沒機會,上課多舉手回答問題也算,這樣,不僅能讓孩子跟著老師課堂思路走,防止上課走神,也可以加深老師對孩子的印象。

孩子與老師熟悉了,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就會增加一份安全感。

二、引導孩子每天認識一個新同學

我還跟孩子約定,讓他每天去主動認識一個新同學。如果實在不好意思,就只是問問別人的姓名,記住他就好。

對於這一點,孩子很樂意,也很開心。我們達成共識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今天認識了誰誰誰,而且認識了不止一個新同學。

隨後幾天,每天放學路上聊天,我們都會聊一些他認識的新同學,以及班上同學間發生的趣聞趣事。

這個效果也別好,會讓孩子在新環境快速找到新朋友,減輕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幫助孩子快速適應新環境。

三、邀請附近的同學一起學習玩耍

當然,我也會主動幫助孩子打聽小區內有哪些小朋友是同班的,然後,邀請他們一起到家裡或者小區內玩耍。

很幸運,孩子班裡有好幾個同學都是我們一個小區的,大家上學放學都可以結伴而行,假期可以一起玩耍。

這樣的方式,也幫助孩子找到一些新夥伴,讓他更快地適應了小學生活。

不到一週,有一天孩子放學主動跟我說:“媽媽,我不用再看《愛哭也能變勇敢》了,因為我現在在學校已經不哭了。”

幼小銜接,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兩種能力


我很欣慰。後來,孩子告訴我,他們班好多小朋友都會哭,而且哭得很厲害,拒絕上學校。甚至有一個小朋友哭到堅持爺爺在校門口守著,一下課必須看到爺爺,而他的爺爺真的就在校門口整整守了一個月。

04 科學培養,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

心理學上將兒童成長分為六個階段,也就是孩子從出生到成熟要經歷六個轉折期:1.新生兒階段(0-1個月);2.一歲左右;3.三歲左右;4.六歲左右;5.女孩的十一歲和男孩的十三四歲;6.十七八歲。

如果在這些關鍵的轉折階段,家長未對孩子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將會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

幼升小是處於第四階段的關鍵時期,家長要正確認識和對待這一階段孩子真正要掌握的思想和技能是什麼,才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時期。

每個父母都深刻體會到孩子教育的艱辛,也總是為此產生各種困惑。但是,如同孩子不斷成長一樣,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瞭解孩子在成長髮育過程中的關鍵時間點,掌握這幾個重要階段,對症下藥,用科學的方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就一定會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今日話題:你覺得孩子應該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嗎?

作者簡介:昊媽,一個放棄二線城市年薪30萬+,從職場迴歸家庭的全職媽媽。辭職後專注學習心理學,擅長家庭親子關係處理、自學自媒體運營。通過近2年的努力,目前,自由職業,收入穩定,時間自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